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清明上河圖得歷史故事給圖畫

清明上河圖得歷史故事給圖畫

發布時間:2021-02-28 14:34:44

⑴ 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清明上河圖
全圖提供:://www.eyren.com/shoucang/qingming.htm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閑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

⑵ 清明上河圖這副畫畫了什麼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卧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橋梁,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金代人張著一段題跋,張著的題記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從跋文知道, 作者張擇瑞原籍山東諸城,早年游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為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兩字,並非指「清明時節」,而是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了當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市,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戰國至金代,先後有7個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稱、其中以北宋年間最為繁榮,人口多達15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圖》全卷內容,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橋」為中心,展現汴河漕運的緊張氣氛,達到全卷的高潮。
全圖觀賞是從右往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開卷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郊外氛圍,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起首為兩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趟來,逾小橋,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仆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映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此系全圖的引子。

《清明上河圖》中段汴河漕船部分

中段描寫汴河上下, 這條汴河就是當時為汴梁提供漕運,供應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舟來船往,運輸繁忙,靠岸的船隻,搭著跳板,正在卸貨。一艘巨大的漕船落帆降桅,將從橋下穿過,船夫們緊張忙亂,呼喚叫喊,牽動人心,橋上還有些熱心者不顧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橋的欄桿外,一手拉住欄桿探出身子,大聲喊叫,揮舞另一隻手,指揮著船隻順利通過。看熱鬧的人群,翹首爭睹這驚險場面。

《清明上河圖》中段全景

《清明上河圖》 並非一般的風俗畫,專為表現某一風俗的某一細節,而是以清明點題,舍棄了清明的無關緊要的細節,其本意並不在於渲染清明佳節,掃拜新墳、田野如市、遍滿園亭等風俗和游樂,更無意歌頌「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昇平景象,而旨在揭示遠離故土,既不能返鄉掃墓,也不能參與汴京清明游樂的船工與纖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樣要逆水行舟、冒險搶渡的真實情景。其實,就是這些被視為卑賤的勞動者為汴京庶眾運來了賴以生存的食糧給用,他們正是維系京師繁榮的基本動力。

《清明上河圖》中段虹橋部分

畫面上一座大型的木拱橋橫跨河上,將兩岸街市相連,其橋無柱,橋身由上下兩層拱骨相貫,互為承托,遂伸展成大跨度的飛橋,宛如一道飛虹。虹橋上的車水馬龍,南來北往。推獨輪車和騎馬的、馱著米袋騾子,正要上橋,挑擔的、拉客的、攤販的,使本來很寬闊的橋面,變得狹窄起來。
畫家利用河岸橋梁的高低曲折,引導欣賞者不斷轉移視點,或仰或俯,成為流動轉折的視覺引導。畫中最精彩處莫過於對舟船過虹橋的描繪,畫面的節奏至此突然驟急,人、畜、舟、車聚集,猶如樂曲呈節奏韻律性,橋上人群的熙攘,橋下急流行舟的緊張,構成了畫卷的高潮。畫家圍繞這座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繪畫本領。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是神態畢現,極為生動,就好象身臨其境一樣。

《清明上河圖》下半段城樓部分

過了虹橋,汴河轉向上方蜿蜒流去,出現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之街景。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屋宇錯落,林林總總。百業興隆,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各類商店經營著羅錦布匹、沉檀香料、香燭紙馬等,此外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九流三教,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市喧囂,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鼓樓下的駝隊遠道而來,行色匆匆,茶樓酒館中的人則輕松悠閑……。

《清明上河圖》下半段街市部分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網路全書。展開這幅的長卷,尤如步入12世紀我國繁華都市生活,其反映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有著文字難以替代的文獻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北宋社會經濟繁榮的贊歌,也是一曲凄涼的輓歌,圖成不久,北宋淪亡。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 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 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以後900多年裡,它曾輾轉收藏,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多次倖免於難。據元代楊准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公元1111——1125年間)。 《清明上河圖》 畫幅上有金代人張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題記,印記共90方,又半印6方。說明此圖曾經被北宋、金、元、明、清內府和許多私人收藏過,流傳有緒。
此畫最初收藏應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後,流到北方,入元進入皇家內府,被內府一個裝裱匠用摹本偷換出來,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嚴嵩手裡。傳說,明朝文學家王世楨,他的父親是當朝的尚書。王老太爺珍藏著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他對這幅畫珍愛備至,輕易不肯示人。但當朝權貴嚴嵩卻對此畫垂涎三尺,他依仗權勢向王尚書索要該畫,王尚書無法回絕,但又捨不得這幅畫,於是連夜請來高明的畫師,臨摹這幅《清明上河圖》。第二天,王尚書將這幅贗品交給了嚴嵩。本來這幅高明的贗品已將嚴嵩瞞了過去,但嚴府有一個極有經驗的裝裱匠,他向嚴嵩獻諛求榮,指出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隻麻雀腳踩著兩片瓦,由此可知是贗品。嚴嵩於是大怒,找了個緣由便將王尚書打入大牢。王世楨為救父親,不得不拿著《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登嚴府求情。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 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都記載,明代大奸臣嚴嵩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連同《清明上河圖》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溥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清明上河圖》等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東北革命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⑶ 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2010·黃岡)《清明上河圖》再現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華景象,其作品作者是張擇端內。

(2015·宜昌)容由宋代張擇端創作,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可作為研究宋代市民生活重要史料的長卷風俗畫是《清明上河圖》。

⑷ 求由有關宋朝歷史和清明上河圖所改編的故事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搜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二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防薊州的王忄予素有來往,對王忄予之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忄予買畫,但王忄予亦購不來。湯臣便設計讓王忄予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閑記》上又載:太倉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忄予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陷王忄予以求發達,便對嚴雲:此畫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見過,王忄予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忄予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忄予買過「名畫」,王忄予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是王彪而已。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度盡劫波終得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後,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後歸宿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以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⑸ 誰知道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清明上河圖
全圖提供:http://www.eysou.com/shoucang/qingming.jpg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⑹ 就一個故事描寫清明上河圖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坐落在市府廣場東南隅的遼寧省博物館,將於11月中旬隆重開館。屆時,曾在沈陽「生活」了6年的國寶《清明上河圖》,將回沈「省親」。《清明上河圖》問世近900年以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顛沛流離,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撲朔迷離的謎團。9月13日,記者探詢了《清明上河圖》的身世,以及鮮為人知的經歷———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北宋徽宗時期,張擇端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來「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曾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為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它繼承發展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更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期,首都汴京(今開封)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築和民生的繁華景象。

據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三國演義》的1191人、《紅樓夢》的975人、《水滸傳》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顛沛流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流傳後世後,以獨具的藝術價值及史料價值,受到後人的關注。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遜位之後的11年中,受到「清室優待條件」庇護,仍在北京紫禁城裡稱孤道寡,並且監守自盜,乘機大肆竊取宮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為數之多,竟有千餘件之巨。借口賞賜盜國寶

溥儀12歲時,在張勛策動下,重登太和殿寶座,但沒多久便再度遜位,處於「小朝廷」風雨飄搖之中。此刻,溥儀著手下一步打算:留學國外。

他們留學國外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於是,他便把宮廷內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運出宮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運出的字畫、古籍皆為出類拔萃的珍品,大約有1000多件手卷字畫,200多種掛軸、冊頁,200種左右的宋板書。其中,便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盡管有「清室優待條件」作後盾,但溥儀還是不敢公然盜竊宮中寶物。他便以賞賜弟弟為名,行盜竊文物之實。1922年前後,北京局勢動盪,他的父親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號路,代溥儀買了一所樓房。從1922年起,他們就秘密地把宮內收藏的古版書籍、歷朝名人字畫等文物,以賞賜為名,分批盜運出宮。

溥儀正式「賞賜」弟弟們,從1922年、所謂「宣統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開始。溥儀利用兩名弟弟每天上午「進宮」陪同溥儀讀書的機會,將珍貴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從開始「賞賜」起的兩個多月中,有時是逐日「賞賜」,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沒有一天間斷過。這些宮中文物積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後,便運到天津英租界的樓房裡存放。攜帶國寶投他國

直到1924年11月5日,當時的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率領20名短槍手突然闖進紫禁城,攆走了溥儀,拆散了「小朝廷」,溥儀竊取宮中所有文物的計劃因此中斷。

1924年11月5日,溥儀回到父親的「醇親王府」;11月29日,溥儀逃往日本兵營,要求「避難」,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館居住,在日本軍國主義卵翼下恢復「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護衛下,溥儀潛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張彪私宅「張園」中安頓下來。可是,當時的經濟來源遠遠滿足不了他那浩繁的開支,於是,他便打起了變賣宮中國寶的主意。國寶流落偽皇宮

通過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的陰謀策劃、天津日軍的密切配合,將溥儀喬裝成日本軍人,於1931年農歷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經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潛到營口,至鞍山湯崗子小住,然後前往旅順口,進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儀進入長春偽皇宮,登上了偽滿洲國皇帝寶座。

溥儀從天津出逃,必須經過國民軍的駐扎地區,所以他只能輕裝簡從,大批的宮中國寶,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間,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中將參謀吉岡安直,將存放於天津靜園的法書名畫、宋元善本、珠寶玉翠等約70箱,運到長春偽皇宮內,將裝有書畫的木箱,存放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樓下東間,即「小白樓」;將裝有古玩珠寶的金庫,存放於「內廷」緝熙樓客廳。攜逃國寶被俘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偽滿洲國漢奸們聞風喪膽,各奔生路。當時,一直由日本關東軍擔任警衛的長春偽皇宮,改換成偽滿軍隊警衛。傀儡皇帝溥儀見大勢已去,惶惶不可終日。他最為憂慮的,是不可能將存放在偽皇宮的所有國寶統統帶走,而只能有選擇地將晉、唐、宋、元的法書名畫大批攜逃。為了能夠多帶國寶,他把保護法書名畫的楠木盒、花綾包袱皮等統統扔掉,將這些國寶硬塞進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小田乙三宣布:偽滿國都由長春遷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儀從長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溝;8月17日,溥儀乘坐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逃往日本。當飛機經過沈陽時,溥儀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蘇聯紅軍俘獲。溥儀隨身攜逃的法書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後,上繳東北人民銀行代為保存。專家揭秘《清明上河圖》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在沈陽成立並開館,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品,為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溥儀處繳獲的名貴書畫、珠寶翠玉飾品。獨具慧眼鑒瑰寶

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先生,是在溥儀攜逃的眾多法書名畫中,獨具慧眼發現了《清明上河圖》。

歷來,以張擇端之名流傳的《清明上河圖》繁多,楊仁愷先生過目的就有10餘件之多。1950年秋,從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來的一批《佚目》書畫尚未整理,良莠雜存、玉石不分。當時,楊仁愷先生在東北博物館臨時庫房裡整理書畫作品時發現,其中有3件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楊仁愷先生當時以為,這些都是過去常見的「蘇州畫片」一類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會在此中出現奇跡。

然而,使楊仁愷先生大為出乎意料的是,數百年來始終埋沒在傳聞中的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會在這個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被意外發現!楊仁愷先生頓時「目之為明,驚喜若狂,得見廬山真面目,此種心情之激動,不可言狀。」真本解開百年謎

楊仁愷先生當時的激動心情是有根據的:因為在此之前,專家學者們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究竟是個什麼面貌,一無所知。他們只能從經常接觸到的許多蘇州畫片上,推斷《清明上河圖》與其大同小異,以為《清明上河圖》原作大體是蘇州畫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圖》的本來面目,數百年來一直是個不解之謎。難怪楊仁愷先生看到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本後,「目之為明、驚喜若狂」。

至此,楊仁愷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蘇州畫片的作者根本沒有見到《清明上河圖》原作,只是參照歷來文字記載構圖鋪陳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圖》東水門前的虹橋為木結構,而蘇州畫片則為石頭建築;人物衣著、民房、鋪面的形制等,也都與蘇州畫片大相徑庭,尤其是船隻寫實描繪技巧生動自然,已達到出神入化境地。張擇端能將北宋京城開封的復雜紛繁景象繪入畫圖,要比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敘述得更為概括、更為形象,難怪《清明上河圖》歷代以來一直膾炙人口、經久不衰。仇英臨本辨真偽

3件《清明上河圖》中既然已經發現了真跡,其餘兩件自然便是贗品。然而,另外一個奇跡又在楊仁愷先生面前出現了:兩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筆《清明上河圖》,並具名款。該作品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但描繪的是蘇州社會生活現實內容。從此,揭開了「蘇州畫片」的奧秘:明代蘇州坊間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原來都出自仇英此圖。由於歷來的《清明上河圖》贗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圖》臨本為背景,於是,仇英臨本也就成為衡量《清明上河圖》真偽的一個條件。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即現今的遼寧省博物館)開館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便始終珍藏在沈陽;1955年,被國家有關部門撥交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彈指49年過去,《清明上河圖》來沈「省親」,實在令人激動不已。我們期待著《清明上河圖》早日回「家」看看

⑺ 怎麼描寫清明上河圖就一個故事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坐落在市府廣場東南隅的遼寧省博物館,將於11月中旬隆重開館。屆時,曾在沈陽「生活」了6年的國寶《清明上河圖》,將回沈「省親」。《清明上河圖》問世近900年以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顛沛流離,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撲朔迷離的謎團。9月13日,記者探詢了《清明上河圖》的身世,以及鮮為人知的經歷———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北宋徽宗時期,張擇端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來「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曾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為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它繼承發展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更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期,首都汴京(今開封)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築和民生的繁華景象。

據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三國演義》的1191人、《紅樓夢》的975人、《水滸傳》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顛沛流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流傳後世後,以獨具的藝術價值及史料價值,受到後人的關注。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遜位之後的11年中,受到「清室優待條件」庇護,仍在北京紫禁城裡稱孤道寡,並且監守自盜,乘機大肆竊取宮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為數之多,竟有千餘件之巨。借口賞賜盜國寶

溥儀12歲時,在張勛策動下,重登太和殿寶座,但沒多久便再度遜位,處於「小朝廷」風雨飄搖之中。此刻,溥儀著手下一步打算:留學國外。

他們留學國外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於是,他便把宮廷內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運出宮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運出的字畫、古籍皆為出類拔萃的珍品,大約有1000多件手卷字畫,200多種掛軸、冊頁,200種左右的宋板書。其中,便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盡管有「清室優待條件」作後盾,但溥儀還是不敢公然盜竊宮中寶物。他便以賞賜弟弟為名,行盜竊文物之實。1922年前後,北京局勢動盪,他的父親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號路,代溥儀買了一所樓房。從1922年起,他們就秘密地把宮內收藏的古版書籍、歷朝名人字畫等文物,以賞賜為名,分批盜運出宮。

溥儀正式「賞賜」弟弟們,從1922年、所謂「宣統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開始。溥儀利用兩名弟弟每天上午「進宮」陪同溥儀讀書的機會,將珍貴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從開始「賞賜」起的兩個多月中,有時是逐日「賞賜」,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沒有一天間斷過。這些宮中文物積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後,便運到天津英租界的樓房裡存放。攜帶國寶投他國

直到1924年11月5日,當時的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率領20名短槍手突然闖進紫禁城,攆走了溥儀,拆散了「小朝廷」,溥儀竊取宮中所有文物的計劃因此中斷。

1924年11月5日,溥儀回到父親的「醇親王府」;11月29日,溥儀逃往日本兵營,要求「避難」,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館居住,在日本軍國主義卵翼下恢復「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護衛下,溥儀潛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張彪私宅「張園」中安頓下來。可是,當時的經濟來源遠遠滿足不了他那浩繁的開支,於是,他便打起了變賣宮中國寶的主意。國寶流落偽皇宮

通過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的陰謀策劃、天津日軍的密切配合,將溥儀喬裝成日本軍人,於1931年農歷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經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潛到營口,至鞍山湯崗子小住,然後前往旅順口,進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儀進入長春偽皇宮,登上了偽滿洲國皇帝寶座。

溥儀從天津出逃,必須經過國民軍的駐扎地區,所以他只能輕裝簡從,大批的宮中國寶,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間,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中將參謀吉岡安直,將存放於天津靜園的法書名畫、宋元善本、珠寶玉翠等約70箱,運到長春偽皇宮內,將裝有書畫的木箱,存放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樓下東間,即「小白樓」;將裝有古玩珠寶的金庫,存放於「內廷」緝熙樓客廳。攜逃國寶被俘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偽滿洲國漢奸們聞風喪膽,各奔生路。當時,一直由日本關東軍擔任警衛的長春偽皇宮,改換成偽滿軍隊警衛。傀儡皇帝溥儀見大勢已去,惶惶不可終日。他最為憂慮的,是不可能將存放在偽皇宮的所有國寶統統帶走,而只能有選擇地將晉、唐、宋、元的法書名畫大批攜逃。為了能夠多帶國寶,他把保護法書名畫的楠木盒、花綾包袱皮等統統扔掉,將這些國寶硬塞進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小田乙三宣布:偽滿國都由長春遷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儀從長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溝;8月17日,溥儀乘坐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逃往日本。當飛機經過沈陽時,溥儀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蘇聯紅軍俘獲。溥儀隨身攜逃的法書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後,上繳東北人民銀行代為保存。專家揭秘《清明上河圖》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在沈陽成立並開館,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品,為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溥儀處繳獲的名貴書畫、珠寶翠玉飾品。獨具慧眼鑒瑰寶

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先生,是在溥儀攜逃的眾多法書名畫中,獨具慧眼發現了《清明上河圖》。

歷來,以張擇端之名流傳的《清明上河圖》繁多,楊仁愷先生過目的就有10餘件之多。1950年秋,從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來的一批《佚目》書畫尚未整理,良莠雜存、玉石不分。當時,楊仁愷先生在東北博物館臨時庫房裡整理書畫作品時發現,其中有3件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楊仁愷先生當時以為,這些都是過去常見的「蘇州畫片」一類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會在此中出現奇跡。

然而,使楊仁愷先生大為出乎意料的是,數百年來始終埋沒在傳聞中的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會在這個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被意外發現!楊仁愷先生頓時「目之為明,驚喜若狂,得見廬山真面目,此種心情之激動,不可言狀。」真本解開百年謎

楊仁愷先生當時的激動心情是有根據的:因為在此之前,專家學者們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究竟是個什麼面貌,一無所知。他們只能從經常接觸到的許多蘇州畫片上,推斷《清明上河圖》與其大同小異,以為《清明上河圖》原作大體是蘇州畫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圖》的本來面目,數百年來一直是個不解之謎。難怪楊仁愷先生看到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本後,「目之為明、驚喜若狂」。

至此,楊仁愷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蘇州畫片的作者根本沒有見到《清明上河圖》原作,只是參照歷來文字記載構圖鋪陳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圖》東水門前的虹橋為木結構,而蘇州畫片則為石頭建築;人物衣著、民房、鋪面的形制等,也都與蘇州畫片大相徑庭,尤其是船隻寫實描繪技巧生動自然,已達到出神入化境地。張擇端能將北宋京城開封的復雜紛繁景象繪入畫圖,要比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敘述得更為概括、更為形象,難怪《清明上河圖》歷代以來一直膾炙人口、經久不衰。仇英臨本辨真偽

3件《清明上河圖》中既然已經發現了真跡,其餘兩件自然便是贗品。然而,另外一個奇跡又在楊仁愷先生面前出現了:兩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筆《清明上河圖》,並具名款。該作品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但描繪的是蘇州社會生活現實內容。從此,揭開了「蘇州畫片」的奧秘:明代蘇州坊間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原來都出自仇英此圖。由於歷來的《清明上河圖》贗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圖》臨本為背景,於是,仇英臨本也就成為衡量《清明上河圖》真偽的一個條件。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即現今的遼寧省博物館)開館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便始終珍藏在沈陽;1955年,被國家有關部門撥交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彈指49年過去,《清明上河圖》來沈「省親」,實在令人激動不已。我們期待著《清明上河圖》早日回「家」看看

⑻ 清明上河圖用什麼工具畫的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⑼ 清明上河圖是誰畫的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版一。為北宋權風俗畫,寬24.8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9)清明上河圖得歷史故事給圖畫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

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⑽ 有誰知道<<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歷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搜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二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防薊州的王忄予素有來往,對王忄予之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忄予買畫,但王忄予亦購不來。湯臣便設計讓王忄予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閑記》上又載:太倉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忄予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陷王忄予以求發達,便對嚴雲:此畫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見過,王忄予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忄予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忄予買過「名畫」,王忄予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是王彪而已。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度盡劫波終得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後,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後歸宿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以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閱讀全文

與清明上河圖得歷史故事給圖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