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將成語故事與相對應的歷史人物連起來.四面楚
【成語】: 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內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容·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拼音代碼】: smcg
【近義詞】: 腹背受敵、山窮水盡
【反義詞】: 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歇後語】: 九里山前擺戰場;烏江岸上困霸王
【燈謎】: 烏江岸上困霸王
【用法】: 作定語、狀語;指孤立無援
【英文】: be embattled on all sides
【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四面楚歌】-【項羽】
2. 歷史人物故事
三國時期,戰亂紛紛,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名垂歷史的英雄,如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今天我們就著重講一下趙雲的故事。三國志裡面,趙雲被稱為常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但是卻始終得不到重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二個原因是趙雲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是十數年後了,誰都習慣了趙雲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後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雲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雲,已經是滿頭白發了。但趙雲似乎辜負了他的期望。
3. 歷史故事和與之相對應的歷史人物
趙雲故址
河北正定趙雲廟外的趙雲像現代趙雲祠墓地址:
四川大邑--子龍廟,順平侯趙雲墓
河北正定--趙雲廟
台灣佳里--子龍廟
清朝記載祠廟另有:
河南南陽南三十里屯東趙雲祠墓
四川黎州(今漢源)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壩左趙雲祠
湖廣桂陽州(今湖南郴州桂陽)城外芙蓉山下趙雲祠
湖北當陽(長坂)有子龍閣,子龍路;湖北赤壁有子龍灘。湖南常德安鄉有子龍庵;桂陽有蒙泉(又名萬軍泉,趙雲八角井)。四川成都和平街原名為子龍塘街,和平街小學在相傳是順平侯洗馬池故址;成都龍泉石經寺(歷名靈音寺,天成寺)相傳初為趙雲祭祀家廟。重慶長壽有趙雲寨;重慶市中大陽溝白龍池相傳為趙雲駐江州白龍馬廄。陝西寧強有子龍駐軍處,子龍山。
趙雲,是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著力刻畫的人物,可說是全書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於《演義》是根據史實來寫的,人們對趙雲的英雄事跡幾乎信以為真。趙雲是除關張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以致於人們幾乎把他加到了桃園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戲里乾脆就讓他成了「四將軍」,特別是他追隨劉備時正是劉備倒霉的時候,這就更加重了他在這個團伙中的份量。
長坂坡一戰,無疑是趙雲最輝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國志平話》中,趙雲的長坂坡救阿斗只有幾句話,「拍馬沖陣而過」而已,到了《演義》里,就變成了驚心動魄、回腸盪氣的一大章回。「截江、奪斗」是趙雲的另一大功績。《三國志平話》中基本照抄《三國志》,寫得含含糊糊,「雲與張飛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義》里則完全成了趙雲孤身犯難,一波三折,既膽氣過人又有理有節,張飛倒成了後援的角色。五虎上將的排名,在羅貫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參照了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這五個人實際地位的史實,列為「關、張、馬、黃、趙」。忘了是金聖嘆的批本還是毛宗崗的批本,為迎合讀者對趙雲的喜愛,把這個排名改成了「關、張、趙、馬、黃」。
但《演義》終歸不能完全脫離史實,從而令趙雲這個完美的英雄與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無法自圓其說。注意一下細節就清楚了,這些細節因史實的存在而讓羅老先生和金、毛等都無法更動。
長坂坡之前的大撤退,開路與斷後的重任都沒交給趙雲,而給他的任務是相對次要的「保護家小」。
進軍西川遇到馬超,從別處把張飛調來,身邊的趙雲無用武之地。
抵禦魏將張邰,派了老將黃忠,趙雲就在手下,卻沒考慮派他。
決定漢中勝敗的定軍山之戰,黃忠是主將,趙雲是後援。
討伐東吳,前線上是一群無名後進之輩,五虎上將碩果僅存的趙雲在二線閑著,只是到了大軍慘敗之時起了點接應的作用。
七擒孟獲,魏延、王平、馬岱甚至廖化、張嶷的出場機會都比趙雲多,而趙雲好象都沒有與孟獲交過手。
一出祁山,《演義》中寫趙雲當先鋒立了大功,但到了決定性的街亭之戰,主將卻是派了無能的馬謖,趙雲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盡管撤退時「不損一人一騎」,但對於全局卻是無足輕重。
盡管《演義》每逢趙雲出場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劉備和孔明對他的態度不象文字中表現得那麼熱情。似乎劉備早期勢孤力單、關張忙不過來時對趙雲還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讓他一邊兒涼快去,而孔明就更明顯了。
以上是《演義》中關於趙雲的一些內容,再看看史實吧。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么?可劉備得了西川後,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雲根本沒上第一線。
一出祁山,趙雲也沒當先鋒,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策應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雲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而戰後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雲卻也糊里糊塗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雲也未獲封侯。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卧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歷來讀史之人有「漢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漢高帝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黥布;漢武帝時有飛將軍李廣的悲劇。到了最後三分之一的後主時,趙雲好歹還是壽終正寢的。
《演義》上寫劉禪聞趙雲死而大哭,又是羅老先生加的花環。 那時的劉禪,早把救過他兩次的趙雲忘得一干二凈了,連點「悼念」的意思都沒有。到得後來,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來了,在給別人封侯時順帶也追封了趙雲。可趙雲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氣得在墳墓里詐屍不可:那時距蜀漢亡國還剩下不到三年了!
4. 寫歷史成語故事對應人物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5.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漢朝建立後,「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張良身體一直柔弱,雖多次獻計安定漢初的江山,但多數時間置身於核心權力之外,後來修習辟穀之術,不問政事,得以善終。
5、與「黃石」同葬
張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身體更虛弱,稱:「我願拋卻人世間所有事情,跟隨赤松子(修習導引的仙人)去遨遊世界。」此後專心修習辟穀之術。後來劉邦去世,呂太後感激張良保住劉盈的太子位,極力勸他進食:「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必如此苦行修煉!」張良只好勉強進食。8年後去世,謚號文成侯,其子張不疑承襲他的侯位。
張良當年在下邳橋遇見那個老丈,別後十三年經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果真有塊黃石,把它取回經常祭祀。張良去世時和黃石同葬,後人祭祀張良時也祭祀黃石。
對於張良,司馬遷曾有描述:我原以為此人高大威猛,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美麗女子。孔子說:「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這名話對於留侯也適用。
孔子所說的「子羽」叫澹臺滅明,他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認為此人沒多大才能。結果,澹臺滅明此後成為著名教育家,跟從他學習的人有300多,才乾和品德傳遍各國。孔子聞此感慨:「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
司馬遷借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說張良雖然外表文弱柔順,但內心堅強,敢於暗殺秦始皇,善於在戰爭中出謀劃策,一如當年的澹臺滅明,外表和內心截然不同。
6. 將成語故事與相對應的歷史人物連起來。四面楚歌 趙括 煮豆燃萁&...
四面楚歌——項羽 煮豆燃萁——曹植 入木三分——王羲之 指鹿為馬——趙專高屬 紙上談兵——趙括 |
7. 歷史人物著名的故事有哪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人物典故不勝枚舉。歷史人物著名的故事有炎黃涿鹿中原,神農嘗專百草、大禹治水,屬商湯滅夏,盤庚遷殷,周武王伐紂,姜太公釣魚,周公問禮,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東遷洛邑,齊桓公爭霸,楚莊王問鼎,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管仲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六國,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劉邦約法三章,項羽巨鹿之戰,楚漢爭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霍去病大敗匈奴封冠軍侯,昭興中宣,王莽改制,東漢赤眉、綠林、劉秀起義,董卓入京,曹操刺殺董卓,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七出祁山,司馬炎建立西晉。
8. 寫出下列歷史故事相對應的人物名字。 例:背水一戰
指鹿為馬——(趙高 )
紙上談兵——(趙括 )
四面楚歌——(項羽 )
背水一戰——(韓信 )
望梅止渴——(曹操 )
三顧茅廬——(諸葛亮 )
9. 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第一個皇後不是秦始皇的老婆!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後,肯定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皇後,但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後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秦始皇雖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當年秦始皇並沒有立皇後,這個事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謎團,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當年和大臣呂不韋來往密切,所以民間也有傳說,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孩子,並不是秦始皇父親子楚和趙姬所生,關於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後這個事情,我想可能和秦始皇小時候母親的經歷有關系,導致了秦始皇不再相信女人,所以後面就連公子扶蘇的生母是誰,史書上都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直到秦國滅亡,直到後面的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嬰都沒有立皇後!
二:聖旨的顏色!
說到聖旨,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電視上見過真正見過聖職的人,估計沒有幾個,但是說到聖旨的顏色,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黃色或者是金黃色,因為現在很多電視劇裡面演的甚至都是金黃色或者是黃色,但其實真正歷史上的聖旨分很多種顏色,並不是只有金黃色或者是黃色,並且真實歷史上的聖旨顏色和你的官階品級直接掛鉤,一般如果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員,那麼可能會是金黃色的聖旨,如果你是五品以下的官員,可能就直接是白色的白綾,並且我們熟知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是明朝以後的聖旨上面才會這樣寫,在明朝之前,甚至上並沒有這一句話所以現在大家看電視的時候,也要帶著一定的理性心理去看!
三: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黃帝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中最主要的一個人,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開始實行了皇帝制度,這一制度從此一直延續到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政權清朝,中國封建皇帝制度一共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時間,中國歷史上大約一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那麼這其中哪一個才是活得最長的皇帝呢?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共活了89歲,但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趙佗,據記載趙佗從公元前203年繼位,一直活到公元元前137年,趙佗這一生活了103歲左右,趙佗年輕的時候是秦朝的一個大將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趙佗當年是隨行的副帥,戰爭勝利後,趙佗便留在了這里,趙佗一共治理嶺南81年,他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7年的時候去世,所以趙佗才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
四:唐朝時期熊貓就出國了!
熊貓是中國的一級國寶,現在很多的外國都希望引進中國的熊貓,就是因為熊貓憨態可掬的表情和動作非常討人喜歡,所以我國在外交上也經常向一些國家「外借」熊貓,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現代才發生,中國歷史上最早「外借」熊貓發生在唐朝,去《舊唐書》記載,公元前685年,日本遣唐使來華訪問唐朝,向唐朝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當時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其實實際掌權的是武則天,為了表示自己大國的友好,就送給了日本的天武天皇兩只熊貓,並由遣唐使一並帶回日本,這個就是最早的「熊貓外交」!
五:為一個因為「古稀之罪」被處死的人!
曾經在乾隆年間發生了一起非常有趣的案例,公元1781年的時候,已經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銓,為了給自己的父親申請一個從祀文廟的待遇,於是他就上書乾隆,但隨後就被乾隆判處了死刑,原因是當年尹嘉銓在奏摺中說自己是古稀老人,在這之前乾隆已經詔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這個稱號,肯定是不允許其他人在用這個稱號,所以尹嘉銓的這個行為就是公然與皇帝搶名號,最後乾隆直接把尹嘉銓判出來絞死,罪名就是古稀罪,尹嘉銓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古稀罪處死的人!
10. 將成語故事與相對應的歷史人物連起來(連了的不用說)。
四面楚歌 項羽
紙上談兵 趙括
指鹿為馬 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