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首叫「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的歌,是根據一個故事創作的,是什麼故事
你太實在了,難道清朝的事是真的嗎?那也是民間傳說改得了。
還有的版本說,雍正皇帝讓乾隆去找木魚石呢!
不過大體情節是一樣的,跋山涉水,體察民情才是尋找木魚石的關鍵。
這首歌是《木魚石的傳說》劇的主題曲,就是根據劇中情節創作的,如果你仔細聽聽歌詞就會明白了。
木魚石的傳說
<br>
<br> 《木魚石的傳說》劇的主人公王爾烈是遼寧歷史名人。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為人剛直不阿,為官清廉不奢。王爾烈考中了二甲頭名,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然而卻被奸臣所陷害。王爾烈為教授禺琰(嘉慶),歷盡艱辛,被害入獄,後被俠女從石牢中救出。禺琰在老師指教下,跋山涉水,體察民情,也在蓮花山找到了木魚石。王爾烈指點他:「這塊山石,其實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滄海,不知水深;不於民間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惡。」王爾烈為朝廷做出了令人欽佩的貢獻,晚年卻告老還鄉……
❷ 文章中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間歌謠的意義
《水經注》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❸ 歷史民間故事有哪些
《天仙配》《九斤姑娘》《花木蘭》《神農嘗百草》《哪吒鬧海》《鍾馗驅鬼》《誇父追日》《趙州橋的傳說》《冰凍遂城》《梅妻鶴子》《鐵觀音的傳說》《掩耳盜鈴》《刻舟求劍》《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白毛女》《守株待兔》《螳臂當車》《濫竽充數》《自相矛盾》《畫龍點睛》《女媧補天》《寶蓮燈》《孔雀東南飛》《昭君出塞》《唐伯虎點秋香》《後羿與嫦娥的故事》《精衛填海》《阿詩瑪》
①大禹傳說。古代民間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業績是治水。古籍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治水失敗,被殺於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經13年終於平復水患。後舜禪位於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傳說中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禹的傳說,原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被「歷史化」,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傳說人物逐漸脫離了本來面目,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禹治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合。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些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後世。
②愚公移山傳說。古代民間傳說。據稱: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鏟平這兩座山。家人、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誇、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③魯班傳說。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間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工匠,名公輸般。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古籍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都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為一個傳說式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另一類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梁、殿宇、寺廟等建築的故事。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像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技師。舊時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奉他為「祖師」建廟奉祀。魯班傳說在教育團結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傳說。古代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孟姜女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將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相聯,使傳說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杞梁由為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
明清以後的故事將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其貌美,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復雜。 1928年,顧頡剛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該文集是研究孟姜女傳說的專集。對這一傳說歷史演變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結論,迄今仍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歷史文獻與民間口頭傳說聯系起來,進行歷史和地理的比較,對中國後來的民間傳說與神話研究都產生過不小影響。
⑤牛郎織女傳說。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則是天帝之女。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在兩人之間劃成一道天河,兩人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小雅·大東》中可以看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⑥白蛇傳說。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許仙以傘相借,二人相識並定下姻緣。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顯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始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破壞,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
白蛇傳說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通俗小說,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法海成為惡勢力的代表。白蛇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說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寶卷、戲文等俗文學的影響。
⑦梁祝傳說。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其基本情節是: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傳說除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經過話本、戲曲再創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義。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了純潔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強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愛。
⑧劉三姐傳說。中國壯族的民間傳說。相傳桂西宜山地區下梘河中梘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劉姓女子,因名劉三姐,三姐系黃鶯投胎,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之對歌,無能勝者。青年李示田,勤勞朴實,要求向三姐學歌。財主莫懷仁,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僱人與三姐對歌,為三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三姐對唱。莫懷仁懷恨在心。最後使三姐墜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對歌,連唱3天3夜,飄然逸去。後又在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7天7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劉三姐傳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願望和創作才能。它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⑨地方風物傳說。指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解釋性傳說。基本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對於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來歷、特徵、命名原因等,給以說明解釋。它經常把風物介紹、故事、說明解釋3種成分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築、地方特產和風俗等等都有生動的傳說故事予以解說。地方風物傳說中包含著大量關於特定風物、山川、建築、特產、民俗等的知識,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它表現人民征服自然、改變山河面貌的艱苦鬥爭,表現過去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各種形式的反抗。人民群眾在地方傳說中借風物抒發自己的悲歡,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貞的愛情。
地方風物傳說中有大量作品是運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變化的手法而創作的。它還以敘述現實生活的創作方法,引人入勝。地方風物傳說地方性十分明顯,很多傳說僅僅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卻廣泛流傳。
地方風物傳說有許多作品是把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時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擬人化,或把一般民間故事落實到特定的地方風物上,形成多姿多態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說的一個品種。
⑩ 反帝傳說。 指中國近代反對列強侵略的傳說。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屢遭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多次進行反侵略戰爭。這期間,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很多以反對列強侵略為主題的傳說故事,統稱反帝傳說。
反帝傳說可分兩類:第一類直接取材於歷次反侵略戰爭。如《義和團的志氣永不滅》、《楊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類不直接反映某次具體的戰爭,而廣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奪活動。大多以外國侵略者盜寶為中心事件,如《金鳳凰》、《盜不走的寶船》等。
反帝傳說主要歌頌抗敵英雄,包括知名歷史人物和普通群眾的勇敢和機智,有的故事雖然講到某種實物、山水,或從某次戰爭取材,甚至講某個真實人物的戰斗故事,但故事情節並非全是史實,第二類故事想像的成分更大。此類傳說的歷史價值,主要在於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抗擊外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農民起義傳說 。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運動。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運動在群眾中留下深遠影響。又經過人們不斷地回憶和講述,逐漸演化為傳說。此類傳說在其形成的初期階段,往往依附於真人真事。在長期的流傳中,由於眾多口述者不斷的藝術加工,這些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日漸游離開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帶上濃厚的傳奇色彩,成為虛構或基本上是虛構的口頭藝術創作。
農民起義傳說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或以歷史事件為主,著重反映斗爭的興起與壯大過程;或以人物為主,著重講述起義領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與性格;或以某一戰役為主,著重描寫起義軍的機智、神勇與頑強不屈的戰斗事跡;或突出一事一物,著重反映起義部隊與群眾間的軍民關系;或反映廣大群眾對起義軍的懷念之情。
作為群眾口頭藝術創作,農民起義傳說並不具有嚴格的科學史料性。它是勞動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爭歷史的重要文學手段。通過同時代的眾多口述者的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它們往往能夠對起義運動及其領袖人物作出較公正的評價,並從不同生活側面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實質以及人民的苦難與期望等。
紅軍傳說 。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關於紅軍的傳說。它是革命老區人民的口頭創作。廣泛流傳於湘、粵、桂、鄂、川、陝甘寧及晉冀魯豫等老革命根據地。它以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壯闊的武裝革命斗爭為背景,表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和斗爭生活,熱情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傳說,集中表現了紅軍的革命紀律、優良作風和新的軍民關系,反映了紅軍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內容可分兩類:一類表現人民群眾對紅軍的認識過程,寓蘊著人民的無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類藉助傳說的想像手法,表現出老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思念和對於革命的必勝信心。如《紅星水壺》、《紅軍帽》等。紅軍傳說具有明確的革命意識和濃厚的革命氣氛,其基本主題,除歌頌紅軍外,還歌頌革命領袖和群眾斗爭。紅軍傳說常常藉助傳統故事的表現手法,賦予紅軍的遺贈物以神奇的力量。創作者用這樣的藝術想像,表現出人民群眾和革命力量終歸要戰勝反革命力量的堅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與傳說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為一,呈現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由於紅軍傳說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軍隊的深厚感情,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有流傳,並發生很大影響。
❹ 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 傳說 故事寄予的含義
端午節的習俗:
劃龍舟
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食粽
放風箏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打午時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陽性,古人認為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午時驅邪最佳,所以端午當天有取「午時水」的說法,用來煮飯、燒水、煮湯,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和寄予的含義: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劃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代表了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對大自然表示今年豐收的感謝,紀念屈原的高盛節操。
(4)歷史傳說故事歌含義擴展閱讀:
中國其他傳統節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❺ 要短一點的,歷史人物故事,民謠,俗語,歌曲,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介子推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有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雲,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欲求卻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相傳,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編輯本段介子推生平
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註解:「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編輯本段介子推精神
介子推
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捨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贊嘆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 黃庭堅《清明》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編輯本段介子推紀念
介子推廟
介子推廟,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聖王廟。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相、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於這個原因,這里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里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毀,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介子推與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不過現在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的親人。 介子推廟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 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 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 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 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 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並要頭戴上用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 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介子推
在介山,有「思煙台」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
❻ 與神話故事有關的歌曲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江濤
作詞:韓永久
譜曲:卞留念
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
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
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談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
面對著滿堂兒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
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
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談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
面對著滿堂兒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
面對著滿堂兒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6)歷史傳說故事歌含義擴展閱讀
《愚公移山》是江濤演唱的歌曲。收錄在專輯《我的夢在雪裡燃燒》中。1998年,該曲MV獲得全國MTV電視大賽金獎。該曲也是電視劇《王屋山下的傳說》片尾曲。
《王屋山下的傳說》劇情簡介:
兩千多年前的大軹國石縫村被太行山、王屋山圍困。愚公(趙恆煊飾)苦於家鄉受高山阻隔,祖輩飽受封閉、貧窮之苦,動員和帶領全家移山開路,造福子孫後代。智叟等人擔心驚擾山神會引來大禍,破壞風水將散盡錢財,千方百計阻止愚公移山。
山中的操蛇神唯恐挖掉大山將無處棲身,指使妖魔做法使壞,讓愚公屢屢遇險,卻始終沒有動搖他挖太行、平王屋的雄心。
最終愚公的執著影響了村民,紛紛加入挖山的隊伍,也感動了玉皇大帝,玉帝命令兩個大力神將一山背到朔方東部,將一山背到雍州南部,以保三界和諧。從此,愚公壯舉名揚千古,愚公精神流芳百世。
❼ 水經注在介紹河流的同時講述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間民謠的同時有什麼意義
1.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2.《水經注》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3.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採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漢族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
總結:《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7)歷史傳說故事歌含義擴展閱讀:
《水經注》評價:
該書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籍、碑刻等文獻資料,而這些漢晉古籍至今絕大部分失傳。所以
《水經注》因為引用多達430多種文獻保存了珍貴的史料,這些對於輯佚學、古典文獻學和
研究漢魏時代的部分歷史、文化尤其珍貴。
「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酈道元這部書的好處就在於他不單單記敘水道變遷、流向分支,同時在以水道為綱的前提下,詳細描述了經常變化的地理現象和沿岸各地的城鎮、
關隘、碑刻等等。《唐六典》注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
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
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
它所包容的地理內
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
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網路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么豐富多
採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
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
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水經注》是北魏以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一個大的總結,在古地理學史上意義巨大,結
束了秦漢以來很多地理書籍因為輾轉傳抄文字錯訛的情況。此外它對很多學科都有指導意義,有很大的使用價值。
因為對於水文水利的詳細記載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
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注》文采斐然,文句錯落有致朗朗上口是天然的美文佳作,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
和審美屬性。不少篇目在歷代傳為經典。如記敘「三峽」的篇章,記敘壺口瀑布的部分等等。當然水經注最大的核心價值還在於其地理學的意義。
❽ 薛之謙的歌曲《傳說》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傳說》的故事背景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人魚的傳說
男主人公愛上了人魚,但他專們不是一屬個世界的人,他到不了海得那一邊,見不到人魚。
這時候天問男主人公用雙手換雙翼可否願意,男主人公說,放下雙手去陪人魚
第二個:
講述一對戀人去海邊玩,結果女人消失在海中,政府怕再出現類似的事故,在海邊築起了一條長長的隔海鏈,禁止任何人再到海邊。
男人在海邊修了一間木屋,等待鐵鏈的腐朽,等待奇跡的出現。
擴展知識:
《傳說》收錄在薛之謙2008年第三張個人原創專輯《深深愛過你》,共收錄9首歌曲,於2008年11月26日發行。
同名主打歌《深深愛過你》榮登中歌榜等榜單首位,2009年獲第9屆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最受歡迎二十大金曲獎。
《傳說》是薛之謙自己的創作。編曲里加入了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在音樂上形成了非常純正的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