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降雄師故事真實事件
《天將雄師》故事真實事件是: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地處伊朗高原)。帕提亞人進行了殊死抵抗。5月,羅馬遠征軍進入一個叫卡萊的地方,結果中了帕提亞人的埋伏。面對四周黑壓壓的帕提亞大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克拉蘇拚死突圍。經過一番激戰,羅馬軍團徹底崩潰,克拉蘇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萊之戰後,羅馬帝國暫時不再侵擾帕提亞。公元前20年,兩國言和。然而當羅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萊戰役中被俘的羅馬軍人時,一件令他們困惑的事發生了。在清點戰俘的數目時,他們發現僅有區區幾百人。而此前他們得到的消息卻是,當年第一軍團實際上很多士兵沒有戰死,無論是羅馬人還是帕提亞人,一時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成龍扮演一位名叫霍安的漢朝大將,他在西域戈壁遇見了羅馬將軍盧魁斯和他的一支小軍隊。而當時的邊境,又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擾。導演兼編劇李仁港於是便圍繞著漢朝將軍、匈奴和羅馬軍隊三種力量構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實際上,這一時期的真實歷史也是很有趣的。漢元帝在位期間,派遣王昭君出塞與匈奴通婚,討伐郅支單於,並俘虜了一支羅馬軍隊。而在西方,凱撒和龐貝互相抵牾,引發羅馬內戰。這一次內戰的結果,直接奠定了未來三百餘年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
(1)天將雄師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天將雄師》是由李仁港編劇並執導,由成龍、約翰·庫薩克、阿德里安·布洛迪、林鵬、崔始源、王若心、肖央、王太利、西蒙子、馮紹峰等人主演的古裝動作片,該片於2015年2月1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以中國西漢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為背景,講述了古羅馬東征軍與西漢派遣抗擊匈奴的西征軍在祁連山驪靬發生的一些傳奇故事。
B. 歷史中,真的有天將雄師這個歷史故事嗎
歷史中確實是有這個事件發生的,但是這個天降雄師並不是像神話故事中說的那種從天上來的天兵天將,而是實實在在的羅馬人。這件事的具體過程是在公元前53年號稱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帶領著他的士兵去攻打現在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
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證明,當時這1000多名士兵其實已經突圍出去了,為了不再被帕提亞王國的士兵埋伏襲擊,他們只能向東逃亡。後來他們就進入了中亞盆地,這里分布著很多小國家。這些羅馬士兵就投奔了這一代的小國成了他們的僱傭軍。一部分投入到大月氏國家,一部分投入到康居。
但當時正是西漢的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投奔康居國的這一部分羅馬士兵被漢武帝剿滅之後就來到了中國,並在陝西一帶安置。
C. 天降雄師根據什麼史實改編的
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講述了保護絲綢之路和平的故事。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地處伊朗高原)。帕提亞人進行了殊死抵抗。5月,羅馬遠征軍進入一個叫卡萊的地方,結果中了帕提亞人的埋伏。面對四周黑壓壓的帕提亞大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克拉蘇拚死突圍。經過一番激戰,羅馬軍團徹底崩潰,克拉蘇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萊之戰後,羅馬帝國暫時不再侵擾帕提亞。公元前20年,兩國言和。然而當羅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萊戰役中被俘的羅馬軍人時,一件令他們困惑的事發生了。在清點戰俘的數目時,他們發現僅有區區幾百人。而此前他們得到的消息卻是,當年第一軍團實際上很多士兵沒有戰死,無論是羅馬人還是帕提亞人,一時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後來,歷史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當時有1000多名羅馬軍團士兵沖出了重圍。要想生存下去,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避開帕提亞軍隊的封鎖繼續向東前進。最終,這支羅馬第一軍團的殘余部隊沖出帕提亞國境,進入了中亞盆地。而在那裡,散布著像康居、大月氏這樣的小國。於是,善於作戰的羅馬士兵們便分別以僱傭軍的身份被這些小國接納。 來到中亞地區後,這些羅馬士兵仍保持獨立的作戰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他們很可能就會在這里逐漸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時,一場戰爭再次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漢軍的特殊俘虜 當年流落到中亞的羅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則充當大月氏的僱傭軍。公元前40年,大月氏國內發生動亂,五位副王之一的貴霜發動戰爭,自任大月氏王。被擊敗的四位副王帶著自己的軍隊和屬民,包括那些羅馬士兵,向東逃到西漢境內的河西走廊。在那裡,這些羅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羅馬士兵則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被捲入了北匈奴與西漢軍隊的戰爭中。
漢武帝以來,西漢邊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次打擊。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出現五單於並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宣布歸屬西漢,並率部南遷至陰山附近。而與西漢為敵的郅支單於因懼怕呼韓邪聯合漢軍合擊他,率眾向西面的中亞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當郅支單於的軍隊到達康居國時,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單於很快得到了康居國的幫助。康居國王不但將郅支單於安置在東部邊境,還將手下的羅馬士兵借給他。就這樣,殘余的羅馬軍團又成了北匈奴軍隊的僱傭軍。
在康居的幫助下,郅支單於很快再次強大起來,並且對西域諸國橫加凌辱,築起郅支城,准備與漢朝軍隊抗衡。鑒於郅支單於的活動嚴重威脅到了漢朝西域各屬國的安全,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派兵攻打郅支單於。當漢軍包圍郅支城後,發現了對方軍隊中這些奇特的士兵。據中國史書記載,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而且還有「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而據漢朝人以往的了解,身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這些戰術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戰斗時,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們組成正方形隊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得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伐往前走。當敵人相距較遠時,他們先把手中的長矛扔出來;稍近以後,則拔出短刀肉搏。不過由於實力上的差距,這種奇特的戰術並沒有改變戰斗的結局。由於漢朝的重騎兵速度很快,轉瞬間就把羅馬士兵的方陣團團包圍,然後從四面進攻,輕易地就攻破了羅馬士兵的方陣。最終,漢朝大軍一舉攻破郅支城。而那些可憐的羅馬士兵,則只剩下100多人,成了漢軍的俘虜。
漢軍將這些羅馬士兵帶回中國,為了安置這批特殊的俘虜,漢元帝特地下詔在河西地區設立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後世一些歷史學也認為驪靬正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從此,曾經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詔將驪靬縣並入番禾縣。從那以後,中國史書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些羅馬士兵的記載。 註:關於這段歷史,曾經有學者考證說馬超的西涼軍團就是羅馬後裔,真偽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漢朝從未與羅馬帝國正面交鋒過,只是重創了北匈奴,使得匈奴人被迫西遷,而正是這群逃竄的匈奴人滅掉了分裂中的羅馬帝國。傳言,古羅馬的後裔仍流傳至今,現在力乾城(甘肅省永昌縣)一帶的村裡還有很多人保存在很典型的地中海人的面貌特徵。
對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所以去查了一些資料。雖然是復制的,不過希望你能清楚。
D. 天將雄獅故事是真的
不是。
成龍的最新電影《天將雄師》於今年二月十九日正式上映。該電影聲稱根據真實的歷史改編,果真如此嗎?
查看這部電影的籌拍始末,說是成龍在新聞和文獻里看到「甘肅驪靬有羅馬人的後裔和古羅馬的遺跡」,才和導演李仁港商量決定要拍攝這樣一部「羅馬人失落在西域」的電影,這也就是這部電影打著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這一旗號的依據所在。我覺得這還是很缺乏說服力的,不說電影內容(電影我沒看),就說這個甘肅驪靬人到底是不是羅馬人後裔(公元前53年在卡爾萊戰役中被安息軍隊打敗潰逃,從此不知所蹤的一支羅馬軍隊)吧。
最早提出這一推斷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帶領四萬多名將士討伐北匈奴郅支單於,看到「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慣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而據說這種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狀防禦的陣式和修「重木城」的方法,只有古羅馬軍隊使用。陳湯誅滅郅支單於後,「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於是德效騫推測這批俘虜裡面就有羅馬人,十七年前不知所蹤的一支羅馬軍隊正是來到了西域,這些人後來被安置在驪靬縣。這只是一種推測,缺乏其他有力的證據。
而在2007年,科學家通過對驪靬村人進行脫氧核糖核酸鑒定,發現他們的大部分單倍型和羅馬人沒有太大關系。這一科學鑒定成功推翻了甘肅驪靬人是羅馬後裔的推斷。我感覺這類新聞報道的出現,主要是驪靬人炒作的結果(2015年,驪靬古城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這部電影實在不該打著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電影還犯了不少常識錯誤),這不僅容易誤導觀眾,而且也影響電影的口碑。後來的國產電影應當引以為戒。
E. 天將雄師的故事原版
公元前36年,為了打擊與大漢為敵的北匈奴郅支單於,西漢派4萬大軍西征。當大軍抵達郅支城(今哈薩克境內)時,竟意外地發現,在郅支單於的部隊中有一支奇特的使用魚磷陣的僱傭軍(所謂「魚鱗陣」,應該是羅馬軍團步兵方陣的一貫戰術,即:方陣中步兵在戰斗行進中在方陣周圍的士兵將盾牌直方以防護方陣四周,而方陣中間的士兵將盾牌上舉,防護整個方陣的上部,這種戰術曾經被愷撒對高盧的征服中大量使用,以對付被征服民族的弓箭和投槍。)。這種陣型就像一個大烏龜,刀槍不入,中短程火力很強,對付步兵應該威力很大。但是可惜遇到了漢軍的騎兵這戰術就不靈了。直到戰斗結束,羅馬人戰敗。漢軍將士才從羅馬俘虜口中知道,這些士兵居然來自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大秦(羅馬)。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地處伊朗高原)。帕提亞人進行了殊死抵抗。5月,羅馬遠征軍進入一個叫卡萊的地方,結果中了帕提亞人的埋伏。面對四周黑壓壓的帕提亞大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克拉蘇拚死突圍。經過一番激戰,羅馬軍團徹底崩潰,克拉蘇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萊之戰後,羅馬帝國暫時不再侵擾帕提亞。公元前20年,兩國言和。然而當羅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萊戰役中被俘的羅馬軍人時,一件令他們困惑的事發生了。在清點戰俘的數目時,他們發現僅有區區幾百人。而此前他們得到的消息卻是,當年第一軍團實際上很多士兵沒有戰死,無論是羅馬人還是帕提亞人,一時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羅馬人的去向】
後來,歷史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當時有1000多名羅馬軍團士兵沖出了重圍。要想生存下去,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避開帕提亞軍隊的封鎖繼續向東前進。最終,這支羅馬第一軍團的殘余部隊沖出帕提亞國境,進入了中亞盆地。而在那裡,散布著像康居、大月氏這樣的小國。於是,善於作戰的羅馬士兵們便分別以僱傭軍的身份被這些小國接納。 來到中亞地區後,這些羅馬士兵仍保持獨立的作戰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他們很可能就會在這里逐漸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時,一場戰爭再次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漢軍的特殊俘虜 當年流落到中亞的羅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則充當大月氏的僱傭軍。公元前40年,大月氏國內發生動亂,五位副王之一的貴霜發動戰爭,自任大月氏王。被擊敗的四位副王帶著自己的軍隊和屬民(後來貴霜帝國7萬大軍入侵西域,被班超率數千漢軍和西域軍擊潰),包括那些羅馬士兵,向東逃到漢帝國境內的河西走廊尋求庇護。在那裡,這些羅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羅馬士兵則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被捲入了北匈奴與漢軍的戰爭中。
漢武帝以來,漢帝國邊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毀滅性的打擊。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出現五單於並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宣布歸屬西漢,並率部南遷至陰山附近。而與漢帝國為敵的郅支單於因懼怕呼韓邪聯合漢軍合擊他,率眾向西面的中亞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當郅支單於的軍隊到達康居國時,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單於很快得到了康居國的幫助。康居國王不但將郅支單於安置在東部邊境,還將手下的羅馬士兵借給他。就這樣,殘余的羅馬軍團又成了北匈奴軍隊的僱傭軍。
【漢朝與羅馬首次交鋒!電影最精彩的部分應該就是這段!】
在康居的幫助下,郅支單於很快再次強大起來,並且對西域諸國橫加凌辱,進築起郅支城,這座城堡是完全仿照羅馬城堡的樣式建立起來的,比較堅固。因此匈奴人希望在這里准備與漢朝軍隊抗衡、決戰。鑒於郅支單於的活動嚴重威脅到了漢朝西域各屬國的安全,公元前36年,漢帝國派陳湯為將,率兵攻打郅支單於。當漢軍包圍郅支城後,發現了對方軍隊中這些奇特的士兵。據中國史書記載,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而且還有「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而據漢朝人以往的了解,身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這些戰術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戰斗時,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們組成正方形隊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得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伐往前走。當敵人相距較遠時,他們先把手中的長矛扔出來;稍近以後,則拔出短刀肉搏。不過由於實力、戰術、軍事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又遇到了陳湯這樣雖遠必誅的狠角色!這種奇特的戰術並沒有改變戰斗的結局。由於漢朝的重騎兵速度很快,轉瞬間就把羅馬士兵的方陣團團包圍,然後從從四面八方發起沖鋒,在漢軍騎兵巨大的沖擊力面前,羅馬大烏龜瞬間散了架。漢軍輕易地就攻破了羅馬士兵的方陣。最終,漢朝大軍順勢一舉攻破郅支城。一戰斬首匈奴單於為首的匈奴貴族上百人。而那些驚魂未定的羅馬士兵,則只剩下100多人跟他們的老闆匈奴人一樣成了漢軍的俘虜。
漢軍將這些羅馬士兵押解回中國,並且並沒有像對待匈奴人一樣斬首不留。而是進行妥善安置。為了安置這批特殊的俘虜,漢元帝還特地下詔在河西地區設立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後世一些歷史學也認為驪靬正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從此,曾經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詔將驪靬縣並入番禾縣。從那以後,中國史書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些羅馬士兵的記載。 註:關於這段歷史,曾經有學者考證說馬超的西涼軍團就是羅馬後裔,真偽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漢朝從未與羅馬帝國大規模正面交鋒過,只是重創了北匈奴和消滅了羅馬股佣軍。使得匈奴人被迫逃到了歐洲,而正是這群逃竄的匈奴人滅掉了分裂中的羅馬帝國。
我記得走近科學有一集播放過《消失的羅馬克拉蘇軍團》講的就是這個事。至今這些羅馬人的後裔還在中國境內生活,而且很多人的頭發是黃色的,眼睛是藍色的。所有墓地都朝著西方——羅馬帝國的方向。
F. 天降雄獅的故事由來
公元前55年,古羅馬執政官、敘利亞總督克拉蘇率領四萬大軍遠征帕爾提亞(中文名安息,即今伊朗)。公元前53年夏,克拉蘇軍被帕爾提亞騎兵誘入美索不達米亞沙漠深處,先頭部隊六千人在卡爾萊城一帶被帕爾提亞主力全殲,其指揮官、克拉蘇的小兒子普布利烏斯自殺。殘餘的羅馬軍隊向阿爾明尼亞方向撤退,被帕爾提亞人包圍,克拉蘇被俘殺害,萬餘羅馬軍人被俘,一個騎兵隊突圍。公元前52年,匈奴呼韓邪單於歸附漢朝,其兄郅支單於向西域發展,在今哈薩克江布爾修築郅支城,與漢朝為敵。公元前36年(漢元帝建昭三年),漢朝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征發西域十五國兵以及漢朝西域屯田吏士總計四萬餘人,長途跋涉進攻郅支城。郅支率軍堅守,百餘騎兵在城下賓士,百餘步兵夾門擺開魚鱗陣。漢軍箭弩齊發,敵騎、步兵退回城內。夜晚,漢軍火燒郅支重木城,進攻土城。天明,漢軍攻入城中,郅支受傷而死,漢軍斬殺閼氏、太子、名王以下1518名,活捉145人,收降一千多人。漢朝與呼韓邪單於和親。《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張掖郡下設有驪靬縣。以上三個孤立的歷史事件,近二十年來,成為媒體反復炒作的素材。1989年9月29日《參考消息》刊登法新社消息,說澳大利亞人戴維·哈里斯,在甘肅永昌發現了公元前36年由古羅馬帝國潰敗軍隊定居的一個名為「利堅」的城市。同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郗永年、孫雷鈞的報道,稱「中國、澳大利亞、蘇聯的史學家聯合研究,西漢元帝時代設置的驪靬城是用作安置羅馬戰俘的,這座城市在今甘肅永昌縣境內。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公元前53年,一支六千多人的羅馬軍隊在波斯戰敗突圍潰逃、不知下落的歷史之謎,而且對研究中外關系史有重大意義」。此事引起當地領導的高度重視,立碑、建亭、雕像、圈圍殘存城牆,將其作為地方旅遊資源而大加宣傳。十幾年來各地報紙發表了百篇以上的通訊報導,拍攝了多部電視專題片,出版了小說和電影劇本,宣揚驪靬城的「傳奇歷史」。在媒體的反復轟炸下,一般讀者都信以為真,相信二千多年前確實有古羅馬軍團東歸今甘肅永昌縣。
其實,哈里斯等人的說法,不過是拾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Homer
H.Dubs)的牙慧而已。1957年,德效騫發表《古代中國一座羅馬人的城市》( A Roman City In Aneient China )的文章。(
屈直敏譯本,刊於《敦煌學輯刊》2001年第2期
),推測公元前53年古羅馬克拉蘇兵團在卡爾萊失敗後,被俘的一萬余軍人被迫在安息東境守邊,有些人東逃成為匈奴人的僱傭軍,參與公元前36年的郅支單於城保衛戰,戰敗後被漢軍俘虜,漢朝將他們安置在今甘肅永昌縣南,命名為驪靬城。
報道中提到的三國四位史學家至今沒有發表過任何關於相關研究論文或專著。其中陳正義《驪靬絕唱——最後的古羅馬人之謎》(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雖宣稱「以可靠的史料寫成」,卻在關鍵之處率意敷衍聯綴、想像編造,根本不是嚴肅的歷史學論著。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台灣余英時、楊希枚、邢義田,蘭州大學劉光華、汪受寬,湖南師大莫任南,復旦大學葛劍雄,北京師大楊共樂,甘肅省考古所張德芳,《青年參考》黃章晉,清華大學張緒山等學者,都發表過文章,對古羅馬軍團東歸驪靬城的說法提出質疑。
綜合德效騫等人古羅馬軍團東歸驪靬說的理由,以下歸納為八條予以評說:
一,卡爾萊戰役後,卡拉蘇的大兒子普布利烏斯率領的突圍逃亡大軍流徙中亞,投奔郅支單於 。從羅馬史可知,克拉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馬古斯(Crassus,Marcus
Licinius)公元前53年隨凱撒在高盧作戰,帶兵焚燒門奈比人的村莊、房舍,擄掠其牲畜和人口,迫使其前來求和( 凱撒《高盧戰記》,商務印書館
,1982)。隨克拉蘇作戰的其幼子普布利烏斯(Crassus,Publius
Licinius),在卡爾萊戰役一開始就兵敗自殺。逃出的那支騎兵隊是由財務官蓋烏斯·卡西烏斯·龍吉努斯統率的。公元前51年,他們還鎮壓了耶路撒冷猶太人的起義,並渡過幼發拉底河擊敗安息人的進攻(
卡瓦略夫《古代羅馬史》,商務印書館 ,1957)。三人都不可能率隊逃歸郅支單於。
二,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不會築城,郅支單於的重木城只能是得到了羅馬人的技術援助。
《漢書·甘延壽陳湯傳》記載郅支築城過程:「發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歲乃已。」沒有古羅馬軍人參與。匈奴人雖然是游牧民族,卻很早就會築城。《漢書·匈奴傳》稱,公元前123年,漢軍將領(匈奴人)趙信投降,匈奴築趙信城居之。後來衛律投降匈奴後,也建議「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上世紀40-50年代,前蘇聯考古工作者在外蒙古和貝加爾湖地區發現了十多座匈奴人城址。匈奴人有幾十年的築城經驗,郅支單於築城根本不需請羅馬軍人指導。《漢書·匈奴傳》載郎中侯應說:「至孝武世……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顯然,漢時的城牆既有泥土夯築,也有石城、木城、水城。漢字邊塞的塞、城寨的寨,意符為土、為木,也說明古人築城或以土、或以木。凡重要的城池或邊塞要地,都是城外有郭的所謂重城。重木城並非僅羅馬人有。
三,郅支城戰役中,一支百餘人的步兵夾門擺成魚鱗陣,就是古羅馬的龜甲針,他們肯定是羅馬軍人。「排列魚鱗形這樣的戰陣需要高度的訓練和紀律,這不是任何游牧部落如匈奴所能做到的。」
郅支單於城外的魚鱗陣,猶如《左傳》中的魚麗陣,是指步兵擺成了前後交錯有序、便於運動的陣法。世界軍事史稱,龜甲陣是古羅馬軍用盾牌密集護衛戰斗隊伍的陣法,「能有效的擋住箭矢」。而《漢書·甘延壽陳湯傳》載,擺魚鱗陣的步兵,一遇漢軍射箭便逃進城裡,哪裡是龜甲陣呢?即使魚鱗陣真的是龜甲陣,也並非僅羅馬人可為,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陣法。如《呂氏春秋·貴直》言,「趙簡子攻衛附郭,自將兵。及戰,且遠立,又居於犀蔽屏櫓之下。」所謂犀蔽屏櫓,就是密集排列於軍隊之前以屏蔽箭矢的牛皮盾牌。所以,不能以魚鱗陣作為這些步兵是古羅馬軍人的證據。
匈奴人與秦漢長期作戰,其軍隊組織嚴密,戰法高超。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公元前200年白登山之役道:「高帝(劉邦)自將兵往擊之……於是冒頓佯敗走,誘漢兵。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試問,匈奴軍隊在冒頓單於時就訓練有素,怎麼到郅支單於時反而缺乏訓練和紀律呢?
四,漢軍「生擄」的 145
人,與「在郅支單於城外夾門魚鱗陣的百餘人相比,我們可以肯定這是同一支軍隊」,「這些羅馬人可能是自願選擇了跟隨甘、陳到中國」。
將漢軍活捉的145人說成是開戰時在成為擺魚鱗陣的百餘步兵,沒有史實根據。即使這145人真是羅馬軍人,也沒有將他們帶回內地。甘延壽、陳湯戰後就將「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
《漢書·甘延壽陳湯傳》
)。甘延壽、陳湯得勝回朝途中,有人告發陳湯貪占繳獲的財物,司隸校尉命令沿途官員「系吏士按驗之」,陳湯上疏抗議道:「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於……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漢書·甘延壽陳湯傳》 )清楚的說明隨行入塞的是在西域作戰立功的吏士,哪裡有什麼自願跟隨到中國的羅馬軍人?
五,「到達漢朝的羅馬人被安置在一個專門為他們在邊境建立的城鎮,該城即被冠以羅馬之漢名——驪靬」。「《後漢書·大秦國傳》開頭寫到『大秦國一名犁鞬』,可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張掖郡10縣共24532戶88731人,每縣平均8000-9000人。即使真的有這145名羅馬戰俘,漢朝怎麼可能為他們專門設縣築城呢?最近又有報道稱,來驪靬的羅馬軍人為「數千人」,歷史難道是可以沒有根據隨意亂說的么?20世紀出土漢簡多次提到驪靬縣,如「驪靬萬歲里公乘兒倉,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劍一,已入,牛車一兩」(
《居延漢簡甲乙編》 334·33)。「■和宜便里,年卅三歲,姓吳氏,故驪靬苑斗食嗇夫,乃神爵二年三月庚寅,以功次遷為■」( 金關
73EJT4.98)。紀年簡牘說明,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以前就有驪靬縣,該縣絕不是為被俘羅馬人建立的。《後漢書·西域傳》說:「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說大秦國在安息的西南方。而《史記·大宛列傳》張騫說:「安息……北有奄蔡、黎軒。」黎軒(「驪靬」異譯)在安息北方,與大秦不在一處,本非一國。清朝學者郭嵩燾在《史記札記》卷5下指出:《後漢書》稱「大秦國一名犁鞬」是錯誤的。學者研究,張騫所說的黎軒,是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的對音,具體指瑪爾吉亞那的亞歷山大里亞城。當時漢朝與羅馬沒有使節來往,對其情況一無所知,怎麼可能以其作為新置縣的名稱呢?
六,在永昌縣者來寨城址曾出土有古代的銅錢、鐵鍋、鐵鼎、鐵砸、瓷壺等文物,說明該城與古羅馬軍人有關。臨近的杏花村挖出一根一丈多長的圓木,可能就是古羅馬軍人築重木城用的。「臨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武威市出土隋朝驪靬縣令成蒙的墓誌銘,「對於進一步揭秘古羅馬軍隊定居甘肅河西走廊也有其重要作用。」
出土的銅錢全都不知去向,無法說明問題。出土的鐵鍋等文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指出「均出自元代」。杏花村的圓木,肯定不是郅支單於重木城的木料。一則,郅支單於城距永昌近萬里,人們有什麼必要將其長途運來河西?二則,古代城牆一般高達15米以上,其外的木城不可能只高5-6米(一丈多長)。「招安」一詞五代開始出現,宋、元時大量使用,有什麼根據說有「詔安」二字的器物是漢代歸降羅馬軍人用的?至於隋朝驪靬縣令的墓誌銘,只能作為古代確實有過驪靬縣的實物佐證,與古羅馬軍團問題有什麼關系?
七、
「在驪靬城周圍的幾個村落,至今還有一二十戶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徵:高鼻樑、深眼窩、藍眼珠,頭發自然捲曲,胡須、頭發、汗毛均呈金黃色,身體魁偉粗壯,皮膚白皙」。「他們是失蹤的古羅馬軍團的後裔」
。
研究表明,我國西部早期的居民,有高鼻深目的塞種人( Sakā ),河西古居民月氏人和烏孫人也是「青眼、赤須、狀類彌猴」(
《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
),漢朝在河西設置的供歸附民族居住的屬國,其中也不乏歐洲種人。張騫通西域後,河西走廊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自漢至清無數西方使節、商人、僧侶、學子、遊客通過走廊到中原皇朝朝貢、貿易、布教、求學、游歷。元朝在永昌一帶曾有色目人駐軍,其中有些人因事滯留定居,娶妻生子,成為當地居民。此地某些人群,具有歐洲人種特徵不足為怪。
而且,亞平寧半島的居民是黑頭發黑眼睛的南歐人,而黃頭發藍眼睛是北歐人的體征,假使當地居民真是金黃頭發,反而證明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
近年,有學者對永昌所謂古羅馬人後裔進行DNA技術測量。媒體透露,「鑒定結果顯示,羅馬軍團後裔聚居的折來寨村民提交的91份全血血樣,全部為中亞和西亞血統」。古羅馬在歐洲亞平寧半島,與中亞、西亞有什麼關系?況且,即使這些人的DNA與今天義大利人的完全相同,能測定他們是兩千零四十年前來華的古羅馬人後裔么?為什麼不能說是唐代、元代或是其他什麼時候來的呢?
八,當地人有蒸牛頭形饅頭祭祀的習俗,「可能是古羅馬降人代代傳下來的」,當地還有「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的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就建怒特祠,以祀牛神。宋代有牛王廟( 宋何蘧《春渚紀聞》卷
3)。晚近南北各地,頗有祭祀牛的節日。至今浙江金華以及苗、彝、黎、侗、布依、回族等,都有鬥牛活動,多數是以牛與牛相鬥。國外,古代近東地區有始於公元160年的牛祭;有源於愛琴海東部,擴展至印度河流域到歐洲多瑙河地區的公牛崇拜(bull
cult);有被成為西班牙「國術」的騎士鬥牛(bullfighting);唯獨古羅馬既沒有牛崇拜,也沒有鬥牛之俗,有的只是人斗獸和人斗人。專家們如果不是疏忽,就是有意蒙騙輿論。
又有報道說,當地人愛吃的蔥油餅,就是羅馬比薩餅。比薩餅通常是在發酵的圓面餅上覆蓋番茄醬、乳酪和其他配料由烤爐烤制而成,蔥油餅是死面夾層塗抹蔥、鹽,在鍋中油煎而成,二者毫無共同之處。
總之,羅馬軍團東歸驪靬說充滿矛盾,毫無歷史根據,是徹頭徹尾的偽造歷史。
G. 電影《天將雄師》的歷史背景
《天將雄師》歷史背景:
漢元帝在位期間,派遣王昭君出塞與匈奴通婚,內討伐郅支單於,並俘虜容了一支羅馬軍隊。而在西方,凱撒和龐貝互相抵牾,引發羅馬內戰。這一次內戰的結果,直接奠定了未來三百餘年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
基本簡介:
本片中,成龍扮演一位名叫霍安的漢朝大將,他在西域戈壁遇見了羅馬將軍盧魁斯和他的一支小軍隊。而當時的邊境,又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擾。導演兼編劇李仁港於是便圍繞著漢朝將軍、匈奴和羅馬軍隊三種力量構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H. 天降雄師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啊!
天降雄師抄講述了保護絲綢之路襲和平的故事。
劇情簡介:
當代的考古探險家發現了一處歷史古城的可能所在地,終於找到古跡時也為眼前的殘垣斷壁所嘆服,進入了對於歷史的尋思——當年的西漢漢元帝年間時,西域都護府大都護霍安遭人陷害而被刺配到雁門關修城,而來自於羅馬的將軍盧魁斯正保護遭到哥哥提比斯迫害的小王子流亡之雁門關,兩人在兵戎相見的比武之後也惺惺相惜,盧魁斯也帶著人馬留在雁門關幫助漢人修築城牆,這時候,提比斯為了追殺小王子及盧魁斯而來到了雁門關,大漠邊關的生死之戰一觸即發……
基本信息:
《天將雄師》是李仁港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古裝動作電影,由成龍、約翰·庫薩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人主演 。成龍最新超級巨制《天將雄師》自今年春節檔在中國大陸上映以來引發極大關注,拿下超6億票房的同時,影片品質也獲得觀眾一致認可,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的商業巨制。
I. 天將雄師說的事發生在那個朝代
《天將雄師》是李仁抄港編劇並執導的一部古裝動作電影,由成龍、約翰·庫薩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人主演。影片根據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講述了保護絲綢之路和平的故事。西漢漢元帝年間,西域都護府大都護霍安遭奸人陷害,淪為奴役,被刺配至雁門關修城。恰在此時,羅馬將軍盧魁斯護衛遭到哥哥迫害的羅馬小王子逃命至雁門關。雙雄在西域戈壁相遇,從開始的兵戎相見到惺惺相惜,最終化敵為友。一日,霍安為洗清自己冤屈四處追查時,無意間撞破了好兄弟殷破與羅馬大王子提比斯不可告人的秘密。與此同時,提比斯為追殺盧魁斯與小王子一行人也親自帶兵趕來西域。為保護小王子和西域諸國的安危,霍安與盧魁斯聯手與提比斯在戈壁大漠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很高興為您解答 望被採納 謝謝)
J. 天將雄師歷史背景(羅馬人在什麼朝代到甘肅金昌的)
《天將雄師》歷史背景:
漢元帝在位期間,派遣王昭君出專塞與匈奴通婚,討伐郅支屬單於,並俘虜了一支羅馬軍隊。而在西方,凱撒和龐貝互相抵牾,引發羅馬內戰。這一次內戰的結果,直接奠定了未來三百餘年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
基本簡介:
本片中,成龍扮演一位名叫霍安的漢朝大將,他在西域戈壁遇見了羅馬將軍盧魁斯和他的一支小軍隊。而當時的邊境,又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擾。導演兼編劇李仁港於是便圍繞著漢朝將軍、匈奴和羅馬軍隊三種力量構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