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著名古戰場
中國歷史上著名古戰場:
黃帝蚩尤涿鹿大戰(今河北省涿鹿縣或山東泰山西北)
黃帝炎帝阪泉之戰(—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
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今河南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
晉楚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
吳楚柏舉之戰(今湖北麻城市境)
齊魏桂陵之戰(今河南長垣西北,另有長葛北之說)
齊魏馬陵之戰(今山東莘縣大張家鎮馬陵)
秦趙長平之戰(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
項羽巨鹿之戰(今河北平鄉西南)
項羽劉邦垓下之戰(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
劉秀王莽昆陽之戰(今河南葉縣)
曹袁官渡之戰(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
孫劉與曹赤壁之戰(今湖北烏林)
曹魏與劉蜀蜀中之戰(今四川閬中)
吳蜀夷陵之戰(今湖北宜都和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秦晉淝水之戰(今中國安徽壽縣瓦埠湖一帶)
唐突厥陰山之戰(今陰山一帶)
宋遼澶淵之戰(在今河南濮陽)
宋金潁昌之戰(今河南臨潁)
宋金郾城之戰(今河南郾城)
宋金和尚原之戰(今陝西寶雞西南)
宋金朱仙鎮之戰
宋元崖山之戰(廣東崖山)
宋元襄樊之戰(今湖北襄陽樊城)
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大戰(今鄱陽湖)
明朝土木之戰(今河北懷來土木鎮)
明朝北京保衛戰(今北京)
明清薩爾滸之戰(今遼寧撫順東)
康熙噶爾丹烏蘭布通之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南)
康熙噶爾丹昭莫多之戰(今內蒙古肯特山南)
中俄雅克薩之戰(今黑龍江左岸阿爾巴金諾)
上黨戰役(今山西長治)
韓信背水一戰(今河北井陘一帶)
2. 偏頭關的歷史
偏關縣在漢、唐的時候還不出名,也沒有設縣治,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北漢末代皇帝劉鈞於天會元年(957年)置偏頭砦;北宋時這里成為與西夏交兵的國防前線,因駐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遼置寧邊州;金時仍用該稱呼;元代時候州、縣俱廢,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洪武年間始築今天的關城,明成化年間設偏頭關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上升為路城,萬曆年間又大規模建設此城,稱為「九塞屏藩」;清雍正年間改偏關為縣,屬寧武府,又名通邊關;1940年解放。偏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此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
偏關的故事涉及到了明武宗。明武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皇帝,具體就不展開說了,這里只說他喜歡打仗,可是明朝是歷代以來把儒教禮數等傳統思想貫徹得最徹底的一個王朝,是一個純粹的文人統治社會。皇帝也只是一個擺設,要不然萬曆在位五十四年中有二十五年沒上朝,社會也正常運轉呢。所以武宗就很不舒服,怎麼辦呢?武宗想了個著兒,虛擬了一個叫朱壽的大將軍,並下詔封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領六師,掃除邊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鎮國公,歲支錄五千石,著吏部如剌奉行!不久又加封朱壽為太師。這著兒好啊,以後想打仗或者干點啥事,就以影子武士的名義來操辦,事情辦砸了也好推卸責任,同時還拿到了一份兒工資。明武宗二次西巡的時候曾在這里小住過。 明人有詩雲:
半壁孤城水一灣,萬家煙火壯雄關。黃河曲曲濤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環。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戰爭的烽煙消失之後,邊禁開放,關城及其周圍的一些堡寨就成為蒙漢人民互市的區域。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駿馬進入互市區,換取漢人的絲棉織品、茶葉等物。互市開放之日,關城、堡寨將士披甲戴盔,列隊城外,城樓之上,禮炮轟鳴,鼓角擂動,慶祝這民族交往的盛會。邊地將領、政府官員、各地商人都紛紛前來赴會,通過商品的交流,交流著民族間的感情。如今,關城、堡寨、邊牆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了它們當年的作用,成為歷史的遺跡。它們的存在,只能告訴人們,中華各民族的感情,永遠像濤濤黃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斷的。
3. 山西遍關歷史
偏關縣在漢、唐的時候還不出名,也沒有設縣治
偏頭關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北漢末代皇帝劉鈞於天會元年(957年)置偏頭砦;北宋時這里成為與西夏交兵的國防前線,因駐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遼置寧邊州;金時仍用該稱呼;元代時候州、縣俱廢,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洪武年間始築今天的關城,明成化年間設偏頭關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上升為路城,萬曆年間又大規模建設此城,稱為「九塞屏藩」;清雍正年間改偏關為縣,屬寧武府,又名通邊關;1940年解放。偏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此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
偏關的故事涉及到了明武宗。明武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皇帝,具體就不展開說了,這里只說他喜歡打仗,可是明朝是歷代以來把儒教禮數等傳統思想貫徹得最徹底的一個王朝,是一個純粹的文人統治社會。皇帝也只是一個擺設,要不然萬曆在位五十四年中有二十五年沒上朝,社會也正常運轉呢。所以武宗就很不舒服,怎麼辦呢?武宗想了個著兒,虛擬了一個叫朱壽的大將軍,並下詔封官: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領六師,掃除邊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鎮國公,歲支錄五千石,著吏部如剌奉行!不久又加封朱壽為太師。這著兒好啊,以後想打仗或者干點啥事,就以影子武士的名義來操辦,事情辦砸了也好推卸責任,同時還拿到了一份兒工資。明武宗二次西巡的時候曾在這里小住過。
4. 雁門關有什麼正面將領的故事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三關絕險,居於代縣北境的恆山之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孤峰聳峙,相傳連南雁北返,都沒法飛越山巔,要從山間縫隙之中才能通過,所以謂之「雁門」。
雁門總領天下大勢,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中原九塞之首。向東,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接連翰海;向西,有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直到黃河岸邊,是中原漢地自外長城以後,最關鍵也是最後的的一道屏障。
戰國時,趙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大破匈奴十餘萬騎;
秦時,始皇帝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出雁門北擊匈奴,悉收河套之地,並修築了萬里長城;
漢時,李廣曾在此與匈奴交戰數十次,緊守漢家門戶,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唐時,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
這就是雁門天險的意義所在,「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
中原歷代王朝都派出了當時最強的將領來把守這道門戶。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薛仁貴起用為檢校代州都督,鎮守雁門關.二年,單於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檢校降戶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後突厥開國二號人物),聞阿史那骨篤祿反唐,便詐稱檢校突厥部落以自效,趁機投奔於阿史那骨篤祿。阿史那骨篤祿因阿史德元珍熟知唐朝邊疆虛實,即令其為阿波大達干,統帥突厥兵馬,東征契丹,西討鐵勒,勢力壯大,數萬大軍進犯並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與單於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
薛仁貴率軍於雲州與阿史德元珍軍相遇,突厥問唐軍統帥為何人?唐軍回答是薛仁貴,突厥人不信,薛仁貴摘下帽子示於敵眾,突厥人看到是薛仁貴,驚慌失措 ,下馬跪拜,調頭撤退,薛仁貴並未放過敵軍,揮兵追擊,斬首一萬多人,俘虜二萬多人,繳獲牲畜,戰馬三萬多頭,取得大勝.
這是薛仁貴古稀之年的最後一戰,也是其戎馬生涯中對敵人威懾力最強的一戰,這一戰看出敵人對薛仁貴這位傳奇將軍的恐懼程度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足見其強悍,可以說薛仁貴就是美貌與智慧並存,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5.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6. 請介紹歷史上長城的一些事情
1.居庸關
居庸關是位於北京昌平縣北,距北京市區約50公里的一座關隘,關城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深谷中,為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長城沿途的險要關口,舊稱軍都關。關隘兩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巒間花木蔥蘢,猶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這里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在居庸關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建於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全用漢白玉砌成的「雲台」,雕刻異常精美。現存「雲台」高9.5米,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台頂四周設有石護欄和用以排除積水的龍頭。台座中間,南北向開一券門,其券洞為半五角形折角拱券,中可通馬車。券洞及券面雕有卷吐花、迦樓羅(金翅鳥)、大龍神等造像,洞內兩壁刻四大天王造像和《陀羅尼經咒》、《造塔功德記》。而這部經文和表記則是以梵、藏、漢、西夏、維吾爾、八思巴六種文字題刻。券頂正面雕以曼陀羅紋五撰,兩側斜面雕造形生動的塵佛10尊,而佛與佛之間則飾以小佛像,以實其間,其數量有千尊之多。造像表情生動,雕工精美,實為元代雕刻中的稀有之物。
2.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的山海關區,與首都北京相距300餘公里,又稱之為「榆關」或「渝關」,為我國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萬里長城沿燕山山脈蜿蜒綿亘而下,繞經角山,與大海相接,氣勢磅礴,自古以來即成為險要關隘,因城樓題額「天下第一關」而又名「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築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山海關城位於山、海之間約8公里的夾道之間,由七座城堡、十大關隘和萬里長城上眾多的敵台、墩台組建而成,將山、海、關融成一體。關城為四方形,設四門:東門鎮遠,西門迎思,南門望洋,北門威遠。門上均築城樓,城樓雄踞關上,巍然矗立,環城一條寬17米,深8米的護城河,城的中心位置築有鍾鼓樓。現存的「鎮東門」即「天下第一關」。關口是高12米的長方形城台,東西朝向,往東為關外,西為關內,南北連接長城。城台上築有兩層重檐九脊布瓦頂的城樓,樓上有塊「天下第一關」的巨匾,系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時進士肖顯所寫。
離山海關城南4公里處,是今天萬里長城遺址之首,因龍頭在此深入大海,所以得名「老龍頭」。
3.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雄踞於晉冀兩省的交界處,為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素有天險之稱,是大行山上一個著名的關隘。
娘子關的城堡,背依高接雲天的嵯峨綿山,面臨澗壁如削的萬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隨山勢蜿蜒,桃河環繞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帶水,金城湯池」,整個關城兩翼是依山勢蜿蜒起伏的長城,這里的長城,歷史上成為山西、河北兩省間的天然屏障,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十分險要。
現在所存的關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築,有關門兩座,外城門為磚券門洞,上為平台。城門頂上有「直隸娘子關」幾個字。平台,是為了檢閱士兵望敵情而築。內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城門上方為「京畿藩屏」四個大字。關外古道,曲折起伏綿延,這就是著名的燕趙古道。
4.雁門關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里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雁門關又名西徑關,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雁門山腰,與寧武關和偏關合稱三關。現存關城為明初所建,是長城要口之一,古人稱為「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祟第一關」。
5.平型關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修築,位於繁峙、靈丘兩縣交界處。北連恆山余脈,南接五台山脈。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峽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條峽谷山路,東通河北,西接雁門,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虎踞平型嶺上,呈正方形,周長3000餘米,城樓巍巍,高約8米,南北各置一門,原皆有瓮城,現僅存北瓮城。城內正中有過街樓。舊曾設顯赫的武衙門,現改建民房。城東2.5公里處為關門,門洞內置一塊大型巨石碑,上鐫「平型嶺」三個大字,字體雄健峭拔,真謂峻嶺雄關。城南面東西高處,各設烽火台一座,遠遠可見。城北有大郎城,傳為宋將楊延昭鎮駐之地,堡痕歷歷可辨。平型關因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此地北橋溝一帶伏擊日本侵略軍坂垣師團二十一旅,消滅日軍數千人而名揚中外。
6.寧武關
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始建於明代中期,為歷史上著名的山西「三關」(偏關、雁門、寧武關)之一。
據史料記載,寧武關於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為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故《邊防考》上說:「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世。」現存關城舊址范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牆依山勢而建,十分壯觀。據史書記載,明弘治十一年(1498)擴城七里。萬曆三十四年(1606)城牆砌磚,周長3567米。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築。周圍烽火台峙立,氣勢雄偉。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為東進北京,在「寧武關」與明軍進行了一場爭奪戰,史稱「寧武關之戰」,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築。
傳說寧武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遇敵侵犯可神奇地飛走。但見城池猶如鳳身,城北華蓋山護城墩酷似鳳首,東西延伸的兩堡儼然鳳翅,南城之迎薰樓,正如高翹的鳳尾。雄居城中的鼓樓,堪稱鳳凰的心臟,使人產生美妙的聯想。
寧武關鼓樓,位於今寧武縣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觀為三層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頂,下置磚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餘米,氣勢宏偉。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的紫荊嶺上,關也因此而得名。它是內長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身居倒馬關、居庸關之間,故明代合稱其為「內三關」。
關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門前有營房、廟宇各一座。這些建築雖已塌毀,但遺址尚清晰可辨。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全程10公里,縱深2.5公里余,均系羊腸路。
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牆相隔,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關城東、西、南牆外有牆,形成環抱於主城外的三座小城池。紫荊關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雄關壯麗,地勢險要。紫荊關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古代軍用水井、碾盤,仍保存完好;古棧道至今清晰可辨。
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曾經歷大小戰爭130多次。清康熙皇帝兩次駐蹕紫荊關,題有「天子閱武」石碑 。
8.武勝關
中國古代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古稱直轅,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信陽古名)三關」,今存部分古代建築。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武勝關地處險□,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復爭奪數十年。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今有京廣鐵路經此。
9.嘉峪關
嘉峪關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嘉峪山東南麓,為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關城始建於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關」之譽。現關城內外遺存部分多為清代所建。嘉峪關依山而築,居高憑險,自古為東西交通要沖。
嘉峪關南有綿亘千里的祁連山雪峰,北有龍首山和馬鬃山,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都在這里派兵駐防。「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樓閣高聳,巍峨壯觀,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名動天下。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許多古跡和珍貴的文物:古拙粗獷的黑山石刻畫像、反映魏晉時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的新城魏晉壁畫磚畫墓、以及我國第一座全面、系統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長城博物館等。古老的絲路文化、皚皚冰川和茫茫戈壁共同構成了當地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嘉峪關城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於是演繹出了定城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動人故事。
10.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長城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
長城是有史以來唯一在太空中可見到的三度空間建築物。以現代科技來修築都不容易,而我國竟能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實在難得。長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頗不相同。漢代以泥和蘆葦修築長城。長城體積也各不相同,以居庸關一帶來說,高約8.5公尺,下部寬8.5公尺,上部寬約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當於城樓),高約12.3公尺,多數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則置兩、三重。
長城東段經過山地或丘陵地,古稱「塹山堙古」、「用險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偉;中段、西段都在乾燥區域,人煙稀少,僅色荒涼。如果登臨其間的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或山海關,遙望我國山川的偉大形勢,將令人嘆服先民開疆拓土的艱難,而激起無限的壯志雄心
希望採納
7. 阿英的五幕歷史劇《李闖王》的內容是什麼
五幕歷史劇。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寧武關營地。顧君恩見吳老海打投降的方桂生忙攔住他,詢問寧武關的戰事,方桂生興奮地說他們一定會打下北京。李岩和顧君恩談論戰爭,說他並不擔心寧武關一戰,而是擔心拿下北京後大家會驕傲自滿,貪污腐化。花鼓女唱花鼓戲《迎闖王》,李闖王聽到了誇她唱得好。李闖王誇李岩起草的討明檄文寫得很好,讓他補充揭露他們賣國的事實。李闖王見寧武關久攻不下想回師陝西,聽到戰鼓聲起,急忙走了。李岩也擔心這一戰相持不下讓崇禎皇帝得到喘息機會,破壞攻佔北京的大計。不久探子報告說戰斗勝利了,李闖王很高興,見李岩、宋獻策和李牟齊聲道福,說這是你們各們將領和全體同胞的英雄偉略和奮勇殺敵!這時劉宗敏和牛金星前來復命,說守將周遇吉夫婦被打死,李岩和宋獻策都不滿。這時官兵不斷歡呼「李闖王萬歲!」李闖王深受感動,決定趁大同,宣府,居庸關總兵投降時機直搗北京。李岩建議開拔前嚴肅軍紀,顧君恩也說要更多利用政事力量讓敵人自己瓦解,李闖王很贊成,然後調兵遣將直取北京。
崇禎眼見北京城就要攻破,想殺長平公主,但見她昏倒便沒殺她。李闖王進宮救起長平公主,並派人搜查崇禎。李闖王看到富麗堂皇的武英殿很得意,又聽說宋獻策所佔之卦是「十八子,主神器」,知道要做皇帝更加高興。他看到士兵在宮中搶劫,命人把他拖出去斬首。牛金星建議李闖王學習皇帝氣派,李闖王不以為然,說他是馬上天子,還得弄他的鋼鞭。羅虎報告抓到永王和定王,李闖王要求他不要為難他們。羅虎看到漂亮的宮女費貞娥便上前調戲,見吳老海攔阻,拔劍要殺他。李岩聽說後,慨嘆軍紀太壞。聽說李闖王要做皇帝,李岩擔憂闖王失去民心。李闖王詢問如何處置吳三桂,李岩建議以高官加封安撫他,還建議嚴肅軍紀,李闖王要求牛金星嚴查,牛金星對李岩不滿。李岩建議官兵不得強住民房,牛金星和劉宗敏都反對。李岩見李闖王也贊同他們二人意見,只好沉默。牛金星和劉宗敏建議闖王登基,李岩反對,說局勢還未安定,李闖王則說他自有主張,牛金星和劉宗敏不由冷笑。李闖王聽說劉宗敏搶走陳圓圓,責備他說你這么一來可誤了大事了!
劉宗敏回府同寵姬朝華夫人談話,聽說有人為做官送大禮,審問犯人的老虎凳也已經做好,很高興。劉宗敏審問書生馮凱,見他大罵自己濫殺無辜,命人拖去斬首。李岩來訪激動地說希望他為闖王的基業著想,趕快懸崖勒馬,整頓軍紀,見他執迷不悟,只好告辭。劉宗敏聽說牛金星揭發他私關犯人打造老虎凳,不由大怒,對來訪的顧君恩和宋獻策大罵牛金星居心叵測。顧君恩慨嘆大家勾心鬥角、四分五裂。不久牛金星來訪,二人互相揭發,斗得不可開交,顧君恩和宋獻策冷眼旁觀。不久李闖王來質問劉宗敏身犯數罪,見屋外有鞭打聲,忙去查看。李岩責問牛金星謊報吳三桂軍情,要求他做好軍事准備以防有變,牛金星卻冷笑說不必過慮。這時李闖王已經查明劉宗敏罪行要求他收斂不要忘本。聽說吳三桂發布討伐自己的檄文,李闖王大怒,要調動大軍即日討伐。牛金星、宋獻策建議暫時按兵不動,李岩建議先派大兵扼守邊境,再派使臣送回吳襄、陳圓圓說服吳三桂。李闖王不快,說我自有主張。聽說吳三桂已和多爾袞結盟,李闖王決定立即討伐吳三桂。
闖王大兵包圍山海關,吳三桂軍閉城不戰,吳老海大罵吳三桂是縮頭烏龜。聽說現在找不到百姓無法弄到鍋做飯,吳老海大罵官兵到北京城後發了昏。這時號角吹響,大家立即投入戰斗。吳三桂大敗,奇怪多爾袞不帶兵來。李懷義勸諫說借外力消滅內亂簡直是引狼入室。吳三桂說他只借兵,決不做漢奸賣國賊。這時祖大壽回來說多爾袞已要求他換上建州服做出保證,才肯發兵。吳三桂大怒,但是在祖大壽的勸說下,最終投靠多爾袞。李闖王兵敗後意志消沉,罵吳三桂認賊作父引狼入室,聽說外城將破,決定退出北京,前往西安。牛金星乘機說這次兵敗原因就是李岩冷眼旁觀不出一策,李闖王制止他,命人火燒京城。吳三桂率兵全力追趕李闖王,見太監傳清帝令封他為平西王,慨嘆借來一個皇帝。聽說陳圓圓在北京,吳三桂大喜。這時南明宏光皇帝也特派使者來冊封,吳三桂拒絕,並令人把信交給大清皇帝以表忠心。李闖王受傷後脾氣很壞,責備李岩坐看兵敗卻不出謀劃策。牛金星乘機說李岩將失敗都歸咎於闖王,還試圖回河南自立為王。闖王大怒,授權牛金星查辦李岩。牛金星拘捕李岩,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殺害。
康熙三年,李闖王出家,道號奉天玉和尚。寶兒問他李闖王為何節節敗退,奉天玉和尚說是因為李闖王聽信讒言誤殺李岩後部下離心,並且一錯再錯。寶兒唱《迎闖王》,奉天玉和尚嘆息塵世真如一夢。周施主為主人的病發愁,奉天玉和尚湊一筆錢給他治病。寶母(花鼓女)聽說奉天玉和尚熟悉李闖王故事,找他聊天,感嘆闖王是個好人。奉天玉和尚感慨竟然還有人記著他,又為「迎闖王,不納糧,闖王仁義震四方」在人們的心中變為騙人的話而傷心。寶母懷疑這和尚就是李闖王,不斷追問,奉天玉和尚很不安。這時兩個書生跑來向他求救,原來他們不肯給清朝皇帝做官,於是清兵四處搜尋他們。奉天玉和尚讓他們躲起來,見清兵要搜廟,用禪杖把他們打退。奉天玉和尚對素因和尚(顧君恩)無限感慨地說他從百姓中來,卻沒有回百姓中去,自滿自得,互相排擠,以致民怨沸騰,希望他們以他為鑒。寶兒問他李闖王什麼時候會打到關外去,奉天玉和尚說他叱吒風雲的一生已經過去了,現在只能把他一生的經驗和教訓借著晨鍾暮鼓傳達到人間,喚醒世人。
8. 楊家將被困兩狼山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兩狼山現在在什麼地方
在《宋史》、《金史》等正史中,楊令公及其四子楊延玉,俱在宋太宗雍熙三年,由北宋發動的雍熙北伐中殉國。事情發生在陳家谷一役,楊業率軍進攻由遼國大將耶律斜軫率領的契丹大軍,結果不幸遇伏,楊延玉戰死,楊業身負重傷,被俘後絕食三日而亡,以身殉國。
根據清代成書的《續資治通鑒》記載,楊業被俘地為朔州狼牙村,在此前的史料中很少見到狼牙村的名字。很有可能兩狼山也只是後人根據傳說杜撰的名字罷了,自然就是指位於現在山西朔州、寧武境內的狼牙村、陳家谷附近的某座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