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河西走廊的歷史人物

河西走廊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16:51:09

㈠ 河西走廊的歷史概述

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為原始印歐人的一支吐火羅人、月氏和漢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吐火羅人分北路及南路往東方進發,直至受匈奴所阻為止。北路的部分在龜茲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龜茲及焉耆等國,並分別發展了龜茲語及焉耆語。

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羅人則曾建立了於闐,及東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國家。秦末民變時期,月氏實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部落從兩方面脅迫游牧於戈壁沙漠南部和陰山一帶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質於月氏。

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於,約在前205—前202年冒頓單於時代,匈奴數度擊敗月氏,月氏部落開始西遷,離開河西走廊。 前162年,老上單於再度擊敗月氏,佔領河西走廊。月氏部落大舉西遷,擊敗大夏,建立王庭,稱大月氏。而留在原居地的部眾,稱小月氏。

小月氏與當地羌族融合,附屬於匈奴右賢王之下。河西走廊成為休屠王與渾邪王的領土。 東漢時,河西走廊一帶的主要非漢族居民,被稱為盧水胡。

主要由小月氏組成。此外,湟中也有一支小月氏部落,稱湟中月氏胡;在張掖的小部落,稱義從胡。有 學者認為,羯人的祖先可能是由小月氏分支。

簡介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絲綢之路必經之道。

其范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經居延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進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東市、西寧市和部分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轄,由於大部分范圍在甘肅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後為月氏、匈奴領土,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東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均控制河西走廊。

(1)河西走廊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氣候

氣候為乾燥少雨(因距海遙遠)屬於溫帶沙漠氣候, 但夏季可利用祁連山的雪水進行綠洲農業。

行政區劃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金城郡)、青海省的西寧、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沙州),不包括在「河西四郡」的還有瓜州、鄯州。

西漢時期,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漢曾設置過青海的西海郡,東漢設置過居延海的西海郡。


文化

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燦若星河。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故宮明清檔案、安陽甲骨、敦煌遺書、居延漢簡,後兩者都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志的馬踏飛燕,也從這兒出土,這里依舊保留著華夏族的農耕文明。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

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盪,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㈡ 發生在河西走廊的紅軍故事

寒流中的晉西北,風拋黃沙,冷風剌骨。我在這個時候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陌生的筒直沒有一點鄉情之感了。現實已遠離了我兒時的記憶,一條鐵路橫空而過,把村子分為兩片,其中一片已經物是人非,靠近公路卻冒出一個嶄新的村莊來。倒是老村口的洪根林墓依然在黃風中漾著蒿草,露出了嶙峋的石頭,只是多年的風蝕作用,已把石縫中的泥土掏得精光。在我記憶的深宮里,洪根林老人頗值得我喜歡。記得上世紀70年代,這個紅臉老人經常挨斗,卻是格外想得開心,他好酒、愛吃黃鼠、蛇、鳥肉。聽大人們說,洪根林老人16歲就給馬步芳部下的一個營長當馬弁,經事之多,頗有一些傳奇經歷。因為這個緣故,我和小夥伴們總愛糾纏著根林爺爺給我們講他年輕時候經歷的那些事,老人也歡快地說起當年的所見所聞,而且是滔滔不絕。在老人講述的陳年舊事中,最讓我難忘的是馬步芳騎兵攻襲紅軍女團的悲壯故事。
按照老人的親歷所見,當年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後到達陝北,其中有一支隊伍就是紅軍女團。這支隊伍在河西走廊行軍時受到馬步芳騎兵的突然襲擊。在經過長征飢渴勞累的困苦奔波後,紅軍女團的所有戰士體質嚴重下降,加之彈葯不足,面對勁敵的突然襲擊,盡管進行了殊死抵抗,還是被馬步芳匪兵沖散了。除了極少部分突圍逃脫,大部分紅軍女戰士戰死沙場。據根林老人說,當時馬步芳匪軍人俘虜了不少女紅軍,有姿色的被挑出來供當官的挑選,其餘的當場就受到了匪兵們的蹂躪,十有八九在反抗中慘遭殺害。有的女紅軍反抗無力,寧肯與敵人同歸於盡也不失氣節。最讓人欽佩的是褚傳英等九位女紅軍,因姿色出眾被挑出來勸做匪軍軍官的官太太,她們被俘後未曾受過匪兵們的戰場蹂躪,但她們拒絕了匪兵營長的禮遇,集體絕食抗拒。匪軍營長無奈,又把她們強行分開進行單人威脅利誘,在地上安置了「死亡之門」和「反正夫人」的路標,一個一個推出來讓紅軍女戰士選擇。結果令匪兵們難以想見的是,褚傳英等九位女紅軍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死亡之門」,寧死也不當國民黨軍的官太太。最後,九位女紅軍或絕食而死,或自殘而亡,沒有一個貪生怕死者。女紅軍堅定的信念和視死如歸的精神,令所有的國民黨軍人欽佩不已。
記得洪根林老爺爺每次講述他目睹女紅軍們一個一個地從容死去時,還禁不住感嘆連連。我每每想起根林爺爺的講述,總是對先烈們產生無限的敬仰。當我上大學的時候,翻遍了黨史軍史,也沒能在史冊中找到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蹤跡。

㈢ 河西走廊歷史介紹有哪些

被稱為「西北糧倉」的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

河西走廊
是通往西域專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屬,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雪上加霜。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里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

㈣ 打開河西走廊第一人是誰

是張騫
張騫生於公元前164年,曾經受漢武帝的命令,兩次出使西域,以前回的西漢王朝遠遠沒有我答們現在太平,張騫兩次到西域意義非凡。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通過兩次出使西域,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可見意義一斑。

㈤ 西漢時期哪位將軍開辟了河西走廊

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春夏漢武帝兩次派霍去病進入河西走廊,第一次殲滅河西走廊匈奴過專半,一直打到敦煌才收兵屬;第二次長驅直入1000餘公里,在公孫敖未能按計劃策應的情況下,單獨發起進攻,繞道匈奴側背,給匈奴毀滅性打擊,匈奴部隨而退出河西走廊。

㈥ 河西走廊的歷史名人

我認為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中最廣為人知的名人有兩個,一個是開通絲綢之路的張騫,另一個就是冠軍侯,戰神霍去病,他們代表了漢朝時中國人的拼搏和奮進精神

㈦ 途經河西走廊的古代名人(最好非當地)

【首先,河西走廊到底是哪一塊區域?】
河西走廊(The Hexi Corridor)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甘肅省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蘭州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稱雍涼之地,古涼州雍州的屬地。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
【然後,它的歷史?】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絲路西去的咽喉;這里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在古代的軍事地理中,涼州承擔著隔斷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聯系的任務,中央政府只要佔據涼州,就能在向西的戰略上取得優勢地位,掌握主動性。
東周春秋時為被西戎佔領,戰國先秦時月氏人占,後被匈奴攻破,佔領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經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後漢武帝劉徹初設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後武威郡分張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其並入中華版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意義。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是通過河西走廊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走廊在中國佛教的地位。很多帝王、大將出自河西走廊,赫赫有名的大將西涼馬超、大理段氏皇族、草聖張芝都出自河西走廊。
【最後,從這些歷史來分析有哪些名人經過河西走廊。】
霍去病,在這里出擊匈奴,使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
涼州十三刺史的歷代刺史——
#貢禹,漢宣帝時。(《漢書·貢禹傳》)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鄭興,漢更始帝時。(《後漢書·鄭興傳》)
郭伋,漢光武帝初。(《後漢書·郭伋傳》)
竇融,建武五年(29年)任。(《後漢書·竇融傳》)
尹業,永平十八年(75年)時免。(《後漢書·馬援傳》)
皮揚,元初元年時。(《後漢書·安帝紀》、《西羌傳》)
宗漢,延光元年春見在任。(《後漢書·西羌傳》)
劉秉,永和四年(139年)任,明年免。(《後漢書·西羌傳》)
種暠,漢質帝、漢桓帝初。(《後漢書·種嵩傳》)
橋玄,漢桓帝初。(《蔡邕太尉橋玄碑》)
祝良,漢桓帝初。(《後漢書·陳龜傳》)
成就,漢桓帝時。(《魏志·董卓傳》注引《吳書》)
郭閎,延熹二年(159年)至四年(161年)見在任。(《後漢書·皇甫規傳》、《段熲傳》)
趙仲台,延熹年間。(《魏志·閻溫傳》注引《魏略》)
劉恭,延熹年間。(《後漢書·羊陟傳》)
孟佗,建寧三年(170年)見在任。(《後漢書·西域傳》、《三輔決錄》)
劉虔,熹平六年(177年)見在任。(《後漢書·蔡邕傳》)
周洪,光和二年(179年)見在任。(《魏志·虔淯傳》注引《烈女傳》)
魏元丕,光和四年(181年)卒。(《隸釋》卷10《元丕本碑》)
梁鵠,中平元年(184年)見在任。(《後漢書·蓋勛傳》注引《續漢書》)
左昌,中平元年(184年)任。(《後漢書·蓋勛傳》)
宋梟,中平元年(184年)繼左昌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楊雍,中平年間,繼宋梟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耿鄙,中平四年為韓遂所殺。(《後漢書·靈帝紀》、《傅燮傳》、《董卓傳》)
張則,漢靈帝時。(《華陽國志·漢中女士志》)
種劭,興平元年(194年)前。(《後漢書·獻帝紀》注、《董卓傳》)
韋端,建安十年左右遷太僕。(《魏志·楊阜傳》、《三輔決錄》)
韋康,建安中,繼韋端後任。建安十七年為馬超所殺。(《魏志·夏侯淵傳》、《荀彧傳》、《楊阜傳》、《蜀志·馬超傳》)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王渾,約正始年間。(《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鑒》卷78、卷79)
蘇愉,泰始年間,曾與河西的鮮卑人大戰,而退守內地。泰始七年(271),與禿發樹機能戰於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南),兵敗身死。
楊欣,咸寧四年(278)與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彭祈,太康元年(280),朝廷起用守喪滿三年的彭祈出都督涼州諸軍事兼涼州刺史,入主姑臧城。
胡喜。(《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張軌,永寧元年(301年)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張騫,經過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漸漸開辟了絲綢之路(這也是河西走廊為世人所知的最大原因!)
董卓,西涼太守,漢末群雄之一。
韓遂,西涼太守,漢末群雄之一。
馬氏家族,馬援、馬超等人,在西涼起家,為西涼的建設做出過傑出貢獻。
西涼鐵騎,出身在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其統領西涼馬騰、西涼馬超、馬休、馬鐵,大漠豪俠董卓、西涼霸主韓遂,涼州自古就是兵家極其重視之地。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征河西,滅北涼,據河西,境內仍為武威郡,屬涼州,武威郡領林中、襄城2縣。涼州治所林中。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
阿育王,在這里建過佛塔。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祖舍利最多之地,而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其中有北周瓜州城東古塔(今甘肅敦煌瓜州縣)、北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今甘肅敦煌)、北周涼州姑臧故塔(今甘肅武威蓮花山)、北周山丹縣故塔(今甘肅張掖山丹縣)。《阿育王傳》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國者,一十九所。」
《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然後唐代的那一批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人,還有那一批涼州節度使,都曾到過河西走廊。

㈧ 紀錄片河西走廊每集都講述了誰的故事

㈨ 河西走廊都有哪些歷史故事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

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

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陳運和詩《絲路化詩》稱之為「連續,絲路是一個個苦的日子 延伸,絲路像一程程甜的歷史 吹起,絲路如一支支豎的簫 奏響,絲路似一段段橫的笛 抒發中原對西域的情感交流 表達西域致中原的崇高敬意 途經數千年的變革 荒漠驛道至今縈繞仍不止 翻閱上萬篇的故事 河西走廊駝鈴餘音傳天際 古詩般的絲路 絲路般的古詩 」。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閱讀全文

與河西走廊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