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滸反思農民起義
今晚看電視,畫面定格在水滸上。故事已經到了水滸的後半段---宋江招安。不經意間觸發了我的思考,宋江為什麼要招安?他為什麼不造反到底,自己做皇帝?
據說,毛主席在他晚年行將就木之時最愛看的一部書就是水滸傳,而且水滸傳能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毛主席給敲得板。其實,水滸傳的可讀性並不大,相對於其他三大名著來說。毛主席之所以要敲定它為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應該是水滸傳的背後所表達的對農民起義深邃的反思,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縱觀中國歷史,農民起義最成功的有兩次,一次是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次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朝,所以,他筆下的宋江招安應該滲透著對朱元璋等農民起義的許多反思。
北宋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其實不是招安,而是被一向在軍事上注重「內重外輕」的宋朝給鎮壓了下去,北宋軍隊把宋江打的無路可退,最後不得不投降了朝廷。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虛構宋江招安,其實,是因為他對農民起義的去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對農民起義的方向產生的一種逆向構思。
中國的農民起義沒有一個能擺脫歷史的局限性,要麼被朝廷鎮壓,要麼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這些局限性不僅僅表現在它被地主們利用,我國農民忍受壓迫的底線本來是極低的,只是因為某個朝代的政治逐漸腐敗,貪污腐化盛行,剝削不斷加重,造成民不聊生;然後,老天爺再給他來個雪上加霜,這樣,才能最終激起農民們的揭竿而起。
然而,天災往往不是全國性的。比如,安徽發生天災,再加上統治者的人禍,就會激起安徽的農民起義,而同一時期江蘇的收成還過得去,雖然算不上國泰民安,但也沒有餓殍遍野,還不致激起反抗。這樣,往往會造成一個很不好的結果,安徽起義的農民們在打到江蘇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強盜」。他們到了江蘇會無惡不作,見官要殺,見民要殺,見到貧下佃民們還是要殺!這個在明末農民起義中的一支,張獻忠的胡作非為中不難看出。當然,稍微有建制,愛民一點的農民隊伍就有可能最後取得勝利,朱元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未產生之前,農民起義的結局都是很糟糕的,即使在起義之初那支隊伍有多麼的能夠「替天行道」,最後,也會演變成為它的頭目爭奪天下的工具。
2010年11月30日晚
❷ 怎麼寫關於身邊的歷史故事論文
你身邊有什麼有歷史故事,或者歷史意義的地方,名勝古跡,你去了解一下,然後寫一篇論文!介紹一下,這個古跡然後說關於它的故事,然後啟發,感想,望採納,謝謝!
❸ 關於歷史的故事文章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劉備、關羽、張飛自桃園結義後,雖整天東奔西跑,但因缺少謀士,總覺得恢復漢朝天下無望。後來得徐庶幫助,連打勝仗。徐庶為救母無奈去了曹營。臨走推薦了諸葛亮。
一日,劉備帶關羽、張飛來到隆中卧龍岡,想請諸葛亮出山。小僮說:"先生今早出去了。"劉備讓僮子轉告先生說他來訪,然後拉馬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又過了數日,劉備控得諸葛亮已回家,便同關、張二次來訪。僮子說:"先生正在草堂看書。"劉備求見後得知不是諸葛亮,而是其弟諸葛鈞。於是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劉備想再次去請諸葛亮。關羽勸說:"可能諸葛亮沒本事,怕見我們。張飛則說:你們別去了,我用繩子捆來。劉備忙講了當年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來到卧龍岡。他們一到,小僮忙說:"先生在睡覺。"劉備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後更衣相見。劉備不辭勞苦,三顧顧廬,終於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共圖大業。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筆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這個成語來源於唐.張懷瑤《書斷》,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摹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❹ 尋找一篇關於歷史故事的論文(不要太深奧)
哈哈
❺ 以歷史故事為題才,寫一篇議論文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中進去。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應該不是從此門中入城吧。"楚國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人挨著人,肩並著肩,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楚王立即不好意思了。 這是選自《墨子·非攻》里的一篇小文章。 說的是墨子聽說楚惠王要攻打宋國,便日夜兼程趕到楚國,勸說楚王不要攻打宋國。 他見到楚王的時候說:「我的鄰居有這么一個人吃著精美的食物,但是還是想去偷別人家裡廉價的米糠。他穿著華美的衣服,卻還惦記人家身上簡陋的粗布衣服。」 楚王說:「那個人既然是像你說的那樣,恐怕他有偷竊癖吧?」 墨子趁機說:「大王擁有廣大的疆土,眾多的臣民,卻要要進攻人家宋國貧瘠的土地,去掠奪人家本來就很稀少的人口,那麼大王這算什麼呢?」 楚王講不過墨子,就直白的說道:「我們楚國的將士已經整裝待發,我們更有公輸般給我們製造的新的攻城器械——雲梯,我們打宋國是志在必得。」 墨子看單純用語言無法說服楚王,於是讓楚王把公輸般叫來,讓公輸般用筷子當雲梯,墨子用腰帶做城牆。兩個人演示了一次用雲梯攻城的現場。結果公輸般攻城的器械都用完了,墨子的還有很多富餘,這說明墨子完全有能力守住宋國。 楚王動了殺心,打算把墨子殺,這樣墨子防守的方法就不會讓宋國人知道了。 墨子看透了楚王的想法,於是說:「我知道大王想殺了我,但是大王殺了我也是沒用的,現在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人已經在宋國的城牆上按照我的部署嚴陣以待了,就算是我了,大王也不會得到宋國的。」 楚王於是才打消攻宋的念頭。
❻ 歷史論文2000字
中國人民正是從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驚天動地偉業中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符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同樣的,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中國人民選擇馬列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❼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2500字的論文!
從本文中可看出,曹操是一個機智聰明,善於思考,懂得變通的人。
"望梅止渴",為什麼望梅就會止渴?答: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坑道里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一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一個個都在吞口水。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系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望梅止渴」講了一個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士兵都口乾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並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還有這樣一件事,某人出門旅行,途中投宿於一個旅館。睡至半夜,哮喘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他靠坐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難、胸部憋悶。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陣子,才找到窗戶。可是,任憑他怎麼使勁,也無法將它打開。情急之下,他只得揮拳把窗子的玻璃擊碎。頓時,一股涼爽的新鮮空氣迎面撲來。他探身對著被擊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幾口,哮喘明顯地減輕,於是又摸索著回床躺下,不一會兒就安然入眠。次日清晨醒來後,他想起夜間發生的事情,趕忙查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他打破。奇怪,所有的窗戶均完好無損。原來,被他打破的竟是牆上那面掛鍾的玻璃。
這個人的哮喘發作是事實,打破掛鍾玻璃後,哮喘發作被控制了也是事實。而「治」好他哮喘發作的那「一股涼爽的新鮮空氣」卻並不存在。這種「想當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
小品《賣拐》是一個消極暗示的典型。在消極暗示中,受暗示者的性格多缺乏主見、人雲亦雲、聽風是雨、盲目崇拜。他們大多知識淺薄,缺乏科學意識。如小品中的賣拐者以行家裡手自居,用一些貌似科學術語的語言就更有欺騙性。買者說自己「臉有點大」,言外之意是說自己的腿沒有問題。賣者則說:「那是腿部神經末梢壞死,把臉憋大了。」「神經末梢壞死」可不是小事,放在誰身上心裡也得「咯登」一下。買者說:自己左腿沒有毛病,只是小時候右腿摔過。賣者便說「那是轉移了」。「轉移了」這三個字是癌症晚期常出現的字眼,很有煽動性。讓你把腿跺麻之後走一圈兒,肯定會有不適之感,因此買者對自己的腿有病就深信不疑。人對自己的健康是很珍視的,因而也容易疑神疑鬼,過分敏感,本來沒問題的部位,在意識的指導下,也會產生錯覺,出現「杯弓蛇影」的心理暗示效應,進而產生了急切求治的心理。怎麼治呢?賣者說出了他的「經驗」之談:「架著拐,走一段時間就會好。」既然治法這么現成簡單,何樂而不為呢?這時賣者不失時機地把拐拿出來進行推銷。買者聽說自己的腿有辦法治,自然喜出望外。於是,一出騙局也就此宣告成功。
❽ 中國歷史典故賞析論文
曹操的自卑
曹操一代奸雄,有氣吞萬里之志定國安邦之才;然而曹操卻一直犯有自卑的心病,源頭來自其不明不白的身世。不大光彩的身世最終形成了曹操多疑、暴戾、喜怒無常的奸雄脾性。曹操也會自卑?病根在其不光彩身世?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從中得到許多關於家庭教育方面有益的啟示。
曹操的父親是曹嵩,而曹嵩是曹騰的養子。《三國志?武帝紀》說:「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曹嵩到底從何而來,又是誰人之後?《曹瞞傳》及《世語》都認為,曹嵩是夏侯氏之子,是夏侯?的叔父。這般看來,曹操與夏侯?當屬堂兄弟,難怪曹操一直非常重用夏侯?、夏侯淵,原來是親緣關系使焉!袁紹則不同,接連四世在朝廷中官居「三公」的高位,袁紹家族權傾朝野,名震天下。曹操對自己的身世設法隱瞞,在當時十分講究家庭和出身背景的氣候下,即使事業如日中天的曹操也無法逃脫世俗眼光的審視。曹操在與袁紹等同級競爭者交往中始終抬不起頭,他實在受不了袁紹等人眼底那股嘲笑、鄙夷的目光。最典型的例子,曹袁對陣,陳琳為袁紹作討曹檄文,開始揪住曹操不光彩家世不放,此時曹操正因頭風病卧床,讀檄文,悚然汗出,一躍而起……
曹操從小自卑,最終養成終生多疑奸詐的性格,從中告誡我們: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孩子在家庭里所受的影響最原始也最深刻,父母應有「為孩子想一輩子」的全面育兒觀,給孩子完整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以及崇高的理想志趣。「三歲定八十」,古人這一條定律與其說教給我們育兒的經驗,不如說確定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和義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都是積極主動的。
發揮家庭「基石」的作用,讓孩子具備健康完整、積極主動的良好心理狀態。這一點非常重要,家庭的不幸孩子受到的傷害最深,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往往在家庭或其父母身上就能找到原因。我們還是以曹操為例:功成名就後的曹操,對小兒曹植非常贊賞,而對大兒曹丕則不大感興趣,這時候曹操的家庭「基石」是傾斜的,曹操一手為兄弟倆奠定了不平衡的心理,也為曹植的早死埋下禍根。
言傳不如身教,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孩子,這種影響力卻非三言兩語能夠改變。曹操的祖上輩曹節很有心計,鄰家不見了一隻小豬,見到曹家的小豬就認定是自己家的,曹節不爭論,白白讓人拿走小豬;後來鄰家的小豬跑回來,那戶人家知道搞錯了,把豬送回給曹家,「(曹)節笑而受之」,全村的人都佩服感嘆。曹操把曹家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縱觀曹操一生,善買人心是其管理的一大特色。他曾號令三軍,踐踏麥田者斬;豈料自己的座騎受驚竄入麥田,曹操要自刎,眾將齊勸而止,於是割發代首,變被動為主動,傳令三軍,威嚴更振。這祖孫倆的故事如出一轍。
孩子有心理障礙,父母要明察秋毫,迅速找准問題的根源並及時消除。曹嵩在自己身世問題上採取了錯誤的做法,他養子的身份欲蓋彌彰,最終累及曹操,要曹操一輩子為之承受這「不可承受之輕」。曹嵩本來可以在適當時候公開和兒子討論自己的身世,讓兒子正視現實,激勵他放眼國家和人民,奮發有為……這樣,曹操很可能成為一代英雄,而不是現實中的「奸雄」!
❾ 我身邊的歷史 論文1000字以上 從自家人的口中得出的歷史故事 要真實
「千里淮河穿城過,華夏故里英雄多」,這是當代著名詞人閆肅對中國南北分界線,著名的帝王之鄉、歌舞之鄉、軍事重鎮、科教名城—安徽蚌埠市的由衷贊美。找尋歷史留下的印記,觸摸時代跳動的脈搏,而作為一個蚌埠人我就來寫寫我的家鄉。
抱璞岩
在我們蚌埠的懷遠縣有一個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為聞名四方的勝地,是與卞和獻玉的故事分不開的。據說在春秋年間,楚國人卞和在這座山得到一塊璞玉,並把它獻給了厲王。厲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時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獻玉,可工匠任說這是石頭,於是又被刖了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著這塊璞玉在荊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來問,他哭訴道:「我哭的不是因為我失去雙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誣陷成騙子,一塊寶玉被說成石頭。」文王派人剖開這塊璞玉後,果然得到了天下無雙的良玉。這塊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國名勝詞典》有記載:安徽懷遠縣荊山有抱璞岩,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岩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於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雲:「抱璞岩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鳳陽府志》有:「今兩崖間鑿痕猶存」的說法。
卞和洞的綺麗,唐宋以來,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稱白玉堆,卞和得玉於此,雖系傳說,但也不無因由。
石榴
蚌埠懷遠石榴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異,久負盛名。據傳為塗山禹王宮道長李慎羽於唐代武後天授三年從長安引入,到了清代則見諸正史。懷遠縣志中記載「榴,邑中以此果為最,曹州貢榴所不及也。紅花紅實,白花白實,玉籽榴尤佳」。可見懷遠石榴在數百年前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自唐代起就有栽植了。清人李汝珍在《鏡花緣》中說:「武則天命即將石榴二百株,傳諭兵部,解交武八爺查收。此花後來送至東海郡,附近流傳,莫不保護。」李翁所言雖有神話色彩,但自漢代至唐代,石榴在我國已有八百餘年的栽培歷史,從長安傳到淮河流域的可能性是無疑的。
懷遠石榴見諸文字記載的,從現有資料看,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間,上蔡人張惟恕,時任巡按御史,游懷遠時有《九日登山》詩:泉水細潤玻璃碧,榴子新披瑪瑙紅。落日半山弦管發,百年此會信難逢。
九日即重陽節,正是懷遠石榴碩果綴枝,披紅掛彩的時候,詩人觀清泉,品覽紅榴,遙想大禹群會諸侯於塗山的雄姿與盛況,其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石榴在古書上又有若榴、丹榴、天漿及金罌等名稱。考其名由,其說不一。《齊民要術》中載:「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於根下,即花實繁茂。則安石之名義或取此。」醫學家、植物學家李時珍則認為:「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這或許是榴、石榴、安石榴等名稱的由來吧。
石榴在我國分布極廣,遍及各省區。而重點產區多在黃河以南,就其著名者,除懷遠石榴外,還有臨潼、棗庄、會理、巧家、葉城等地。
石榴作為水果與花卉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大費篇章。詩仙李白有《詠石榴》:星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宋朝的朱熹有《題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懷遠石榴嫩枝幼葉紫紅如染,花瓣、花萼鮮紅如火,嘩嘩熒熒,給人以熱烈豪放之感。花姿豐滿,雍容華貴,有貴妃美。榴花美則美也,可觀,可賞,不可輕狂狎戲,因為她身著針刺,以防輕薄狂徒。其品格又高於流水桃花。古代文人,看到水流花謝春歸去不堪惆悵。而「春花落盡石榴開」,石榴有力挽春色在人間之意,使那些惜春、嘆春、傷春的詩人們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懷遠的石榴不僅花美,果也奇。果近圓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紅、黃白渾染,布著紅暈,並有青翠光澤,如玉琢脂凝。形似醉翁謫仙的酒壇,又像典雅富麗的花瓶。籽粒晶瑩剔透,圓潤欲流。食之清涼甘美,風味醇厚,不僅可以飽口福,也給人以美的享受。中秋佳節,合家團圓,對明月品石榴,真是美不可言。中國的女皇帝武天則封石榴為「多子麗人」也不為過。
老大橋
「萬丈高樓平地起」,而這座被人稱「火車拉來的城市」,最負盛名,也最早進入我的視線、並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相對於後來雨後春筍般涌現的種類繁多、功能迥異的橋梁,人們還是情有獨鍾地稱它老大橋的蚌埠淮河鐵路橋。
這座大橋1909年12月動工興建,9孔的橋梁,62.8米的跨度,586.23米的全長,使它成為津浦線上僅次於濟南鐵路橋的第二大橋。
而這座大橋也經歷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讓它至今任被我們蚌埠人所瞻仰:它1911年5月15落成。1938年初,蚌埠就被日軍侵犯,而這時中國軍隊第一六七師薛蔚英部和廣西軍廖磊部為了防止日軍北犯,在1月31日炸毀了淮河大鐵橋。日本佔領蚌埠後,因為戰爭急需,開始了達八個月的修復工作。但是修復的很倉促,留下了隱患。直到1949年淮海戰役結束,國民的黨敗局已定的時候,為了阻止解放軍南下、爭取喘息的時間,所以由國防部參謀總長顧祝同指令第四廳派半個排的爆破兵,從南京運炸葯到蚌埠,在李延年部第九十六軍的配合下,在1月16日將淮河鐵橋炸毀。但20號蚌埠還是解放了,為了迅速恢復津浦路,加速解放進程,鐵道部和鐵道兵團的負責人與蘇聯的專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作出了在原橋的西面先建一個半永久性的木便橋,後來才建了正橋。木便橋5月1日開始動工,7月1日就落成開始使用了。但是為了建設這座大橋王吉珍等6人獻出了他們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正橋是1949年11月16日開始動工的,1950年7月4日完成。修復中,由於施工艱難,加上國民黨飛機的平凡騷擾,築橋的人員王煥倫、宋恆泰等人先後為之而捐軀。7月11日,舉行了大橋落成典禮,鐵道部長滕代遠同志出席了典禮。
1957年之後,鐵路部門又對大橋進行過10幾回的改造和加固,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血雨搏激流,鐵橋的榮辱沉浮、興衰變遷,不僅是這個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更是中國近現代的見證和記錄!到了2000年後,為減輕老大橋的壓力和適應鐵路提速的要求,在老大橋的東側,鐵路又新建了一座鐵路橋,形成了兩翼齊飛、交相輝映的格局。當和諧號列車風馳電掣般地駛過這座大橋、駛過這座有著擁政愛民、駛過這座被周總理親切地譽為「珍珠城」、「東方芭蕾」的城市的時候,萬人空巷、萬眾矚目,百姓奔走相告、笑逐顏開。為了適應新形勢,時速200-300公里的京滬高鐵、京福高鐵穿越蚌埠,鐵路人未雨綢繆、高瞻遠矚,新的高速鐵路專用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預計今年將雄姿綻放,一個嶄新的鐵路貨運、客運分離、加速發展的新格局和新畫卷將我們走來。無獨有偶的是,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淮河公路橋的運行也突飛猛進、一路高歌!
現在當再次我舉首瞻望著這座飽經滄桑的老大橋,那些為它獻出寶貴生命的鋼鐵般的戰士在暴風驟雨中建設這座老大橋時一個個小小的身影遍在我的腦海中回盪……
孫家圩子
渡江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是鄧小平以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繪制的宏偉藍圖得以實現的結果。蚌埠孫家圩子就是鄧小平手中的「一支筆」刻劃在我們心中的記憶。
座落在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的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在中國軍事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
在1949年3月22日到4月4日的時間里,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和譚震林等很多領導,率領渡江戰役總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三野司令部和華東軍區等機關就駐扎在孫家圩子村,因此孫家圩子也就成為了渡江戰役的政治決策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在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里,總前委召開會議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戰的方案,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組織擬定了渡江作戰綱領性文件《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並確定了華東軍區海軍部隊領導人選。作為渡江戰役乃至全國解放過程中的重要節點,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繼三大戰役勝利後,乘勝追擊國民黨並取得決定性
勝利的一場重要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國民黨22年反動獨裁統治的壽終正寢,在奪取解放戰爭全面勝利和建立新中國的奮斗歷程中,渡江戰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孫家圩子村的光輝一頁在中國軍事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沉睡多年的孫家圩子一下子變成紅色旅遊的熱點。孫家圩子開發建設的重要價值,在於貫通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軌跡,起到了紅色旅遊承前啟後的歷史作用。在2001年5月的一天張震副主席對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舊址進行過視察,並對修復總前委駐地舊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今天孫家圩子渡江戰役舊址已成為了皖北地區知名的「紅色旅遊」景點。
我們生活在歷史里!歷史牽纏著我們的一切,如影隨形,無處不在。歷史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