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姓氏屈歷史名人

姓氏屈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8 16:06:27

1. 歷史上姓氏的有哪些名人

氏儀

(生卒年待考),字子羽,本姓𠂩氏,字訛為氏氏,後改名是儀;北海營陵人(今山東濰坊昌樂)。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國大臣,是氏鼻祖之一。氏儀初為一個小縣吏,後在北海郡為吏。當年北海太守孔融曾經對氏儀開玩笑,說:「氏字是『民』字『無上』,可改為『是』」。於是,氏儀因此就真的就改稱「是」氏,遂稱「是儀」。氏儀曾一度依附於漢高祖劉邦之孫齊孝王劉將閭的直系親族、揚州刺史劉繇,避亂於江東。後來氏儀遷徙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當時孫權正好承攝大業,欣賞氏儀的文章才華,特徵其為官。從此,氏儀成為孫權的親信,與胡綜、徐詳三人專典軍國密事,拜騎都尉。三國初期,孫權屬下大將呂蒙為了奪回被劉備霸佔的荊州,准備襲擊荊州守將關羽,孫權因此有些遲疑,便向氏儀徵求意見。氏儀則認為呂蒙的主意不錯,勸孫權從之。後氏儀跟從呂蒙成功地擊敗關羽,奪得荊州,因功拜忠義校尉。當時氏儀陳謝,孫權則豪爽地說:「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孫吳政權既定荊州,立都武昌,拜氏儀為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孫權一直要將兵權授予氏儀,但氏儀其人極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非帥材,固辭不受。孫吳黃武中期(公元226年左右),孫權派遣氏儀到皖地(今安徽)引誘曹魏政權的陳留太守劉邵,發動了北伐戰役,由誘引劉邵曹操屬下大將曹休。曹休果率兵馬前來,氏儀揮軍大破之,功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後來,孫權又令氏儀督導諸大臣勤於書學。後孫權大駕東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太子孫登留鎮武昌,孫權特意留下氏儀輔佐太子。太子一直對氏儀非常尊敬,每事皆先向氏儀咨詢,然後施行。後進封都鄉侯。再後隨從太子回到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不久,孫權的一個心腹、專門從事秘密督察的典校郎呂壹誣污衊江夏太守刁嘉出言不遜、誹謗國政,孫權因此大怒,將刁嘉下了大獄,並追查同黨,一時之間鬧得人心惶惶。由於大臣們皆畏懼呂壹,因此紛紛都附和著說的確聽到了刁嘉誹謗國政的話,而在當時,只有氏儀獨自回答從無所聞。孫權生氣,很嚴厲地詢問氏儀,周圍大臣們都為之屏息。氏儀坦然地回答:「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孫權聽後大為感嘆,遂舍之,不但不怪罪氏儀,而且連刁嘉也因此得免無罪。在蜀漢政權丞相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傳來後,孫權垂心西州,派遣氏儀出使蜀漢,申固盟好。氏儀圓滿完成了使命,後拜尚書僕射。在南、魯二宮初立之時,氏儀以尚書職領魯王太傅。後來氏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因此世人贊嘆其「氏儀為太傅盡忠,動輒規諫;事上勤,與人恭。」 氏儀一生勤儉,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當時,氏儀的鄰居中有起建大宅者,孫權外出望見,就問那起建豪華大室者是誰?左右回答:「好象是氏儀家。」孫權當即搖頭說:「氏儀歷來勤儉,肯定不是他。」旁人不信,下去一打聽,果然是別人家蓋的新房大宅。其見知信如此。氏儀在生活上服不精細,食不重膳,由於經常拯贍貧困,因此家無儲畜,清茶淡飯而已。孫權聞知後,突然親自跑到氏儀家求見其蔬飯,並親口嘗之後大為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但氏儀累次辭讓,辭不掉就以恩為戚。孫權為帝之後,身邊臣子們時時有所進達,使未嘗盲人之短。然而孫權也常責備氏儀以不言事,無是所非。氏儀巧妙地回答道:「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聽。」 氏儀一生從事國政長達數十年,未嘗有過。那位典校郎呂壹歷來好誣告其他將相大臣,還擅長連坐牽罪數人,卻唯獨無法污衊氏儀。孫權因此感慨道:「使人盡如氏儀,當安用科法為?」 氏儀後來年老寢疾,臨終前遺囑要「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終年八十一歲。

氏叔琮

(公元?~904年待考),本為氐叔琮,訛稱氏叔琮;河南尉氏人。著名唐朝末期將領、後梁政權開國大將,氐叔氏、氐氏、氏叔氏、氏氏鼻祖之一。

氏姓_網路

2. 查找以下姓氏的古代名人

、查:查
2、任 :任弼時
3、盛 :
盛 吉:字君達,東漢會稽郡人。官廷尉,每至冬節,囚犯當斷,妻夜秉燭,吉持冊筆。夫妻相向垂泣而決斷。視事二十年,天下稱有恩無怨。
盛 度:字公量。宋朝餘杭人。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書故地,繪為西域圖以獻,真宗稱其博學。盛度一生好學,居家外出,手不釋卷,善於作文,曾奉沼編續《通典》、《文苑英華》。著有《愚谷》、《銀台》、《中書》、《樞中諸集》等書。以疾致仕,卒溢文肅。
盛 懋:字子昭,元代後期著名畫家,生卒年不詳,嘉興武塘(今浙江省嘉興)人,此地人傑地靈,振妙一時,當時吳鎮的墨竹、岳彥高的草書、章文茂的文筆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們譽為「武塘四絕」。傳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圖》、《秋江待渡圖》、《松陰高士圖》、《松石圖》等。其父盛洪(字文裕)於宋元初為職業畫家,其侄盛著在明初被召入內廷。
盛彥師:唐朝虞城人。少仕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平王世充,徐園朗反,詔為安撫大使,戰敗被執。園朗令作書招其弟舉虞城叛,彥師不從,園朗壯而置之,後得還。以他罪誅。
盛宣懷:字杏蓀,號愚齋,江蘇常州人,1870年入李鴻章幕府。他在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大型民用航運業輪船招商局後,主持創辦的企業、學校有: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天津電報局、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航運公司、國內第一條南北干線蘆漢鐵路、第一家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第一個理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以及湖北煤鐵開采總局、華盛紡織總廠和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等。他通過辦洋務大事而成為全國首富,有人估稱他的財產達白銀2000萬兩。並逐步達到做高官目的,曾先後任天津海關道、大常寺少卿、會辦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由於他擔任高官,他的社會活動在內部不得不受制於清廷,在外部不得不受制於列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使他蒙上了多重歷史色彩。他首倡「東南互保」,企圖穩定長江流域不受義和團運動影響,又曾因推行鐵路國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導火線,並因此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曾出走日本,後病逝於上海。
盛延棋:字白沙,江蘇省儀徵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師學堂,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下關海軍起義。民國2年(1913年)在煙台參與海軍討袁起義密謀,事泄未遂。民國4年冬,在上海參加中華革命黨人發動之奪取肇和軍艦,炮擊江南製造局之反袁起義。民國5年5月,孫中山自日本回國,在滬謁孫中山。被以索晌為名鬧事之魯藉水兵伐擊,蹈海殉義。年29歲,民國13年12月,大元師帥令追贈為海軍中將。1985年江蘇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盛世才:字晉庸,原名振甲,字德三。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他從不甘屈就國民黨軍參謀部作戰科長轉而進入新疆圖謀升遷,經幾年施展權謀,攝取了新疆最高統治權,獨裁專斷,稱霸新疆達十二年之久。
4、單 :單雄信,唐代濟陰郡人,為李密將,能馬上用槍,軍中號"飛將"。單父,宋代人。字仲儒。種牡丹,能變易千種,人呼為"花師"。單仲升,元代增城人。養母至孝。母卒,蔬時水飲,不事家業,廬墓三年,人稱孝子。

5、華 :華佗
6、樂 :樂毅
7、仇 :漢代游俠仇景,元代詩人仇遠,清代作家仇兆鰲
8、燕 :燕青
9、和 :和珅
10、強 :強 鉏:春秋時鄭國大夫。當時鄭國大夫祭伸專政,厲公派雍糾去殺他,後來事情敗露,強鉏與公子閼的同黨祭仲殺死了雍糾。厲公即位後,追查原來的事,強鉏被判刖刑(把腳砍掉)。君子說強鉏不能衛其足。
強 伸:金朝人,膂力過人。天興初任中京元帥府簽事,剛到任三日,就有敵兵來圍,東西北三面皆樹起了大炮。強伸用衣帛作成旗幟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戰,領壯士5000人往來救應,所至必捷。監守3個月後,因糧盡兵散,城不能守,轉戰至偃師,力盡被俘,不屈而死。
強 至: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學者。是當時十分受到宰相韓琦之見重的學者,他為文簡異而不徇俗,曾作到祠部郎的高官。到了他的第二代,強家的榮耀達於巔峰,5個兒子相繼登第,並且都做到顯官,老大強獻明當到工部架閣,老二強浚明高拜尚書郎,老三強淵明做到翰林學士,老四強偉明和老五強陟明,則歷次外任都有治績,真可以說是一門的榮華富貴,光采異常。
強行健:清朝人,幼時家貧,好學不倦,後又行醫,藉所得以養親。後又工詩書,尤精篆刻。著有《印論》、《印管》、《醫案》、《傷寒直指》等書。
此外,還有唐代有處士強蒙,宋代有進士強至,明代有廣昌尹強仕等。
11、蓋:蓋 延:東漢虎牙將軍。身長8尺,彎弓300斤。彭寵為太守時,任營尉。後與吳漢歸光武,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光武即位,封蓋延為虎牙將軍。

蓋 勛:東漢代人,為人正義耿直,那時董卓勢大作亂,蓋勛絕不去奉迎。

蓋寬饒:漁陽人,漢代文官,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麼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於是朝中人人小心風氣也清廉一時,皇親國戚也都小心翼翼。

蓋文達、蓋文懿:唐朝的兩位學者,研究儒學,當時稱為「二蓋」。

蓋方泌:清朝人。以拔貢任陝西州判。喜慶年間,任商州知府。時匪徒屢擾商州,方泌募兵出擊、群匪逃竄,不敢再入商州境,使當地居民安居樂業,以功升遷台灣知府。所至有聲望,史稱良吏。

蓋叫天: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宗法京劇武生李春來而有所發展,注意造型優美,講究表現人物精神氣質,形成了 武戲文唱的蓋派藝術風格。擅長的劇目有《武松》、《三岔口》、《一箭仇》等。
12、解 :解 揚:或作解陽,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弟解獵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食邑於解(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因以為氏晉國大夫。本書《鄭世家》謂其字子虎,霍人,蓋司馬遷別有所本。「執解揚」,解揚奉命出使宋國,被鄭人拘執而獻給楚國。
解 獵: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兄解楊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
解 潛:宋代鎮撫使,在紹興作官時大力發展農業,招募人來耕種荒田,收成很好,紹興的屯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後來因為疾病而死。
解 縉:明代翰林學士。洪武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曾經上書萬言,針砭時政,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升遷為御史。永樂初年任翰林學士,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世界上最完備的一部網路全書,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 開:明代學者,字開元,吉水人。他和弟弟解闔一起隱居在山中,他們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被稱做二解。
解處中:五代時期南唐畫家,江南人。擅長於畫竹,尤其喜歡畫雪中的竹子,經常冒著風雪到野外寫生。人們對他所畫的竹子評價甚高。
解楨期:明朝時期書法家,書法好,被認為天下第一。後來在朝廷做官,職務為中書舍人。
解學龍:字言卿(1582-1645),號石帆。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歷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撫,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政,支持東林黨的主張。南明時,官刑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國。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13、於 :於 琳:宋朝人。為本州防城保甲,盡忠職守。建炎初,陳通叛亂,於琳隨浙東安撫使討伐陳通,戰敗被俘,陳通欲刺面降之,於琳罵不絕口,寧死不屈而遭殺害。
於 敖:明朝人。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駐汾州,分守冀南。當時強宗內亂,胡虜外侵,軍民慌亂不安,莫知所措。於敖指揮軍民趕築外城及四方堡壘,加強防禦,盜賊不敢犯。官至巡撫都御史。
於清言:南宋晉陵(今江蘇省武進)人。嘉定年間(1208-1224)專畫荷花草蟲,獨步一郡,世號「荷」,寧宗朝(1195-1224)以荷花障進,特旨授承節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按圖繪寶鑒作於清年,一作青年,似為一人,待考。著有《圖繪寶鑒》、《毗陵志》、《畫史會要》、《歷化畫史傳》等。
於竹屋:明代的畫家,他以擅長畫墨竹而聞名於世。著有《畫史會要》、《明畫錄》。
14、寧:寧 俞:衛國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衛武子,賢明忠勤,於衛文公有道之時,無事可見,當衛成公無道之日,卻不避艱險,被孔夫子極口贊美為「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 戚:春秋初期衛國人,修德不用而商賈,宿於齊國的東門之外。有一天,率先稱霸諸侯的齊桓公夜出,聽到他飯牛扣牛角而歌,從歌詞中,知道他的賢德,就命管仲迎拜為齊國的上卿,表現得果然高明,後來還進一步繼管仲為齊相,千古垂名。
寧 越:戰國時中牟人。他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3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他刻苦讀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周成公就聘他為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寧 成:西漢官吏,南陽穰縣(今河南省鄧縣)人。他任濟南都尉時,執法嚴厲。後來任關都尉時,出入關的人都哀嘆:「寧見乳虎,無直寧成之怒」。後辭官回鄉經營,果然大富大貴,家族昌盛。
15、應 :應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16、干:干將
17、過 :過 源:字道源,號浩齋,宋代江蘇省無錫人。少穎異,篤志聖賢之學。曾說「人終身只是一個窮理,元不分知行,行之至知之極也。」嘉佑間只為國直講,不赴卒,學者稱「浩齋先生」。
過 勗:過浩齋先生的後裔,字紹古,博覽能文,性至孝,有《至孝通神集》。除此外,浙江海鹽、嵊縣等地均有過姓人物。然最出名的還是無錫、蘇州一帶的過家。
過 龍:字雲從,明代蘇州人、名醫,與祝枝山、文徵明關系契合,他知識面廣,精醫道,著有《針灸要覽》、《十四經發揮》等。
18、翟 :翟 橫:戰國時魏國大臣。出身權貴之家,曾為魏國相,曾舉薦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於魏文侯,皆受重用,並有功績。魏襄王時,欲聯合齊秦抗楚,而與樓鼻發生矛盾。曾欲殺張儀,因張儀施計而未遂。
翟 公:西漢時人。初為廷尉,賓客盈門;被貶後,門庭冷落;後復職,賓客又欲前往。翟公於是在大門張貼告示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翟 酺:廣漢雒人,東漢官吏、學者。四世傳《詩》,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算,試策第一。歷官酒泉太守、京兆尹、將作大匠,曾上疏安帝任用外戚,擊斬叛羌,威名大震。有《援神錫命解詁》。
19、區:
區純 〔晉〕衡陽(今湖南衡陽)人,大興(三一八至三二一)中甚有巧思。
區大 〔現代〕清末民初廣東石灣著名陶工。
20、朴 : 朴又許 〔清〕以字行,宛平(今北京市)人。精鑒金石、書、畫,設古玩肆於北京琉璃廠,交遊多知名士。
21、佘 :佘 欽:歷史上第一個佘姓名人是唐代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因某種緣故使自己的姓氏變成佘氏,極為可能。
佘太君:原名佘金花,是河北省義安人,《楊家將》中人物,也稱楊令婆。北宋名將楊老令公楊繼業之妻,精通韜略。其八子及一孫,多數殉國。在西夏侵擾時,她已百歲高齡,仍身掛帥印,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征西,集中地體現了楊家將的愛國精神。她以一老婦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在民間廣為流傳。
22、冼 :
冼 勁:字元吉,號景忠,晉代廣東南海人,自幼讀書尚節操,為廣州中兵參軍。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十月,盧循起事圍困廣州,冼勁率揚威兵500人出戰,城陷被執。盧循欲釋而用之,冼勁不屈,遂遇害。刺史吳隱之上奏其事,義熙中追贈始興太守曲江縣侯,謚忠義。郡人思其德,崇祀鄉賢祠。清《志》廣東人物咸推冼勁功績,故世稱南海冼族,位居嶺南人物一流。
冼 英:冼夫人冼英是嶺南歷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她生於南北朝時期,是廣東高涼郡(今陽江一帶)人。她的家族「世為南越首領,部落十作萬家」(《北史•譙國夫人洗氏傳》),她本人15歲時就成為部落酋長。當時的羅州(今廣東省化州縣一帶)刺史馮融是朝遷派遺的官吏,因「他鄉羈旅」,故「號令不行」。馮融只得運用聯婚的方法,籠絡越人中的上層人物。他親自登山向冼氏求親。冼氏少年酋長冼英遂與其子馮寶成婚。從此,「俚人始相率受約束」。馮寶任高涼太守,冼夫人使協助他處理政務,「政令有序,人莫敢違」,人民安居樂業,「蕉荔之墟,弦誦日聞」。
23、曾:曾國藩
24、菅 :
25、夏侯 :夏侯嬰:西漢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
夏侯玄:三國魏人。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曹爽輔政,玄為爽姑子,任魏徵西將軍,掌管雍涼州軍事。司馬懿殺爽,玄亦被廢黜。後與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謀殺司馬師,事泄被殺,夷三族。玄規格局度,負一時重望,臨斬東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
夏侯敦:三國魏人,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東郡、陳留、濟陰太守、河南尹等職;在曹操出兵征討之時,夏侯敦總是負責防守後方,曾親自搬運泥土修太壽陂,鼓勵將士種田,發展農業,多有功勞。濡須口之戰後,夏侯敦留守居巢,統領26支軍隊,為魏國東線主帥。曹操對夏侯敦格外親近,經常邀請他一起乘車外出,並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其他將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曹丕繼位後,夏侯敦被封為大將軍,不久病逝。
26、諸葛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後,受遺詔輔佐後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後出師北伐,六齣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後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瞻:三國蜀漢人,字思遠,蜀漢景耀四年(261年)後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兩年後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於綿竹關,父子雙雙英勇陣亡。
27、歐陽 :
28、上官 :上官桀:漢朝人,武帝時任太僕。武帝臨終時,任上官桀為左將軍,與霍光同受遺詔輔佐少主,封為安陽侯。後來上官桀密謀欲廢昭帝,但事情敗露,被誅族滅。
上官儀:字游韶(約608-664),唐朝詩人,尤其善於做五言詩,在技巧上獨樹一幟,許多人都很贊賞,也有人模仿他的這種五言詩。當時這種寫法稱為「上官體」。上官儀舉為進士後做官,但因反對武則天而冤死獄中。
上官洎:號惠安,唐僖宗乾符末鎮將,與其子上官蘭剿黃巢俱戰死,封贈忠勇將軍,敕建專祠名「惠安祠」。
29、尉遲 :尉遲迥:字薄居。北周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他素有大志,好施愛士,政績卓著,為時人銘碑所頌。
尉遲綱:字婆羅,蜀國公尉遲迥之從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來的將領,驍勇而有膂力,善騎射。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享年五十三歲,謚周太保吳武公。
30、司馬 :司馬遷,司馬相如
31、端木 :端木賜
32、呼延 :呼延謨:南北朝時,前趙名臣。他大公無私,深受百姓頌揚。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呼延贊:宋代驍雄軍使。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淳化時官至康州團練使。有評書《黑虎傳》(也叫《呼家將》)寫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後人呼延慶後來大鬧京城,報仇雪冤的故事。
33、東方:東方朔:漢代滑稽家,出入宮廷,文學修養很好,通曉世事,常借說笑話來勸諭皇上,深受上人們贊賞。據說他矮小,所以後人畫東方塑都畫成矮個。
東方虯:唐朝史官、詩人,唐代武後時任左史,工詩。武後游洛南龍門時,命隨從文官賦詩,東方虯最先作好,武後賜他錦袍。
東方顯:唐代學士,為開元中舍象亭十八學士之一。
34、皇甫 :皇甫冉:唐朝天寶時狀元。性聰敏,十歲即能文,張九齡呼為小友。與弟曾皆負詩名。著有《皇甫冉集》。

皇甫涍:明代詩人。好學工詩,與兄沖及弟汸、濂,皆有才名,時稱皇甫四傑。官至浙江按察僉事。其後同里人張鳳翼、燕翼、獻翼並負才名,吳人因有"前有四傑,後有三張"之語。
35、令狐 : 令狐邵:字孔叔,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弘農太守。父仕漢,為烏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鄴。九年,暫出到武安毛城中。會太祖破鄴,遂圍毛城。城破,執邵等輩十餘人,皆當斬。太祖閱見之,疑其衣冠也,問其祖考,而識其父,乃解放,署軍謀掾。仍歷宰守,後徙丞相主簿,出為弘農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舉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獄訟,與下無忌。是時,郡無知經者,乃歷問諸吏,有欲遠行就師,輒假遣,令詣河東就樂詳學經,粗明乃還,因設文學。由是弘農學業轉興。至黃初初,徵拜羽林郎,遷虎賁中郎將。
令狐愚:字公治,三國時期魏國人,是王浚的外甥,黃初年間出任和戎護軍,後任曹爽府長史、兗州刺史。曾經與王浚一起密謀廢除曹芳,事未行而病卒。後來此陰謀敗露,令狐愚被開館暴屍。
36、軒轅

3. 中國屈姓起源

1、夏代時有來屈驁,曾經被夏源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於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復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後子孫亦稱屈氏。

4. 中國古代曲姓的歷史名人

曲 環: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晉昌郡王。善兵法,善騎射。天寶年間(742-756年)授果專毅別將。安祿山屬反,守鄧州,平河北,敗吐蕃,威名大震。後任陳許節度使,寬賦稅,簡條教,不三年乃五穀豐登
曲 端:北宋人,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懲罰了貪官污吏、奸詐小人,老百姓心裡高興,安居樂業。官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後來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們都感到萬分痛惜。
曲 廉:明朝縣官,治理水患,獎勵耕種,政績優良

曲振侔中將
曲振侔(1930-——),山東省牟平縣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戰爭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船管團分隊隊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連政治副指導員。1958年畢業於海軍指揮學校,後任海軍艇長、海軍艦艇支隊副參謀長、副支隊長,艦隊副參謀長,北海艦隊副司令員,1981年任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5. 姓氏中的歷史名人有

張儀,張 良,張騫,張飛,張角, 張道陵 ,張衡 ,張仲景,張柬之,張說,張 旭 ,張九齡 ,張擇端,張居正,張瑞圖,張廷玉,張之洞,張學良,張治中 ,張自忠,張雲逸 張瀾, 張愛玲,張大千

6. 歷史上姓屈的名人遺訓

你大概指的是古代的屈姓吧,比較有名的除屈原外我知道的還有屈大均(明末清專初詩人),其他的屬就是近現代的了,如屈伯川(近代教育家),屈武(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等。屈原的遺訓目前記載看來就是述說他的政治抱負的《離騷》(具體內容就不貼了)。而屈大均的書在清朝時就被列為禁書,所以他的詩作「師仇兮未復,與國恥兮孳孳。早佯狂兮不仕,矢漆身兮報之」「萬古遺民此恨長,中華無地作邊牆」「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殺身」等也可以勉強算是遺訓。我到查出來屈大均的父親有明確的遺訓,絕不仕「不義「。好像兒子也確實這么做了。

7. 請問姓氏 屈 字的由來

■姓氏源流

屈(ū)姓源出有三:
1、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於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復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後子孫亦稱屈氏。

■遷徙分布

屈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於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武王之子瑕,受封於屈(今湖北秭歸縣),子孫後代遂以封地名「屈」為姓。因此,屈姓是楚國的公族,屈姓起源於羋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際,北魏鮮卑族的貴族屈突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屈」。屈姓後來在臨海郡發展成望族,世稱臨海望。

■歷史名人

屈 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大詩人。創作了《離騷》、《天問》等20多篇不朽的詩篇。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流傳千古。他因遭奸臣誣害,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國將陷於秦國鐵蹄之下,於5月5日投汨羅江而死,後來,人們就定這一天為端午節,作為人民記念這位偉大詩人的傳統節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學家。他以繼承屈原精神為己任。其詩感傷時事,揭露清軍暴行。著有《翁山詩文集》等書。清初,他得著作被列為禁書。他與陳恭尹、梁佩蘭合稱為嶺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歸唐後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後,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平定王世充,論其功第一,深為唐太宗敬重。
屈突蓋:為屈突通之弟。曾任長安令。他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徒為之忌憚斂跡。時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之譽。

■郡望堂號

臨海郡:三國時東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將會稽郡部分置臨海郡於章安,相當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年)臨海郡廢,置臨海縣。據《郡望百家姓》載:屈氏望出臨海郡(或臨淮郡)。
河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據《姓氏考略》 載:屈氏望出臨海河南。
2、堂號
三閭堂、汨羅堂:都是根據屈原命名的。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後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姓宗祠通用對聯】

〖屈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臨危不懼;
海量能容。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項格嵌典屈姓名門望族居住地「臨海」嵌字聯。

懷忠作賦;
削發為僧。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各平,字原,戰國時楚國人。曾輔佐懷王,官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遭守舊的貴族子蘭、靳尚等人讒害而去職。頃襄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後因楚國政治更加腐敗,國都郢又被秦軍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而死。所創造的騷體,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極大。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後人輯有《屈原賦》二十五篇。下聯典指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初名紹隆,字介子、翁山、廣東番禺人。清兵入廣州,曾參加抗清隊伍,失敗後削發為僧,改名今種。後還俗,改名大均,北游關中、山西,與顧炎武等人交往。能詩,風格明健,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著有《易外》、《翁山詩外、文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

沅湘世澤;
渤海家聲。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戰國楚·屈原自沉湘陰北之屈潭,在汨羅江上。通沅江、湘江。

汨羅弔古;
蔣國膺封。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楚·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漢賈誼嘗過江吊之。下聯典指唐·屈突通,高祖時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

河南世澤;
三閭家聲。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戰國楚·屈原,為三閭大夫。

節同和靖;
詈憚女嬃。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屈復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楚·屈原事典。

懷忠作賦;
講道寄人。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楚·屈原事典。下聯典指漢·屈處靜事典。

-----------------------------------------------------------------

〖屈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海日長三丈;
玄黃始一隙。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登羅浮絕頂奉同蔣、王二大夫作》詩句聯。

-----------------------------------------------------------------

〖屈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望崦嵫而勿迫;
恐鳾鴂之先鳴。
——屈原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離騷》中聯句。近代偉大文學家魯迅曾書此集句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上聯大意是讓太陽神羲和停車,不使很快迫近落日之山;下聯大意是要及時作為,莫待鵑啼花謝,青春空逝。

-----------------------------------------------------------------

〖屈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嶺南三子承先澤;
長安二屈啟後人。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初名紹隆,字翁山,番禺人。他以繼承屈原精神為己任。其詩感傷時事,揭露清軍暴行,與陳恭戶、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子」。下聯「二屈」,典指唐代名吏屈突通、屈突蓋兄弟二人。長安人。突通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歸唐後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後,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平定王世充,論其功第一,深為唐太宗所敬重。突通之弟突蓋,曾任長安令。他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徙為之忌憚斂跡。時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的美譽。

祀典通明違亂命;
儒林翹楚擅芳聲。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楚國在臣、文學家屈原的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莫敖(官名,位次於令尹)屈瑕的事典(指「以以私慾干國」之典)。

-----------------------------------------------------------------

〖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階高辭遠,同風雅並體;
行廉志潔,與日月同光。
——董必武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汩羅縣玉筍山屈子(原)祠聯。屈子祠始建於漢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理主席董必武(1885-1975)撰書。

撫巡以仁,軍士皆優挾纊;
會盟申義,楚子獨使如師。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屈巫臣的事典。巫臣,字子靈,封申公。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大夫屈完的事典。齊桓公伐楚,成王使完如師。桓公陳諸侯之師,與完乘而觀之。完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者以力,楚國方城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因與諸侯盟。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提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佚名撰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汩羅縣玉筍山屈子(原)祠聯。即戰國時楚國大臣、文學家屈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屈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屈全繩中將
屈全繩(1944.3-——),陝西省西安市人。1962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解放軍成都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等職。
1999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相關網站

網路貼吧·屈吧:http://post..com/f?kw=%C7%FC

8. 屈姓的歷史名人

屈瑕:羋姓,熊氏,名瑕;荊山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軍隊統帥,屈氏鼻祖之一。
屈原:屈版平,字原,通權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完:郢人著名春秋時楚國貴族。
屈盪:屈到之子;郢人,著名春秋時楚國大夫。
屈建:字子木;郢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屈匄:楚國人。著名戰國時期楚國將領。
屈蓋:楚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秦國左丞相。
屈遇:黨項羌人。著名北宋將領。
屈大均:初名屈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著名明末清初文學家。
屈復:字見心,號悔翁、金粟道人;陝西蒲城人。著名清朝文學家。

閱讀全文

與姓氏屈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