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倚天屠龍記存在幾個歷史人物

倚天屠龍記存在幾個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17:08:57

『壹』 倚天屠龍記當中的全部人物

少林:空聞,空性,空見,空智,見聞智性四位高僧,加上渡劫,渡回難,
武當:張三豐,宋遠答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武當七俠。
崆峒:崆峒五老,老大:關能,老二:宗維俠,老三:唐文亮,老四:常敬之,老五,記不得了。
昆侖:何太沖,班淑嫻。
華山:鮮於通,高老者和矮老者兩師兄弟。
峨眉:滅絕師太,周芷若,紀曉芙
明教:左右使者,楊逍,范遙。四大法王:紫衫龍王-金花婆婆黛綺絲,白眉鷹王-殷天正,金毛獅王-謝遜。青翼福王-韋一笑。
朝廷:玄冥二老-鹿杖客,鶴壁翁。阿大,阿二,阿三

『貳』 金庸小說里的人物,哪些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

陳友諒。《倚天屠龍記》中成昆弟子,丐幫八袋長老,少林俗家弟子。他野心勃勃,妄圖與師父成昆獨霸天下。在丐幫幫主被害死後,他找來山西的劉敖假冒史火龍幫主,自己混入丐幫,成了八袋長老,欲奪丐幫幫主之位。歷史上的陳友諒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張三豐。《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掌門,武當七俠的師傅。歷史上的張三豐為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與元朝丞相劉秉忠、名臣廉希憲相識,(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王保保。《倚天屠龍記》中汝陽王世子,趙敏的哥哥。歷史上為元朝末年將領。他獨當一面,並捲入元廷黨爭及軍閥混戰,曾被封為河南王、中書左丞相。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後卒於哈剌那海之衙庭。
周顛。《倚天屠龍記》中明教五散人之一,歷史上為明代建昌人(今屬江西永修)。舉止非常,言語髯髴,善寫真,嘗自寫貌於皇城五鳳樓上。洪武(1368-1398)初乞食南昌,後不知所終。
彭瑩玉。《倚天屠龍記》中明教「五散人」之一。歷史上為元末民變領袖,南派紅巾軍開山始祖,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人。又名彭翼、彭國玉、彭明,號稱彭祖、彭和尚。10歲時出家於慈化禪寺(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慈化禪寺)。一生致力於反抗蒙元殘暴統治。
王重陽。全真派創派祖師,天下五絕之首的「中神通」。歷史上的王重陽(1112年-1170年),全真道開創者,咸陽(今陝西咸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出身於一個家業豐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志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舍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為「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東傳道,期間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歷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段智興,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 和《神鵰俠侶》 中的人物,是為「南帝」,《天龍八部》中主角段譽之孫。歷史上的段智興是大理國第十八位皇帝,廟號宣宗,謚號功極皇帝,故史稱大理功極帝。他是段正興的兒子,是段正嚴(又名段和譽,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的孫子。

『叄』 倚天屠龍記中都有哪些人物

1,周芷若

周芷若自小與張無忌便相識。失去父親後,周芷若因張無忌的關系,進了武當,後被帶往峨嵋派學武。長大後她愛上張無忌,然而師父滅絕師太不允許,她逼周芷若立下毒誓勢必興峨嵋。

她使計偷屠龍刀、倚天劍,殺殷離,嫁禍趙敏,並獲得刀劍中的秘笈,武功突飛猛進。而後,在與張無忌成親時,被趙敏破壞,於是周芷若視二人為仇人。

2,宋青書

宋青書是武當派大弟子宋遠橋獨子,瀟灑俊俏。幼時,宋青書目睹武當派上下對張無忌十分寵愛,便對張無忌無法產生好感。得知心上人周芷若喜歡的是張無忌,宋青書十分嫉恨他,因此誤入歧途,害死了莫七叔,差點對太師父下毒。最終,宋青書悔過,為救父親死在了元軍手上。

3,楊逍

逍遙二仙之一光明左使者,樣貌俊雅,風度翩翩,美男子。為人孤傲果敢,冷峻桀驁,武藝超群,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不但機智多謀,博學多才,更見識卓超,才略深茂。當年倚天劍還在武林高手孤鴻年手中時,二十歲的楊逍跟其交手,孤鴻年連拔劍的機會也沒有就敗於楊逍之下,如今武功更深不可測。

4,殷離

性情古怪,倔強痴性。殷野王之女,因父偏袒愛妾母子,冷落蛛兒母女,一怒之下,殺死了二娘,母親又為了救自己,而抹頸自盡,自此蛛兒與父脫離關系,四處流浪。

蛛兒逃出生天後,與張無忌一起逃到一孤島上,怎知周芷若暗算眾人,設下毒計使蛛兒等人滯留在島上,蛛兒最後更因缺乏葯物,被誤以為死。後指認周芷若,和父親和解。

5,滅絕師太

峨眉派的掌門人,周芷若的師父,個性狠辣,正邪兩派極其分明,為人冷酷無情,但是對徒弟周芷若還不錯。

6,張無忌

張無忌是武當派張翠山與天鷹教殷素素之子。自出生起,在冰火島過著原始生活;幼年時踏足中土後即失怙恃,中寒毒命危,經歷種種磨難帶病習醫。

7,趙敏

趙敏是元朝蒙古郡主,明艷聰慧,文武雙全,智謀無雙。她為了幫助父親,假冒張無忌的身份在中原與各個門派之間鬧出各種矛盾,不成想在與張無忌相識之後,愛上了他。

8,范遙

明教光明右使。曾化名「苦頭陀」潛伏汝陽王府中。暗戀紫衫龍王黛綺絲。

9,謝遜

謝遜,張無忌的義父,是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之一。排行第三。因為頭發呈淡金色,故而又被稱為「金毛獅王」謝遜滿頭金發,魁偉雄奇,文韜武略,性烈如火 謝遜大敗成昆後,歸於佛門。

10,殷天正

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之一,排行第二,是四大法王中最年長的一位。是張無忌的外公,殷素素的父親。性格為人豪氣干雲,嚴己律己,剛正不阿,是個慷慨磊落的奇男子,性子偏激,為人行事一板一眼。

11,韋一笑

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之一,排行第四,以輕功聞名。除輕功出眾外,武功之高在江湖之中也少有敵手。其獨門武學寒冰綿掌,中掌者全身冰冷,難以自控,危及性命。

12,黛綺絲

波斯明教聖女,中土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之首:紫衫龍王,化名金花婆婆。韓千葉之妻,小昭之母。

13,殷素素

天鷹教教主殷天正之女,才貌俱備,聰明伶俐,任性多情。後當夫婦二人帶同張無忌回到中原,夫婦承受到沉重的壓力之餘,更要面對俞岱岩,迫於無奈之下。

殷素素終向張翠山講出自己就是害得俞岱岩終生殘廢的罪魁禍首,張翠山有感難於面對俞岱岩,遂橫劍自刎,殷素素見此亦自刺而死,與夫共赴黃泉。

14,小昭

紫衫龍王黛綺絲和韓千葉之女。奉母之命扮作醜陋容貌混入光明頂,盜取乾坤大挪移心法。張無忌的處處維護,使小昭心生感激,愛上張無忌,並無怨無悔地成為他的婢女。

15,楊不悔

楊逍與紀曉芙的女兒,最後和殷梨亭在一起。

16,陽頂天

明教第三十三任教主,執掌中土明教二十餘年,在位期間將中土明教治理的十分興盛,並拒絕明教波斯總教的降元命令,懷有驅除韃虜之宏願。

17,張三豐

青年時期,遇到峨眉派創派祖師郭襄,對其一見如故心生愛慕之情,可惜郭襄愛慕神鵰俠楊過,後兩人不歡而散,終其一生也未娶,亦忘不了,當真是一遇郭襄誤百年,後成武當派創派祖師。

18,張翠山

武當五俠,外號「鐵畫銀鉤」。殷素素之夫,張無忌之父

19,成昆

謝遜的師傅,法號「圓真」武功極高,極富智謀,綽號混元霹靂手,早年是江湖上有名的高手,極愛名聲,和徒弟謝遜也是情如父子,武功更是對其傾囊相授。

『肆』 倚天屠龍記中,哪些人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朱元璋,韓山童,徐達,常遇春,陳友諒……這些都是歷史人物

『伍』 金庸小說里有幾個人物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啊

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又稱乾隆皇帝。他不僅在清朝帝王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歷代帝王中也是罕見的。
乾隆在位六十年,活了八十九歲,自誇「十全武功」,又自稱「十全老人」,這當然是自我吹噓。他的功過,歷史學家褒貶不一,而小說家對他特別有興趣的地方,在於他雖是清代皇帝,其父母卻又是漢人。相傳弘歷的母親為雍正生下一個女孩,同日,海寧陳閣老生一男孩,雍正的妻子擔心生了女孩不能討雍正歡心,便以女換男,結果讓漢人的兒子當了清代的皇帝。這個傳說記載頗詳,可信成分是多少,那就無從考證了。
金庸是浙江海寧人,生於海寧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鎮新偉村一組)。
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陽知縣,為官清正,父親查樞卿是個開明地主,母親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堂妹。金庸幼年曾聽說過乾隆本是漢人的傳說,他對海寧陳閣老的兒子當上皇帝,當然不會沒有興趣,憑這一傳說他寫出了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也為新派武俠小說開創了新局面。他在《後記》中</PGN0299.TXT/PGN>說,自己把乾隆「寫得很不堪,有時覺得很抱歉」。
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已經很不錯了,雖然比不上《鹿鼎記》中的康熙威風。我對金庸小說中許多觀點大抵贊同,如好人未必都好,壞人未必盡壞,但我對金庸描寫帝王的溢美之詞,極為反感,我實在不明白一個小說家為何要如此美化封建帝王,更何況歷史上的康熙與乾隆,依我看算不上是好皇帝。
乾隆在書中出場時,打扮成一個風流縉紳,在山石間撫琴。他自稱東方耳,談吐雅緻,與陳家洛交談之後,便生愛才之心,雙方以扇琴互贈。
那一段描寫,極寫乾隆的氣度高貴與好交天下俊士。
第二處寫乾隆月夜遊西湖,杭州名伎玉如意妙曲動人。使乾隆樂極忘形,而陳家洛婉言諫君,又使乾隆惱怒變色,但他終究還是忍住了。這一場戲中,乾隆盡管擁有眾多侍衛,還是被陳家洛戲弄一番。
乾隆在第三場戲中夜祭父母,巧遇陳家洛,親兄弟在海神廟相認。
乾隆念手足之情,贈陳家洛溫玉一塊,上書「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八字。
這一場戲寫出乾隆貴為天子,卻有難言之隱。
第四場戲寫乾隆身陷六和塔,受制於眾雄,他勉強應允陳家洛的叛清復明條件。其中陳家洛慷慨陳詞,痛斥乾隆不忠不孝的一節,讀來大快人心。
第五場戲寫乾隆出爾反爾,為得到香香公主,假意應允陳家洛,又設毒計,欲滅紅花會。最後逼香香公主自盡,自己心思又被母後察覺,雖僥幸脫險,但</PGN0300.TXT/PGN>其陰險之本心昭然若揭。
歷史上的乾隆當然是個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又拒絕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這一些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乾隆六下江南,擾害百姓,大興文字獄,重用貪官和珅,都足以令人發指。
乾隆本人愛好詩畫,妙解音律,這也是事實。其字秀麗典雅,鄭板橋評曰:「微有秀氣,筆力不足」,堪為高論。其詩雖多,卻大多是平庸之作。至於香香公主的故事,金庸是根據香妃故事杜撰的。香妃並未自殺,在弘歷時得寵,封為容妃,曾隨乾隆同游各地,在宮中生活了二十八年,五十五歲病逝於宮中。
歷史上的乾隆與文學作品中的乾隆並不一致,作為一種藝術典型的塑造,金庸自有其成功的一面,但對封建帝王大加贊美,我至今仍為之抱憾。</PGN0301.TXT/PGN>
康熙
在武俠小說中把皇帝當作主角來寫,金庸是第一個。他在《鹿鼎記》中塑造的康熙皇帝,便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
康熙不是俠士,但他懂武術,少年時以「小玄子」之名與韋小寶比武,很有兩下子,但康熙的真正才能不在武功而在謀略,他的裝假本事尚在精通騙術的韋小寶之上。小小年紀,城府頗深,終於誘殺鰲拜,坐穩皇位。
金庸寫康熙,除贊美他的勵精圖治,還寫他富有人情味,是天下第一明君。歷史上的康熙,廟號清聖宗,名叫玄燁,執政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康熙畢竟不是金庸筆下那個具有俠義心腸的大英雄。
康熙執政年間頗有政績。他主觀上是為了鞏固其封建政權,但客觀上確也順應社會需要安定統一的歷史趨勢,採取了一些有益措施,如獎勵墾荒,輕徭薄賦,懲治貪污,並尊奉孔子,推崇南宋理學,用儒學思想來駕御群臣與統治人民。這對於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確實起了推動作用。尤其他平定三</PGN0302.TXT/PGN>藩之亂,降服台灣鄭克塽,驅逐沙俄侵略者,平定回疆與准噶爾叛亂,都保證了中國的統一,使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封建強國之一,這些都說明康熙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
但與此同時,康熙在位年間屢興文字獄,清朝最早發生的較大的文字獄——庄廷鑨《明史》案,即發生在康熙二年。庄廷鑨因對滿人有攻擊之辭被誅,涉及此案而受害者達七十餘人。康熙五十年,又發生《南山集》文字獄,牽連三百餘人。康熙為清代文字獄開了先例,並鎮壓了無數正直的知識分子。
但在《鹿鼎記》中,金庸卻極力為康熙塗脂抹粉,歌頌他的人品與愛護百姓。其實,封建君主制度決定了天子不可能與民同樂,更不可能把百姓視為自己的骨肉。康熙的「愛國愛民」其實只是愛自己,愛自己的「家天下」。
正因如此,康熙與韋小寶的友情也是虛偽的,有目的性的。韋小寶擅長拍馬,處處奉迎皇帝,康熙正好需要這樣一個吹鼓手。他給韋小寶種種特權,只不過是利用「幫閑」替自己效命罷了。
一個居於統治地位的人,他縱然有真情實感,也必定服從於他的統治野心。可惜這種統治者的基本特徵在金庸筆下給完全抹殺了。
</PGN0303.TXT/PGN>
鰲拜
在清史上,鰲拜是個大人物。他是滿洲鑲黃旗人,在清開國征戰中屢建戰功,賜號「巴圖魯」,為第一大功臣。順治元年入關後,攻剿李自成、張獻忠余部,又功高一籌。他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同為輔政大臣。
順治帝卒,時年八年的康熙即位。索尼老病,遏必隆膽小,蘇克薩哈與鰲拜爭權,被鰲拜誣陷致死,於是,鰲拜加封太師,獨攬大權,飛揚跋扈。大臣稍有異議,即被鰲拜陷害。康熙八年,少年天子用計擒鰲拜,革職拘禁。鰲拜死於獄中。
在一部《鹿鼎記》中,鰲拜所佔篇幅不多,但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原因有二:一是康熙用計擒鰲拜,是他初露鋒芒第一招,韋小寶之機智,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康熙暗中訓練了一批有武功的小太監,與鰲拜鬥力,結果死了四個,幸虧韋小寶有無賴的本事,情急中從香爐內抓起兩把爐灰,撒在鰲拜眼中,這一場戲委實驚心動魄。力大無窮、天生神勇的鰲拜居然被幾個小孩子制服,這在金庸筆下寫得活龍活現,大可一讀。第二,一部《鹿鼎記》與《四十二章</PGN0304.TXT/PGN>經》有關,這套秘籍一直貫穿全書,假太後想得到它,海大富也夢寐以求,而這套書正藏在鰲拜府中。由此可見,鰲拜這個人物在書中不可缺少。
歷史上的鰲拜並非有勇無謀之輩,但他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低估了少年康熙。這場宮廷之變,如不是康熙先下手,那麼康熙只能做一個傀儡天子。康熙不願當木偶給人牽著鼻子走,於是先下手為強。這中間韋小寶立了大功,他發跡的生涯自然也就開始了。
據史記載,中國歷史上的輔政大巨,得善終者僅三分之一。秦漢之李斯、霍光,唐宋之長孫無忌、文天祥,明之張居正,或忠而見疑被處死,或死於政界敵手。鰲拜之死,自然與他獨攬大權有關;但他功高被殺,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封建朝廷內部斗爭之激烈,並不亞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PGN0305.TXT/PGN>
陳圓圓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但中國地靈人俊,麗人如雲。明末清初的陳圓圓,其姿色絕不在四大美人之下。
陳圓圓被寫入文學作品,最著名的當推清初詩人吳梅村作的《圓圓曲》,詩中有「痛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至今引起文人騷客的思念。後來,陳圓圓的形象又走上舞台,其名氣之響,絕不在「四大美人」之下。俠骨柔情本是新派武俠的特點之一,於是,陳圓圓又進入了武俠世界。
陳圓圓在金庸筆下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是在《碧血劍》中,她被李闖王的大將劉宗敏擄獲,一出場就引得這些草莽英雄如痴如迷,甚至丑態百出。二是在《鹿鼎記》中,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當然不僅是吳三桂,連從小出入妓院、受諸多美人青睞的韋小寶,也絕口稱贊圓圓:「你這樣美貌,吳三桂為了你投降大清,倒也怪他不得,倘若是我韋小寶,那也要投降的。」
金庸寫陳圓圓之美,化用了白居易贊楊貴妃的詩:「嫣然一笑,登時百媚橫生」,又說她「微笑時神光</PGN0306.TXT/PGN>離合,愁苦時楚楚動人」,她一登場,「滿室盡是嬌媚」。這種神態描繪,是刻畫已屆不惑之年的陳圓圓,由此可見她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歷史上的陳圓圓,是明末姑蘇名妓。原姓邢,幼年從養於陳家,改姓陳,名沅,字婉芬。據陳維崧在《婦人集》中介紹,陳沅本是良家女子,妙齡流落教坊,色藝擅一時。周奎曾將陳圓圓作為禮品送給明思宗,朝廷不納,吳三桂即以千金聘禮迎娶,未成,後去山海關。京城被李自成攻佔,圓圓入劉宗敏手,吳三桂降清攻城,奪得陳圓圓。
吳三桂成了清王朝大官,曾冊封陳圓圓為妃子。陳圓圓曾勸吳三桂聯合李自成部隊抗清,吳三桂不聽,反而以當平西王為榮。圓圓雖為一女流,識見與眼光卻高於須眉,她拒絕了平西王妃的冊封,乞為女道士。為此,吳三桂另覓新寵。據劉健的《庭聞錄》載,吳三桂在雲南時另寵「八面觀音」等女子。吳三桂反叛兵敗,陳圓圓因早已離開政治舞台才得善終。
另一說講吳三桂出兵,陳圓圓自盡於商山蓮花池。
金庸寫陳圓圓與李自成有染,未見史載。《鹿鼎記》有一段寫圓圓傾心於李自成的情節,這是小說家的臆造與想像了。</PGN0307.TXT/PGN>
李自成
李自成在金庸小說中出現,共有兩次。一次在《碧血劍》中,只佔很少筆墨,他以農民領袖的身分打入北京。另一次出現在《鹿鼎記》中,變草莽英雄為江湖俠客。
在《碧血劍》中,袁承志初見李自成,那時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李自成成了最有風光的大人物。
書中寫李自成,主要有三個情節:一是寫他率起義軍入京城,威風凜凜,志得意滿,他在歡聲雷動中接受「萬歲、萬萬歲」的歡呼。他親自號令:「有人妄自殺傷百姓,姦淫擄掠的,一概斬首。」但事實上,他手下的大將除了李岩之外,都忙於搶劫掠奪財物與美女。這說明這支起義軍一勝利就暴露出種種弱點。二是寫李自成出爾反爾,剛剛決定寬恕太子,但聽了牛金星一句話,又默默同意下毒手。三是寫李自成對眾人的奉承絲毫不生反感,他帳下的大將見了陳圓圓丑態百出,他身為主帥居然樂不可支。這幾筆,無疑點出李自成只是個流寇英雄,他經不起勝利的考驗,後來的失敗也勢所難免。這支農民軍中唯一能保持清醒頭腦的李岩,忠而見疑,最後被殺。李自成的形</PGN0308.TXT/PGN>象大大不佳。
李自成在《鹿鼎記》中再度亮相,金庸寫他潛入皇宮,居然還與陳圓圓有一段感情糾纏,生下阿珂這個女兒。這場戲寫天下第一大反賊(李自成)、天下第一大漢奸(吳三桂)、天下第一大美人(陳圓圓)、天下第一大武功手(九難)、天下第一小滑頭(韋小寶)大打出手。這幕鬧劇有點滑稽,也將每個人物漫畫化了。
也許受姚雪垠創作的歷史小說《李自成》的影響,我總覺得金庸筆下的李自成,與自己過去認識的李自成有很大差距。其實,歷史上的李自成與姚、金二位筆下的李自成都不一樣。姚雪垠是過分美化了這位農民領袖,而金庸又過分誇大了李自成的某些缺點。
李自成,陝西米脂縣人。他從小貧苦,後聚眾起義。他能從農民起義軍中崛起,從而建立大順政權,說明他確實具有遠見卓識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南征北戰,在十幾個大戰役中都是以弱勝強,以寡擊眾。他兵敗受挫之時,表現出非凡的剋制能為與判斷能力。在個人品格上,李自成攻進北京之後,得意忘形,聽信讒言,冤殺良將,這些也是事實。姚、金二位作家各取李自成的長處與弱點進行藝術虛構,這自然也是允許的,但若論反映史實,都未免失之偏頗。
李自成的失敗,是由於在勝利中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李岩曾提醒過他:「大王雖得了北京,但江南未定..」對此李自成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反而揮手說:「大家喝酒!」至於農民軍的主要將領眼界不高,</PGN0309.TXT/PGN>見了美女與財物就紅了眼,致使這支經過千辛萬苦才奪得政權的農民軍,在勝利中走了一步錯著,結果全盤皆輸。這是歷史的教訓,李自成本人也不是沒有責任。至於李自成的歸宿,有人寫他死於兵戰之中,有人說他出家為僧,說法不一,至今未有定論;但金庸寫他當和尚之後,與陳圓圓生一女兒,這自然是不可信的。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金庸並沒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功,這自然與武俠小說這種題材有關。過去我曾讀過一本朱貞木寫的《闖王外傳》,寫李自成的部下與李自成為爭一女子險些大動干戈,情節很曲折,但把李自成這個人物寫得不倫不類,看來在武俠小說中要寫好歷史人物亦非易事。
</PGN0310.TXT/PGN>
常遇春
最早認識常遇春,是讀《英烈傳》。常遇春一出場就很有風采,他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須,提一把六十斤大刀,舞得如風似電。後來常遇春攻打採石磯,收伏荊襄,戰功赫赫,位列功臣廟第二。
常遇春之死,據《明史》載:「(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
《英烈傳》中則寫常遇春獨坐營中,忽然得疾。眾將來問安,常遇春就說要與諸公永訣,原來他早先得詩「先於和里貴,後向柳中亡」,他兵屯柳川,是命歸之地。書中還寫了張三豐送詩一節,可見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常遇春與張三豐之緣,是借用了這個傳說。
無論是《明史》還是《英烈傳》,寫常遇春之勇武善戰,都是粗線條的,不如金庸寫常遇春來得細膩。在《倚天屠龍記》中,常遇春初次亮相,年方二十,為救周子旺兒子的命,差點被元兵所害,幸虧被張三豐救了。張三豐本想收常遇春為徒孫,但常遇春身屬明教,不肯相背,竟然拒絕。後來他帶了半死不活的張無忌去求醫仙胡青牛醫治,胡青牛因為張無忌不肯背叛武當,見死不救。常遇春寧可自己不治,</PGN0311.TXT/PGN>
以自己性命換張無忌一命,這一幕戲寫活了一個義重如山的錚錚男子漢。
後來張無忌胡亂用葯,雖把常遇春救活了,但胡青牛卻說常遇春損了四十年壽命,原來常遇春可活八十歲,現在只能活到不惑之年。這當然與常遇春四十而卒相合,但金庸以其想像圓其壽辰,則完全是小說家的創造。
張無忌當上明教教主,因徐達、常遇春寡恩少義,終於鬱郁引退。
其實,徐、常二人與張無忌情同手足,常遇春又與張無忌有生死之交,怎會背後痛斥張無忌為「小賊」?這全是朱元璋暗中用的詭計。朱元璋料定張無忌講究情義,一旦徐、常二人對張無忌不滿,張無忌必然會悄然而去,把明教教主之位拱手讓給自己。可惜張無忌武功雖高,在智謀上卻遠遠不及弄奸的梟雄。至於常遇春被人背後中傷,更見朱元璋心地之險惡,手段之毒辣。
常遇春卒於柳川,也未必不是幸事。當時天下未定,朱元璋親自為之吊喪,至龍江,又追封開平王,可謂隆重之極;而徐達後來卻被朱元璋害死,一代開國功臣,落得如此下場,誠可悲也!</PGN0312.TXT/PGN>
張三豐
綜觀金庸十五部武俠小說,武林中輩分最高者當推武當派開山之祖張三豐張三豐是聯結《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的穿線人物。他在《神鵰俠侶》中出場時,年十二三歲,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這個少林寺覺遠的俗家弟子,武功雖不精深,但氣宇不凡,聲若洪鍾。三豐與尹克西交手,功力相差甚遠,但勇猛聰穎,終於克敵制勝。到張三豐在《倚天屠龍記》中出場時,他已是古稀老人。金庸寫他為救無辜稚子一命,忍受種種侮辱與百般委屈,尤其他攜張無忌去少林寺求醫被拒一段,充分表現了張三豐的善良忍讓的長者之風。那種爐火純青的涵養功夫實非尋常之輩所能有。
讀張三豐的故事,會讓人感到天地之大,世情難測;更可令人消釋自己蒙受的種種委屈之情:一代武林宗師尚且命苦如此!他八十壽辰,徒弟俞岱岩被害致殘;九十高齡,徒弟張翠山自刎慘死。他雖然武功卓絕,但委曲而又不能求全。一個善良的老人晚年還經歷了種種磨難,他為救稚子情願交出《九陽真</PGN0313.TXT/PGN>經》,甚至以命相換,可見其心地何等仁慈。
據《明史》載,張三豐實有其人。三豐不修邊幅,頎長而偉,龜形鶴背,須髯如戟。書過目不忘,飯數月不食,喜雲游天下,好嬉諧覓趣。
他葬後復活,不知所終,《明史》列三豐為「方伎」之奇人。由此可見,金庸取歷史上張三豐的一點,馳騁藝術想像,於是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武林泰斗。
張三豐成名之後,金庸幾乎沒有描繪他與人交手的場面,反而極寫他遇到的種種悲哀,這是高明之技法,寫出了「俠」與「武」之間的主次關系。但書中曾插敘張翠山偷學三豐空臨喪《喪亂帖》一段,張翠山後來創出一套絕世武功,連一流高手謝遜也甘拜下風。此乃暗寫張三豐無敵天下。
范蠡
金庸曾將其武俠小說的書名第一字,寫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包括了十四部武俠小說。其實,金大俠還寫過一篇《越女劍》。
《越女劍》僅一萬九千餘字,可稱之武俠短篇。小說取材於《吳越春秋》中的《越女試劍》。那百餘字的記載,到了金庸筆下,變成了一篇小說。盡管這不是一篇很成功的武俠精品,但書中的范蠡卻是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從范蠡身上可以看到金庸的某些思想特點以及他的追求。
吳王闔閭率眾三萬攻打越國,受箭傷而死,臨終前命兒子夫差報殺父之仇。夫差拜伍子胥為相國,練兵三年。越王勾踐起兵伐吳,兵敗夫椒。
夫差率眾追到會稽山,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不得已求降,卧薪嘗膽,以圖東山再起,但越國士兵斗不過吳國將士。這時范蠡發現了一位越女,越女劍大顯神威,終於攻克吳國,逼夫差自盡。
金庸這部小說講的就是這個故事。但實際上,越國戰勝吳國,並非靠一個越女,而是夫差重用奸臣伯嚭,逼死忠臣伍子胥,只知道整天沉湎於荒淫酒色之中,弄得吳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吳國被滅,也屬意料中事。
有讀者認為,大概越女劍一事引起金庸興趣,才寫了這篇武俠。依我之見,並非如此。《越女劍》真正的主角是范蠡。
范蠡是越國大臣,吳越交戰之時,范蠡就反對戰爭,他認為:「違背道德、好用凶器,出兵是不利的。」勾踐兵敗被俘時,范蠡陪越王夫婦在吳國住了三年,後來回到越國,他安撫百姓,治理國家,為勾踐起兵伐吳做了不少工作。但勾踐滅吳後,他就悄然隱退,不知所蹤,比起那個被夫差殺死的文種聰明得多。
有關范蠡的傳說有許多,有人說他去做了隱士,有人說他當了齊國的大商人,有人說他與西施一起去過神仙般的日子。總之,他是漢初張良一樣的人物,知進知退,不為名利所惑。
范蠡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曾引起千古文人的嚮往。古代的文人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居多,他們想建功立業,兼濟天下,但一旦功成名就,就毅然退出政治舞台。范蠡之所以採取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因為他太了解越王勾踐的本性,深知「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
漢初的張良想來是讀過范蠡的故事的。金庸呢?他在創作的鼎盛時期,突然宣布封筆,大概也是在追求范蠡的境界,因為在掌聲中退下來,總比從噓聲中退下來有趣得多。前者反映了作者的聰慧與理智,後者則表明了作者的無奈與寂寞。
金庸寫范蠡,盡寫他的儒雅與謹慎,通過越女的精嫻技藝,顯示了越中自有人材,暗示了越國戰勝吳國的基礎。至於越女一劍刺傷西施,則顯示越女反對越國使用「美人計」。
從小說的內涵看,《越女劍》不是一篇很成功的作品。把它放在金庸的十四部武俠精品旁邊,有點不倫不類。金庸棄之而不入其書名對聯,我是贊成這一做法的。
盡管如此,那個功成身退的范蠡,卻成了千古文人心中的英雄。封建政治太黑暗與封建君主太殘忍,給《越女劍》投下了陰影。誰說武俠小說不觸及時弊呢?金庸的作品就打破了這種界限,真值得後人深長思之。

『陸』 金庸武俠小說里出現過多少個歷史中真實存在的武林人物

眾所周知,金庸小說里時常有歷史人物跑進來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金庸那些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神鵰俠侶》
首先不得不說尹志平,全真教六代掌教,真實歷史中是全真教初期人品各個方面比較好的一位了,王重陽丘處機等黑點遠比他多但金庸把王重陽丘處機都塑造成了正面人物,唯獨尹志平直接黑成了最讓人不齒的淫賊全真現示威,據說某年全真有人找金庸抗議辱沒先師,所以才改的甄志丙,只是尹志平的名聲是徹底就不回來了,提到他人們只會記得終南山下的龍騎士了。
《碧血劍》
《碧血劍》一書的背景為明末,袁崇煥被殺、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皇太極入關這些史實自然不必提了。但主角袁承志的身份純屬虛構。因為袁崇煥唯一的遺腹子是袁文弼,後來從軍寧古塔,其子孫入了滿籍。清末名將富明阿、壽山均為其後裔,壽山之女壽懿還嫁給張作霖當了五姨太。後來新修版中袁承志成立「金蛇營」並歸屬闖王帳下一事也是虛構的。

《倚天屠龍記》與歷史的交集甚多,單是元末明初這一段混亂時期的出場名人就不計其數。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花雲等一干開國元勛以及韓山童、韓林兒等義軍頭領都曾是張無忌的舊識或部下,但這幾位名氣太大,不好自由發揮,所以也沒安排什麼武俠戲份。
《天龍八部》
書中的大理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帝王家段氏的六脈神劍和一陽指威震天下。真實歷史中又是如何呢?段正明、段正淳、段譽(史載其真名為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均做過大理皇帝。並且段正淳沒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為僧後傳位於兒子段和譽。
《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也是與歷史人物結合最多的一篇,幾乎將半個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進去。所涉及的不僅有清廷、天地會、台灣、三藩、西藏、蒙古,甚至還有海外的俄羅斯。韋小寶是否真有其人不太確定,但是建寧公主嫁吳應熊確有其事,但韋小寶無論如何都沒法趕上。因為真正的建寧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歲……她嫁給吳應熊時是順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

『柒』 金庸小說中哪些人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眾所周知,金庸小說里時常有歷史人物跑進來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金庸那些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神鵰俠侶》
首先不得不說尹志平,全真教六代掌教,真實歷史中是全真教初期人品各個方面比較好的一位了,王重陽丘處機等黑點遠比他多但金庸把王重陽丘處機都塑造成了正面人物,唯獨尹志平直接黑成了最讓人不齒的淫賊全真現示威,據說某年全真有人找金庸抗議辱沒先師,所以才改的甄志丙,只是尹志平的名聲是徹底就不回來了,提到他人們只會記得終南山下的龍騎士了。
《碧血劍》
《碧血劍》一書的背景為明末,袁崇煥被殺、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皇太極入關這些史實自然不必提了。但主角袁承志的身份純屬虛構。因為袁崇煥唯一的遺腹子是袁文弼,後來從軍寧古塔,其子孫入了滿籍。清末名將富明阿、壽山均為其後裔,壽山之女壽懿還嫁給張作霖當了五姨太。後來新修版中袁承志成立「金蛇營」並歸屬闖王帳下一事也是虛構的。

《倚天屠龍記》與歷史的交集甚多,單是元末明初這一段混亂時期的出場名人就不計其數。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花雲等一干開國元勛以及韓山童、韓林兒等義軍頭領都曾是張無忌的舊識或部下,但這幾位名氣太大,不好自由發揮,所以也沒安排什麼武俠戲份。
《天龍八部》
書中的大理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帝王家段氏的六脈神劍和一陽指威震天下。真實歷史中又是如何呢?段正明、段正淳、段譽(史載其真名為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均做過大理皇帝。並且段正淳沒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為僧後傳位於兒子段和譽。
《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也是與歷史人物結合最多的一篇,幾乎將半個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進去。所涉及的不僅有清廷、天地會、台灣、三藩、西藏、蒙古,甚至還有海外的俄羅斯。韋小寶是否真有其人不太確定,但是建寧公主嫁吳應熊確有其事,但韋小寶無論如何都沒法趕上。因為真正的建寧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歲……她嫁給吳應熊時是順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

『捌』 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所有人物

主要抄人物
張無忌——書中男主角,武當派張翠山與天鷹教殷素素之子,明教法王謝遜的義子,身負「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心法」及「聖火令神功」三大絕學,武功蓋世,內力之深當世無人能及。後成為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
趙敏——書中女主角,紹敏郡主,原名敏敏特穆爾,汝陽王察罕特穆兒之女,王保保(庫庫特穆爾)的妹妹。容色絕麗,機智多謀,後為張無忌的伴侶。
周芷若——書中女主角,漢水船夫的遺女(舊版為周子旺之女),峨嵋派滅絕師太的徒弟。幼時與張無忌相識,成年後重遇時愛上了他。後接任峨嵋第四代掌門。從《九陰真經》習得「九陰白骨爪」和「白蟒鞭法」,武功得以大進,並躋身一流高手之列。
殷離——書中女主角,張無忌的表妹。父為天鷹教殷野王,母不詳。又名蛛兒。小時便喜歡上張無忌,因殺死後母而投靠了金花婆婆。是張無忌第一個承認的未婚妻。
小昭──書中女主角,「紫衫龍王」黛綺絲與「銀葉先生」韓千葉之女,後與母親返回波斯,成為波斯明教總教主。

『玖』 《倚天屠龍記》中的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有哪些

……庸對歷史學基本不懂。他的東西,你當架空小說看就好,和歷史連接起來,估計老祖宗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閱讀全文

與倚天屠龍記存在幾個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