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
1、樂羊子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有一年,樂羊子決定外出求學,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紡線織布。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說他太想家,不想求學了。妻子聽後,什麼都沒說,而是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成了兩半。
然後才語重心長地說:「織布機上的這些布看起來很美麗,但他們都是由一根根絲線慢慢累積起來的,現在我一刀就把他們剪斷了,等於前功盡棄。你在外求學,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你這樣半途而廢,怎能學有所成?」樂羊子覺得妻子說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繼續求學了。
2、鍾繇習書
三國時期有個著名的書法家叫鍾繇,他是楷書的創始人。鍾繇小時候聰穎好學,酷愛書法藝術。為了練習書法,他經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場合地點練習書法。有一次,他與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時,還趁玩耍的間隙蹲在地上寫字呢。
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在練習書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鍾繇終於成了一代書法名家。後來,有人登門去向鍾繇請教書法秘訣,鍾繇笑著說:「我哪有什麼秘訣啊!我只不過是比別人更加努力一點,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罷了。」
3、子游治武城
春秋末年,吳國有個叫子游的書生拜聖賢孔子為師。孔子教導他說:「當政者要用禮樂教化老百姓,這樣他們就會聽從政令,安居樂業。」子游學成後,當上了魯國武城的地方官。他謹遵師訓,以禮樂教化百姓,使人們遵從禮儀。
這天,孔子帶著幾個弟子來到武城,聽到城裡到處有弦樂歌聲,他非常高興。子游見到老師後,恭敬地說::「我聽從老師的教導,用禮樂教化百姓。現在人們不再野蠻粗俗,而是懂得禮貌了,治安自然就好了。」子游學以致用,受到了孔子的贊賞。
4、齊己和尚一字之師
唐朝有個叫齊己的和尚,非常喜歡梅花。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齊己雲游天下時,曾拿著自己寫的這首《早梅》向詩人鄭谷請教。
鄭谷看了以後,說:「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經過反復推敲,他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鄭谷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卻使《早梅》更貼近題意了。齊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從此,人們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之師」。
5、武丁中興
商王武丁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復興商朝。為此,他向天下招賢納士。有一次,武丁聽說有個叫傅說的奴隸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們因為傅說出身卑賤而反對,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天上朝時,他對大臣們說:「先王昨夜托夢給我,說將派遣重臣來輔佐國事。」說完,就讓畫師按照他的描述,畫了一張重臣的像,並派人按此畫去找來傅說。大臣們見傅說是先王在夢中推薦的大賢人,就不敢反對了。武丁在傅說的輔助下,勵精圖治,僅用三年時間就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興」。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B.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中間有哪些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來太 多了。源 包含以下內容
3 文化縱覽
▪ 諸子百家
▪ 琴棋書畫
▪ 傳統文學
▪ 傳統節日
▪ 中國戲劇
▪ 中國建築
▪ 漢字漢語
▪ 傳統中醫
▪ 宗教哲學
▪ 民間工藝
▪ 中華武術
▪ 地域文化
▪ 衣冠服飾
▪ 四大雅戲
▪ 動物植物
▪ 古玩器物
▪ 飲食廚藝
▪ 傳說神話
▪ 神妖鬼怪
▪ 傳統音樂
▪ 中國對聯
4 名山大川
C.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請寫出三個故事的名稱。
精衛填海,後羿射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女媧煉石補天,誇父逐日.....這些故事都能體現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像,也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D. 傳統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美德篇
虞舜耕田
孔融讓梨
溫公愛兄
仲由負米
孟母三遷
陶專淵明歸隱屬
王羲之苦練書法
成語篇
百折不撓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不恥下問
東施效顰
斷章取義
分道揚鑣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赴湯蹈火
高山流水
畫蛇添足
畫龍點晴
黃粱一夢
疾風知勁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劍
濫竿充數
毛遂白薦
名落孫山
弄巧嵌拙
拋磚引王
塞翁笑馬
掩耳盜鈴
鄭人買履
一嗚驚人
白相矛盾
對牛彈琴
民俗篇
端午節與粽子
年的傳說
元宵節鬧花燈
清明節與踏青
牛郎織女初七會
中秋節的傳說
九九重陽節的傳說
臘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龍抬頭
生肖的由來
傣族的潑水節
彝族的火把節
藏旋的望果節
神話篇
盤古開天地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後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種子的來源
阿里山的傳說
E.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人事例
1.青出於藍: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
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2.卧冰求鯉: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3.迷途知返:三國時,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中醫學家叫皇甫謐,他從小就被過繼給叔父,深受寵愛,養成了貪玩厭學的壞習慣。到了17歲,他仍「未通書史」,被人們嘲笑為傻子,叔父和嬸母都很傷心。
一天,嬸母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以此教訓他。誰知皇甫謐到街上買了一些瓜果獻給嬸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嬸母的盛怒。嬸母卻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要是真心孝順,就應該好好兒讀書。」
皇甫謐很慚愧,流著淚表示要改過自新。從此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終於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後來,皇帝聽說他很有學識,想請他去做官,他卻回絕了,並向皇帝借了一車的書回來讀。此後,他一直學以致用,筆耕不輟,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4.忍辱苦讀書
陳平是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
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5.落下閎可以說是這五位歷史名人中,史料記載最少、對國人來說鮮為人知的一個名人,但他確確實實能擔當起這個稱號。
落下閎是西漢景帝至武帝時期巴郡閬中人,是太初歷的主要創立者,渾天說創始人之一。曾製造觀測星象的渾天儀,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民間觀星台,奠定了我國古代先進的宇宙結構理論基礎,對於推動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止如此,落下閎還發明通其率演算法,奠定了古代歷法計算基礎。在歷法計算中,發明了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落下閎演算法比採用類似方法的印度數學家愛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連分數理論的義大利數學家朋柏里早1600年,影響了中國天文數學2000多年。
落下閎編制《太初歷》,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確定一年四始,恆定了中華春節。至此,中國春節的時段便固定下來,一直沿承至今。因此,落下閎又被稱為「春節老人」。
(5)代表傳統文化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
2.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3.此外中華傳統文化還可以分為: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F. 傳統文化故事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於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住!」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奇怪的鱔魚
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歡吃的鱔魚,剛巧這天閑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廚藝,想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喝。
周豫把鱔魚放進鍋里,讓它們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鍋下用小火緩緩地加熱,水溫一點點增高,鱔魚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慢慢就會被煮熟。據說這樣煮出來的鱔魚沒有經過被宰殺的掙扎,肉質不會緊綳,味道最好了。
湯煮開了,周豫掀開鍋蓋一看,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鍋里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和尾巴在煮開的湯水裡。這條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這個姿勢而不倒下。
看到這種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趕快把這條鱔魚撈出來,用刀剖開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為什麼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彎起來。剖開之後,周豫驚奇地發現,鱔魚肚子里藏著滿滿的魚卵,數量多得難以計算,原來它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木蘭替父從軍
漢朝時,北方匈奴人侵擾我國,戰事吃緊,漢文帝下令徵兵。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沒有男孩子,花木蘭勇敢地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了軍。
花木蘭從軍12年,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她是一名女子。在戰場上,她英勇善戰,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受到皇帝的親自召見和嘉獎。面對名利,花木蘭從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鄉,侍奉年邁的父母。
陸績懷橘遺親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從小喜歡讀書,見多識廣,被稱作神童。6歲時,陸績跟隨
父親陸康到九江拜見大名鼎鼎的袁術。對袁術提的問題陸績都能對答如流,態度不卑不亢,袁術非常高興,破例請他與大人一起坐,還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懷里藏了兩個。
臨走時,陸績向袁術彎腰作揖,橘子從懷里滾落到地上。袁術很驚訝,問:「你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我媽媽最喜歡吃橘子,我想這么好吃的橘子媽媽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帶兩個回去給她。」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不僅不責怪,反而更加賞識。
陸績成年後,才華橫溢,有許多成就,並且一身正氣,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吳猛恣蚊飽血
晉朝的吳猛,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因為家裡很窮,沒有蚊帳,每到夏夜,爸爸總是
被蚊蟲叮咬得不能安睡。吳猛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自己脫掉上衣坐在爸爸的床前,任憑蚊蟲怎麼叮咬自己,吳猛都不去趕,就擔心那些蚊蟲離開了自己會去叮咬爸爸。
張良敬老拜師
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一天走在橋上,正好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邊,一隻鞋子掉到橋底下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年輕人,幫我把鞋撿起來。」張良趕緊到橋下撿回鞋子。老人又說:「替我穿上!」張良想做好事做到底吧,於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神秘地一笑就走了。
沒走多遠,老人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看你是值得教誨的,五天後的早晨,你還到這里來見我吧。」張良雖然覺得奇怪,還是乖地答應了。
五天之後,張良來到橋邊,見老人早已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老人很不高興地說了一句「五天後再來吧!」就扭頭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一叫,張良就起床去赴約,沒想到老人又先到了。這次老人更生氣,說「又遲到了,五天後再來吧!」
又是五天以後,張良半夜就去橋邊等候。沒過多久,老人來了。這次老人面露微笑,從懷里掏出一卷竹簡遞給張良說「讀通了這本書,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張良回家後,發現這本書叫《太公兵法》,從此刻苦攻讀。後來張良跟隨劉邦打了很多勝仗,成為一位歷史名將。
重陽敬老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在1989
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G.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於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住!」
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7)代表傳統文化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H.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有哪些
中國傳統小故事1: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6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