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的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② 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的
公元前283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玉璧,叫「和氏璧」,是個無價之寶。秦昭聽說後,非常羨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帶書信去見趙惠文王。說秦國願意拿15座城池來換那塊「和氏璧」。這可讓趙王作了難,給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給城;不給吧,又怕惹惱秦王,領兵來攻打趙國。
他就和大臣們商議此事。後來有個人推薦他的門客藺相如去秦國處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藺相如叫來一談,也覺得他是個合適的人選,就決定派他帶著和氏璧去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玉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一看,只見玉璧潔白無暇,晶瑩透明,果真是個無價之寶,頓時高興得合不上嘴。他翻來覆去欣賞了好半天,又傳給身邊的大臣和後宮的美女看,他們個個贊不絕口,紛紛向秦王表示祝賀。
藺相如站在旁邊等了好一會,也不見秦王提換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誆(kuāng)騙玉璧。但這時,玉璧已給了他們,又不能硬搶回來。藺相如急中生智,客氣地對秦王說:「這和氏璧雖是天下至寶,可惜上面還有一點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還沒看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信以為真,把玉璧還給藺相如。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連連倒退幾步,靠在殿柱旁,義正詞嚴地說:「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寶貝。當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說要以15座城池換這塊玉璧。
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隨便給人傳看,根本沒有換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話,我寧願把頭連同這塊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殿柱上!」說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連忙陪著笑臉勸阻,又讓人拿來地圖說明把哪些城地割給趙國。
藺相如知道秦王這是先穩住他,再把玉璧騙去,就對秦王說:「這玉璧是稀世珍寶,我們趙王在送璧之前,齋(zhāi)戒了五天,又舉行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要是真心換璧,也應齋戒五天,舉行相應的受璧換城儀式,我才敢把玉璧獻上。」
秦昭王見藺相如態度堅決,知道硬奪不行,就答應了。藺相如回到賓館,派一名隨從化裝成窮人的樣子,把玉壁包好纏在腰間,沿小路偷偷送回趙國去了。
五天以後,秦王邀請了楚、燕、齊、魏等國的使者來參加受璧儀式,想藉此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安排完畢,宣趙國使者上殿。
藺相如按照使節的儀式行過禮,秦王見他手中空空如也,就問他玉璧在哪裡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說:「貴國從穆公以來,前後有20多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騙,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了。」秦王一聽,火冒三丈,讓人把藺相如綁起來問罪。
藺相如從容地說:「大王請息怒,讓我把話當著大家說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國強,趙國弱,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的事,從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
大王如真想要璧,這並不難,先把15座城池交給趙國,然後派一使者跟我去趙國取璧,趙國絕不敢得了城市不給玉璧,去背個不守信用的名聲。
我知道這次愚弄了大王,罪該萬死,請治我的罪吧,讓各國都知道大王為了想得到一塊玉璧而殺了趙國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話說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璧,還落個壞名聲,就下令把藺相如放了。
結果,秦國捨不得15座城池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成語「完璧歸趙」,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2)完璧歸趙還有哪歷史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完璧歸趙是一個成語,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完璧歸趙的故事
白話文翻譯:藺相如對趙王說:如果 十五座城池劃入趙國的版圖,那麼和氏璧就留給秦王;十五座城池沒有劃歸趙國,我會完好地將和氏璧送歸趙國。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造句:每次我借爸爸手機發簡訊後,都會小心翼翼地拿著手機完璧歸趙,不然可別想再借我老爸手機了!
③ 完璧歸趙是哪個時期的成語故事
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希望可以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④ 像負荊請罪,完璧歸趙這些有故事的成語還有哪些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每一個成語都有著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幾乎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比如:哀鴻遍野
愛屋及烏
安步當車
安居樂業
安然無羔
安如泰山
暗度陳倉
暗箭傷人
按圖索驥
B
八面威風
八仙過海
百步穿楊
百尺竿頭
百川歸海
百發百中
百聞不如一見
百折不撓
班門弄斧
半途而廢
背水一戰
必恭必敬
賓至如歸
伯樂相馬
不恥下問
不打不相識
不寒而慄
不合時宜
不可同日而語
不屈不撓
不入虎穴 不得虎子
不學無術
不遠千里
不自量力
C
才高八斗
滄海桑田
曹沖稱象
草船借箭
草木皆兵
車水馬龍
乘風破浪
唇亡齒寒
此地無銀三百兩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D
打草驚蛇
大材小用
大公無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義滅親
當務之急
得過且過
東施效顰
E
惡貫滿盈
F
返老還童
防微杜漸
分道揚鑣
奮不顧身
覆水難收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G
感恩圖報
高山流水
高枕無憂
各得其所
過河拆橋
H
邯鄲學步
汗流浹背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後生可畏
囫圇吞棗
狐假虎威
華而不實
畫餅充飢
火樹爭花
J
雞鳴狗盜
紀昌學射
江郎才盡
精衛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舉一反三
K
開誠布公
開卷有益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L
老馬識途
老生常談
力不從心
論功行賞
洛陽紙貴
M
馬首是瞻
買櫝還珠
門庭若市
名落孫山
N
南柯一夢
弄巧成拙
內助之賢
P
匹夫之勇
披荊斬棘
破釜沉舟
Q
杞人憂天
氣壯山河
千變萬化
千金買鄰
千里送鵝毛
千載難逢
巧取豪奪
請君入瓮
R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傑地靈
人心如面
人言可畏
如火如荼
如釋重負
如魚得水
入吾彀中
S
塞翁失馬
三顧茅廬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傷風敗俗
上行下效
士別三日
水落石出
水深火熱
勢如破竹
守株待兔
雙管齊下
司空見慣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面楚歌
三人成虎
三折其肱
屍位素餐
上下其手
T
太公釣魚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涯海角
天下無雙
天衣無縫
天真爛漫
同甘共苦
鐵杵磨針
土崩瓦解
退避三舍
W
完璧歸趙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亡羊補牢
妄自尊大
望梅止渴
望洋興嘆
聞雞起舞
卧薪嘗膽
X
先聲奪人
小心翼翼
興高采烈
胸有成竹
休戚相關
朽木不可雕
栩栩如生
小時了了
Y
掩耳盜鈴
晏子使楚
有備無患
一敗塗地
一代楷模
一發千鈞
一箭雙雕
一毛不拔
一鳴驚人
一諾千金
一錢不值
一竅不通
一丘之貉
一日千里
一事無成
一絲不苟
一網打盡
一問三不知
一葉障目
一衣帶水
一意孤行
一字千金
一字之師
以卵擊石
以貌取人
以身試法
異軍突起
有名無實
有恃無恐
有志者事竟成
羽毛未豐
約法三章
月下老人
先聲奪人
Z
鑿壁偷光
之乎者也
指鹿為馬
專心致志
自慚形穢
專橫跋扈
⑤ 完璧歸趙出自史記 廉頗藺相如 還有哪些歷史故事的成語
負荊請罪,也是出自這里
⑥ 完璧歸趙歷史故事的成語故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完:完整;璧:寶玉。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主人。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惠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著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
趙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給吧,怕上當,不給吧,又怕得罪秦國。這時有個宦官對趙王說:「我向大王推薦一人,此人名叫藺相如,他見多識廣,足智多謀,我想讓他去秦國,肯定能將這件事處理妥當。」於是,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後,就獻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贊嘆不已,根本沒有歸還的意思。藺相如看了暗暗著急,這時,計上心來,他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讓我指給大王看吧!」秦王聽了信以為真,把和氏璧遞給了他。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對秦王說:「看來大王並非誠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無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就連同這塊璧一同撞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怕傷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圖,將要交換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於是對秦王說:「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趙王在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大王也應齋戒五天,並在朝堂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璧獻上。」秦王無奈,只得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准備齋戒儀式。
藺相如晚上則偷偷地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到了趙國。到了第五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說:「秦國很少有講信義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騙,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塊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一定將璧呈上。」秦王很生氣,但藺相如說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罷。
⑦ 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出現的任務有:廉頗、藺相如、趙惠文王還有秦王。
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原文】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法】作謂語或賓語;指物歸原主。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造句】我借了別人的東西,如今完璧歸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