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㈡ 遼、宋、西夏、金並立那時期的兩個故事
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改國號為"遼",1066年改為"大遼"。公元1125年,遼朝被金朝所滅。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本是游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遼朝還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由於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覆蓋西域地區,一些中亞、西亞及東歐地區的語言用契丹代指中國。
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國勢開始衰弱。
夏惠宗時宋朝正值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西夏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
夏崇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宋軍攻陷不少西夏堡壘。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大不如以往。
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公元1227年亡於蒙古。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女真族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1月28日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金朝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滅遼,於1127年滅北宋。遷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遼、宋、西夏的和戰,南宋與金對峙,不僅向我們展現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舞台上復雜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們認識到祖國 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斷融合和發展之上的。我們在了解遼、宋、西夏、金並立的政局之時,還要永遠記住抗金英雄岳飛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跡。
㈢ 發生在遼,宋,西夏,金,元,明的歷史故事!
崇禎死後被大順軍掩埋但無謚號,清軍入關後進行祭拜,並為之設立謚號但一改再改,南明小朝廷也為之定了謚號廟號。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順軍進入紫禁城,圍繞崇禎帝的下落,城內謠言紛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的屍體。生性魯莽的權將軍劉宗敏命人把崇禎夫婦的屍體一起陳放在東華門外,強令京師百姓觀看,以正視聽。
崇禎的屍身以發覆面,一隻腳赤足,衣衫零亂,屍臭四溢,狀況慘不忍睹。陳列三日後,明朝兵部主事劉養貞將二人葬於昌平銀泉山田貴妃的墓中。雖是亡國之君,卻少不得有一番蓋棺定論,大順政權在《永昌元年詔書》中評價道「君非甚暗」,四月初四那天將崇禎帝和周皇後葬入田妃墓。四月三十日,大順軍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率軍佔領了無人管理的北京。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多爾袞深知若想穩定政權必須要安撫人心。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從五月初六日開始,命前明在京官員為崇禎哭靈三天,既然設靈祭祀,牌位上就必須要有謚號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懷」為崇禎的廟號,以「端」為謚號,合稱「懷宗端皇帝」。根據帝王謚法,「懷」表示「執義揚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內外賓服」。但根據慣例,亡國之君絕無廟號,因為國祚斷絕,宗廟無存,誰來祭祀?多爾袞對這些繁文縟節還不十分了解,於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懷宗端皇帝」靈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後漸悉中原文化的順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禎的廟號,並改謚號為「愍」,此後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稱呼崇禎。
崇禎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傳到南京,各派勢力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認「懷宗端皇帝」的稱謂,重新定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對。「思」字是蜀漢後主劉禪死後的謚號,用於殉國的崇禎帝極為不妥,最後定為「毅」,再無爭論。
1645年弘光政權瓦解,黃道周、鄭芝龍等又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個政權隆武王朝,於是再次折騰起崇禎來,改廟號為「威宗」,稱之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權存在的時間更短,地域更小,只限於東南沿海一帶流傳。不可思議的是後世那些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的人士,居然為了「毅宗」還是「威宗」爭論不休。
作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獲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遺老遺少依然不依不饒,曾在崇禎朝出任過大學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專門撰文指出:「先帝以兩宮畢命後始自為計,義也;初擬從權,徐圖後舉,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爭,不難身殉以謝天下,智也;業已身殉尤曰不敢終於正寢,禮也;從睿殉難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當變起蕭牆,禍介俄頃,而仁義禮智俱全而無失焉?可不謂正乎?」謚號應為「烈宗正皇帝」,一時間廣為流傳,崇禎不再是那個慳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聰明濫殺無辜猶豫不決視民如草芥的亡國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標準的完人。
㈣ 西夏王陵體與哪個民族的重要歷史人物或事件有關系
西夏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於寧夏銀川專市西,西傍賀蘭山,屬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景區佔地面積58餘平方公里,核心景區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餘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築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築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目前開放的王陵有昊王陵和雙陵兩處,與陵區遺址相呼應的是西夏博物館,博佔地5300平方米,為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致,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
1988年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11年啟動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㈤ 關於西夏風情園的歷史故事
去看看西夏風情園的實景馬戰,河曲之戰,讓你過目不忘的歷史故事。
有導游小姐姐講解的參觀還是好很多,穿插了很多西夏野史,讓你在故事中學習了西夏歷史。
㈥ 求助:關於寧夏民間的歷史故事,傳說
1、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銀川叫鳳凰城。說起鳳凰城來,東門外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頭挨在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里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那邊,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
鳳凰鳥是幸福鳥,哪裡有鳳凰,哪裡就有幸福。鳳凰姐妹一共七個,住在長江南邊的一架高山上,鳳凰常常為人們造福,所以江南很美麗,山是青山,水是綠水,鮮花遍地香,樹木都成行,人長得清秀健壯,年年五穀豐登,大夥兒過著富裕的日子,什麼也不愁,都歡歡樂樂、高高興興......
那時,寧夏山川,地薄人窮。東有黃河,可河水淺得上不了岸;西有賀蘭山,南有六盤山,可山高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寒流,擋不住騰格里的黃沙滾滾。住在這里的回族、蒙古族、漢族人民,並不灰心,老是一個勁兒地在土地上辛勤地勞動著。
但是,盡管人們把筋都快要苦斷了,把心血都快要熬幹了,還是改變不了窮樣子。人們都憂愁地唱著:這么大的河來,這么高的山,寧夏川呀,一眼望不盡荒草灘。這么大的河來,這么高的山,寧夏川呀,百姓年年沒吃穿!
幸福鳥的事,傳到了寧夏川以後,不論是回民呀,漢民呀,蒙民呀,都急切地天天盼,月月盼,把眼都盼紅啦,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這事被大雁知道了,她被大家盼望鳳凰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不怕辛苦,飛往江南,見了鳳凰,咋長咋短,一五一十地把寧夏百姓的心意都告訴了鳳凰。
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後,坐在高山的松林里商量,最小的七妹說啥也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都知道她是「板上釘釘」的脾氣,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說走就走,山林里的百鳥都來送行,吹簫的吹簫,彈琴的彈琴,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熱鬧得簡直沒法說。
江南的百姓也都趕到長江邊送行,送的禮物可多啦,有的是送給七妹的,有的是送給寧夏各兄弟民族老百姓的。六個姐姐和百靈鳥把七妹送過長江以後,七妹就高興地告別了眾親友,由大雁領路,朝寧夏飛來。七妹駕著一朵紅雲,飛行在藍天里。一會會子,就飛到六盤山區。
七妹在六盤山頂上盤旋了又盤旋,這里的回民看見了,趕忙道一聲「色倆目」之類的話,都認為藍天里飄紅雲是吉慶到來了。
鳳凰也高興地在六盤山和賀山之間的黃河邊上落了下來。黃河兩岸早已搭滿了帳篷、草棚、蒙古包,口念「胡達」的回民,驚喜呼喊「老天」的漢民,叨叨不休「不休」佛爺的蒙民,都穿上各色各樣的民族服裝,敲鑼打鼓,早在黃河兩岸等著迎接鳳凰。
六盤山、賀蘭山的百鳥,平川、草原上的牛、羊、駱駝、馬也都來了。大家都扯開嗓子唱呀唱呀,越唱越攢勁,連黃河的水也跳著奔著唱起來啦。鳳凰來到寧夏後,也不緩一緩,就飛到這,飛到那。
「啊!這么大的一片平川,怎麼都幹得裂開了嘴?」她轉臉看了看黃河,就這兒劃一條線,那兒劃一條線,劃得可多了,劃過後都變成了一條一條的渠道,渠里淌著水,渠口都搭在黃河裡。第二天,天剛麻麻亮,她又飛到這,飛到那,忙得汗都不得顧不上擦。她把帶的禮物都灑在六盤山、賀蘭山和銀川平原上。
馬上,銀川平原處處都是花草樹木,五穀莊稼;牛、馬、駱駝、羊,成群結隊地歡奔在草原上;六盤山褪掉了雲(容),換上了翠綠翠綠的衣衫.寧夏山山水水變了樣,人人都感激鳳凰,說是她給大家帶來了幸福,帶來了江南鳳光,人們後來乾脆就把寧夏叫成「塞上江南」。
有了渠水,土地吃飽喝足了,莊稼長得格外壯實。從此以後,寧夏山川年年豐收,百姓都高興地跳起來,唱起來: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南邊站著六盤山,年種年收水澆田。
㈦ 西夏在歷史上除了哪些名將
山遇惟來亮,西夏開國皇帝李源元昊的叔父,又常被人稱呼為「嵬名山遇」。山遇惟亮為西夏初期的軍政大臣,因反對李元昊自立為帝,逃往宋國,卻被宋國押送回西夏,被李元昊亂箭射死。
野利遇乞(?―1042)西夏大將。黨項族野利部人。西夏景宗元昊皇後兄(一說從父)。多權謀,善用兵,所率「山界」(指橫山地區,因宋夏以橫山為界,故稱山界)士兵素以善戰著稱,讓宋兵心驚膽戰。
野利旺榮(?-1042年),大將軍,黨項野利部。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授為監軍,同弟野利遇乞分統左、右廂軍,號大王。在對宋作戰中,多參與軍機。
仁多保忠,西夏黨項人。多次領兵與北宋作戰。永安二年(1099)助西蕃圍攻湟州。貞觀(西夏崇宗李乾順的年號)四年(1104),因謀歸宋,被罷職。
㈧ 中國歷史上西夏國的創始人是誰
中國歷史上西夏國的創始人是李元昊。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黨項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銀州米脂寨(今陝西米脂縣)人, 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李元昊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放棄李姓,自稱嵬名曩霄。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市),建國稱帝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萬精銳。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世後,李元昊在興州(今寧夏銀川)以太子的合法身份,取得了黨項政權的最高統治權。
元昊繼位後,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黨項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黨項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拋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稱「吾祖」。「吾祖」為黨項語,意為「青天子」。
元昊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跋,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並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黨項部族人一律「禿發」,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黨項民眾爭相禿發。
㈨ 誰能推薦些有關西夏歷史的書啊
1、西夏抄是我國在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並列時代的一個少數民族(黨項)建立的民族政權。從公元1038年—1227年,歷經十帝一百八十九年。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1115年金朝興起,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亡於蒙古。
2、介紹西夏方面的書籍有:
清吳廣成編撰的《西夏書事》
這些都是介紹西夏方面比較著名和權威的書籍,包括西夏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比較全面。
㈩ 西夏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在哪可以了解
李元昊把自己兒媳婦納未妃子了😬 😬 😬 ,可以到西夏風情園具體了解一下,那是個講西夏故事的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