⑴ 八達嶺長城有哪些歷史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相傳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山羊馱磚」的故事:在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但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⑵ 求世界歷史小故事
拿破崙
滑鐵盧之戰
⑶ 跟函谷關有關的故事有哪些越多越好
1、紫氣東來
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公元前491人,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台上(現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
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發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肯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2、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關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一老農飼養著。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說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飼養人死纏硬磨讓給牛瞧瞧,郎中讓人扶起,牛站不穩,只是咔咔不止後突然咔出一個肉團(就是現在人說的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
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製成小葯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後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至今,靈寶還流傳有正月二十三為牛節的習俗。這天,家家門上貼著用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並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3、雞鳴狗盜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客喜賢名聲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聞,想讓孟嘗君來秦共圖大謀。派其弟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到秦後,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進言陷害。後秦王反悔,欲殺害之,又恐遭人唾罵,暫將孟嘗君囚禁起來。
回國後的涇陽君聞聽此訊,欲救孟嘗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嘗君已贈給秦王的狐白裘衣。後一門客從狗洞進入庫房,巡夜人聽有動靜,門客學狗叫,騙走巡夜人,盜得狐白裘衣,送給幸姬。幸姬才幫忙弄到出關文書,孟嘗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
後邊追兵將至,形勢危急。此時有一門客站在土阜上學雞鳴叫,周圍雄雞齊鳴,關吏忙開關門,孟嘗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關。後來樗里疾追到此處,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
4、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就想著煉丹成仙,有許多方士道人奉獻丹葯,全家升遷。當時陳王圭府有一個參軍,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時,說他晚上夢見太上老君在函谷關丹鳳樓會見了他,老子說在他著經的地方,埋有一個桃符,誰能得到它,誰就能得天下。
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帶函谷關老子著經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木」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說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隨即改開元號為天寶年號,立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5、公孫白馬
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門客中有一名叫公孫龍的,想到秦國去游學。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烈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東大門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一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
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甚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
白馬非馬的爭論是當時哲學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說明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已開始在思考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⑷ 有趣的中國歷史小故事
1、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可謂是一代明君,魏徵是他的臣子,魏徵屬於一個敢言敢說的人。他總是會毫不留情的指出唐太宗的問題。曾經有一次唐太宗在逗玩一隻外邦進貢鳥,突然看到魏徵過來了。唐太宗怕魏徵要說他貪圖享樂,就趕緊把鳥藏到了衣服里。
結果魏徵來了之後,一直和唐太宗說話,唐太宗只能聽著。等魏徵走後,唐太宗再把鳥拿出來一看,鳥已經死了。
2、朱元璋
朱元璋是歷史上出名的「乞丐皇帝」,洪武八年(1375年),時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又上書朱元璋直陳時務,批評皇帝用刑太苛。這次上書的一大特點就是洋洋灑灑一萬多字,堪稱萬言書。朱元璋讓中書郎王敏將萬言書讀給他聽,可是讀了六千三百七十字以後,還沒有聽到具體意見,說的全是空話、套話。
加上此文中有「才能之士,數年來倖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之類的話,又忤逆了皇帝。所以,朱元璋還沒聽完就脾氣大發,把茹太素叫來斥責了一番,並處以廷杖之刑,狠狠地揍了他一頓。
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叫人讀了一遍,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後,才涉及本題,建議五件事情,其中四件事情是可取的、可行的,朱元璋立即命令主管部門施行,同時指出這五件事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講清楚了,卻啰啰嗦嗦寫了一萬七千多字,這是繁文之過。
3、歷史上最長壽的人
「菜籃公」陳俊,「菜籃公」原名陳俊,湯埕人。唐僖宗中和辛丑(881)年生,元泰中元年甲子(1324)年卒,歷經唐、五代、宋、元諸代,享壽444歲。是有史書中記載的世界上最長壽之人,也被人稱作「小彭祖」。
4、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肉身千年不腐
唐朝的慧能大師,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尊肉身菩薩(肉身不壞之得道高僧),至今已歷1000多年,目前仍供奉於廣東韶關的南華寺。留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千古禪語。
5、乾隆找紀曉嵐對對子.
一天,乾隆找紀曉嵐對對子。乾隆出的對子聽著是:兩碟豆。紀曉嵐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難句,這次怎如此簡單?要小心應對,答道:一甌油。果然,乾隆改了口:我說的是——兩蝶斗。
紀曉嵐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說:我指的是——一鷗游。皇上又說:花間兩蝶斗。紀曉嵐隨口應道:水面一鷗游。PS:(乾隆言:懟得好,來人,拖出去)。
⑸ 新會崖門炮台的歷史資料和背後的歷史故事。
崖門古炮台
崖門古炮台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崖門古炮台位於新會崖山,倚山面海,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准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
炮台基座及首層部分牆體以花崗巨石砌建。後山壁建有通往彈葯庫和兵營的地下甬道,可惜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首層22個炮位均配置重型鐵炮。現存三門古炮為1842年佛山所鑄。首層上部及二層是以沙灰夯築而成的護牆,最厚處達2米,堅韌無比。上層炮台是城垛形,設21個炮位,配置輕型火炮。炮台中門直通崖門水道,上刻「鎮崖台」花崗石刻匾額,側壁有「炎海風清」石刻字樣。崖門炮台建好後,曾多次擊沉倭寇和葡寇侵擾的賊船,也曾阻擊過不少企圖登陸洗劫鄉村的海盜。鴉片戰爭前夕,清兩廣總督林則徐派重兵駐守,令英侵略軍望而卻步。抗日戰爭期間,抗日游擊隊也曾憑借崖門炮台的險要,抗擊日軍的侵略。
1958年7月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來此視察,並指出「崖門古跡很有紀念意義」。
1961年新會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崖門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門古炮台分別被列為新會縣和廣東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新會區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崖門炮台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現在為新會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門票包括2個景點,一個700年前南宋故行宮,另外一個是古炮台,在廣東江門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
⑹ 喬家大院的歷史故事是什麼呢
喬家大院人看《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 地理位置:祈縣喬家堡 門票價格:35元/人 停車價格:10元 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喬家大院由於老謀子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而出名,據說,大院當年還向攝制組收取了8萬元的佔地費,現在看來收得還是少了一點。山西多大院,一方面顯示了山西多地主,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晉商鄉土觀念的深厚:有錢就買房子置地。從外觀上看,喬家大院是真正屬於那種平常所講的深宅大院的。高3丈有餘的院牆,把院子圍成了磚木結構的城堡,在周圍民宅的包圍中顯得很孤單。走進大門,才發現門里套門、院里套院,6個大院里分布著20個小院,共313間平房,好像迷宮。西南角的眺閣是全院的最高點,站在這里統覽全院落,會發現整個大院的布局呈雙「喜」字圖案。再仔細看,斗拱、飛檐形態各具,就連屋頂上的138個煙囪也無一雷同。走進院落,磚雕、石雕和木雕賞心悅目。可以說喬家大院的每一處雕塑都是一個故事。
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距太原64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世象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在原山西省晉中清末民國初年的商業資本家喬致庸「在中堂」舊居院落建起來的,這是一處反映民族風俗的民俗博物館。這里館藏文物甚多,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從人的出生到婚、喪、 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館內得到表現。
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院落建築構思精巧,平面為「雙喜」字形。宅院古樸、大方、為傳統中式結構。宅院周圍,高牆圍攏,達十幾米。上有女牆垛口,房頂上多達140餘個煙囪,形制各異、無一雷同。院內斗拱飛檐、木磚石雕刻精美大方、典雅美觀,是高水平的建築藝術作品。這一院落,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我國清代民居建築中的一顆明珠。博物館內,館藏文物達1110件,僅古字畫一項就達500件,而且為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名作,多屬珍品。
1990年代初,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此拍攝,從此喬家大院開始名聞遐邇。
高高的院牆,威嚴的高牆垛口,熟悉的老房子,一幕幕展現在我們眼前。千回百轉的嗩吶聲一聲聲擊進人心深處。2月15日晚,被譽為2006央視情感大戲的《喬家大院》在CCTV—1正式開播。今年過年回到祁縣老家時,父親和叔父們一再跟我念叨,在中堂都拍成電視劇了,過了年就能看了。在他們心中,惦記這部電視劇已經不止一天兩天了。我幼時居住的村子距離喬家堡不足3里遠,老家人對喬家大院都有一種特殊的、說不清楚的感情。「喬家大院」這個稱謂在他們心中遠不如它的原宅名「在中堂」響亮。
在我記憶中,喬家堡「在中堂」一直是兒時夥伴們談話中經常出現的東西。聽說院落的整體布局就像結婚時貼的紅喜字,曾經一段時間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到一個特別高的地方看「喜院子」。那時去喬家大院參觀並不花錢,只是因為我們年紀太小,而大人們又因為農忙沒有時間帶我們去,而且那個時候在中堂在他們眼裡,只不過是一所破舊的老房子,沒有啥看頭。
所以幼時在中堂一直都是我們的夢想,卻始終都沒有去過喬家堡。母親說,很久以前喬家大院曾經是縣里黨校的所在地,二舅當年在那裡上黨課,在喬家大院一住就是好幾個月。母親們常結伴去看二舅,在中堂可以隨便進出。在她們的眼中,那裡除了舊房子什麼都沒有。
又過了幾年,在中堂掛上了祁縣民俗博物館的牌子,那時喬家大院依舊很破舊,但如果進去參觀,仍然需要買門票。雖然我有了機會能經常去喬家堡,但每次也只是在喬家大院的高牆和大門外轉悠,想像喬家曾有的風光。至今我還記得喬家大院大門外的牆上的磚雕百壽圖。附近居民中口口相傳的一句話是「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
後來我上了小學,聽說有人在喬家大院拍電影,而且有很多有名的大明星,我幾次與夥伴們騎自行車前去看熱鬧,每次在院門口只能見到一群穿著軍大衣扛著機器的人進進出出,卻一直都沒見過所說的大明星。後來電影放映了,才知道當時拍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聽說當時這電影還很有名氣,但在我們那裡卻是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倒是電影里那句「大院點燈!二院點燈!」的台詞,一度成為我們在學校大聲喊叫的內容。
當時在村子裡還有過這樣的傳言,電影劇組在喬家大院拍雪景的時候,他們買來了一卡車的化肥,然後把院子里和房頂上都撒滿了化肥充當雪,人踩上去都「咯吱咯吱」響。等電影拍完後,喬家堡去喬家大院打掃衛生的村民,都分到了一兩袋化肥。盡管這件事無從考證,這個話題卻在喬家堡周圍的村子裡流傳了許久,一時間喬家堡的村民便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
我上小學五年級時,清明節學校組織我們去掃墓。在返回的路上,我們拐到喬家堡參觀,等了多年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盡管當時的喬家大院依然很破舊,但那時的我們卻依舊興致勃勃,認真地聽著講解員關於喬家歷史的講述。多年後,當喬家大院已經修繕一新,成為中國歷史遺產時,我陪朋友重遊喬家大院時卻再也沒有那種親切的感覺。
再後來我上了中學、上了大學,很少有機會再去喬家大院。但是每年的農歷七月二十五,我卻都能到喬家堡滿足一回,這一天是喬家堡趕集的日子,應同學的邀請,我每年都能到喬家大院重溫我幼時的夢想。也經常能在大院外看到穿著軍大衣或者攝影馬甲的人們扛著機器在大院進進出出。
過不多久,就又能聽說什麼什麼電影電視劇又在喬家大院開拍了,但再沒有當年類似化肥的傳說,大家的目光已經都集中到了喬家堡村民修建的廁所上。大家都說,喬家堡人家裡修個廁所都能賺錢,光靠廁所,一年啥都不幹也能當個萬元戶。
關於喬家人的事情,小時候聽說過不少,但真正可以相信的內容卻並不多。我只知道喬家是從賣豆腐發家的,買賣曾經做遍了中國的許多大城市。後來喬家人都搬走了,也不知道是去了台灣還是去了國外,關於喬家喬致庸的故事,現在許多喬家堡的村民也不甚了解。
《喬家大院》開播了,說的是家鄉的老人、家鄉的舊事,拍的是家鄉的天空和家鄉的老房子,我心裡還是有些得意的。這雖然不是喬家大院第一次上熒幕,但以前它總是作為一個故事的容器,用蒼涼的外表盛放別人的故事,它終於可以歇下來,回憶一下自己主人曲折多難的故事了。
⑺ 肇慶宋城牆的歷史故事
肇慶「宋文化」景點之肇慶古城牆,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宋城路南側,南鄰西江回,始建答於宋政和三年( 1113年),周長2801.2米;披雲樓附近城牆高出地面約10米,南城牆高出城內地面6.5米;東城牆長403.4米,寬8.47米至9.14米;西城牆長376.9米,寬度16.1米;南城牆長992.3米,寬8至10米;北城牆長1028.6米,寬度8至11米。城牆兩邊為磚牆(中間填土),厚 0.6—1.2米。城牆外圍有28個突出的城垛。
⑻ 關於佳人歷史故事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6440.htm
《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寫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沖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後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後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恆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http://www.guohun.org/Article/wenxue/yuandaiwenxue/200512/20051220173442.htm
小龍女和楊過的愛情
最是當年絕情處,白雲繚繞龍女花。
以讀者的觀感而言,不論楊過還是小龍女的性格都有其極端自私之處因而令人生厭,以小龍女猶甚。僅憑此論,兩人的愛情傳奇彷彿便打下了許多折扣,甚而如果不是小龍女而是郭襄,程英,陸無雙以至公孫綠萼與楊過結合,可能更入情入理。作為一個讀者看來,小龍女與楊過實在不是一對合適的情侶,以楊過之熱情沖動,又怎能陪小龍女在墓深人靜處聊此一生呢?此處作者從楊過與小龍女兩方面稍作解說。
楊過幼年喪父喪母,流落江湖,整日所思大概只是如何解決一己衣食之憂,雖說年紀幼小,但江湖上諸般爾虞我詐之事恐怕經歷不少,為自保而不得不比常人多一分戒心,無父無母而比常人多一分自卑,自卑但不服輸因而多了一分偏執。自負,自卑與對所有人的不信任集中在一個幼小的少年身上,這基本上決定了楊過一生的性格趨向。直到誤拾李莫愁的冰魄銀針而遇上瘋顛的歐陽鋒,歐陽鋒逼其叫「爸爸」,楊過起初不過是為了騙他解毒,但叫過幾聲「爸爸」之後,在歐陽鋒身上初次感受到一個長輩的熱情和誠懇,不禁大為感動,遂認其為義父。可見在這樣一個少年內心深處對親人和關愛的渴望有多麼強烈,而其對人的交往原則也簡單至極,只要你真誠平等的對待,他便會給你十倍的回報。但是歐陽鋒畢竟只是一次偶然的遭遇,而且其記憶喪失,因而還談不上深情。真正可能給楊過帶來親人的關懷的是郭靖,可惜黃蓉的戒心很大程度上抵銷了郭靖的誠懇,外加同輩相處的不睦,這已經使楊過有足夠的理由認為自己在郭家生活的並不好。最慘的遭遇自然是在全真教,趙志敬的毒打大大加深了他關於童年的不幸經歷的印象,如果說流落江湖是沒有人關心,在桃花島上是受到某些人冷落,而在全真教則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迫害了。
楊過無時無刻不想離開全真教,只是沒有機會。而終南山後的古墓深處給了他這個機會,雖然他自己事先並不知道。但是剛好他遇上了,遇上了孫婆婆,遇上了小龍女。孫婆婆的熱心打動了他。而小龍女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或許內心起初也是無動於衷,但至少小龍女沒有虧待他,不僅跟他說話和聲和氣,還毫無保留地教他武功。小龍女事實的關心讓楊過感覺到這個簡朴的古墓與外面是不同的,即便是拿掃帚把打他,但是打了十下,起初下手比較重,後來卻怕他受不了便輕了些,楊過知道這與趙志敬的毒打也是不同的。楊過在古墓前前後後生活了大約三年(算上下山之前在終南山後茅屋中居住的一年多時間,當然這里說的僅指楊過早年的情形,不考慮與小龍女結婚後在古墓隱居),在這三年中,有一個人每天教他武功,使他不用再擔心被人欺侮,有一個人每天給他做飯,讓他不用再去做偷雞摸狗的營生,衣服破了有人給他細心縫補清洗,玩累了有人拿手帕輕輕擦去額頭的汗水,過往的辛酸苦楚會有人靜靜的在一旁傾聽,沒有責罵,沒有毒打,沒有冷落,沒有鄙視,這許多的事情,從前有而現在沒有的,或者從前沒有而現在有的,營造出一種生活,這種生活是楊過從小盼望卻永遠只能在夢中出現的場景,這三年的生活使他相信,自己所有的不幸在遇到姑姑之後將會真正成為過去。
雖然對於兩個年輕男女,如果彼此關愛而無特殊的血緣關系,長大後成為情侶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但對楊過而言,絕不僅止於此。在名譽上,小龍女是師父,在稱謂上,小龍女是姑姑,而在事實上,小龍女像師父般教導他武功,像母親般照料他的生活,像長姐般關心愛護他,又像同輩好友般傾聽他的心事,與他共同面對習武和生活上的問題,因此在楊過的潛意識中,小龍女不是師父,不是姑姑,不是任何一種身份所能代表的一個人,而是他對關愛,理解與信任的全部希望所在,她對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但她到底是一個什麼人對他而言並不重要。正因為如此,當小龍女突然問他要不要她做妻子時,楊過一時之間竟答不上來,他只覺與姑姑生活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從未考慮兩人之間的具體關系或者需要變成怎樣的關系。但是小龍女離開之後他馬上就後悔了,既然自己的茫然使姑姑如此傷心而娶姑姑為妻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什麼理由不願意呢。況且,以前兩人相互之間的關愛只是藏在心裡,雖然彼此都有信心對方如自己關心對方一樣關心自己,但畢竟是在各自的心裡,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相互表露以及形式上的確認至少可以讓對方以及自己內心更加明確地感受到這份關愛有存在,從而加倍地相互關愛。
所以,對楊過而言,小龍女不僅僅是一個人,而且是所有最親近的人,不僅僅是愛情,而且是所有最親密的感情。對讀者而言,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郭襄以至郭芙都有其可取之處,但對楊過而言,她們與小龍女沒有可比性。也許以楊過的性格並不適合小龍女,但當兩個人的感情不僅僅憑簡單的好感相互吸引,而成為彼此生活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時,這種感情就已經不自由。與小龍女在一起,不如與程英在一起處事周到,處處體貼,不如與陸無雙在一起肆無忌憚,盡情調笑,不如與綠萼在一起柔情宛轉,惹人憐愛,不如與郭襄在一起胸懷豁達,心無雜念,在某種形式上,與小龍女在一起的確限制了楊過的本性自由,但小龍女所帶來的歸屬感,無限信任以及內心的安寧是無法替代的,而楊過最需要的正是這些。不論楊過武功有多強,名望有多高,年紀有多大,早年的生活經歷在他內心留下的陰影永遠無法完全抹滅,正是如此,小龍女作為潛意識的某種精神象徵成為他一生無法擺脫的人,同時也是他一生的幸福所無法逾越的人。可以說,無論遇到多麼漂亮溫柔體貼懂事的女子,小龍女都是楊過惟一的選擇。
小龍女給楊過帶來了安定生活的希望,楊過帶給小龍女的,是生活的全部意義。
十八歲之前,小龍女只見過兩個人,師父死的早,孫婆婆也不過是一個每日為她打理生活瑣事的僕人。十八歲之前,小龍女從未下終南山一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十八歲之前,小龍女過著清規戒律式的生活,無貪無欲,秉持先師遺命繼承古墓派衣缽,但是連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在外人眼中,小龍女是傳說中不可褻瀆的白衣聖女,可在她自己看來,「一個人總是要死的,多活幾年,少活幾年,又有什麼分別」。是楊過的闖入讓她的生活變得充實和值得留戀。雖然在她心中,楊過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但是他多少也會被楊過火熱的性子所感染,楊過每天十七八遍東拉西扯的瞎坎不知不覺喚起了她對這個世界塵封已久的好奇心,照料楊過的生活以及教導楊過武功成為她每日生活的主要內容,漸漸地她也會隱隱覺得關心這個少年並不是一件可有可無和隨隨便便的事情。日子長了,她會習慣這些,習慣聽楊過講外邊花花世界難辨真假的故事,習慣在楊過練武滿頭大汗時幫他擦去額頭的汗水,習慣在昏暗的燈光下替楊過縫補破損的長衫。再過一些日子,她會懷念這種生活,開始感覺出這種生活與十八歲之前的生活是不同的。當練習玉女心經重傷將死時,她終於沒有殺楊過,因為此時她已經對這個世界充滿留戀,她知道自己不願意就此死去,所以也不願意楊過就此死去。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兩人也許會相互默默地關心,平靜的日子一天一天流逝,直到終老,各自睡在最里間石室的某一口棺材裡。可是李莫愁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靜。生死關頭楊過擋在小龍女身前,李莫愁輕輕道,師妹,你的誓言破了。一個誓言點燃了小龍女內心壓抑多年的激情,那個誓言說道,如果有一個男人肯願意為你而死,你就可以隨他而去,隨他下山,隨他到天涯海角。一個並不令人意外的誓言,事實上她在自己意識到之前,就已經深深的愛著他,只是她心中有一道樊籬,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那是情愛。一旦沖破那道樊籬,激情來得比預料更加洶涌,不僅如此,楊過讓她對生活產生留戀,楊過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於是她的心被愛憐充滿了,再也沒有疼痛,再也沒有悔恨,再也看不到別的任何東西。除了愛情,她一無所有,除了愛情,她別無所求。
也許這樣便可以稍稍理解小龍女所謂自私的緣由了。對於整個世界,你只是一個人,對於某一個人,你卻是整個世界。既然在小龍女的世界裡只有一個楊過,她的心裡只能容下一個楊過,那又何必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呢。外面是一個與她不相乾的世界,是一些與她不相乾的人,她過去與這個世界沒有關系,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系。小龍女的命運在於生活范圍太過狹小,小到只有一個人(如果不算她自己),而且愛上了這個人,那就註定她的愛情不僅僅是愛情,而是整個世界以及全部的生活。
附:
以現實的眼光看,不論楊過還是小龍女的做法固然過於極端,可是現實中又哪有這樣經歷的人呢,既然是小說,那就不妨立足於小說設定的情景仔細體悟一番,說不定許多人會做同樣的選擇呢。愚以為,讀書的境界不在消遣娛樂,而在忘我於書中,思人之所思,感人之所感,同樣,文章的境界不在吸引最大多數的讀者,而在表達一己之感受,使有相同感受的人喜逢知音高呼痛快,使有不同感受的人也能說,我不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仍然對你的感受表示尊重。
http://sunzhenya.bokee.com/4680599.html
羅密歐與朱麗葉,英文原名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簡寫為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但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悲劇故事並不是莎士比亞的原創,而是改編自阿瑟·布盧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歷史》(The Tragical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
劇情
故事發生在英國維洛那城。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大家族互相知視,因為兩家有著積怨很深的世仇,大有不共載天之勢。在一次盛大華麗的宴會上,凱普萊特大人美麗多情的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大人英俊、瀟灑的兒子羅密歐一見鍾情,羅密歐無法抑制自己對朱麗葉的愛,向她求愛,朱麗葉幸福地擁入了他的懷抱,兩個家族的深仇大限阻擋不了愛情的狂潮,花前月下,他們互訴衷腸。來自兩個家庭的強烈反對,反而使愛情之火越燃越旺。他們私訂終身,並在好心的神父勞倫斯的主持下舉行了婚禮,朱麗葉望著身邊英俊而多情的羅密歐,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誰知,羅密歐在街上與凱普萊特的侄子提伯爾特相遇,提伯爾特故意挑釁,兩人發生了格鬥,羅密歐殺死了對方,被逐出維洛那城。
朱麗葉含淚送別了羅密歐,她的心和情已隨著羅密歐去了,她喪魂失魄地思念著羅密歐。然而,父親卻逼她忘了這個家族的仇人,嫁給帕里斯伯爵。朱麗葉不敢背叛家族,又不願意背叛心上人的愛情,她的心被痛苦和矛盾撕咬著,左右為難。好心的芝倫斯神父再次幫助朱麗葉,讓她吞服安眠葯,以假死來搪塞帕里斯的求婚,拖延時間。
不明真相的凱普萊特一家人信以為真,傷心地為朱麗葉送葬。這時羅密歐悄悄地潛回了維洛那城,他以為朱麗葉真的死了,急急忙忙地趕到墓地,望著安詳、蒼白、停止了呼吸朱麗葉,他千呼萬喚,悲痛欲絕,他無法離開他心愛的朱麗葉,他無法孤獨地、沒有愛情地活著,他喝下毒葯倒在朱麗葉的身邊。可不一會兒,朱麗葉的葯性過了,她蘇醒過來,驚喜地發現心上人就在身旁,但羅密歐告訴他,他快要死了,朱麗葉抱著他,不相信這一切,然而他一點點衰弱下去,朱麗葉不能離開羅密歐,哪怕赴黃泉,他們也不再分離,朱麗葉毅然用短劍結束自己年輕生命。他們擁抱著愛情升入了天國。
一對情人殉情而死。他們的鮮血終於喚醒了兩個互相敵視的家族言歸於好。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38546.htm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西溪,為始建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清嘉慶《東台縣志》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入貸錢一萬,以身作佣……」。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鳳凰池後建有「天女廟」(久廢)。西溪西南面有一村莊叫「鶴落土侖」,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庄叫「鶴東」,西庄叫「鶴西」。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台南鎮)。
西溪西廣福寺後院內有一口古井,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傳說是七仙女當年為幫助董永贖身而替曹長者家織300匹雲錦時汲水繅絲的一口井。
「繅絲井」,昔有「董井寒泉」之譽,今為東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董永和七仙女一月還清了曹長者的債務後,夫婦來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於「寒窯」,從此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現為廣山鎮新生村。
數月後,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一隻落河東,一隻落河西,落鞋處分別得名「東鞋庄」和「西鞋庄」,兩庄又合稱「雙鞋庄」(新中國成立後,因「鞋」與「解」音近,故得名「雙解庄」,現為廣山鎮雙超村)。
董永死後,後人有感於董永的孝心,為其建「董孝賢祠」,又稱「董永廟」。
⑼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末君主紂,建立了周朝,這就是西周。西周時,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全國土地和人民都歸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國的方法交給諸侯和大夫統治。西周時期農業比商朝更發達,青銅鑄造,陶器,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相當發展文字多銘刻在青銅器上,叫做鍾鼎文或金文,所傳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就更為豐富。
西周代傳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國,平王東遷於洛邑(洛陽)開始了東周歷史。東周分為兩斷,春秋和戰國。春秋從公元770年(也有人認為應該從公元前722年算起)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說到公元前403年)共300年左右。
東周春秋時期,諸侯左右了天子。據說周初分封諸侯幾百個國,到春秋時只剩下一百多個。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這此國家都想當霸主,因此連年生發兼並和戰爭,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斗爭過程中,諸侯國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就這是史書中所說的「春秋五霸」。
盡管春秋時代社會動盪,戰爭不止,但社會歷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戰爭過程中,各民族人民頻頻來往,相互影響,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前的滲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眾多小國的合並,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戰國的時代,一統天下。
春秋時期,那動盪多變,錯綜復雜的政治,造成就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之中,即有齊桓公,晉文公那樣雄心勃勃的霸主;也有衛懿公,晉靈公那樣荒淫無道的昏君;還有管仲,晏子那樣的偉大政治家;還有屠岸賈,伯(喜否)那樣的陰謀家;有曹劌,孫武那樣的軍事家;也有囊瓦,先索那樣的敗軍愚蠢之將;有孔丘,孟軻那樣的聖人學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樣愚智的武夫…………
他們的事情,教育了後人,感化了後人,留下了歷史的足跡…………
戰國簡史:
戰國,是我國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史記》將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為戰國的歷史開端,從這一年,到秦始皇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並,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現在,我簡單來說說七國的疆土地理: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和甘肅東南部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范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親政,以李斯為輔,開始大規模的用兵,同時又收買了六國權臣分化其內部,以配合軍事。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間: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以韓地為潁川郡。
公元前228年,用反間計殺趙將李牧,次年攻下趙都邯鄲,活捉趙王遷,公子嘉逃至代,自立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遼東。次年,秦以河水灌魏都大梁,水淹城破,魏王降。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率60萬兵兵攻楚,活捉楚王,次年秦完全攻佔楚國之地。
公元前222年,秦攻燕邊東地,活捉燕王喜,攻代地公子嘉,燕趙二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1年,攻佔齊都臨淄,齊亡。秦國一統天下。
戰國時期,鐵工具開始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增加開荒能力,種植面不斷擴大,技術不斷提高。
水利灌溉工程在戰國時也有很大發展,最著名的有:秦昭襄王時,李冰開鑿的都江堰(在四川灌縣附近),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地區,得到灌溉,通航。秦王政時期韓國人鄭國,在關中開渠以通涇洛二水,開鑿鄭國渠。渠長三百多里,使關中之地成為沃野。
農業的生產力提高和鐵器應用,同時也大大推動手工業發展。冶金,青銅和紡織品,鹽業,溱哭的生產都有大發展,至使商業更發達。
戰國時期,還是偉人輩出的時代。哲學,文學,史學,儒學,等學術文化取得了輝煌與成就。那時候,孔,墨,弟子滿天下,以後又產生了道,法,陰陽,名,兵,農,縱橫各家。《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呂氏春秋》《國語》等眾所周知的偉大著作相斷涌現,對後世中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