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揚州歷史名人的目錄
前言
劉濞廣陵立霸業
鮑照名作《鞠城賦》
隋煬帝流連江都
李氏父子高才雅行回
張若虛孤篇答壓全唐
鑒真東渡弘法
李白數游揚州
杜佑節度淮南
劉禹錫登柄靈塔
杜牧十年揚州夢
崔致遠「桂苑筆耕」
王禹偁首詠瓊花
歐陽修築平山堂
王安石泊船瓜洲
蘇軾揚州留詩文
秦少游馳名詞壇
姜夔名作《揚州慢》
李庭芝抗元盡忠
普哈丁長眠運河畔
馬可·波羅記揚州
史可法亮節孤忠
揚州畫派競風流
石濤魂歸揚州
王土禛修禊紅橋
曹寅監刻《全唐詩》
汪士慎嗜茶愛梅
黃慎畫苑辟蹊徑
金農寓民西方寺
馬氏兄弟富藏書
盧見曾居官揚州
鄭板橋書畫傳神
吳敬梓客死瓊花觀
江春受寵乾隆帝
乾隆六巡到淮揚
汪中才卓識高
王氏父子雙星並峙
焦循博學稱通儒
伊秉綬入祀三賢詞
阮元「品端學醇」
李涵秋著《廣陵潮》
劉師培博學多才
任中敏精通詞曲
朱自清學界稱楷模
後記
㈡ 揚州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清作家李漢秋
(18731923)。名稱應該漳州秋季號,字漢韻花了,別署「沁香閣,揚州大師,20歲的學者,29年至48年,先後到安慶,武昌,家人和老師。二十七年清朝(1901年),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年)起,他擔任教師的兩淮較高的主要文化和歷史的地方後,個人第五師范學校,江蘇省中國教師。在1921年在上海, 「泰晤士報」寫小說時報「,」快活林「新聞」的編輯。以下為秋季的辭職回到揚州,不久後亡。一生著作頗豐,有36本小說,短篇故事,20首第5卷,混到5,注意20。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和「後,另一位女蝴蝶的影子,讀者的廣泛歡迎。的力作」過渡鏡「(後更名為」廣陵潮「)揚州社會為背景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在此階段的社會現象反映從中法戰爭到「五四」運動,布局巧妙,然後文藝界豐富的流行的幽默。
汪稍溏
(18891968)評話藝術家的名字,德庄,也被稱為熙和霍爾藝名。祖籍江都,出生在揚州樂里。叔叔金獎的父玉堂揚州,當時的藝術家,吳邦國說(寬松)宋(江),石(秀),盧(君毅)4十回「侵犯。汪稍淌7歲從父習藝,9歲的階段,12歲的家庭武(松)10正式醫生在揚州書壇嶄露頭角。 20歲時成為一個著名的四大揚州,社區。說書人神形兼備,跟蹤每分鍾,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贏得了「聽來聽一出戲梅蘭芳,聽你要聽到汪稍糖的一致好評書。汪稍餳1949年後,當選為代表揚州市的北部江蘇聯合會的文學和成員的揚州曲藝主席的記者的協會,江蘇省藝術研究會,中國民間藝術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在第三國家人民的代表大會,在中國文聯常務委員會成員。在1954年,「政府用自己的手,吳凇江,石,盧君逸4 10回所有書目記錄打開的說明到一個5億字逐字。在1958年,在政府組織的力量,編譯和出版了他的揚州話「武」,「宋江。
盛白杉
(1894年至1923年)的革命烈士。名稱生病,嚴琦,字的白色沙灘。揚州儀徵人。錄取的商學院,南京兩江清宣統元年(1909年),次年進入南海海軍學院,後先後研究生煙台,吳淞,南京海軍學校,歷時8年之久。在此期間,宣統三年(1911年)加入該聯盟,參與策動南京下關海軍起義。 1915年在上海參加的中國革命黨人發動,贏得「肇」艦的炮擊江南製造局的起義反對袁世凱。當孫中山密令,協同的文殊院德凈化海軍,重組執法隊1922年4月,孫中山任命他為「肇和艦副艦長。1922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陸軍司令陳炯明叛亂,炮轟盛白沙,總統府,孫中山冒著生命危險在火將被連接到船「楚瑜,轉登」永豐「艦。海軍艦隊司令文殊德秘密地與敵人合作,孫中山任命盛白沙為海軍右指揮,記錄領導的反政府武裝各艦疼痛。 1923年3月,在與海軍的官兵駐扎在汕頭一起發出譴責文殊德投靠北洋軍閥電。 4月15日上午,聞樞底假傳Sun和總司令的命令,「海氣」,「海琛船抵達汕頭,脅迫」肇「艦北上投吳佩孚1點鍾在下午進行,」肇「艦文殊德黨派唆使山東籍船員的名字電纜價格,吵著要鬧事,開槍打了副隊長蔣舒。在這種情況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艦甲板上,「官兵講話叛軍開槍射擊,文殊院的游擊隊突然在人群開火,甲板上頓時大亂盛白沙站在高處講話,不能根據這種疾病的機會跳海上的優勢,中數彈,成仁殉國。孫中山在次年大元帥使追授副海軍上將的稱號。 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追授革命烈士。
任忠民
(18971991)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 NE民,別名半躺的話北,前身為。揚州。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部,以獲得大師吳梅贊賞的歌曲,然後專業詞曲作者。於192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教了揚州,南京,繼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教授詞曲作者。 1923年任教於東吳大學,蘇州,居民吳枚的家,你看歌詞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教練在鎮江高等專科學校,江蘇省南京市棲霞鄉村師范學校。 1951年,他被任命為四川大學的文學教授。調回揚州在1980年,她曾擔任揚州師范學院詞曲作者研究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1年通過的,中國的第一個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任忠民他的一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寫作500多萬字。他們的學術成果詞曲作者和唐代音樂藝術澄清:敦煌漢樂府詩,音詩,詞,散曲的音樂線索和水平相結合唐代的各類藝術和音樂,建立的相關理論。著作「唐戲弄」榮獲第一屆國家大劇院理論著作獎「,」顏悅隋唐時期復雜的歌曲演講集「,」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 1991年,國務院下發了「發展高等教育獎」做出突出貢獻的。
朱自清
(1898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和教育家。原名來自中國,這個詞的磨損字元串,真正的秋天。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中國海,清朝(1903年),他的父親在揚州定居。 1916年,從江蘇省第八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 1920年從大學畢業,曾任教於杭州師范大學,揚州市江蘇省第8中學,上海中國公學和其他學校。於1921年,代表作家「為人生」的文學研究會。中國新文學史詩歌 - 「詩刊」雜志社成立於1922年,玉,陶,倡導新的詩歌。 1923年長詩「毀滅」,引起帕納薩斯的廣泛關注。然後寫為「江聲燈影秦淮河」,被譽為鄉土藝術的模型。詩文集「蹤跡」出版於1924年。清華學校招收在1925年,他曾擔任中國文學教授。創意詩歌轉向散文,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後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後退」,「後退」和「荷塘月色」兩個民選中學語文課本。在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的負責人。李公朴,聞1946年聞一多被殺,冒著生命危險去參加追悼會和語音; 10月學校的主任委託的氣味超過全集「的編輯器中。同時,他呼籲上的簽名「和平宣言」,和機構在為他們簽名的人,然後率領的國民黨當局任意逮捕人民書,飢餓,迫害,罷教宣言「起草的清華大學教授發出了抗議。然後登錄抗議美國扶輪日的政策和拒絕接受美國國際開發署麵粉宣言「,加劇了在肚子里,體重只有45公斤的情況下,在任何情況下,不買美國政府出售麵粉,並告誡家人1948年8月12日,逝世在窮人和病人。
章佣手
(1907年1989年)藝術和美術家。字頌揚州。10歲的父親張金生學習剪紙,12歲的生活在剪紙,運行在附近的鎮江,南京,上海,江蘇北部,安徽南部,20歲回揚州,在兒童街頭賣藝設攤,其紙切,精巧細膩,生動,風格獨特,著名的大江南北。在1951年,揚州市文聯,專業的紙切割工作。的剪紙章臃售集於1954年出版,1956年轉移到揚州漆器玉器廠1957年參加第一屆全國工藝美術藝術家國會,由輕工部授予的「老藝術家」稱號,1959年,他的繁榮剪紙集「出版,郭禮物」揚州藝人章勇守,切出的蓬勃發展看切出春秋,頓東風乘九垓下「的詩句。 1962年調揚州工藝美術社區工作,只傳藝。參加江蘇省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藝術家國會於1978年,1979年,被評為工藝美術師和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的標題。在此期間,他的代表作「百菊圖」和「百蝶戀花圖已經公布。許多作品曾在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的1988年,參加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藝術和良好的聲譽。手工藝藝術家,中國藝術和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稱號,他的的超級藝術和工藝美術大師,被任命為高級和工藝。
㈢ 揚州有哪些古代名人
秦少游
鑒真
韋小寶
㈣ 揚州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學家。名應漳,字涵秋,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揚州人。20歲中秀才。29~48歲,先後到安慶、武昌作家庭教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起,任兩淮高等小學文史地教員,後兼任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國文教師。1921年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林》等報刊撰寫小說。次年秋,辭職返揚州,未幾病逝。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卷、雜著5篇、筆記20篇。長篇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及相繼問世的《雌蝶影》,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線索,反映自中法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階段的社會百態,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當時文藝界稱譽。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評話藝術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藝名少堂。祖籍江都,生於揚州安樂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為揚州評話藝人,擅說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王少堂7歲從父學藝,9歲登台,12歲以家傳武(松)十回正式從業,在揚州書壇嶄露頭角。20歲時成為揚州評話界四大名家之一。說書神形兼備,描摹盡致,有聲有色,贏得了「聽戲要聽梅蘭芳,聽書要聽王少堂」的贊譽。1949年後,王少堂先後當選為揚州市人民代表、蘇北文聯常委、揚州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江蘇省曲藝研究會會長、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4年,人民政府為他配備專人,錄制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的全部書目,並翻記成500萬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組織力量,先後整理出版了他的揚州評話《武松》、《宋江》。
盛白沙
【盛白沙】(1894~1923)革命烈士。名延年、延祺,字白沙。揚州儀徵人。清宣統元年(1909)考入南京兩江商業學堂,次年入南洋水師學堂,後相繼深造於煙台、吳淞、南京海軍學校,歷時8年。其間,於宣統三年(1911)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南京下關海軍起義。1915年在上海參加中華革命黨人發動的奪取「肇和」艦、炮擊江南製造局的反袁世凱起義。1922年4月奉孫中山密令,協同溫樹德等整肅海軍,重組護法艦隊,孫中山委他為「肇和」艦副艦長。1922年6月,粵軍司令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炮轟總統府,盛白沙等人冒生命危險在炮火中將孫中山接至「楚豫」艦,轉登「永豐」艦。當時海軍艦隊司令溫樹德暗中通敵,孫中山任命盛白沙為海軍右指揮,率領各艦痛創叛軍。1923年3月,會同駐汕頭海軍將士發出聲討溫樹德投靠北洋軍閥電。4月15日晨,溫樹德假傳孫中山大元帥命令,將「海圻」、「海琛」艦駛抵汕頭,脅迫「肇和」艦北上投吳佩孚。下午1時許,「肇和」艦上溫樹德黨羽唆使山東籍水兵,以索餉為名,鼓噪鬧事,槍殺了副艦長江澤澍。在此情況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艦甲板,曉諭官兵,溫樹德黨羽突然在人叢中開槍,甲板上頓時大亂,盛白沙站在高處講話,亂中無法立足,順勢縱身入海,被叛軍射中數彈,成仁殉國。孫中山於翌年以大元帥令追贈海軍中將銜。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教育家、學者。原名訥,字中敏,號二北,別號半塘。揚州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得到曲學大師吳梅賞識,遂專攻詞曲。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至揚州、南京等地執教,繼至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教授詞曲。1923年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寓居吳梅家,盡讀詞曲善本。後執教於鎮江中學、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學文學教授。1980年調回揚州工作,先後任揚州師范學院詞曲研究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任中敏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著述500多萬言。其學術成就主要在詞曲和唐代音樂文藝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漢樂府、敦煌歌辭、聲詩、詞、散曲的音樂線索,並橫向梳理了唐代與音樂有關的各門類藝術,創建了相關理論。著作《唐戲弄》獲「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獲「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獎。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教育家。原名自華,字佩弦,號實秋。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父定居揚州。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大學畢業,先後執教於杭州第一師范學校、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上海中國公學等校。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與俞平伯、葉聖陶等創辦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成《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文藝術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學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後,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兩篇,被選入中學國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46年聞李公朴、聞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險參加追悼會並演講;是年10月,受校方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他在呼籲和平宣言上簽名,並親往各院校徵求簽名,後又領銜發表抗議國民黨當局任意逮捕人民書,並為清華大學教授起草「反飢餓,反迫害」的罷教宣言。後又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在胃病加劇、體重僅有45公斤的情況下,告誡家人無論如何不買政府所售的美國麵粉。1948年8月12日在貧病中逝去。
張永壽
【張永壽】(1907~1989)工藝美術家。字頌椒。揚州人。10歲隨父張金盛學習剪紙,12歲以剪紙為生,奔走於鎮江、南京、上海及蘇北、皖南一帶。20歲回揚州,在多子街設攤賣藝。其剪紙,精巧細膩,生動活潑,獨具一格,名聞大江南北。1951年加入揚州市文聯,從事專業剪紙工作。1954年,《張永壽剪紙集》出版。1956年調入揚州漆器玉石廠。1957年出席全國第一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獲輕工業部授予的「老藝人」稱號。1959年,他的《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郭沫若贈以「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一詩。1962年調揚州民間工藝社工作,並帶徒傳藝。1978、1979年先後出席江蘇省和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分別獲工藝美術師職稱和中國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其間,他的力作《百菊圖》和《百蝶戀花圖》相繼出版。不少作品曾在國內和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出,均獲盛譽。1988年,出席全國第三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是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級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並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㈤ 揚州的名人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㈥ 揚州有哪些古代名人古代的,最好做一下介紹。
鑒真
【鑒真】(688~763)唐代高僧。俗姓淳於,揚州人。14歲出家大雲寺,從智滿禪師為沙彌。18歲,由應邀來揚州的南山律宗開創人道岸律師授菩薩戒。27歲,回揚州大明寺,是年夏主持大明寺法會。此後,在揚州興戒壇,繕道場,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講法闡律,寫經刻石,廣施醫葯,普濟眾生,為4萬餘人授戒。為道岸、義威之後一方宗首。唐天寶元年(742),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來大明寺請求推薦一傳戒師「東游興化」。時已55歲的鑒真,同思托等人先後6次東渡日本,前5次均未成功,鑒真於第五次東渡中失明。天寶十二載十一月十六日,鑒真同普照、法進、曇靜、思托、義靜、法載等24人,第六次東渡日本,歷時1個多月,於十二月二十日抵達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由延慶師引入太宰府。次年二月,鑒真一行入京(奈良),安居東大寺,為聖武上皇、皇太後、孝謙天皇、皇太子等授菩薩戒,後為沙彌澄修等440餘人授戒,又為舊大僧靈福、道緣、忍基等80餘人舍舊戒後重授具足戒。是為日本佛教徒登壇受戒之始。唐乾元二年(759)鑒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招提寺,遂由東大寺移居於此。鑒真除弘揚戒律外,還將中國的建築、雕塑、醫葯等介紹到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秦少游
【秦少游】(1049~1100)宋代詞人。名觀,字太虛、少游,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人。北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後經蘇軾、范純仁等舉薦,參加制科考試,授為宣德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不久又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官。此間,秦少游發表過許多切中時弊的言論,並望朝廷審時度勢,安都定策,區別朋黨,任用賢能,遂遭舊黨攻擊,屢遭貶謫。紹聖元年(1094)調任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讒他增損《實錄》,貶為處州監酒稅。復以他罪削職流放郴州,後又除去名籍,貶謫橫州。元符二年(1099),貶徙雷州。徽宗即位,大赦黨人,秦少游復為宣德郎,還放至衡州,途經藤州,游光化亭(一作華光亭),為友人吟誦夢中長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秦少游長於議論,文麗詩深,兼有詩、詞、文賦與書法多方面才能,尤以北宋婉約派詞宗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
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名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市(原屬揚州)人。「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17歲讀書於真州(今儀征)毛家橋,20歲從鄉里陸種園學填詞,23歲於鄉里及真州江村教館。其時已中秀才,教書非其所願,約於30歲前後至揚州謀生。30~40歲間,父親、兒子、妻子先後去世,家境艱難,靠賣書畫度日。40歲時,應試南京,中舉。44歲時去北京應試,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縣令。十一年(1746),調署山東濰縣。次年,該縣遭災,他開倉借糧於民,並令富戶平糶所積之糧。任中處理民事,多助窮苦百姓,不幫富商,因之得罪豪紳,於十八年(1753)被罷官。回揚州後,以賣字畫為生,晚年回興化。鄭板橋善畫,尤擅寫蘭竹。亦善書法,楷、行、隸三體相兼,以畫法入筆,用隸體參入行楷,自成一格,號稱「六分半書」,後人稱之為「亂石鋪街」。又善詩文,作品明白流暢,不受神韻格調之縛。其中,《悍吏》、《私刑惡》、《孤兒行》、《逃荒行》等作,描寫人民疾苦;《家書》、《道情》等作,自然坦率,為世人稱道。人稱鄭板橋詩、書、畫三絕。
羅聘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字遁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揚州八怪」中最年輕者。24歲時,拜金農為師,學詩習畫,30歲時在揚州畫界嶄露頭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羅聘攜畫至京師拜謁名流,所作8幅《鬼趣圖》最受注意。次年南歸,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農詩作,並作後記。三十八年(1773)路經泰安,與幾位好友相遇,滯留數月,於次年返里。42~46歲間,曾游歷魯、晉、豫、鄂等地。47歲時,第二次赴京。其間,他曾畫蜈蚣、觀音、杜甫與韓愈像,又作過指畫。在外漫遊近10年,後因囊中羞澀而返里。返里後,仍以賣書畫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應地方之請為重寧寺作大幅壁畫,畫中仙佛人物維妙維肖,傳為名勝,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羅聘攜幼子允纘三上京師。其書畫不僅達官貴人求購,在京朝鮮人亦以重金收買。其時收入頗豐,但因豪爽揮霍,8年後還需別人資助路費,才得以返回故里。返鄉之後,作《梅花記歲圖》。嘉慶四年(1799)逝世。
王念孫
【王念孫】(1744~1832)清代學者。字懷祖,號石。揚州高郵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任工部水司主事、給事中,專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寫《導河議》上、下兩篇。後歷官陝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給事中、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等。職中,以秉公持正著稱。歷10年完成《廣雅疏證》上、下兩冊32卷。曾奉旨編纂《河源紀略》一書,還著有《讀書雜志》82卷、《釋大》1卷等。其子王引之(1766~1834),清嘉慶四年(1799)進士。著有《經義述聞》32卷,皆摘經句而解釋。完成《經傳釋詞》10卷,共收160個字,與《經義述聞》互為表裡,開清代文典之先河。還於道光八年(1828)參加修訂《康熙字典》的工作,校正原版中錯誤2588條,並輯考證12冊。另有《王文簡公文集》4卷、《附錄》1卷。
汪中
【汪中】(1745~1794)清代學者。原名秉中,字容甫,號頌父。揚州人。7歲喪父,家貧不能入塾,由其母鄒氏授《小學》、《四書》。14歲時,為生計所迫,入書店當學徒,遍覽經史百家,故揚州民間有「無書不讀是汪中」的傳說。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射雁賦》應試,列揚州府第一名,補諸生。三十三年(1768),鄉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四十二年(1777),侍郎謝墉督學江蘇,試經解、策、賦、詩,汪中均列第一,舉為拔貢生。四十八年(1783),在南京協助編纂《南巡盛典》。五十五年(1790),應聘至鎮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五十九年(1794),扶病前往杭州文瀾閣檢校《四庫全書》;是年冬,因積勞病發,卒於西湖葛嶺園僧舍。汪中擅詩文,早負盛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儀征鹽船遭火災,作《哀鹽船文》,名儒杭世駿以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鄭虎文、朱筠等名儒稱汪為奇才。五十年,作《廣陵對》3000餘言,被譽為「天地間有數之奇文」。汪中治學廣泛,見識博大,善於融會貫通。對經史、諸子、文學、哲學、文字、音韻、訓詁、校勘、金石、地理、書法、篆刻等均有研究,成果頗豐,有《述學》內外篇、《春秋述義》、《春秋後傳》、《廣陵通典》、《荀卿子通傳》、《小學》等。
焦循
【焦循】(1763~1820)清代學者。字理堂、里堂。揚州市邗江縣人。清嘉慶六年(1801)中舉,會試落第後不復赴考,以授徒、著述為樂。畢生「究習經書,博覽典籍」,於經、史、歷算、音韻、訓詁、詩詞、醫學、戲曲等多有創建。著述近20種300卷,收於《雕菰樓集》。阮元稱其學問精深博大,被世人譽為「通儒」,為「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阮元
【阮元】(1764~1849)清代官吏、學者。字伯元,號芸台,別號雷塘庵主。揚州市邗江縣人。因其祖父應武舉占籍儀征,故史稱儀徵人,久居揚州舊城選樓巷(今毓賢街8號)。歷官山東、浙江學政,內閣學士,禮部、兵部、戶部、工部等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撫,漕運總督及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後主刑部、兵部,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任經筵講官、殿試讀卷官,教習庶吉士。十八年(1838),以老疾請退,加銜太子太保。阮元任職中,悉心辦學,培養人才,扶掖後進。作會試副考官時,嚴格認真,許多有學問的人得以出類拔萃。博學融通,凡經史、小學、歷算、輿地、金石、校勘等無不涉及,尤以治經名重後世。仕宦生涯50餘年,雖忙於政務,但又從事學術研究,著述不輟。著有《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廣陵詩事》等。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學家。名應漳,字涵秋,號韻花,別署「沁香閣主人」。揚州人。20歲中秀才。29~48歲,先後到安慶、武昌作家庭教師。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返回揚州。宣統二年(1910)起,任兩淮高等小學文史地教員,後兼任江蘇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國文教師。1921年赴上海,主編《小時報》,兼為《小說時報》及《快活林》等報刊撰寫小說。次年秋,辭職返揚州,未幾病逝。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長篇小說36部、短篇小說20篇、詩集5卷、雜著5篇、筆記20篇。長篇小說處女作《雙花記》及相繼問世的《雌蝶影》,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代表作《過渡鏡》(後易名《廣陵潮》)以揚州社會為背景,以戀愛故事為線索,反映自中法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階段的社會百態,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當時文藝界稱譽。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評話藝術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藝名少堂。祖籍江都,生於揚州安樂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為揚州評話藝人,擅說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王少堂7歲從父學藝,9歲登台,12歲以家傳武(松)十回正式從業,在揚州書壇嶄露頭角。20歲時成為揚州評話界四大名家之一。說書神形兼備,描摹盡致,有聲有色,贏得了「聽戲要聽梅蘭芳,聽書要聽王少堂」的贊譽。1949年後,王少堂先後當選為揚州市人民代表、蘇北文聯常委、揚州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江蘇省曲藝研究會會長、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4年,人民政府為他配備專人,錄制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的全部書目,並翻記成500萬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組織力量,先後整理出版了他的揚州評話《武松》、《宋江》。
盛白沙
【盛白沙】(1894~1923)革命烈士。名延年、延祺,字白沙。揚州儀徵人。清宣統元年(1909)考入南京兩江商業學堂,次年入南洋水師學堂,後相繼深造於煙台、吳淞、南京海軍學校,歷時8年。其間,於宣統三年(1911)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南京下關海軍起義。1915年在上海參加中華革命黨人發動的奪取「肇和」艦、炮擊江南製造局的反袁世凱起義。1922年4月奉孫中山密令,協同溫樹德等整肅海軍,重組護法艦隊,孫中山委他為「肇和」艦副艦長。1922年6月,粵軍司令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炮轟總統府,盛白沙等人冒生命危險在炮火中將孫中山接至「楚豫」艦,轉登「永豐」艦。當時海軍艦隊司令溫樹德暗中通敵,孫中山任命盛白沙為海軍右指揮,率領各艦痛創叛軍。1923年3月,會同駐汕頭海軍將士發出聲討溫樹德投靠北洋軍閥電。4月15日晨,溫樹德假傳孫中山大元帥命令,將「海圻」、「海琛」艦駛抵汕頭,脅迫「肇和」艦北上投吳佩孚。下午1時許,「肇和」艦上溫樹德黨羽唆使山東籍水兵,以索餉為名,鼓噪鬧事,槍殺了副艦長江澤澍。在此情況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艦甲板,曉諭官兵,溫樹德黨羽突然在人叢中開槍,甲板上頓時大亂,盛白沙站在高處講話,亂中無法立足,順勢縱身入海,被叛軍射中數彈,成仁殉國。孫中山於翌年以大元帥令追贈海軍中將銜。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教育家、學者。原名訥,字中敏,號二北,別號半塘。揚州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得到曲學大師吳梅賞識,遂專攻詞曲。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至揚州、南京等地執教,繼至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教授詞曲。1923年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寓居吳梅家,盡讀詞曲善本。後執教於鎮江中學、江蘇省立棲霞鄉村師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學文學教授。1980年調回揚州工作,先後任揚州師范學院詞曲研究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任中敏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著述500多萬言。其學術成就主要在詞曲和唐代音樂文藝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漢樂府、敦煌歌辭、聲詩、詞、散曲的音樂線索,並橫向梳理了唐代與音樂有關的各門類藝術,創建了相關理論。著作《唐戲弄》獲「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獲「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獎。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教育家。原名自華,字佩弦,號實秋。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父定居揚州。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大學畢業,先後執教於杭州第一師范學校、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上海中國公學等校。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與俞平伯、葉聖陶等創辦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成《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文藝術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學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後,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兩篇,被選入中學國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46年聞李公朴、聞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險參加追悼會並演講;是年10月,受校方委託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他在呼籲和平宣言上簽名,並親往各院校徵求簽名,後又領銜發表抗議國民黨當局任意逮捕人民書,並為清華大學教授起草「反飢餓,反迫害」的罷教宣言。後又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在胃病加劇、體重僅有45公斤的情況下,告誡家人無論如何不買政府所售的美國麵粉。1948年8月12日在貧病中逝去。
張永壽
【張永壽】(1907~1989)工藝美術家。字頌椒。揚州人。10歲隨父張金盛學習剪紙,12歲以剪紙為生,奔走於鎮江、南京、上海及蘇北、皖南一帶。20歲回揚州,在多子街設攤賣藝。其剪紙,精巧細膩,生動活潑,獨具一格,名聞大江南北。1951年加入揚州市文聯,從事專業剪紙工作。1954年,《張永壽剪紙集》出版。1956年調入揚州漆器玉石廠。1957年出席全國第一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獲輕工業部授予的「老藝人」稱號。1959年,他的《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郭沫若贈以「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一詩。1962年調揚州民間工藝社工作,並帶徒傳藝。1978、1979年先後出席江蘇省和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分別獲工藝美術師職稱和中國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其間,他的力作《百菊圖》和《百蝶戀花圖》相繼出版。不少作品曾在國內和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出,均獲盛譽。1988年,出席全國第三屆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是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級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並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㈦ 揚州相關的故事
1、揚州十日
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軍進攻南明,兵圍揚州。史可法正回在揚州督師,固守孤答城,急命各鎮赴援,但各鎮抗令拒不發兵。清軍乘機誘降,史可法嚴詞拒絕。清軍主帥多鐸先後五次親自致書,史可法都不啟封緘。清軍攻城,史可法率軍民浴血而戰,歷七晝夜。二十五日城破,軍民逐巷奮戰,大部壯烈犧牲。清軍縱兵屠戮,「十日不封刀」。燒殺淫掠,無所不至,繁華都市頓成廢墟。人民死亡在八十萬之上。城破時史可法被俘,多鐸勸諭歸降,史可法說:「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義。
2、花死隋官滅
相傳瓊花是揚州獨有、他鄉無雙的名貴花木,連隋煬帝都要不遠千里,大征民工修鑿運河,一心到揚州去觀賞瓊花。但是當運河開成,隋煬帝坐著龍船抵達揚州之前,瓊花卻被一陣冰雹摧毀了。接著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隋政權崩潰,隋煬帝死於揚州。因而也就有了「花死隋官滅,看花真無謂」的說法。
㈧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到過揚州
揚州是個繁華的地方。有「腰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美談。
所以到過揚州的名人很多很專多。
乾隆六屬次南巡每次都到過揚州,還出現了乾隆游揚州路線圖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揚州鹽商於天寧寺西園興建行宮,三年而成。宮前建御碼頭,乾隆游瘦西湖於此登船。御碼頭為青石所砌,歷經二百多年風雨,完好無損,堅固如初,現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覽線」的起點。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揚州經停。揚州的地方官和鹽商們看到聖上之樂在於山水之間,便不惜揮灑黃金,集天下名工巧匠,大興土木,挖池堆山,在瘦西湖南岸建起了一座座美麗別致的園林,從瘦西湖到平山堂呈現出"兩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今天,這里已成為一條獨具特色的"揚州乾隆水上游覽線",水線十里碧波,二十四景,像一條曲折逶迤的飄帶,綴連著一串閃光的珍珠。從城北梅花嶺畔當年乾隆南下時的行宮和御花園舊址的天寧寺開始,依次經過冶春園、紅園、卷石洞天、綠揚城廊、西園曲水、大虹橋、長堤春柳、徐園、四橋煙雨、月觀、小金山、吹台、鳧庄、五亭橋、白塔晴雲、玲瓏花界、望春台、熙春台、二十四橋、石壁流淙、最後抵達千年古剎大明寺。
㈨ 揚州名人事跡
顧伯逵(1892—1969),號九峰居士、片石齋老人。揚州人。9歲隨出家鎮江金山寺的舅父竺仙學畫,並雲游四方。18歲獨立作畫,兼收石濤、板橋、伯年等名家之長,漸成俊逸灑脫、激情奔放的藝術風格。早先著意畫猴,維妙維肖,自成一絕。兼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偶制燈彩、風箏,亦匠心獨運。新中國建立後,多次在上海、南京及揚州舉辦畫友聯展或個人畫展。1956年,被聘為江蘇省國畫院副畫師,以後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名譽教授。為江蘇省美協和華東美協會員,揚州市政協常委、人大代表。晚年作品以花鳥山水為主。代表作有《松猴圖》、《松鼠圖》和《三唱雄雞東方紅》等,其中《三唱雄雞東方紅》曾獲華東地區創作獎,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選用。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名訥,以字行,筆名二北、半塘。揚州人。民國年間,先後在揚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任教。
1951年,任四川大學文學教授。1978年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1980年6月調回故鄉,先後任揚州師范學院詞曲研究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1981年,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1991年12月13日,病逝於揚州,終年95歲。
任中敏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著述500多萬言。其學術成就主要在詞曲和唐代音樂文藝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漢樂府、敦煌歌辭、聲詩、詞、散曲的音樂線索,並橫向梳理了唐代與音樂有關的各門類藝術,創建了相關理論。主要撰著有《敦煌曲初探》、《敦煌歌曲校錄》、《唐戲弄》、《教坊記箋訂》、《優語集》、《唐聲詩》、《郭煌歌辭總編》、《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其中,《唐戲弄》獲「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獲「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唐聲詩》獲「江蘇省首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榮譽獎。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萬青
王萬表(1899—1967),揚州人。11歲隨父王必成習崑曲,3年後改學揚州清曲,同時學二胡和琵琶。20歲加入清曲團體「南局」,曾多次與先輩及曲友同台演出。在藝術實踐中,融匯眾空之長,形成王派風格。工窄口,唱旦。嗓音清亮圓潤,吐字清晰有力,行腔豐滿,板眼精確,運氣自然;能熟練運用斷、讓、穿、閃、抑、揚、頓、挫等各種技巧,確切把握曲目主題,深刻表現人物性格與思想感情。所演《黛玉悲秋》等唱段,催人淚下。民國20—24年,上海「大中華」、「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為他灌制了《黑牡丹》、《九腔十八調》等唱片,發行全國。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執教於江蘇省戲曲訓練班、江蘇省青年揚劇團。1961年起任莎曲藝團副團長,致力於揚州清曲資料的收集和藝術研究工作。晚年悉心總結近代清曲名家及自己的演唱經驗,寫成《揚州清曲唱念藝術經驗》和,揚州語音》兩文,刊於《揚州戲曲》。1962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章鳴來揚州,為他錄制了《月兒呀》、《黛玉葬花》等20首唱段,現珍藏於中國音樂研究所。
張玉良
張玉良(1899—1977),揚州人。年幼貧孤,被舅父騙賣入安徽鞠湖青樓,後為蕪湖關監督潘贊化贖出,娶作外室,改稱潘玉良、潘張玉良。民國7年,入劉海粟所辦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習畫。9年赴法,先後入里昂中法大學、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和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習油畫和雕塑。18年回國,應劉海粟之聘,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主任兼教授。因世人偏見,終未發聘書。是年,其作品參加「全國首屆美殿」。後在上海先後4次舉辦個人畫展,以《我之家庭》、《瘦西湖之春》等作品轟動畫壇。23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了《潘玉良油畫集》。她繪畫既師承西洋畫法,又采國畫各流派之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取得普遍贊譽。終因潘之嫡室不容和世俗偏見,於26年再度赴法,在彌爾畫苑作畫和從事雕塑。曾參加巴黎萬國藝術博覽會,並以「中國畫家潘玉良」名義,在瑞士、義大利、希臘和比利時四國巡迴展出個人畫作。34年,當選為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並獲法國「國家金質獎章」。
1952年,張玉良在劉海粟的協助下,與潘贊化取得通訊聯系,積極籌備歸國。後因潘病逝等故,斷絕歸意,繼續僑居海外,傾全部精力於藝術創作。1958年,在巴黎多爾賽畫廊舉辦美術作品展覽,報刊競相撰文評價。1959年,獲巴黎大學「多爾烈獎」,1966年獲法國「文化教育一級獎章」。後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臨場作畫,在國際畫壇留下深遠的影響。1977年7月,病逝於巴黎,亦葬於此,墓碑上嵌有她本人的浮雕像。她留下2000多件作品,全部捐獻給了祖國。
孫龍父
孫龍父(1917—1979),名瓏,名字行,號赤城居士、弄斧等。祖籍泰州,後居揚州。弱冠之年,其書畫金石即初露頭角。抗日戰爭期間,曾在鎮江、揚州等地鬻金石書畫,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名噪一時。揚州解放後,先執教於揚州中學,後任蘇北師范專科學校(今揚州師范學院)教師、副教授。教學之餘,曾與孫家訊、陳達祚等人整理出版了王少堂揚州評話《武松》、《宋江》等。孫龍父書法工真、草、隸、篆,尤以章草名聞海內外,是揚州繼吳熙載之後的又一書壇名師,與林散之、高二適、費新我合稱江蘇「書壇四老」。繪畫擅長人物、花卉,亦間作山水,尤以畫梅著稱。篆刻主漢印,切進黟山派,刀法爽勁,章法平淡中見奇崛,與羅叔子、桑愉合稱為江蘇「印壇三宿」。
㈩ 揚州的歷史故事
揚州市的地標建築,文昌閣在正市中心,兩條主幹道南北交叉於此,南北方向為汶河路,東西方向為文昌路。
汶河路本是一條河,而文昌閣本是建在橋上的一座閣樓。驚悚不驚悚,意外不意外。
揚州曾是著名的水上都會。隋唐時期,河道縱橫,在城區內,除了小秦淮河、頭道河、二道河外,還有一條南北向的河,從南水關一直到北水關。當時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但由於它河道較寬,漕運的船隻都從這里經過,民間把它叫做市河或官河。
「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這是唐人歌吹揚州的古詩詞,可見歷史上揚州的「官河」曾經十分輝煌。南宋的時候,這條河逐漸變得狹窄,其航運功能逐漸消退,最終演變為城內的一條小河。這條市河到明朝時被叫做文河。
明弘治九年,揚州府同知葉元為了進一步溝通市河兩岸,以便讓河東的人直達河西的府學,在市河上興建了文津橋。明萬曆十三年,經兩淮鹽御史蔡時鼎發起,在文津橋上增建了文昌閣,以祀奉文昌帝君,以資「昌明聖學」。不料其後毀於一場大火。萬曆24年,江都知縣張寧在原址重新修建了文昌閣,它高三層,三層重檐呈圓形。閣身八角形,底層外砌磚牆,四面開拱門。二、三層四周設窗欄扇,均可輸轉開關。頂為圓形攢尖式,上蓋筒瓦。閣形酷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但更樸素俊秀。舊時,其上曾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此時,這條市河逐漸被人們稱作「汶河」。遊船原先可穿過文津橋,盪入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