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朗讀者秦玥飛身上學到什麼
學到人應該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腳踏實地、甘於奉獻。
❷ 朗讀者曹文軒讀的草房子是哪一段
草房子》是曹文軒的一部講究品位的少年長篇小說.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間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體驗死亡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一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裡.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是一個美好的所在,她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遙遠,想起浪漫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為我們搭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彌漫.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寫了離我們已遠去的小學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並不簡單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未必經歷過,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嚮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的經歷,不幸少年與厄運抗爭的悲愴,殘疾少年對尊嚴的堅守,等等,在這所其實並不大的草房子里撲朔迷離地上演,給人感人心魄之感,有時甚至催人淚下. 作品格調高雅,由始至終充滿美感.敘述風格諧趣而又莊重,整體結構獨特而又新穎,情節設計曲折而又智慧.盪漾於全部作品的悲憫情懷,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疏遠、情感日趨淡漠的當今世界中,也顯得彌足珍貴、格外感人.通篇敘述既明白曉暢,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種既是孩子喜愛也可供成人閱讀的兒童文學作品 純真的愛----讀曹文軒《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是一本兒童讀物,描寫的是一個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小學生活.小說通過禿鶴、紙月、細馬、杜小康四個同學性格特徵、家庭背景和學習生活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以及同學間互幫互助的感人場景.即使學生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傷害,但是孩子的心底還是純真的. 「禿鶴」是一個禿頂的孩子.隨著日子的流逝,六年級的「禿鶴」感覺到了自己的禿頂使學生「戲弄」的對象.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禿鶴為此做出了反常之舉.他用不上學了逃避同學異樣的眼光,用生薑擦頭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後長出頭發來,用戴帽子企圖遮掩自己的禿頭.當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時,他索性在「廣播操」比賽這樣的重大日子裡,把自己頭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導致全校的廣播操失控,而錯失了「第一」的榮譽,「就這樣,禿鶴用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對他的輕慢與侮辱.」即使禿鶴用這樣嚴重的錯誤來報復別人對他的侮辱,但是,孩子還是純真的.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舉動來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還是有著強烈地集體榮譽感,當他們學校的文藝演出缺少一個禿頭的演員時,他毅然站出來,承擔起了這個重要的角色,而且把這個角色演得一絲不苟,活靈活現.禿鶴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為集體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每一個孩子的心都是純真的,他們的「忍不住的笑」「厭惡的眼神」也並不含真正的「惡意」,從孩子的世界中體驗到了什麼是真,什麼是純. 一個是身有殘疾的「禿鶴」,另一個是美得讓人忍不住有保護慾望的「紙月」,紙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個易碎品,紙月的一手好字,紙月的掉眼淚,紙月的笑聲,紙月的溫柔,紙月的沉默,紙月的倔強……都給桑桑帶來了莫名的感覺,不由間有了自卑的情緒和對抗的情緒.這一切在作者的筆下描寫的是如此的真實,又如此的唯美.雖然紙月是個私生子,但是在孩子們的眼中,並不影響紙月的善與美. 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從孩子的眼中體驗到了什麼是美,什麼是善. 而細馬是一個領養來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感覺到了被別人排擠,無法適應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選擇了逃避.他拒絕和同學交談,選擇了與養為伍,開始了自己的放養生活.但是孩子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與同伴交流的.當他能聽懂當地的方言時,他用笨拙的「罵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別人的「招惹」,以泄他對在教室里讀書孩子們的嫉妒.雖然他本能的抵觸他的養父母,計劃著有一天逃離這個地方.當養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沒後,養父病逝後,養母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瘋了後,細馬毅然地挑起了這個家,承擔起了照顧養母的責任. 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從孩子的行動中體驗到了什麼是憂傷,什麼是勇氣.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戲劇性的變化,從原來的全村首富,一夜間變為負債累累,小小的孩子確實承受的太多太多.一個整天穿著乾乾凈凈的孩子,過著無憂無濾,有求必應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羨慕,優異的學習成績,口袋裡有各種各樣的零食,能夠騎著罕見的自行車穿梭於孩子們游樂場.這樣的孩子,肯定是孩子們的「孩子王」,享受著至尊無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戲也往往是「將軍」「司令」的領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優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間毀了,因為父親生意的失敗,致使這個孩子的優越感全失.孩子不適應是肯定的,但是,還是勇敢的承受了.陪這父親在荒蕪人煙的地方放鴨失敗後.父親垮了,但是孩子卻勇敢地站了起來,繼承父業,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 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從孩子的行動中,體驗到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力量. 曹文軒是一位下定決心要用「從前」少年的故事來感動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國下這樣的決心似乎不容易,作家還需要寫一篇後續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在世界上有這樣想法並獲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紹的這些作家大多屬於這種類型,馬克·吐溫、德瓊筆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兒時的印記,而槐爾特、黑柳徹子乾脆就是寫自己的故事.曹文軒在與少年張苗的訪談中,也承認《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軒1954年出生於江蘇鹽城農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也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並不限於兒童文學領域. 他小時候生活在蘇北一個很窮很窮的農村,「到底有多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不過,「窮雖然窮,但那段時光還是過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讀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憶道,身在那樣的貧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飯、一碗紅燒肉吃.可當他離開了那裡,卻發現「原來過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寶貴,原來那裡的每一粒沙塵,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都是可以進入到文學世界裡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說中,雖然人的物質條件很匱乏,但生活環境卻在他的筆下如詩如畫.他深情地回憶道:「在我的家鄉,到處都有河,有橋,如果走3里路的話,至少要過5座橋.原來,我們那兒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點點大的時候就會使竹篙撐的船,搖櫓的船,槳盪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水鄉.故事從桑桑上一年級開始,一直講到1962年他小學畢業.熟悉那段歷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躍進」與以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不過故事中並沒有講到這段歷史,只是講一個水鄉小學寧靜卻也不平靜的故事. 桑桑是校長桑喬的兒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學的校園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學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幾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規則,又似乎是沒有規則地連成一片.它們分別用作教室、辦公室、老師的宿舍,或活動室、倉庫什麼的.在這些草房子的前後或在這些草房子之間,總有一些安排,或一叢兩叢竹子,或三株兩株薔薇,或一片花開得五顏六色的美人蕉,或乾脆就是一小片夾雜著小花的草叢.這些安排,沒有一絲刻意的痕跡,彷彿是這個校園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油麻地小學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鋪張,比這里的任何一個人家的選草都嚴格,房頂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學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溫暖的,夏天卻又是涼爽的.這一幢幢房子,在鄉野純凈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樸來.而當太陽凌空而照時,那房頂上金澤閃閃,又顯出一派華貴來. 曹文軒運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詩意地開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說以善於異想天開、頑皮淘氣的桑桑的成長為線索,但講述的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分別主要講述一個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經歷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靈記錄者.隨著一個一個的人物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個一個的故事依次展開,各自發展又最終交疊在一起,我們彷彿看到一幅被慢慢鋪開的卷軸畫.這實在是一幅美麗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畫卷! 我實在不願用貧乏的語言去重新簡述這些故事,把它們拆開來是很不明智的.然而我也無法在這里把它們引述下來.曹文軒講述的故事雖然也有精巧細致的結構設計,但最令人感動的是那種美感,這是少年成長小說中很罕見的一種美感,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濃濃的懷舊情結釀制出來的. 兒童文學評論家張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述,我乾脆抄錄在這里: 「當我們一頁頁、一章章地讀著這部小說時,閃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滿盈愛心和可貴人格的光彩.試看桑桑和女孩紙月兩小無猜的純真友誼,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間真情;迷戀土地、幾近矯情的秦大奶奶最終對『佔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學校、小學生所捧出的深深的愛;有殘疾的禿鶴護衛自己人的尊嚴義無反顧的執拗;倔犟的細馬咽下委屈,在本可繼承的房產盪然無存之時扛起生活重擔,為養父母重建家園的堅毅;遭受家庭變故,跌進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頑強等等,都與我們真誠團結、不畏艱難挫折、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接合,也與人類自強不息、不斷發展自己、開創未來的文化精神價值取向相通.小說感動了今天的讀者,也將感動明天的讀者. 「《草房子》是曹文軒追隨永恆的一部力作.」 這個講述「從前」少年的故事發表後,獲得了海峽兩岸評論界的一致好評,曾先後獲得冰心文學獎、國家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以及台灣《民生報》、《國語日報》等聯合頒發的最佳讀物獎.根據這個故事的改編的影片《草房子》,也獲得了第十九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一九九八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四屆童牛獎以及影評人獎、第十四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自從1997年出版以來,《草房子》幾乎每隔幾個月就再版一次,至今已銷售近13萬冊.被它感動的人群中,既有八、九歲的孩子,也有七、八十歲的老人.
❸ 歷史上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的故事,朗讀這個故事並錄音
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回到美國答,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激戰。她們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擺脫敵人攻擊,被敵軍圍困河邊。在彈盡的情況下,面對逼降,涉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
❹ 2018朗讀者1到5期開場白和結束語
1、第一期主題詞——初心。
開場白:
時隔一年,《朗讀者》又和大家見面了,不知道這一年大家過得怎樣,是否別來無恙。朗讀者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題詞是:初心。
初心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簡單、樸素。但是它會慢慢長大,就像一顆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又彷彿站在零的起點慢慢綿延成很長很長的道路。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所謂初心,就是在所有的願望、誓言和夢想當中,離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顆心。2018,朗讀依舊,初心不改!
結束語:
當我們讀著這些文學的片段,也彷彿就在讀賈平凹的人生,因為他始終是以文學的方式在和這個世界相處。
當然文學創作只是一部分人,閱讀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卻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它關乎我們快不快樂,安不安詳,從哪裡來,最後走向哪裡。
2、第二期主題詞——想念。
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一期節目的主題詞是:想念。當我說完這兩個字,你有沒有想到某一個人,不管你想到了誰,都讓我們在心底感謝他,因為他讓我們對人的感情又多了一種認識。
想念是那麼奇特,它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深刻的,也可以是淡然的,可以是綿長的,也可以是短暫的。
結束語:
在今天的節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座座情感的博物館,去看一件叫「想念」的藏品,會折射出怎樣的光彩。
3、第三期主題詞——生命。
開場白:
我們今天的主題詞是:生命。說到生命你會想到什麼呢?四季輪回,生命交替,一個你愛他如生命一般的人,還是我為什麼要活著。
傑克倫敦曾經說過一句話,願我的生命如同那最絢爛的流星,願它的每一顆都綻放著動人的光輝。我想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詮釋吧,生命本來就應該充滿著光和熱。
結束語:
無論是賈平凹先生筆下的落葉,還是曾老筆下的繁花,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植物生命的美,而作為人類。我們的生命還有一種力量,審美,那是心靈、精神所進行的創造活動。
芸芸眾生,只有人類,唯有人類能夠創造、觀照一個美的世界,因為人類的生命擁有美的心懷。
我想,《朗讀者》之所以能撼動我們,就在於情感的真實、每一個主題都與我們有關,背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
4、第四期主題詞——紀念日。
開場白:
紀念日是結繩記事上的一個個繩扣,它紀念著一個生命的誕生和離去,也紀念著一段歷史的開始和結束。
「如果說時間是一條單行道,那麼紀念日就是道路兩側最特殊的路標,它告訴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了今天,畢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這是郝思嘉站在一片廢墟上渴望重建家園的紀念。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是魯迅寫下的不能忘卻的紀念。隨著時間的流逝,紀念日可能會被淡忘,但是它絕不會消失,它向我們招手致意,只是為了告訴我們-----記住,可以讓日歷上最簡單的數字,變成歲月最厚重的注腳。
結束語:
一百年前,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新紀元,八十年前,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的藝術家們,會聚在了延安寶塔山下。
而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美術教育以藝術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和情懷,在不斷開拓著新的天地,一切教育是因人民而有的,這些光芒愈是神聖,便愈是為人民而點起,在這一切的頂顛是理想。
5、第五期主題詞——等待。
開場白:
等待,彷彿是生命當中的一個常態。我們經常會等一個電話,等一趟地鐵,等著新年的願望能夠實現,等著和相愛的人久別重逢。世間很多美好的事物並非是觸手可及的。
經過了時間的醞釀和打磨,等待的結果才會顯得更加珍貴。當然也會有一些等待是在和幻滅苦苦做著抗爭,經過漫長的等待,用時間等來光明。
結束語:
這,便是本期朗讀者們的「等待」:等待自己的成長,等待白鱀豚出水一躍,等待知識改變命運,等待可以把握住的幸福,等待夢想成真的那一刻!那麼,你的「等待」是什麼呢?
(4)中國歷史故事朗讀者擴展閱讀:
2018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第二季。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
❺ 如何評價朗讀者值得一看么
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見慣了冰冷的屏幕,空洞的文字。而正是在這個人們拚命追求物質的時代,《朗讀者》的橫空出世,卻可以稱之為應運而生。人們沉浸在忙碌的生活中,卻苛待了最為重要的靈魂。動人心魄的音樂,直擊靈魂的文字,娓娓道來的朗讀,講進了我們心裡,喚醒了沉睡已久的靈魂。作為一檔綜藝,朗讀者是成功的。而如果稱之為藝術品,它亦是當之無愧。
而節目的價值,存於內容,卻也高於內容。節目選擇了朗讀這一形式,它不僅喚醒了人們心中對於朗讀的渴望,更激起人們對閱讀的熱愛。當娛樂逐漸成為部分人生活的主旋律,這檔節目用一種溫柔的方式,輕輕的像人們訴說朗讀的魅力,閱讀的美好。最終,它成功了,如果說才女董卿驚艷了枯燥的歲月,那麼《朗讀者》這檔綜藝便是溫暖了冰冷的時光。
❻ 《朗讀者》第三季來了還有濮存昕白岩松等嘉賓助陣
,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第三季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除了應邀出席儀式的相關領導,還來了梁曉聲、徐則臣、陳彥、李洱4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董卿對此滿懷期待:“走進朗讀亭的一個個主體,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❼ 怎麼評價綜藝《朗讀者》
《 朗讀者》通過朗讀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相互配合,共同展現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描繪出中國幾代人具有時代特徵的生活畫卷。
《朗讀者》不只是一檔節目,更是一位教導我們靈魂的長者,一盞前行路上的燈。
❽ 你從《朗讀者》這檔節目中收獲了什麼
第一次聽朗讀者是在培訓的時候,跟一個小姐姐一間房間。電視里播放專朗讀者的時候,她洗面屬奶洗了一半的臉就這么奔了出來。我當時挺驚訝的,但是聽到了朗讀者的節目,那種耐人尋味的文字和感情,深深的影響了我,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閱讀,喜歡這種帶著感情的朗讀,還參加了很多比賽,收獲了友誼。
❾ 中國古代故事(300字左右,10篇)
1,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2、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多次更易,先後用過「到」、「過」、「入」.
3、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後,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並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著名詩人宋之問曾經官至考工員外郎,但因事屢次貶官。後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到著名的靈隱寺游覽。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聯:「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反復吟誦,又總覺得不滿意,沒法寫下去。寺里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麼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後他自己又反復吟誦了幾遍,最後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在宋之問的追問下,他回答說:「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逃走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不知道會有多大的罪責,就在當時戰死的幾萬人中,找了兩個與他們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報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們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來送給朝廷了。」因此,徐敬業後來得以在衡山落發為僧,直到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當時也落發為僧,並遍游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據稱他到靈隱寺一年後便去世了。但宋之問貶謫途中游靈隱寺,應當是公元705年以後的事,那時駱賓王已經至少是八十歲的人了。
當年他們雖然兵敗,但因為當初起兵是為了復興唐朝,所以後來有時抓到了他們,也都設法為之開脫,把他們放了。只是當時罪名很大,駱賓王的詩文大都散失了。後來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後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後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為《駱丞集》。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為只有兩句(或四句)是宋之問所作,所以也收在《駱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駱賓王身世的人寧願認為那是宋之問的詩,把它歸入宋的詩集中。
《靈隱寺》一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其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因此人們爭相傳抄。但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們還能從駱賓王其它詩中找到,比如《敘寄員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負十餘年……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其中「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與「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極其相似,其思維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脈相承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這首詩中也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❿ 朗讀者第二季第三期觀後感
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它包含著人世間一切最極致的體驗,生命可以是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那般頑強,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那般博大。這期以「生命」為主題的《朗讀者》,我們看到了對生命不屈服的胡歌,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命的黃泓翔,對待生命就如同熱血少年的王石,和梭羅一樣對大自然生命充滿了愛的曾孝濂老先生。生命本身的存在不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汪國真曾說過「我不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就像胡歌,時隔十二年回想自己的那次遭遇,當時的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相反,他認為他活下來了,就要有一些事情去做,有一些使命要去完成。重新面對鏡頭的時候,他有許多的負擔,但是他堅持了,在導演宣布殺青的那一刻,他逃跑了,那一刻的胡歌覺得所有的壓力、委屈全部都被釋放了,胡歌邊跑邊哭,他盡情的釋放著自己情緒。
生命,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像一位力量強大的巫師,讓人思考,讓人觀察,讓人傾聽。這般熱愛的力量帶來的是求知,是奮斗。我們也許做不到「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但請記住:不需要飛得有多高,不需要走得有多遠,只要給我一方落腳的凈土,生命就將在這里絢爛成耀眼的霞光。
所以,請讓我們熱愛生命,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