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鹽城的名人
陳 琳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內,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於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於1236年。幼年隨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內),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內)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跡;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王 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 恕 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號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於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 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生於1620年,卒於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著隱居生活,自號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柳敬亭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他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生於1587年。15歲時為避仇而流落江湖,息於柳樹下,故改姓柳,名蓬春,號敬亭。他起初自學成才,很有說書本領;後來拜松江說書名家莫後光為師。在名師指點下,大有長進,技藝精湛,在南京秦淮河開業說書,聲名大振,擅說《隋唐》、《水滸》、《三國》等書,後來成了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吳嘉紀 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字賓賢,號野人,別號陋軒,生於明朝萬曆46年(1618年),布衣出身,東台安豐人。他雖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但不以為苦,喜讀書,愛寫詩。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之中,因此他的詩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生活,對老百姓的痛苦深切同情。明亡後,他從事抗清愛國文學活動,有許多詩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痛斥了清軍的暴行,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迫害,他的《陋軒詩集》被列為禁書。他死於康熙23年(1684年),葬於梁垛開家舍,清內閣中書汪懋麟為他作基銘刻石。吳嘉紀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很有成就的貧民詩人,其著作《陋軒詩集》共收入他寫的詩1091首。
葛天民 明朝抗倭英雄,字田純,東台人。明朝天啟年間貢生,曾任福建福清縣丞、山東經歷等職。後解職回鄉,時值倭寇(即日本海盜集團)入侵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葛天民為保衛家鄉,組織鹽民、農民、居民數千人智斗倭寇。當時倭寇用的武器是「倭刀」,只宜近戰,他就動員民眾用長毛竹削尖為竹槍刺,抗擊敵人;倭寇腳穿皮鞋或木屐,他就動員民眾在要道上撒上豌豆,黃豆。倭寇一到,腳踏豆子,一走一滑,紛紛跌倒,此時埋伏在路旁的民眾四處出擊,用長竹槍刺,倭寇用倭刀亂砍,因刀短傷不到人,反把竹竿越砍越尖,大家對准倭冠直刺,這一仗殺得倭寇大部死傷,只剩少數殘寇狼狽逃竄,以後,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侵犯了。後人為紀念葛天民的抗倭功績,為他立了墓碑。
王之楨 明末清初抗清名人,字筠長,鹽城人。明末貢生,他精通經史,博學多才。1644年,明崇禎皇帝自縊,清兵入關,著名抗清愛國將領史可法督師揚州,抵抗清軍,設招賢館,廣收人才,王之楨前去,積極輔佐史可法,獻了著名的抗清十策,深得史的賞識,在幕中掌握機密文書。當清軍包圍揚州、勸史可法歸降時,王之楨挺身而出,以史的名義回答清軍頭領多爾袞,申明大義,嚴詞拒降。這封《答多爾袞書》十分著名,一直為後代傳頌。
徐 鐸 清朝書法家,字令民,號南岡,又號楓亭,鹽城徐馬庄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後奉旨校士山東,在濟南府儒學傳集學官弟子宣講,勉以讀書立志,研求經濟;後來為湖南正考官,曾出守雲南,又升山東按察使,後擢布政使,是著名書法家,在山東指導曲阜孔繼涵、孔繼涑兩兄弟的書法,使之大有長進。據考,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的二孔,就是指這兄弟兩人。
馮道立 清朝水利專家,字務堂,號西園,東台時埝人,生於乾隆47年(1782年),死於1860年,終年79歲。青年時代他目睹家鄉常鬧水災,便立志治水為民造福。他認真研究水利,常到實地勘察,參加過許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一次去勘察,3年未歸,甚至途中路過家門而不入,大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他為治理里下河地區的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為家鄉辦了許多好事,深得民眾的稱贊。他一生寫有許多水利專著,如《淮揚治水論》、《淮揚水利圖說》(內有《七府水利全圖》7幅),系統地科學地提出了根治蘇北地區、特別是里下河地區水患的具體方案,還有《勘海日記》、《束水芻言》、《測海蠡言》(後附《攻沙八法》),是他幾十午治水經驗的總結,實用價值極大。
徐開業 清朝狀元,字健庵,號丹岑,響水縣六套人,生於乾隆53年(1788年)。嘉慶25年(1820年)武科應試,他中頭名狀元,大魁天下,年值33歲,歷任御前一等花翎侍衛、陝西都閫府宜君營參將等職。皇帝授予他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其夫人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關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徐開業不僅是武狀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精通文學,寫有許多名詩。可說文武雙全,名揚天下。
陳玉澍 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原名玉樹,字惕庵,建湖縣上岡鎮人。清光緒14年(1888年)考中舉人。他愛好寫詩,其詩中充滿愛國激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一連寫了幾十首詩,痛斥日本的侵略行徑,抨擊清政府的反動無能,歌頌為國捐軀的將士。其詩中還洋溢著唯物論的戰斗精神,如《戲題寺壁》、《七夕》都很有名。他擁護當時的維新變法,著作有《卜子午譜》、《後樂堂文鈔〉等。
宋澤夫 民國革命志士,名潤,原名殿康,字澤夫,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於鹽城宋村。他自幼勤奮讀書,青年時便有革新之志,反對清政府,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抵制袁世凱,傳播革命思想,創辦教育事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宋澤夫在《新公報》上發表《青天白日哪裡去了?》、《國喪》等文章,痛斥蔣介石的「烏天黑日」。抗戰爆發後,他慨然出任第五戰區鹽城抗日總動員委員會會長,發動群眾抗日。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後,他欣然出任鹽城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竭力擁護共產黨,共商抗日大事。後不幸被捕,遭嚴刑拷打,但寧死不屈,大義凜然,表現了「殺頭現成,改口不能」的英雄氣概。後被營救出來,出任鹽阜區首屆參議會副會長。病危中,他還告誡探望者:「一條路,靠共產黨」,臨終際,猶高呼「抗日殺漢奸!」1942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葬於宋村。宋澤夫先生逝世後,中共鹽城縣委敬獻輓聯「敢說敢言敢怒敢罵嫉惡如仇臨終猶高呼殺敵,有氣有節有愛有憎剛毅可風迂難競不屈寇庭」,並決定把鹽城中學改名為澤夫中學。陳毅園志曾稱贊宋澤夫是「蘇北的魯迅」。現在,市暨鹽都縣政府還決定修建宋澤夫陵園。
胡喬木:(1912-1992),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國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出生於鹽都縣鞍湖鄉張本庄,1930年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團,1932年在鹽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到達延安。從1941年2月起,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一直繼續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喬木同志主要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任職。這期間,他親自或參與起草和編纂了許多黨中央的重要文件。胡喬木同志是中共第八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顧委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胡喬木文集》和詩選等。
喬冠華:(1913-1983),我國當代著名的外交家。1913年3月8日,生於今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鄉。5歲入叔父家塾,16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後又入德國杜賓根大學哲學系,一年後獲博士學位。1937年結業回國,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喬冠華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局長,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由周恩來兼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外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喬冠華為出席第二十六屆聯大中國代表團團長,11月15日,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作了發言。此後,自二十七屆到三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均由他率代表團出席,為我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9月,因患重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0歲。
戈公振:(1890-1935),我國三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和我國早期的新聞教育家。名紹發,字春霆,清光緒十六年(1890)生於東台台城一"世代書香"人家。戈公振自幼聰慧,讀過私塾,1913年冬,進入上海有正書局圖畫部當學徒。第二年被調到《時報》編輯部工作,初任校對、助編,後升任編輯直至總編,在《時報》前後工作十五年。1920年他首創了《圖畫時報》,揭開中國畫報史上嶄新一頁。他編譯成《新聞學撮要》一書,還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報刊研究專著《中國報學史》,代表了舊中國報刊史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他還熱心於新聞教育工作。從1925年起,先後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廈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報學系或新聞學系,講授新聞學和中國報學史。1930年3月,他創辦了《申報星期畫刊》,並擔任主編。1933年3月,他隨我首任駐蘇大使顏惠慶前往莫斯科訪問,後來決定留在蘇聯,研究蘇聯社會。1935年夏,接到鄒韜奮兩次電報,邀他回國重新籌辦《生活日報》,他即啟程回滬。不久,因闌尾炎住院,不幸於10月22日病逝,享年僅45歲。戈公振去世後,鄒韜奮為他寫了悼文。
顧正紅:(1905-1925),是偉大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第一個英勇獻身的烈士。1905年生於今濱海縣正紅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921年,進日商內外棉九廠做掃地工。後又進日商內外棉七廠做盤頭工。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14日,內外棉十二廠無理開除兩名工人,工人立即罷工抗議。15日下午,工人與工頭、巡捕發生沖突,顧正紅站在隊伍的最前列。內外棉七廠大班川村蓄意開槍,顧正紅在中彈受傷的情況下,仍高呼口號。兇手川村又連開兩槍,一個幫凶還用刀猛砍顧正紅頭部。顧正紅終因失血過多,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20歲。以顧正紅犧牲為導火線,上海工人階級掀起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佑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施耐庵36歲登進士。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率廣大灶丁起義反元。張士誠再三邀請施耐庵進他的軍幕,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所"的宏願欣然前往,後遭張冷落,遂離張。此後,施耐庵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後經友人幫助,在白駒修建了房屋,從此在這里隱居不出,專心撰寫《江湖豪客傳》。書成後,施耐庵感到書名太淺露,依據《詩經》"古公稟公,朝來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歧下"詩句,改名為《水滸傳》。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與世長辭,享年74歲。
㈡ 關於鹽城市歷史人物資料
1月17日下午,由鹽城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纂的《鹽城歷史名人(鹽城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發行儀式在該市行政中心舉行。
該書共收錄從漢末到建國前一千七百餘年間69位鹽城籍歷史名人,包括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宋丞相陸秀夫、小說家施耐庵等。由於本書所編人物年代久遠,史料簡約殘缺,在編輯過程中,該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先後兩輪深入九個縣(市、區)調研,召開十餘次座談會,嚴把政治、史實、文字三關,充分展示了這些歷史名人的精神世界。
陳 琳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內,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於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於1236年。幼年隨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內),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內)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跡;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王 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 恕 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號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於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生於1620年,卒於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著隱居生活,自號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http://www.yce.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9096
㈢ 鹽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呀
鹽城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專一陳琳;南屬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㈣ 關於鹽城市歷史名人資料
古代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鹽城鹽都區大縱湖)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自此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中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㈤ 鹽城的著名人物
古代姓名生卒簡介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鹽城鹽都區大縱湖鎮)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陸秀夫(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楚州鹽城(今建湖縣建陽鎮)人。卞元亨(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鹽城便倉。一生寫下許多詩作。宋曹(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號射陵,鹽城北宋庄(今鹽城鹽都區大縱湖鎮)人。王艮(1483~1540)初名銀,後改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明代哲學家。泰州安豐場(今東台市安豐鎮)人。 施耐庵(約1296~1370)施耐庵原名彥瑞,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文學家。 興化白駒場(今鹽城大豐區白駒鎮)人。 近現代姓名生卒簡介喬冠華(1913~1983)江蘇建湖慶豐鎮人。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胡喬木(1912~1992)江蘇鹽城人。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郝柏村(1919年8月8日~)江蘇鹽城人,字伯春,漢族,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台灣當局「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職。周巍峙江蘇東台人,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卞毓方(1944~)社會活動家,教授,作家。李國文(1930~)中國著名作家。曹文軒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魯敏當代作家,女,江蘇省東台市人。周克玉江蘇阜寧人。大專學歷。上將軍銜。駱曉娟女子擊劍運動員,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萬盈鎮人,鹽城地區首位奧運冠軍。梁志成著名年輕電影製片人,演員。2014年憑借投拍電影《二蛋狂奔》入圍北京青年影展,並獲著名青 年製片人殊榮. 海生江蘇濱海人,內地著名創作型歌手。花箐內地著名導演,祖籍江蘇鹽城。朱亞文江蘇鹽城人,中國大陸演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2級本科生。王昌盛中國大陸著名結構工程師,江蘇阜寧人。練束梅著名演員,江蘇東台人。劉孟哲江蘇濱海人,青年歌手、主持人、演員。洛鳴 著名歌手,江蘇鹽城人。
㈥ 鹽城的歷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
1、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大豐市)。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次年,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繼續擴占土地,割據范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後屢為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蘇南京), 自縊死。
2、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3、喬冠華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蘇省鹽城市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1976年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 喬冠華在新中國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出席日內瓦會議、草擬中美聯合公報。
特別在1971年11月,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正式參加第26屆聯大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標識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4、陳琳
陳琳(?-217年),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
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陸秀夫
建湖縣人氏,南宋最後一個丞相,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稱為「宋末三傑」之一。自從步入仕途起,他的一生都是為了國家、民族而奮斗。
在被元軍追殺,君臣流亡海濱之際,由於衛王年齡小,所有政事都是陸秀夫一個人抉擇,陸秀夫又要處理政務,還要寸步不離的帶娃,因為衛王趙昺是南宋最後的希望。
在崖山海戰兵敗後,陸秀夫認為大勢已去,但誓死不降,背著衛王趙昺投海自盡,時年四十四歲。
㈦ 鹽城的歷史名人及其故事
鹽城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如南宋丞相陸秀夫,《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等。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 「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 「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南直隸(南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撤縣設縣級市,1996年,郊區撤銷,設立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2010年,隨著鹽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故將亭湖區、鹽都區部分區劃做調整,亭湖區撤銷伍佑鎮,設立伍佑街道辦事處,將南洋鎮西半部鄉鎮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鹽都區撤銷潘黃鎮,設潘黃、鹽龍兩街道辦事處。
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被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戲和京戲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未採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後,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了採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使淮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也從鹽城、阜寧、淮安一帶,逐步擴大而流布江蘇全省。1912年,淮劇藝人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演唱。之後,名演員何叫天又創出了「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淮劇的傳統劇目有:早期的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和《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等。
在鹽城、阜寧一帶農村,歷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覡活動,其內容包括:祈求豐收做青苗會、加苗會;延福消災做太平會、火星會等。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類演出內容不斷豐富,經長期衍化,逐漸發展成為香火戲。香火戲是一種與民間鬼神信仰聯系緊密的地方小戲, 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終形成於清同治元年(1862)前後。其唱腔由流行於境內的《香火調》和淮陰、寶應等地的《淮蹦子》組成。同時,香火戲藝人常與門彈詞藝人結伙搭班,故香火戲中亦有許多曲調來自門彈詞。
鹽城名人:
古代
陳 琳 (?~217),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近、現代
喬冠華 (1913~1983),江蘇省建湖縣慶豐鎮人。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胡喬木 (1912~1992),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人。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歷任毛澤東的秘書、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務。
郝柏村 (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漢族,江蘇鹽城人,台灣政府一級上將,曾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職。其子郝龍斌現任台北市長。
李國文 (1930~),中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冬天裡的春天》,以及隨筆散文《《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周巍峙 江蘇東台人,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系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
卞毓方 1944年生。社會活動家,教授,作家。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5年以來致力於散文創作。
曹文軒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主要作品有文學作品集《憂郁的田園》、《紅葫蘆》等。
魯敏 當代作家,1973年生,女,江蘇東台人。短篇小說《伴晏》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0年10月公布)。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博情書》、《方向盤》等。
㈧ 鹽城有哪些歷史名人
陳 琳
(?~217),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自此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㈨ 鹽城有什麼名人
古代
陳 琳
(?~217),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近、現代
喬冠華
(1913~1983),江蘇省建湖縣慶豐鎮人。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胡喬木
(1912~1992),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人。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歷任毛澤東的秘書、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務。
郝柏村
(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漢族,江蘇鹽城人,台灣政府一級上將,曾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職。其子郝龍斌現任台北市長。
李國文
(1930~),中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冬天裡的春天》,以及隨筆散文《《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周巍峙
江蘇東台人,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系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
卞毓方
1944年生。社會活動家,教授,作家。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5年以來致力於散文創作。
曹文軒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主要作品有文學作品集《憂郁的田園》、《紅葫蘆》等。
魯敏
當代作家,1973年生,女,江蘇東台人。短篇小說《伴晏》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0年10月公布)。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博情書》、《方向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