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則歷史文化名人故事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2. 搜集我國古代歷史上名人的讀書小故事(至少四個)
1、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約333年-401年),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東晉大臣。從小家裡一貧如洗,常無油點燈,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自此學識與日俱增。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2、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3、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4、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5、陸游書巢勤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6、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7、歐陽修借閱典籍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8、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蘇軾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9、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羅庚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10、蒲松齡草亭路問。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3. 歷史人物校本課程前言如何寫
按照規定的歷史人物介紹這個人物的背景。
4. 中學歷史名人故事
我只說經典的
「趙氏孤兒」的這段故事最早見之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懷著孩子,躲藏在宮中。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苟且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嬰家中也有一個正在襁褓中的嬰兒,程嬰含淚採取了調包之計,將自己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只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佯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眾人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谷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這一隱居就是十五年,就是這片人跡罕至的深山中,穿梭著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盪著一老一少的對話;就是這片與世隔絕的溝谷中,積聚了一老一少的復仇力量。趙氏孤兒,終於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漢子。蒼天不負有心人,程嬰與趙武,在朝中韓厥的幫助下,里應外合,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大白於天下,程嬰忠義大白於天下,公孫杵臼忠烈大白於天下。最後的程嬰,並未品味勝利的美酒,十數年積聚的喪子之痛,喪君之痛,喪友之痛一並襲上心頭,程嬰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
5. 求歷史名人故事概述及啟迪
劉備待人謙虛有禮,有好名譽,最後靠真誠感動諸葛亮輔佐,採納吧,開始給你還列了幾個,太多死機了
6. 走進 (歷史名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原籍太原,祖上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縣),為下邽人。他誕生於河南新鄭縣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里。十二三歲時,因朱泚、李希烈興兵作亂,他避亂越中(今浙江),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歲月中長大起來,因此他能夠接觸普通勞動群眾,這對他後來創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有一定的影響。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他考取進士,進入仕途,因看到朝廷腐敗和一般官僚的齷齪卑鄙,擔心這樣下去國家的命運要被他們斷送,因與元稹等在一起商討澄清政治的對策,並和宦官以及貪污吏們進行斗爭。唐憲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三年被任為左拾遺。左拾遺是皇帝跟前的諫官,他屢次上書請革除弊政,為了反對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權的「招討宣慰使」,當面指摘唐憲宗李純錯誤,引起皇帝的憤怒,幸虧有李絳的救護,才沒有受到處分。正是在這樣的勇於向腐朽勢力斗爭的情況下,白居易寫出了許多使「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使「執政者扼腕」、使「握軍要者切齒」的諷諭詩。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死,白居易雖已改職為東宮左贊善大夫,仍然首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舊唐書》本傅)。當局深惡他僭越言事,貶為江州司馬。從元和十年到十三年(815—818)四年中,詩人在江州,因司馬本是閑官,無事可做,壯志逐漸消磨。他早年曾受過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這時消極思想更加滋長,便在廬山香爐峰下東林寺邊築起草堂,用大部分時間修仙學佛。後升任忠州刺史。忠州是山區小邑,他又有「天教拋擲在深山」(《木蓮樹圖》)的嘆息。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恆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長安,眼見皇帝荒於酒色,不管國政,大官僚們內部發生矛盾,李宗閔和李德裕等彼此互相傾軋,他不願捲入漩渦;同時他論河北三鎮的奏疏不被採納,因此自動提出放外任的要求,後來被任命為杭州太守。在杭州時,興修水利,築堤捍衛錢塘湖,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所作《錢塘湖石記》一文,具述其事。此外他還做了不少其他對人民有益的事。他在《別州民》一詩中說:「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足見在「救凶年」這種大事上他是特別重視的。
唐敬宗(李湛)寶歷元年他改任蘇州刺史,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此後,他又曾歷任秘書監、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後閑居洛陽履道里,作《醉吟先生傳》,以醉吟為樂。修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唐武宗(李湹)會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不但在作品裡表現了為民生疾苦而呼籲的心願,而且他還在創作理論上提出了許多符合現實主義基本精神的文學主張。比陳子昂、元結等已有的進步理論面目更鮮明,系統更完整。
他的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首先是表現在詩歌和現實的關系問題上。在《策林》六十九中他這樣寫道:「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而形於歌詩矣。」這就是說,詩的產生是由於「事」觸動了人的情感的一種結果。所謂「事」就是《傷唐衢》詩中「一吟悲一事」,《秦中吟》序中「因直歌其事」的「事」。它的具體內容乃是指與國家人民有關的社會事件。再聯系他在《寄唐生》詩中說的「唯歌生民病」,《傷唐衢》詩中說的「但傷民病痛」,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是在竭力強調詩歌應當是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指責時政的弊病。這樣的文藝思想不能不說是具有積極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白居易又認為時代的盛衰和社會的好壞都可以從詩歌中反映出來,他在《與元九書》中說:「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又在《策林》六十九中舉《詩經》中的《北風》刺虐,《碩鼠》刺重斂,樂府中《廣袖》、《高髻》刺奢盪為例,說明自古以來一切社會的情況都由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反映到詩歌中來。這些都是他對於詩歌必須反映現實的看法。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詩歌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能影響人的思想意識,改變現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詩是「補察時政」和「泄導人情」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一面對統治者剝削人民的罪惡予以揭露,一面對人民生活艱難和痛苦表示同情,可以看出他的鮮明的傾向性。他強調詩歌的教育作用,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根據這樣的認識,他提出有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兩句話作為創作的准則 。他認為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勢必至於「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失了教育的作用,改變現實也就無望了。他不得不「痛詩道崩壞,欲扶起之」(《與元九書》),不得不主張耍「張直氣而扶壯心」(《和答詩十首序》),不得不大聲疾呼:「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采詩官》)他主張寫詩要於「時」於「事」起諷諭的作用,要用諷刺詩作為武器,意義是十分積極的。這些都是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的。
白居易的理論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還在於他對真實性的強調,如《秦中吟》中的《立碑》和《新樂府》中的《青石》等詩,都主張作為文辭一定要寫真實,反對虛偽。在《策林》六十八中也清楚地說:「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雖雕章鏤句,將焉用之!」他反對雕章鏤句的虛美,正和他反對「晉宋以還」「六義寖微」「六義盡去」的詩「麗則麗矣,吾不知其諷焉」一樣,也都是值得肯定的合於現實主義的理論。
但是他寫出反映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的詩歌,目的在「願得天子知」(《寄唐生》),「願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讓張籍古樂府》),他要「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寵,塞言責」(《與元九書》),希望「上流下通上下泰」(《采詩官》),他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是很明白的。他的立場觀點和我們今天的立場觀點不一樣。他所謂的「核實」,同我們今天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也還有區別。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㬎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㬎說:「聖駕請回!」趙㬎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評我為最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