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長樂有哪些名人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二十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屈全國委員會委員1900年10月5日出生於福州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她父親參加了甲午海戰,抗擊過日本侵略軍,後在煙台創辦海軍學校兒童節出任校長。冰心4歲時隨家遷往東煙台,便生活在大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開闊了她的心胸;而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志也深深影響著她幼小的心靈。在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冰心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等。辛亥革命後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師范學校預科。1913年遷居北京。次年入貝滿女中。1918年升入協和女子大學理預科,。嚮往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五四"運動的爆發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振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時代潮流,被推選為大學學生會文書,並因此參加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股的工作。在愛國學生運動的激盪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報》上,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後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由於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會問題,很快產生影響。之後所寫的《斯人獨憔悴》等作品被認為是當時極有代表性的"問題小說",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對女性的摧殘、面對新世界兩代人的激烈沖突以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苦痛。其時,協和女子大學並入燕京大學,冰心以一個青年學生的身份加入了當時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她的創作在"為人生"的旗幟下源源流出,發表了引起評論界重視的小說《超人》;以《繁星》、《春水》兩個集子為代表推動了新詩初期的"小詩"寫作潮流。192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出國留學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最早的兒童文學力作。20歲出頭的冰心,已經名滿中國文壇。
1926年她在國外學成,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同時仍創作不輟。作品贊美母愛、童心、大自然,還反映了對社會不平等現象和不同階層生活的細致觀察,純情、雋永的筆致也透露著微諷。小說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兒姑娘》,散文優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歸》等。1938年吳文藻、冰心夫婦攜子女於抗戰烽火中離開北平,經上海、香港輾轉至大後方雲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貢簡易師范學校義務授課,與全民族共同經歷了戰爭帶來的困苦和艱難。1940年移居重慶,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不久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熱心從事文化救亡活動,還寫了《關於女人》、《再寄小讀者》等有影響的散文篇章。抗戰勝利後,1946年11月她隨丈夫、社會學家吳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東方學會和東京大學文學部講演,後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在日本期間,她和吳文藻先生在復雜的條件下團結和影響海外的知識分子,積極從事愛國和平進步活動。
冰心是世紀同齡人,一生都伴隨著世紀風雲變幻,堅持寫作75年,她所創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說,結集為《小桔燈》、《櫻花贊》、《拾穗小札》等。她創作多種"冰心體"的文學樣式,是我國第一代兒童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詩人、翻譯家。她的譯作如黎巴嫩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沙與沫》,印度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園丁集》及戲劇集多種,都是公認的文學翻譯精品。1995年曾因此獲黎巴嫩共和國總統簽署授予國家級雪松勛章。
⑵ 福建長樂有哪些歷史名人
長樂文化源復遠流長,人才輩出。改製革開放後,文藝創作繁榮,碩果累累,涌現出許多優秀作者,1979~1998參加地區級以上展覽、表演以及在地區級以上報刊發表的作品共有1600多件(篇),其中獲全國級獎26件,較突出的有音樂作品《兩只小鷓鴣》、攝影作品《黃山素描》。全市有省作家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作家協會會員8人;省詩詞學會會員10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0人;省攝影家協會會員7人,中國攝影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6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4人;省、福州市舞蹈家協會會員2人;福州市曲藝家協會會員3人,省曲藝家協會會員8人。他們的作品和表演在國內外屢屢得獎。「海濱鄒魯」之譽以長樂為最,有重大影響的文學家、藝術家比比皆是,其中有古代畫龍高手陳容,當代文壇泰斗謝冰心,著名文學家鄭振鐸,被譽為北梅南奏的表演藝術家鄭奕奏,著名電影導演陳懷凱、陳凱歌,書畫家李兆珍、黃葆鉞,書畫篆刻家陳子奮、潘主蘭、潘懋勛、周哲文等。
⑶ 長樂有古代詩人嗎
長樂歷史文化名人眾多,長樂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從唐代開始就出現了福建省的第一位狀元,後又涌現了九位文狀元和一位武狀元。還出現了楹聯大師梁章鉅,更有現當代文學家冰心、鄭振鐸、陳娟、黃河浪,還有詩書畫名家陳子奮、潘主蘭及中國電影的奠基人陳懷皚等。
歷代長樂名人的作品包括:①歷代狀元名詩欣賞②百丈懷海與禪詩 ③梁章鉅的《楹聯叢話》④冰心詩文賞析⑤鄭振鐸散文欣賞⑥陳娟與《曇花夢》⑦黃河浪與《故鄉的榕樹》⑧陳子奮、潘主蘭詩書畫欣賞 ⑨陳懷皚電影賞析⑩歷代長樂山水詩欣賞。以後你按這個單子好好搜搜。
一、禪門高僧——百丈懷海,所制定的《百丈清規》中規定的禪居是建立在無私有財產、共同勞動、平均消費的基礎,具有社會主義精神。 百丈懷海禪師通過禪門清規,從組織體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證了洪州禪的發展和繁榮。如果說道一從思想方面開辟了禪學新時代,那麼懷海禪師則從實行方面保證了禪學的發展。
惜乎不是詩僧!
二、文壇祖母——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小詩《繁星》《春水》曾引起社會文壇反響。
三、一代才華——鄭振鐸
四、和平使者———鄭和
五、杏林始祖——董奉。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區」。
⑷ 福建長樂有哪些歷史名人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居長樂(今屬福建)。宋代大詞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利縣。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樞密都丞旨兼國史院編修官(《南宋館閣續錄》卷九)。二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復除樞密都承旨(《寶慶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後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
林攄福州長樂人 宋朝的宰相、慶遠軍節度使。福建第一位宰相多從科甲出身,其中不乏學識淵博者。未從科甲出身的閩人宰相,林攄是第一人。其父林邵,官至顯謨閣直學士。林攄以父蔭入仕,累官至敕令檢討官。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繼承父兄改革之意入相,表面上專事變法,並派出一批官員巡察各路。林攄時為屯田員外郎,被派視察河北。陛辭時林攄建言:大府宜擇帥、邊州宜擇守、驕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賜進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學士。奉命使遼。此時正逢朝廷出兵收復被西夏侵佔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屢敗,托遼國代為緩頰。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攄使遼時直言西夏屢起邊釁之罪,而遼國不加抑制反為之請命,有失遼宋邦交原義。而當遼國請宋把收復的失地再割讓西夏時,林攄嚴辭拒絕了。遼國大怒,斷絕了供給宋使團的水、糧,但終不得不送宋使團回朝。這事到了主和派那裡,變成林攄奉蔡京命而「怒鄰生事」,被貶出知潁州。而此時正是蔡京獨相,一手握天之時。召為開封府尹,時議變錢法,有巨賈、官員里外勾結趁法令未發布時謀利,林攄鞠之,嚴厲懲治了那幾名違法亂紀的官員。
黃瑀字德藻,福州長樂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生。少時刻苦為學,因家道貧寒,上街賣曲(釀酒、制面的發酵劑),也隨帶書籍抽空攻讀。宋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補饒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帶)司戶參軍。提點鑄錢官想賣掉鑄幣工人的余糧,從中牟利,黃瑀堅決不答應。提點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條款來懲戒他。然而,百姓稱贊黃瑀政績,提點深感慚愧,反而推薦黃瑀,黃瑀深謝不受。 有一年饒州地方旱情嚴重,州守洪皓發文並派員視察所屬各縣,減免田地租稅。黃瑀為所行縣請求十之免九,而其他縣份只告減輕一成。洪浩大惑不解,過後派員巡視各縣,唯獨黃瑀所行縣份沒有流民現象。洪皓稱贊黃瑀所為,極力向上推薦,於是黃瑀調湖北轉運司主管賬司。
鄭丙(1121-1194),字少融,長樂(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15年(1145)進士。吏部尚書、龍圖學士,歷新城縣主簿,平海軍推官,建州教授,國子監主簿。孝宗隆興元年(1163),為御史台檢法官,遷監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為成都府路轉運判官,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淳熙五年(1178),召為秘書監少監,累遷吏部尚書。十年,出知建寧府。歷知紹興府,泉州。光宗紹熙四年(1193)致仕,五年卒。
陳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孫。福建長樂人。紹熙四年癸丑(1193)進士,泰州知州。累官廣東經略使,龍圖閣學士。嘉定中奉命使金,以數言折服強敵,不辱君命。子知章,字華叟,淳祐元年辛丑(1241)進士。長樂(今屬福建)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主管吏部架閣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三)。七年,知泰州(清嘉慶《揚州府志》卷三六)。九年,為軍器監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四)。十四年,知安慶府(同上書職官七五之二九)。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提舉廣東常平,遷廣東轉運副使(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六)。
鄭昭先,生卒年不詳,字景昭,原福州府長樂縣(今長樂市航城街道洋嶼村)人。任職樞密都承旨、權刑部尚書。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知學不足,受業於朱熹。調補浦城主簿,擢知歸安縣。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翌年,除參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後以疾求釋位,拜資政殿學士、江西西路安撫使;又請辭,升秩一等,提舉杭州洞霄宮。卒謚「文靖」。 嘆曰:「問學未悉,何以治人。」聞朱文公講明濂洛之旨,遂往游其門。居官有惠政。秩滿之京謁,葛丞相,邲曰:「君浦城鄭主簿耶?擊賊不受賞。吾聞君名久矣。」擢知歸安邑,民愛之。累官諫議大夫,知樞密院事。進右丞相,辭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墜於舊居。謚曰文清。昭先居政府,沈厚鎮靜,以愛護人才,振拔淹滯為已任。景獻太子薨,議建儲,昭先請以仁宗為法,上意乃決。會旱災求言,同列有欲罪上書過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嘗謂「人臣能以文王事紂之心為心,則無不可事之君;人子能以七子事母之心為心,則無不可事之親。」陳宓以為名言。有《日湖遺稿》行世。著有《日湖遺稿》50卷。
高應松(1212~1276年)字篔畝,長樂縣人(今福建省長樂市)。宋開慶元年(1259年)進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廣德軍,召為國子監丞,權禮部員外郎,翰林權宜。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江南下,於年底進逼臨安(今杭州)。太皇太後命高應松寫降表,應松泣辭。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臨安,朝中文武官員紛紛奔逃,留者僅應松等9人。被提升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權工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等職。應松謙辭,宋帝趙顯手詔「疾風板盪,始識誠臣。卿經緯全才,險夷一節。當國亂身危之際,主憂臣辱之時,人多偷生而自全,卿獨效死而勿去。」其時,南宋江山已無力挽回。三月,元兵俘獲趙顯、謝道清、全氏等北去,應松隨往,於閏三月抵達燕京(今北京)。應松絕食不語七日,殉國。宋地舉哀,郡邑並祀。至明太祖朱元璋追謚為「文忠」,旨贈「文忠」匾及「經緯全才,險夷一節」聯。永樂初(1403年),長樂知縣王遵道將其入祀鄉賢祠。著有《篔畝策集》1卷。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安南國陳朝開國皇帝。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坂鄉人,祖籍山陰縣。約生於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少有大志,不屑科舉。性豪爽,好交友,屢以家中財物助貧。因傷人命官司逃逸永州,辦私塾授徒自給。後受邕州巡檢器重,遷到邕州南寨居住。此地同交趾(安南國)鄰近,在兩國貿易中,安南駙馬兼國相之女見升卿品貌出眾,邀他到交趾國。升卿在交趾國考中舉人第一名,遂被相國招為婿,改名陳日照。安南國王昊曰山無子,政權歸女兒昭聖。陳日照作為昭聖之婿,逐漸掌握政權。嘉熙年間(1237~1240年)日照成為安南國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詔安南王陳日照為元賜效忠順化保節功臣。寶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蒙古將領兀良合台兵臨趾北,遣二位使者前往招降,日照囚其使者,派兵抵抗。十二月,蒙古擊敗安南軍隊,攻入安南國都,日照逃往海島,兀良合台下令屠城。數日後蒙軍北歸,仍派兩個使者繼續勸降,日照回都,怒將兩使者綁縛送還蒙古軍。寶祐六年(1258年),日照傳位於長子光昞。景定二年(1261年),安南向宋進貢,並上表請求世襲。宋理宗承認陳光昞為安南國王,詔陳日照為檢校太師、安南國大王,加食邑。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詔安南國父陳日照,加食邑。咸淳八年(1272年),又加陳日照食邑,並賜鞍馬等物。卒賜祭葬。
⑸ 誰知道福建有那些歷史名人和事跡
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回《兩個家答庭》,此後,相繼發表《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你們都不知道什麼情況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我要睡覺啊,我就覺得這個世界你不懂啊啊啊吧
⑹ 福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福州歷史人文薈萃,代有名人。下面是一些歷史名人資料供您參考。
【杏林始祖——董奉】 董奉(200年—280年),東漢名醫。董奉一生行醫濟世,不取分文報酬,只讓治癒者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售杏得谷用以賑濟貧民。董奉以其崇高的醫德,使醫生的職業有了「杏林」的別號,也被後人尊為「杏林始祖」。
【福州鑒真——隱 元】 隱元禪師(1592年—1673年),日本黃檗宗開創者。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為之轟動。隱元禪師開創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黃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黃檗宗的信眾達數百萬人,建有黃檗分寺500餘座。隱元禪師還將中國的饅頭、豆腐配方和當時中國的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醫葯和音樂等傳入日本,被日本稱為「黃檗文化」。
【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1850年),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則徐領導了震動世界、彪炳史冊的「虎門銷煙」,掀開了近現代炎黃子孫反抗外國殖民侵略波瀾壯闊的第一頁,樹立了國際禁毒史上的第一塊豐碑。林則徐一生歷官十四省,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他組織編譯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譯著;他在新疆主持興修水利,開挖「坎兒井」,至今仍為民造福,被頌稱為「林公渠」、「林公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名句,是林則徐一生的寫照。
【船政之父——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清代洋務運動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創辦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和專業技術高等學府,奠定了近代中國海軍和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礎。沈葆楨提出「船政之根本,在於學堂」,他培養出的船政學堂精英,撐起了近代中國革新、自強的脊樑。
【愛國僑領——黃乃裳】 黃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愛國僑領。1896年,黃乃裳參與「公車上書」,並創辦了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1899年,黃乃裳毅然出南洋,尋找墾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馬來西亞沙撈越詩巫創辦了「新福州」墾場,成為一代僑領。經過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奮斗,「新福州」日益繁榮,已發展成為詩巫市。
【譯林鼻祖——林紓】 林紓(1852年—1924年),被公認為近代中國翻譯界開山祖師。他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中國第一部翻譯小說。林紓一生譯作180多部,極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學泰斗——嚴復】 嚴復(1854年—1921年),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警醒國人奮發圖強,一時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共和先驅——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與妻書》作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林覺民參加孫中山、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隨黃興攻入總督衙門,受傷被俘,後從容就義。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絕命書《與妻書》,勉勵妻子「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其情其志,影響深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捨生取義、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國近代化工工業奠基人和世界制鹼權威。侯德榜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發明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改進了碳化法氮肥生產流程,為中國化工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侯德榜生產的「紅三角」牌中國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他寫下的《純鹼工學》等專著,揭開了純鹼生產的秘密,被譽為「中國化學家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貢獻」。
【虎穴忠魂——吳石】 吳石(1894年—1950年),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犧牲時公開身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次長」。毛澤東主席曾題詩贊譽吳石將軍,寫下了「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的名篇。1973年,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烈士。
【文化巨匠——鄭振鐸】 鄭振鐸(1898年—1958年),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的全才型巨匠。鄭振鐸在拓展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國傳統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擔任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天文大家——張鈺哲】 張鈺哲(1902年—1986年),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史上寫下許多「第一」。1928年,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第1125號小行星)就是由張鈺哲發現並命名為「中華」。1941年,他組織拍攝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鈺哲星」。
【世紀老人——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被譽為與世紀同齡的文學大師。1923年,冰心發表了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寄小讀者》。其後,在她8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小桔燈》、《繁星》、《春水》、《空巢》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讀者的文學名篇。冰心以愛為中心的文學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為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也是現代著名詩人、作家,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林徽因參與新中國國徽設計,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發掘、搶救了國寶景泰藍製作工藝,為民族和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文學創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等大量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鐵人——高士其】 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譽為科教戰線上的「鐵人」,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全身癱瘓的高士其,以頑強的毅力奇跡般工作了60年,寫下600多篇、75萬多字的科學小品、科學童話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領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高士其受到廣大青少年的熱愛,被稱為「中國兩億兒童的爺爺」,被中共中央組織部確認為「中華民族英雄」。
【黨內才子——鄧拓】 鄧拓(1912年—1966年),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鄧拓創辦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最早的黨報——《抗敵報》。1944年,鄧拓主持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澤東同志的文集。新中國成立後,鄧拓擔任《人民日報》總編、社長等職務,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圍棋宗師——吳清源】 吳清源(1914年— ),現代圍棋大師。少年時代的吳清源就被譽為「一代圍棋神童」。東渡日本後,吳清源與日本著名棋士木谷實開創了「新布局」,被稱為圍棋現代布局的奠基人。1939年至1956年,他與當時所有日本圍棋一流高手的番棋決戰均取得勝利,縱橫日本棋壇近20年難逢敵手,被尊為「昭和的棋聖」,開創了「吳清源時代」。1983年,吳清源先生因健康原因隱退。
【數學巨星——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1996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數論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證明了「1+2」,這項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1978年,新華社記者徐遲寫下了著名的長篇通訊《哥德巴赫猜想》,報道了陳景潤的事跡。在十年「文革」動亂剛剛結束的那個「科學的春天」里,陳景潤成為激勵廣大有為青年向科學進軍的一面旗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仁心妙手——吳孟超】 吳孟超(1922年— ),中國肝膽外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吳孟超創立了中國肝膽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造就出高層次專業團隊,使中國肝臟外科診治、研究從一紙空白到一舉邁進世界先進行列。吳孟超視病人為親人,他常說醫生的醫德比醫術更重要,只要有可能都堅持親自主刀,至今已使1.36萬多名患者恢復了健康。年逾八旬的吳孟超院士,至今仍奮斗在臨床、教學、科研第一線。2006年,吳孟超以其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獲得了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中國醫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⑺ 沿海地區的福建,歷史上有出過什麼名人
1、朱熹
朱熹(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⑻ 有"代駕郊天"傳說的長樂明朝狀元是誰
馬鐸,字彥聲,號梅岩,長樂縣嶺前村人(即嶺南村)。
據邑志記載,「明永樂十年壬辰(1412年),賜進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他先受禮於鄭宣,旁通詩書,子史百家;靡不
淹貫,為文章,援筆立就。馬鐸為人耿介伉直表裡一致,處
事乎恕,而臨事執言不苟,自奉儉約,與人交盡誠,他一生
坎坷,經歷曲折。
在金峰、潭頭、玉田等各個鄉鎮,數百個村落里。和老
年人談起長樂典故時,他們總愛談起馬鐸的故事。在嶺南、馬
厝、沙京各鄉,馬鐸的故事幾乎是婦孺皆知,成為老年人對
兒童講故事的材料了。這個動聽的故事,來歷倒不簡單,
「馬鐸代駕郊天」,正史里雖無記載,但吳昌熾的《客窗閉
話》,陳雲程的《閩中摭聞》等記錄體裁的小品文里都佔有
一定的篇幅,而且留傳下來還有「代駕郊天圖」的真跡和
當時明永樂帝御賜的金字牌匾,可見是:事有淵源,並非完
全無稽,不過是傳說年久,添些渲染而已。現在將民間所搜
集的傳說加以整理,為讀者一一道來。
材料來自:http://www.changle.com.cn/thread-4520-1-1.html
望採納
⑼ 福建長樂名人典故
冰心是20世紀我國最著名的一位文學家,又是知名的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她祖籍長樂,於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州隆普營,生後七個月就隨著父母親離開福州,一生中回過兩次福州,第一次是1911年冬,第二次是1955年冬,在福州的生活總共不到兩年時間,而且從未回到祖籍地長樂,但她十分眷戀、熱愛長樂,總以作為長樂人感到自豪。長樂人民也摯愛冰心,為能孕育出冰心這樣蜚聲中外的世界級文學大師感到驕傲。
「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樹,他的第二代就是樹枝,我們就都是枝上的密葉;葉落歸根,而我們的根,是深深地扎在福建橫嶺鄉的田地里的。」這是冰心在《我的故鄉》中對故鄉的真情告白。冰心的祖籍是長樂市的橫嶺村,位於長樂北部內陸地區,隸屬金峰鎮。全村姓謝,戶數約140戶,人口近500人,這里世代靠農田種植為生。謝氏源於河南省唐河縣,始祖乃炎帝後裔申伯公。申伯六十二世謝汝興,定居福州西門(侯官)。至申伯六十五世,謝伯儉遷長樂安家立業,伯儉生二子錄和銓。銓長期居住橫嶺,下傳到八十五世以達遷往福州。謝以達是冰心的曾祖父,是橫嶺村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民,因天災,逃到福州城裡學做裁縫。謝以達生有四女後,好不容易才生了一個兒子謝鑾恩。謝鑾恩不負父望中了舉人,在福州光祿坊道面祠辦學,廣收閩縣、閩清、侯官及鄰里學生,得意門生有薩鎮冰、黃乃裳等。謝鑾恩生有葆琨、葆圭、葆璋和葆球四子。葆琨和葆圭都繼承父業,做了教書先生。謝鑾恩於1921年12月去世,享年88歲。
謝葆璋即冰心的父親,是謝鑾恩的第三子,號鏡如,1866年生,就學於天津紫竹林的水師學堂,曾參加中日甲午海戰,後任煙台海軍軍官學校監督、海軍練營營長。民國後任海軍部軍學司司長、海軍部參事廳參事、海軍部次長、海道測量局局長等職。謝葆璋是一位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思想的愛國軍人,於1940年去世。謝葆璋生有三子一女,女兒即謝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農歷閏八月十二日)出生於福州隆普營,按謝家女孩子排行「婉」,取名謝婉瑩。1955年12月,冰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回福建視察,先後到福州、廈門、晉江、建陽等地訪問,這也是她一生中最後一次回到福州。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去世,享年99歲。
長樂位於閩江口南岸,是福建省會福州的門戶,土地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68萬,轄有18個鄉鎮260個村居。這里與台灣隔海相望,江海岸線130公里。長樂歷史悠久,建縣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就發生在此。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龐大的水師曾「累駐於斯,伺風開洋」。
冰心對長樂的認識最初來自於祖父謝鑾恩給她講的貧寒家史:在一個清靜的冬夜,祖父和我獨對的時候,他忽然摸著我的頭說:「你是我們謝家第一個正式上學讀書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地讀呵。」「我並不是『烏衣門第』出身,而是一個不識字,受欺凌的農民裁縫的後代。」當她把這段歷史告訴她的堂兄時,堂兄卻不高興,吩咐她不要告訴別人,冰心卻認為她堂兄是「忘本」和「輕農」。為表示不同意見,她就不再遵守謝家寫籍貫的習慣,在任何錶格上的籍貫,不再是祖父「進學」地點的「福建閩侯」,而是祖籍地「福建長樂」。謝家苦難史和奮斗史,使冰心在幼小時就對故鄉有著特殊的情感。
⑽ 長樂的著名人物
董奉,東漢末年中醫名家。
百丈懷海禪師(720或749-814),俗姓王,福州長樂人。唐朝佛教改革家 ,創制《百丈清規》。
林慎思(844-880),福建第一位狀元。
林攄,福州長樂人,宋朝宰相、慶遠軍節度使。
鄭丙(1121-1194),字少融,長樂(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15年(1145)進士。吏部尚書、龍圖學士,歷新城縣主簿,平海軍推官,建州教授,國子監主簿。
陳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孫。紹熙四年癸丑(1193)進士,泰州知州。累官廣東經略使,龍圖閣學士。
鄭昭先,生卒年不詳,字景昭,任職樞密都承旨、權刑部尚書。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知學不足,受業於朱熹。
趙以夫(1189-1256),宋代大詞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進士。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安南國陳朝開國皇帝。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坂鄉人,祖籍山陰縣。約生於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
高應松(1212-1276年),字篔畝,宋開慶元年(1259年)進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廣德軍,召為國子監丞,權禮部員外郎,翰林權宜。
馬鐸(1366-1423),字彥聲,號梅岩,福建長樂人。明永樂十年(1412)狀元,深得明成祖信任。
柯尚遷(1500-1582),明朝理學家、數學家和珠算學家。
陳振龍(約1543-1619年),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謝肇淛(1567-1624),明朝作家、官員。官至廣西右布政使。著有《五雜俎》。
陳修園(1753-1823),名念祖,字修園,清朝醫學家。
梁章鉅(1775-1849),清朝官員、學者。官至江蘇巡撫,並一度奉命署理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其在楹聯創作、研究方面的貢獻頗豐,乃楹聯學開山之祖。其曾孫為民國政治人物梁鴻志。
林建章(1874-1940),字增榮,民國海軍將領,曾任海軍總長。
高魯(1877-1947),字曙青,號叔欽,福建長樂人。著名天文學家,為中國現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
鄭振鐸(1898-1958年),籍貫福建長樂,鄭振鐸之父為長樂首占人,後遷居浙江,鄭振鐸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解放後任文化部副部長,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奕奏(1903-1993年),福建長樂縣人,閩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藝名傳康,鄭奕奏先後擔任福建省實驗閩劇團藝術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戲曲研究所舞台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王夢鷗(1907年7月12日-2002年9月22日),福建長樂人,筆名梁宗之,1949年赴台灣。著名文學學者、文藝美學大家。
曹維廉(1916-1984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琴江人,電機工程專家。長期從事電機電器工業的領導工作。堅持科研基地建設,領導建成西安高壓大容量研究所等數十個科研基地。多次參與我國機電工業科技工作的決策和規劃。重視產品質量,率先提出我國電器產品採用國際標准,為我國電機電器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陳懷皚(1920年9月-1994年11月),原名鄭衍賢,福建省長樂市首占人。著名導演。代表作有:《平原作戰》、《海霞》、《青春之歌》。陳凱歌之父,著名電影導演。
王任享,1933年10月14日出生,出生福建省長樂市人,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科學研究工作。在第二代返回式攝影測量衛星工程中擔任重要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同時在實驗一號傳輸型攝影測量衛星科學實驗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石玉林,1936年1月2日出生,福建長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從事土地資源與區域資源綜合開發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和多項中國科學院及部級獎。
陳凱歌,1952年生於北京,籍貫福建長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執導過《大閱兵》、《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等多部經典作品。
李堂傑,1953年出生,福建長樂人,1972年入伍,歷任南海艦隊訓練團區隊長,海軍學院合同戰術教員,海軍指揮學院戰役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東海艦隊驅逐艦第六支隊副支隊長,海軍指揮學院科研部副部長。現為福建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曾長期擔任聯合國軍事觀察員,並榮獲聯合國維和勛章。
陳清泉,1955年出生,福建省長樂市營前鎮人,陳清泉積極參與愛國民間社團活動,曾任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現任美國華人聯合總會主席。
陳錦城(1958年-),雙筆五體書法創始人。我國唯一五體均能雙手雙筆齊下分寫異字的書法家。雙筆五體書法開拓者、奠基人。中國歷史第一人,楷、行、草、隸、篆五體書法均能同起同落雙管齊下,左右開弓雙手、雙筆分寫異字,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把雙手、雙筆漢字書寫推至藝術的高度。刷新書壇紀錄,填補歷史空白 。
陳赫,福建省長樂市人,1985年出生,中國大陸男演員。其母親胡小玲是導演陳凱歌的表妹(也就是說陳凱歌是陳赫的表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