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黃興
黃興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於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善化縣龍喜鄉涼塘村,原名黃軫,號杞園,字廣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慶午等。黃興這個名字是他在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的,字克強,被後人沿用至今。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年輕時兩次鄉試未中,遂決計棄文就武,依靠淮軍統領吳長慶。1882年(光緒八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由李鴻章奏舉,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凱由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
蔡鍔
蔡鍔(1882-1916),中國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 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1911年(宣統三年)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建立軍政府,任雲南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11月潛出北京,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因病赴日本就醫,不治逝世。有《蔡鍔集》、《蔡松坡集》。楹聯主要收於《蔡松坡先生聯語》。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早年投身綠林。1902年被官府收編。武昌起義後,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力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人。袁稱帝,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戰爭失敗後撤回關外,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三省「獨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占據山東,一度擴展到蘇、皖,直至上海。他聯合吳佩孚、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國軍總司令,宣言「反共討赤」,封閉進步報館,殺害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稱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企圖以黃河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蔣介石統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路軍北上,直逼京、津。張作霖眼看大勢已去,於5月30日下總退卻令。因懾於東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對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諾,而激怒日本軍方,6月4日清晨,張乘車由北京回奉天經過沈陽西郊皇姑屯車站附近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當日逝世。
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偉大的愛國者,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1919年3月,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科,畢業後歷任奉軍營、團、旅、師、軍、軍團長、空軍司令等職。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2月,不顧日本和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0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職。
馮國璋
馮國璋(1859~1919),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華甫(符)。河北河間人。1890年在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1893年入淮軍將領聶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隨軍參加抗擊日軍。後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回國後,將所編兵書送呈袁世凱,頗受重視,袁任用其負責訓練新軍,興辦軍事學堂。經馮之手,培養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觀念的軍官。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統領禁衛軍兼充總統府軍事處處長,雖支持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但對袁帝制心存疑慮,並借口有病拒不進京就任參謀總長。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10月國會選舉馮為副總統,當時北洋軍閥集團分化為直系和皖系,馮為直系首領。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職,馮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就任後與皖系首領、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以馮代理總統期滿,於1918年10月選舉北洋元老徐世昌為總統 ,將馮攆下政治舞台。徐世昌為了平息馮的不滿,特准馮仍節制北洋第15、16兩師。次年12月,馮國璋卒於北京。
曹錕
曹錕(1862~1938),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仲珊。天津人。生於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卒於天津。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隨軍去朝鮮,戰後投袁世凱,次年升管帶。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2年2月,曹錕縱兵嘩變,焚掠北京內外城,為袁世凱製造拒絕南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借口。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護國討袁軍興,曹率軍入川鎮壓,1916年3月與護國軍戰於敘(州)瀘(州)間,受創敗退。9月任直隸督軍。1917年7月張勛復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復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1918年2月曹南下漢口,以吳佩孚代理第三師師長兼前敵指揮,率部入岳州、占長沙、取衡陽。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玉祥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
吳佩孚
吳佩孚(1871~1939)中國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939年12月4日卒於北平。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淮軍。日餓戰爭爆發,赴東北刺探俄軍情報,因「功」以幫統記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中國皖系軍閥首領。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段與馮國璋、王士珍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1909年調充第六鎮統制。次年調任江北提督,加侍郎銜,駐江蘇清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寄籍江夏縣(今武昌縣),祖籍江西南昌。
張勛
張勛(1854-1923)北洋軍閥。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後任副將、總兵等職,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武昌起義後,在南京屠殺民眾數千人,頑抗革命軍,敗後退至徐州一帶。為表示忠於清王朝,所部禁剪辮子,被指為「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進攻討袁軍,重佔南京。因縱兵搶掠,誤傷外僑,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世凱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為安徽督軍,繼而擴充至十三省同盟,陰謀為清室復辟。1917年6月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逼走總統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宣布復辟。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所擊敗,逃入荷蘭公使館,被通緝。後病死天津。
徐世昌(1855~1939)
中國清末官僚,北洋政府總統。字卜五,號菊人,又號?齋。直隸(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觀望時局變化。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即力薦段祺瑞繼任。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後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斗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錕、吳佩孚逼徐去職。徐被迫回天津。晚年,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
蔣介石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於台北。
汪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原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親日派首領,後為漢奸。名兆銘,字季新。生於廣東三水。 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參與組建同盟會。一度主編《民報》。 1905-1906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期間,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和改良派,產生了積極影響。 1907年隨孫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
❷ 東北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古中國只控制抄著東北的遼寧一帶,以遼河為界,東為遼東,西為遼西,到了宋時遼國才統治東北全境
商朝:伯夷和叔齊
三國:公孫瓚
兩宋:耶律阿保機 完顏阿骨打 完顏兀術
清朝:努爾哈赤 多爾袞
民國:張作霖 張學良 馬佔山 呂正操
❸ 東北抗日英雄人物是誰
1、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趙尚志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5年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
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3、周保中
1932年4月,到東北牡丹江地區發動抗日武裝斗爭。8月,應救國軍總司令王德林聘請為救國軍總參議,前方司令部參謀處長,將一部分願意堅持抗日斗爭的救國軍將領和部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並與當地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組建成綏寧抗日同盟軍。
1933年1月9日,周保中和王德林指揮救國軍守衛東寧阻擊日軍第八旅團進犯。4月,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寧安,創建抗日武裝。9月6日,協調救國軍余部與東滿游擊隊聯合攻打東寧縣城三岔口。
4、李兆麟
李兆麟,男,漢族,遼寧省燈塔市鏵子鎮小榮官屯人。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等職。
5、馮仲雲
馮仲雲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曾任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秘書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路軍政委。
❹ 中國近代史上有關東北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中俄《北京條約》,李鴻章《中俄密約》
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三國版干涉還遼」權
日俄戰爭
奉系軍閥建立,直奉戰爭
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亡
東北易幟
9·18事變,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馬佔山江橋抗戰
偽滿洲國,731細菌部隊
蘇聯出兵東北
遼沈戰役
❺ 民國時期東北三省的土皇帝是哪個
民國挺長的。在早期,東三省的土皇帝是張作霖,然後張作霖被日本人搞死了內。東三省的老大變成了容張學良。張學良改旗易幟歸在了蔣介石的統治下,但當地還是聽他的。後來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入東北,在東北扶植起了偽滿洲國,皇帝是溥儀。抗戰勝利以後,則不存在土皇帝了。
❻ 東北的名人有哪些
商朝:伯夷和叔齊三國:公孫瓚兩宋:耶律阿保機 完顏阿骨打 完顏兀術清朝:努爾哈赤 多爾袞 吳三桂民國:張作霖 張學良 馬佔山 呂正操
❼ 東北出了什麼歷史名人
1、愛新覺羅·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東北地區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民族關系方面,多爾袞首先繼承了乃父乃兄的政策,對漠南蒙古友好相待。科爾沁、阿霸垓、扎魯特、鄂爾多斯、郭爾羅斯、土默特、蘇尼特、翁牛特、喀喇沁、敖漢、奈漢諸部曾入關協助清軍作戰,多爾袞對他們優勞有加,封賞甚豐,後來雙方的封貢往還長期不斷。
2、李密
李密,字玄邃, 小字法主,遼東襄平(今東北地區遼寧省遼陽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李密的曾祖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太師、魏國公。祖父李曜,為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開皇中,襲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
3、曹雪芹
曹雪芹 ,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東北地區遼寧省鐵嶺。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復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為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游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即紅學。
4、王爾烈
王爾烈,別名仲方,字君武,號瑤峰。祖籍河南,清乾隆、嘉慶年間遼寧省遼陽縣賈家堡子風水溝村(今蘭家鄉風水溝村)人。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見稱於世,乾嘉時期的」關東才子」。
乾隆三十六年四月,王爾烈以會試第一百零二名的身份參加殿試,果然中了個二甲一名的進士,就是排在狀元、榜眼和探花之後的傳臚。從此,王爾烈真正意義上開始走上仕途,直至正四品大理寺卿。
5、範文程
範文程,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範文程還大膽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於會用人,他針對清朝重滿族輕漢族和任人唯親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議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薦人才「不論滿漢新舊,不拘資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當各級官吏。範文程這樣選拔、培養人才,博得了順治皇帝的贊許。
❽ 四大東北抗日英雄人物都有誰
1、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趙尚志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5年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
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3、周保中
1932年4月,到東北牡丹江地區發動抗日武裝斗爭。8月,應救國軍總司令王德林聘請為救國軍總參議,前方司令部參謀處長,將一部分願意堅持抗日斗爭的救國軍將領和部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並與當地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組建成綏寧抗日同盟軍。
1933年1月9日,周保中和王德林指揮救國軍守衛東寧阻擊日軍第八旅團進犯。4月,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寧安,創建抗日武裝。9月6日,協調救國軍余部與東滿游擊隊聯合攻打東寧縣城三岔口。
4、李兆麟
李兆麟,男,漢族,遼寧省燈塔市鏵子鎮小榮官屯人。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等職。
5、馮仲雲
馮仲雲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曾任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秘書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路軍政委。
❾ 民國時期東北第一首富是誰
吳俊升,字興權,祖籍山東濟南歷城縣,世代務農。咸豐末年,山東年景不好,迫於生計,便遷到東北謀生,後在奉天省昌圖府(今遼寧省昌圖縣)興隆溝村落戶。清同治二年農歷八月廿九日(公元1863年10月11日)出生。吳俊升共有姐弟妹八人,他在男子中居長,下有兩個弟弟。因家貧,七八歲時便給人家放馬牧羊,十三歲去四平街慶豐當鋪做小伙計,由於性情頑劣,惹事生非,不久即被辭退。後又隨其父販過馬匹。
光緒六年(1880年),十七歲的吳俊升加入遼源捕盜營,先後做過伙夫、馬夫,三年後被編入騎兵。因善醫馬疾,為騎兵營官看中,先後升什長、哨官。他在軍中,作戰勇敢,在蒙境查乾花、昭蘇太子等地剿匪有功被多次提升,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官至奉天(今遼寧省)奉天後路巡防營統領,候補總兵,與張作霖、馮德麟、馬龍潭被稱為奉天的四大軍事重要人物。辛亥革命爆發後,吳俊升受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命與張作霖等聯名致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要求勤王,盡忠清廷。
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俊升被任為奉軍後方警備。奉軍戰敗後,北京政府順從直系分裂奉系的企圖,任吳俊升為奉天督軍。而吳俊升為忠於張作霖,通電拒不受命。同年6月12日,張作霖和吳俊升在灤州宣布東三省獨立,實行聯省自治,張作霖被推舉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吳俊升被任命為保安副司令兼黑龍江保安司令。作為龍江軍事訓練處督辦,吳俊升參與了奉系的軍事改革。
民國十三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俊升被任命為奉軍第五軍軍長,配合第二軍作戰於熱河。戰後,受命督辦黑龍江軍務善後事宜。
民國十四年(1925年),吳俊升任善後會議委員,不久,又兼任東北陸軍第十八師師長。同年11月,奉軍將領郭松齡在灤州發動兵變,先後攻佔錦州、新民,逼近奉天(今沈陽市)。吳俊升被召回奉天議事,並對張作霖言「和郭鬼子誓不兩立」。張作霖即委任吳俊升為討逆軍總司令。
吳俊升在巨流河召開軍前會議時說:「我是老粗,不懂得紅藍鉛筆在地圖上怎麼劃,可我知道兩人打架,我扯誰的後腿,誰就趴下下。」在作戰部署停當後,他又做最後訓話,要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不然大家都不能存在。臨行又決定由旅長梁忠甲代理他的職務,隨即親率騎兵由遼中間道奔往郭軍司令部駐地白旗堡,到後,先燒了郭軍的軍械彈葯,糧秣倉庫,使郭松齡力窮勢絀終而潰敗。當時,吳俊升和楊宇霆主張殺掉參加叛軍的奉軍官兵,張作相和韓麟春則要求對這些官兵寬大處理,最後張作霖聽從了後者的意見。
吳俊升的身量矮,為人粗魯。年幼時嘴受過凍傷,以致說話吐字不清,常是磕磕巴巴,唔唔、晤唔,被人戲稱「吳大舌頭」。他貌似憨庸,而心實狡黠。當其成為奉系骨幹,掌握兵權後,便大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他任黑龍江督軍時,在各地安插親信,諸如「石家二兄弟,董家三父子,趙家五虎,劉家御外甥」之流皆聽命麾下,吳對他們盡可頤指氣使。又自覺無能主持省政,即將政務推給教育廳長於駟興代行省長事。在直奉戰中,他為支付巨額軍費,不顧損害人民利益,竟動用省內大部財力,又指令黑龍江省廣信公司增發紙幣,造成地方貨幣貶值,使地方經濟受到很大影響。
吳俊升為保持奉系軍閥對東北的統治,對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進行血腥鎮壓,對—些影響局勢的事端,一概遏止,斷然扼殺。民國十一年(1922年)冬,駐防海拉爾混成二旅步兵團的兩連士兵因不滿長官剋扣軍餉,憤而攜械離隊,聲稱「寧做流寇,永不當兵。」吳俊升聞知,立即親赴海拉爾,將離隊者召回,用好言相勸,並答應補發欠餉、懲處有關人員。又說:「駐防邊境十分勞苦,應馬上換防,回省城休整。」離隊士兵聽他這樣表示,便滿心歡喜地隨他登車而返。行至五福站,吳突令停車,命兩連士兵徒手下車等候聽他訓話。士兵們下車正在整隊時,猛遭車上預伏射手襲擊,士兵們至此方知中了吳的毒計,但已逃脫不迭,倖免者只有數人。聞者無不忿恨啐罵吳之詭詐兇殘。民國十二年(1923年)吳俊升收編了數百名土匪。後因匪首們爭奪職位和匪徒們的行為不軌,吳便佯稱開會,將匪首騙至督軍公署。
因先巳通知不得攜帶武器,所以他們盡皆徒手入內,剛剛就座即被捆縛,隨即全部槍決。同時派兵將駐在南大營的收編匪徒包圍,用機槍盡行擊斃。民國十七年(1928年),通化,臨江等十幾個縣農民組織大刀會。吳俊升調集兵力組織圍剿。在攻擊中誘殺了大刀會的領導者張樹聲和尹老道,有三千五百多大刀會成員和農民被殺戮(連12歲的兒童也未得逃生)。但他對日本人卻是畢恭畢敬,宣揚「中日親善」 不遺餘力。他嚴令軍警不準對日本人稍有不遜,並要盡力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民國十七年(1928年)一日本軍火商被殺,他用15000元懸賞緝捕兇手,還宜稱如由軍人捉得,則予提拔升級。
平時遇有日本人來訪,不論來者是何身份,一律設宴款待並召僚屬作陪,表示誠佃,以換取日本人對他的好感。張作霖在關內軍事節節失利,急調剛剛鎮壓大刀會返防的吳俊升入關助戰,原擬4月29日調號稱「福將」的吳俊升率新進關的吉、黑兩省軍隊到德州布防,後因張宗昌退出濟南,一敗塗地。張作霖聞報急開重要會議,吳氏參加。張作霖不得不改變計劃,任命吳俊升為東三省後方總司令。張作霖鑒於大事已去,決定借口停戰息爭退守關外。5月2日,吳俊升攜張作霖眷屬回奉。吳俊升在榆關設後方總司令部,應援撤退奉軍。
吳俊升利用權勢在鄭家屯、通遼、洮南、齊齊哈爾等地取得二十七萬余垧土地和很多房產,出租房不下萬余間。在奉天、鄭家屯建有規模宏大的住宅和家廟,還在大連購置了別墅。由他獨資、合資經營的企業有雜貨店、錢庄、燒鍋、糧棧,電影院和電燈廠。在銀行有巨額存款,並保藏有大量的珠寶。他曾頗為自負的表示不讓張作霖為東北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