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假如我是歷史人物關羽作文

假如我是歷史人物關羽作文

發布時間:2021-02-28 14:20:10

㈠ 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 ——關羽 作文

三國,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時代,《三國演義》,一本講述戰略、人格的書。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它時,我被裡面的故事深深感動了。
那裡面,我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愛才如命的曹操;聰明機智的周公瑾還有武藝高強的趙雲。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關羽關雲長了。我喜歡關羽的忠義。當曹操為了讓它降曹,封官賜寶,還把最心愛的赤兔馬賜給了他,但是關羽卻始終忠於劉備,沒有絲毫降曹之意。最後,關羽得知劉備所在之處,丟下曹操所賜的高官厚祿,金銀珠寶,毅然棄曹而尋劉備。從這個舉動中,讓我感受到了關羽忠於蜀國,重義輕利的好品質。我喜歡關羽的勇猛。當董卓的大將華雄出戰時,連斬袁紹兩員大將,袁紹問眾將:「誰敢出戰?」眾將無言。這時,只聽關羽在大喊:「我能斬華雄,如不能斬了華雄,甘當軍法!」曹操斟了一杯熱酒,請關羽飲下,關羽說:「待我割下華雄的頭,再飲酒。」說罷,沖了出去。袁紹和曹操只聽鼓聲越來越大,不一會兒,關羽手裡拿著華雄的頭顱,朝大殿一扔。眾將震驚,曹操連忙捧起那杯熱酒,關羽一飲而盡,那酒還熱著呢!從這個舉動中,我感受到了關羽的勇猛。
從關羽身上,我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我懂得在名利面前,不能心動,在危險之際,要挺身而出,總之,要時刻忠於祖國。

㈡ 要一篇關於寫關羽的600字作文

《關羽的故事》

一、桃園結義

公元年,山西運城的一個普通農戶家中一個巨嬰呱呱墜地,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孩子後來竟成為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他就是蜀漢共和國著名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武術家以及一代圍棋國手關羽關長生。
關羽同志幼年喜歡讀書,但由於家中貧困上不起學,所以只能借放牛的時候在私塾外偷聽先生講課。小長生記性特別好,對聽到的東西過耳不忘,尤其對《春秋》上的革命先烈的故事尤感興趣。直到關羽同志晚年,他還對書中的記述倒背如流。
幼年的關羽武學天賦極高。他在砍柴割草之間,自己摸索了一套劈柴割草刀法,他以後殺起那些反革命分子就象割草一樣,就源自於他少年時期的勤學苦練和不斷摸索,無師自通,從而成為一代武學大師。
公元184年,也就是關羽同志22歲那年,時逢甲子,天下大亂,黃巾黨造反,再加上連年飢荒,民不聊生,在關羽同志的家鄉,惡霸橫行,關羽看不慣惡霸的所做所為,一怒之下拿著兩把菜刀把惡霸一家人砍翻了,這就是著名的"兩把菜刀鬧革命"。
之後,關羽同志毅然出走,告別家裡為他找的童養媳,踏上了尋求革命、為國為民的道路。為了躲避仇家勾結的反動勢力的追殺,關羽同志將自己的字改為雲長。
那時的關羽懷著一顆赤膽忠心和對反動階級的深仇大恨,本想投靠黃巾黨救民於水火,但很快他就認清了黃巾黨這一反動邪教組織的本質,主動離開反動隊伍,開始了流亡生涯。(注 1)
在長達五年的流亡生涯中,關羽同志以販賣綠豆為生。他公平買賣,童叟無欺,從不缺斤短兩。他在做生意的同時,很注意體察民情,同時也在不斷摸索革命的真理,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五十縣農民運動調查報告》等文章(注2)。關羽同志那時就立下了以身報國的宏願: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不刮鬍子。(注3)
公元189年,也就是關羽同志二十七歲那年,在河北涿縣,關羽同志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前蜀漢共和國主席,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旅遊家、表演藝術家、厚黑學派創始人之一、蜀漢人民的大救星劉備同志,從而找到了組織,看到了光明,從此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也開始了關羽同志極具傳奇的軍事政治生涯。
此後,關羽同志和劉備同志以及另一位共和國創始人張飛同志,形成了共和國第一帶領導核心,這三位偉人同志加兄弟的感情成為後世的楷模,在他們的帶領下,很快形成了一支隊伍,在民主人士蘇雙、張世平的捐助下,有了自己的經費和武器,打響了他們打擊反動勢力的第一槍。

關羽好寫一些,重點可放在敗走麥城的原因上。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水淹七軍、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一生壯烈,而後人又敬其忠勇、俠義,而將其奉為財神、武神。如此人物怎能不寫。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被後世戴上炫目光環並尊之為「聖人」者,卻僅有二人,他們就是被民間尊稱為「文聖」的孔子和「武聖」的關公。
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一六0年,卒於公元二一九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名將的關公,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可是,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關公從「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到「萬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聖化偶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關公不斷美化、聖化和神化的結果。從宋元至明清的這一歷史過程中,上至高居廟堂的帝王將相,下至終生勞作的庶民百姓,從揮文弄墨的文人學子、舞槍弄劍的草莽義士,到勾欄瓦舍中的說書藝人、梨園演場中的戲子優伶,乃至遠避塵世的僧侶道士,幾乎都陸陸續續匯入了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潮流。在這一浪高於一浪的關公崇拜浪潮中,從關公身上發掘出來的和被追加到關公身上的美德與美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幾乎達到了無人可及而又無以復加的地步。於是,生活於三國時代的關公,在宋元明清之際,便漸漸地超凡脫俗,青雲直上,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聖偶像。
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對關公的敬重乃至崇拜,並未在海內外華人中大幅度降溫。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華人那裡,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熱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維護和承繼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強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關公精神和關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
所以,港人重義氣、重情誼,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信仰比較多,祭拜關公的風氣由此而發揚! 追問能少一點嗎??
回答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顯英雄。「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過五關斬六將,……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背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松……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裡,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裡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盪氣回腸的凝重。忠義永存,英雄無愧。

《赤兔馬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卧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簡評:讀罷此篇臨場作文,令人拍案稱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諳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其想像力實在豐富。二是立意高遠。文章將赤兔馬擬人化,讓它在同伯喜的對話中,顯示對關羽與董卓、呂布兩類人物的褒貶,實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且以「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一聯,「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層樓。三是語言老到。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散整錯綜,明白暢曉,文采飛揚,這種老到的語言功夫,是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的。

㈢ 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關羽) 作文 開頭結尾

我最感動的歷史人物——關羽
說到三國人物關羽關雲長,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他集英勇、智慧、仁義於一身,是人們心中的「武聖」。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聖人的只有兩個,「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他在人們心中是完美的,他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三軍」,「刮骨療毒」,「單刀赴會」,放走「敗走華容道」的曹操......。每每想起,我都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動。
一次,關羽攻打曹仁守的樊城時,被暗箭所傷,回去一看,竟然有劇毒!於是請來了名醫華佗,當時他正在下棋。華佗讓人把關羽綁在柱子上,並用布蒙住眼睛,因為這是刮骨療傷,怕關羽疼得受不了,這真是一種「殘忍」的療法。誰知關羽卻把這當做小菜一碟,還要求邊下棋邊療傷,華佗當場被驚呆了-------他還沒見過這么不怕疼的人呢!療傷開始了,關羽見對方遲遲不肯落子,就催促一聲,誰知,對方的手伸進棋子盤里,劇烈地抖動著,剛拿起來一點兒,就馬上又掉到了裡面,他被驚得連棋子都拿不住了,怎麼有這么英勇的人呢!治療時,關羽自己根本沒有表現出一點兒疼痛感,治療完,華佗剛說這幾天這只手臂不能劇烈活動,關羽就使勁甩動手臂,還說又能征戰了,又把華佗嚇了個半死。這位不怕疼的將軍常常被提起,每說一次,我都被感動一次。
關羽最重情重義。一次他立了軍令狀要捉拿曹操。關羽浩浩盪盪的隊伍終於跟曹操帶領的幾十名殘兵弱將碰面了,但是,狡猾的曹操勾起了關羽欠他的情分,關羽雖報答過一次,但還不夠呢。由於關羽最重義氣,也不想欠曹操什麼,於是,他放走了曹操。要知道他已經立下了軍令狀,只能面臨著被處死的軍紀。這種對死的坦然,需要多大的氣魄啊!
他的俠情豪膽,重情重義,驚天地,泣鬼神!試問天下英雄,誰能與之媲美?我崇拜,我感動,他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開頭:關羽,他令我感動萬分:刮骨療毒、過五關,斬六將......他,是那麼忠心於劉備,在權利與財富的誘惑下,仍放不他的大哥——劉備。拿那次過五關,斬六將來說吧!
結尾:關羽,你就是最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啊!我贊嘆你!

㈣ 假如我是。。。(歷史人物)半命題作文60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讀了抄《三國演義》,我最喜襲歡裡面的曹操。雖然曹操經常上諸葛亮的當,他的軍隊也常常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我還是喜歡曹操。因為他講義氣、重感情。肯定是寫《三國演義》的作者偏向齊備大軍,才會讓曹操次次都慘敗在劉備手裡。
假如我是曹操,我會趕在劉備前面去「三顧茅廬」,也會洞察民情,為人民造福,讓諸葛亮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假如我是曹操,我不會殺了神醫華佗,而讓他去為人民大眾解除痛苦。我要讓眾人心裡明白,我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我還要讓諸葛亮自願投靠我軍,說服劉備,讓他的蜀國和我的魏國合並為一國,聯合起來攻打吳國,讓周瑜氣得兩眼發黑、火冒三丈。
假如我是曹操,我決不會讓周瑜的苦肉計得逞,就算黃蓋被打得半身殘廢,也不收留他,免得他刺探我國的軍事秘密!曹操就是因為信不過自己身邊的人,甚至信不過自己,才鑄成大錯,後悔莫及。唉!曹操呀曹操,我不會像你那麼多疑,我相信我自己,准會打個漂亮仗!
假如我是曹操,我會保持自己的紳士風度和形象。我要說到做到,一言九鼎,一切以大局為重,不因小而失大。顧全大局,我就能勝利。

㈤ 一篇寫關羽的作文

關羽好寫一些,重點可放在敗走麥城的原因上。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傷、水淹七軍、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一生壯烈,而後人又敬其忠勇、俠義,而將其奉為財神、武神。如此人物怎能不寫。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被後世戴上炫目光環並尊之為「聖人」者,卻僅有二人,他們就是被民間尊稱為「文聖」的孔子和「武聖」的關公。 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一六0年,卒於公元二一九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名將的關公,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可是,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關公從「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到「萬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聖化偶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關公不斷美化、聖化和神化的結果。從宋元至明清的這一歷史過程中,上至高居廟堂的帝王將相,下至終生勞作的庶民百姓,從揮文弄墨的文人學子、舞槍弄劍的草莽義士,到勾欄瓦舍中的說書藝人、梨園演場中的戲子優伶,乃至遠避塵世的僧侶道士,幾乎都陸陸續續匯入了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潮流。在這一浪高於一浪的關公崇拜浪潮中,從關公身上發掘出來的和被追加到關公身上的美德與美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幾乎達到了無人可及而又無以復加的地步。於是,生活於三國時代的關公,在宋元明清之際,便漸漸地超凡脫俗,青雲直上,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聖偶像。 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後,對關公的敬重乃至崇拜,並未在海內外華人中大幅度降溫。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華人那裡,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熱潮未退,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維護和承繼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強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關公精神和關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 所以,港人重義氣、重情誼,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信仰比較多,祭拜關公的風氣由此而出!!! 追問: 你寫哪裡去了 寫他的精神 不寫現在 回答: 明清兩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各類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除加強君主專制外,企圖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來維護統治。以關羽為例。關羽是《三國演義》中重筆刻畫的人物之一,他武藝高強,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表現關羽的忠義的: 為義而盟 關羽殺了本處勢豪,逃難江湖,聞招軍破賊,前來應募,結果與劉備,張飛幸遇,交談甚是相投,於是三人在張飛庄後桃園結為兄弟。這是第一回開篇所述。標題不說「結拜」「結盟」,而說「結義」。誓曰:「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說,「義」起領全篇,又貫穿全篇,成為全書中的一個神眼。守義者便頌,背義者則伐,不論身在何方,皆用「義」來作褒貶的界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三國鼎立,魏吳蜀相爭,本無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說就是要把蜀漢寫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對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實,這裡面還是一個「義」在起作用。劉關張重義,曹操背義,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時對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九口,悉數殺盡,並且大言不慚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正是背義的宣言。作者抓了一個「義」字,也使全書有了神韻。 守義而戰 興兵之初,諸侯會集,共討漢賊。劉備投奔,並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紹賜於末座。關羽、張飛叉手侍立於後。恰好華雄到寨前大罵挑戰,接著幾名大將出寨迎戰,均被華雄斬於馬下。關羽請戰,並非於己邀功,實為劉備爭位。面對強敵,關羽不飲熱酒,「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大戰華雄,瞬間即勝。'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這段精妙的側面描寫,歷來為評論家看好,正面不著一字,盡得「斬」字風流。從關羽「叉手侍立於後」便能看出他對劉備「末位」的憤懣不滿,斬華雄應是關羽全然為「義」而戰之一證。 在關羽的戎馬生涯中,守義而戰的例子還不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數斬顏良,誅文丑。當時兵敗,劉備附紹,關羽降漢,兄弟之間互不知曉,關羽領命與顏良對陣,首先是想打聽劉備下落,以便盡早相聚。二是報曹操的不殺之恩,以盡信義之舉。斬殺二將,頗顯關羽神威。顏良不可一世,連斬曹部二將,關羽出陣,快馬飛刀,突出一個「速」字。誅文丑,又有一個「巧」字,先是用計令文軍大亂,然後截住廝殺,取勝亦速。此乃守義而戰。此後,關羽進軍,聞知劉備確在紹部,欲星夜而往,「但恨吾斬紹二將,恐今事變矣。」一個「恨」字,現出多少忠心與信義。 重義而動 在關羽的心目中,劉備的利益高於一切。在小沛為呂布追殺,兵敗之後,劉備暫投曹操,用韜晦之計巧過難關。身在曹營,劉後園種菜,親自澆灌,曹操卻邀劉飲酒時,說出「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大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後借雷聲掩飾。 就在煮酒論英雄之時,關羽、張飛聞知劉備被請走,立即「撞入後園,手提定劍,突至亭前,左右攔擋不住。」見到劉備與曹操之後,兩人便按劍而立。尊劉護劉,由此可見一斑。 護義而降 劉關張早期根基不穩,不斷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斷尋機自立,徐州、小沛幾收幾失。關羽自守下邳,保護著劉備妻小。曹操大軍壓境,張遼在關羽失城困窘之中前來勸降,曉以利害,關羽也自知不降必死。按勇士之志,可殺而不可辱,可死而不可降,但關羽正肩負著保護劉備妻小的重任,棄任而死,似有不義,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關羽又不同一般降將,他要降漢不降曹,還要讓劉備家小得到皇叔俸祿善贍,並且一經知曉劉備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這樣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難找第二,但關羽就是關羽。曹操爽快答應三條之後,關羽又讓曹操退軍,容他入城稟告劉妻,這真有些得寸進尺。但其間全然沒有一點私心私利,都在忠劉「義」上。 護義而降之後,還有一個細節,即關羽隨曹軍班師還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 這個細節看起來平常,但足見曹操奸詐。當初張遼向他稟呈關羽三約時,他不允「但知玄德信息,雖遠必往」一條,認為「然則吾養雲長何用?此事卻難從。」是張遼勸他「更施厚恩以結其心」,方才應允。曹操看出,僅憑施恩,難以留住關羽,而亂了他的君臣之禮,關羽自己也不便再去投劉備了。使其與嫂共處一室,實屬為人所不齒之下策,但曹操卻做得出來。關羽光明磊落,夜立戶外,其忠義之心更是躍然紙上。《三國演義》寫降事比比皆是,但不是無奈,便是不義,唯有關羽、黃忠之降,寫出了光明與大義。 奉義而辭 關羽知曉劉備下落之後,立即辭別曹操,曹操避而不見,便不辭而別。一路上,由於沒有拿到曹操文書,守將一一阻攔,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演出了流傳千古的奪路之爭,也寫就了關羽忠義最有氣勢的篇章。可以說,到這里,全書對關羽忠義性格的刻畫既是高潮,也是完成。 在過關斬將的過程中,關羽每到關口,總是下馬施禮,好言求路;總是對方不允,先行動武之時,才被迫反抗。殺將求路,對其餘軍士,一概曉以緣委,不予誅殺。並且把劉備的兩個妻子甚是看重,精心護衛,不讓出一點差錯。即使受了箭傷,亦毫不怠慢,其忠義之心,著實天地可鑒。 從思想性格的刻畫而言,到了過五關,斬六將,關羽的忠義形象已經完成。此後還有諸多義舉,最典型的是義釋曹操。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在諸葛亮的精心設計下,終於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機會。如果消滅曹操,掌握北方,便有了壓倒孫吳之勢,平定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就可能成為現實。但關羽與曹操面對面的時候,竟不忘舊恩,心中不忍,放走曹操,正是這一放,使蜀漢江山永在下風,諸葛亮晚年六齣祁山,終不能滅魏,反而出師未捷身先死。關羽義釋曹操,當作對蜀漢不義而論。 從以上五個方面的表現可以看出:關羽的忠義思想確實具有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有著相當復雜的內容。在我們國家,有著上千年的尊孔的歷史,孔子的學說,具有很強的規范人的行為的力量,是一種准則,這是不能隨意抹殺的事實。而對關羽的推祟,倡導忠於國君,講究信義,使孔學的規范作用進一步加大,進一步具體化了。 終其一生,正應了我們今天的一句話:為忠義生,為忠義死,為忠義奮斗一輩子;吃忠義虧,上忠義當,最終死在忠義上。令人嘆息阿!

㈥ 假如我是三國演義里的人物作文

假如我是諸葛亮,在劉備請我出山時,我只等兩次,我不會讓劉備「三顧茅廬」。為什麼?因為我的這種等待是十分危險的,希望很渺茫。如果劉備沒有「三顧茅廬」,那我不是要懷才不遇慨嘆死去。我的才華又如何發揮。其結果只能是我懷著滿腹韜略庸庸碌碌地渡過一生。所以我不會等第三次。我深信,在未來的世界裡應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一個社會。我也知道,在那個社會里人們也會「隱居於草廬之中,」和我一樣也十分渴望自己的才華得以發揮,但他們也會更多一樣擔心:槍會不會打出頭鳥,別人會如何看待自己毛遂自薦的做法。(諸葛亮並沒有毛遂自薦)其實,我們不應有這樣的想法,只希望有「劉備」出現,有「伯樂」來「相馬」。這樣,我們的才能不是會埋沒了嗎?我是幸運的,劉備給了我第三次的選擇機會,可如果一大群人都在等「劉備」,「劉備」卻不知道有那麼多人在等他,那不是白等了嗎?社會不就失去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這也太可悲了吧!大家不用像我一樣等,必須學毛遂去自薦。我等是有原由的,當時昏君當道,我是在等有賢之仕。但大家處的應該不是這樣一個社會,也就不能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只是等了。大家應該知道:如果自己處於一個充滿生機的大變革時代,社會正處於一個百端代舉的用人之秋,應該學會主動進取,因為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的。
其他的都在這里,你看看吧

㈦ 關羽的作文

關羽,劉備的義弟,蜀漢五虎上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坐騎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因殺豪強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因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但降漢不降曹,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來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在攻打樊城時,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威名遠揚。但終因嬌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 。有儒將之風,知曉《春秋》大意。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關羽是羅貫中最用力刻畫的武將,和《三國演義》中塑造的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齊名,稱為「義絕」。他周身閃耀著超絕塵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輝。毛宗崗就評價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將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終雖然鎮守荊州失敗,但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是個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謂「忠義凜然參天地,成敗豈足論英雄」。關羽的英武神威、忠義剛烈、義薄雲天等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仁義君子、忠義化身,而受到歷朝統治者的嘉許、追封,為後世百姓所頂禮膜拜,關羽形象也逐漸被聖化、神化。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三國演義》中關羽這一藝形象,就該拂去他頭頂種種光環,還原他以本來的性格面目。

關羽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徵就是忠義,其中包含著多重豐富的內涵,有對國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對君主兄長朋友之義。漢朝末年天下大亂、官吏腐敗、豪強橫行,關羽憑著一股憂國憂民、拯救百姓於水火的家國責任之感,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並畢生都在為此奮斗,抗爭。義字在三國演義中是貫穿始終的,尤其在關羽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可以說關羽的一言一行都和「義」密不可分。在劉備兵敗投奔袁紹之時,關羽孤身一人為保護兩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項約定在先:一為保節操,降漢不降曹;二為保兩位嫂嫂;三為保忠義、誓言,一旦知道劉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關羽因為戰袍是兄長劉備所贈,即使破舊得無法補救,也不肯換上曹操為其趕制的新袍。足可見關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義。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變通的,但惟獨他對漢朝之忠、對劉備之義,是永遠不可更改的。關羽之義絕不是一般的義氣,而是披肝瀝膽、義無返顧,他的義比泰山還重,比生命還珍貴,禁得住人世間的種種考驗。

關羽還是一個武藝超群、有著崇高道德修養的賢能之才。《三國演義》在描寫關羽勇冠三軍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許多筆墨,如溫酒斬華雄一段,就寫得有聲有色。先是華雄自稱斬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接著寫幾員大將均被其斬於馬下。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都驚恐失色,惟獨關羽挺身而出,對曹操賞賜的酒,也只輕描淺寫地說了句「且斟下,某去便來」。雷鼓大振,眾人還在恐懼之時,關羽已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杯中的酒還是熱的呢。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是對關羽膽識、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極好展示。關羽知道魯肅這次邀請他去東吳擺的是鴻門宴,可能對自己不利,仍然從容前往,並以超人的謀略,機警應變,挾持住了魯肅,最終控制了局面,反敗為勝。在千軍萬馬中從容往來,如入無人之境,令人驚嘆。不但如此,關羽內在的人格修養尤其令人欽佩。他深明大義,金錢、美色、爵祿都動搖不了他,顯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也體現了他有著知恩圖報、不忍殺戮的寬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同時,關羽性格也有一定的弱點,主要是生性驕傲,有時難免聽不進勸諫。關羽的矜持自傲固然與他自己文武雙全、聲名遠播有關,但也給他帶來了終身的遺憾。在關羽留守荊州之時,諸葛亮詢問關羽鎮守的策略,關羽只回答對曹軍「以力拒之」,對孫權之兵,則「分兵拒之」。雖然對諸葛亮一再叮嚀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八字箴言也表示贊同,卻依然按自己的個性辦事。孫權派諸葛瑾為其子求婚、兩家結好,共同抗擊曹軍的時候,關羽心高氣傲,勃然大怒,並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最終落得個兵敗被殺。

總之,關羽是一個以天下、百姓興亡為己任的忠義之士,又是深明大義,智勇雙全,神勇無比,擁有高潔操守的理想人格典範。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關羽的身上也有著居功自傲、不聽人言的一面,但這並不妨礙千百年來人們對關公的喜愛、敬仰、懷念之情。

歸納三點:

1.關羽性格的核心特徵是忠義,稱為「義絕」。
2.關羽更是一個武藝超群、有著崇高道德修養的濟世之才。
3.關羽身上也有著生性驕傲、聽不進勸諫的弱點。參考資料: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四大名著人物點擊與知識問答

㈧ 關於《三國演義》人物關羽的作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該書將天下奇才諸葛亮,一代梟雄曹操,勇者張飛、許褚,庸主獻帝、劉禪等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無不各極其態。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關羽,他的忠、義、勇、氣,很令我欽佩。關羽,字雲長,河北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人稱「美髯公」。書中描寫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唇若塗脂,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風赤兔馬。可謂氣宇軒昂,威風凜凜。關羽文武雙全:他讀過很多書,知春秋,明大義;他武功蓋世,斬大將顏良、文丑,三戰呂布不下,等等。
關羽的忠,驚天地,泣鬼神。「身在曹營心在漢」流芳千古。書中記載:「曹操素愛雲長武藝人才,欲得以為己用,所以待之甚厚」,既如此,仍未能收得關羽之心。後有人以詩嘆曰:「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關羽的義,驚天動地。「華容道,捉放曹」眾所周知。關羽為了報答曹操禮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違背軍令狀,以身家性命當代價,在華容道捉又放曹操。當初若不是這樣,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
關羽的勇,驚世駭俗。「千里走單騎,過五關、嶄六將」聞名遐邇。關羽為見到劉備並保護好劉備的兩位夫人,一路拼殺,無人可敵,無人可擋;「單刀赴會」,隻身入敵深境,無人敢言,無人敢害。
關羽的氣,驚心動魄。「刮骨療傷」時的非凡氣概,歷代傳頌。書載:「華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者,皆面失色,關公飲酒食肉,談笑奕棋,全無痛苦之色。」雖然華佗醫術高明,但能忍受這種痛楚而又不顯形於色的實數罕見。
古人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關羽為人忠孝,又為劉備之弟,所以事於劉備;關羽仁慈勇猛,所以帳下百萬雄兵,千員虎將,都聽使於他。因此到後來,關羽不單單是人,他已經被神化,而且歷代加封,直封至「蓋天古佛」。
當然,我們要用現代的觀點去理解、學習古代著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忠,是忠於師長、忠於工作;我們的義,是守道義、講信譽;我們的勇,是勇敢地面對挫折、敢於見義勇為;我們的氣,是做人要有骨氣、要有凜然之氣。這,就是我讀此書的最大感想。

㈨ 以假如我是一名歷史人物為題 寫1500字的作文 人物要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間

那就挑來一個唄。李鴻章 曾國自藩 張之洞 袁世凱 段祺瑞 蔣委員長 周總理 朱德元帥 等等等那麼多人物。內容當然就是寫一些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際,臨危不亂,扶大廈之將傾,攬狂瀾於即覆。突出其異於常人之精神亮點。也就差不多了...

㈩ 評三國人物關羽作文450字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版園結義,打造兵權器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中,而後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未報曹操之恩於白馬坡時斬顏良誅文丑,並告誡曹操三弟張飛更有萬夫不當之勇,後於華容道又不忍殺害曹操將其放走。襄樊之戰時與龐德大戰被其暗算,導致後來與徐晃單挑時右臂少力無法取勝,又因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後被殺。死後魏蜀吳三個國家都為其舉辦喪禮。

閱讀全文

與假如我是歷史人物關羽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