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中國通史歷史人物有哪些

中國通史歷史人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8 13:48:11

A. 中國歷史上的國學大師有哪些

王國維:《觀堂集林》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陳寅恪:《寒柳堂集》
馮友蘭:《簡內明中國哲學史》
呂思容勉:《呂著中國通史》
錢穆 :《國史大綱》
傅斯年、範文瀾、陳垣、郭沫若、顧頡剛、辜鴻銘、錢玄同、範文瀾、翦伯贊 、季羨林、南懷瑾、梁漱溟 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 。

B. 《中國通史》有幾個版本最新最好的是哪個作者是誰

有3個《中國全史》史仲文主編,
介紹從遠古到民國各個朝代的情況,每一朝代分為政治、科技、習俗、藝術、思想、政治、宗教、經濟和軍事,內容很詳盡也比較客觀。

C. 要考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不知道有哪些歷史書籍可看,推薦下啊,歷史系的可以幫個忙不

範文瀾版《中國通史》

範文瀾有《中國通史簡編》,後來准備將其擴充為《中國通史》,全書未成即逝世,後續工作由蔡美彪完成。 1995年,《中國通史》出版,全書共十冊,其中前四冊為範文瀾著,後六冊為蔡美彪補充定稿。該書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它通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全書觀點鮮明、體例嚴謹、內容豐宮、文筆流楊,是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的優秀通史著作之一。
範文瀾是當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史學權威。上世紀四十年代,範文瀾到延安後,開始撰寫中國通史,當時擬定「略前詳後,全用語體,揭露統治階級罪惡,顯示社會發展法則等幾條」,作為准繩。這部在延安窯洞的油燈下寫出的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中國通史簡編》,是中國史學史上一個革命性的前進。該書一問世,就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禁,這正好說明它的戰斗作用。1968年7月20日,毛澤東向範文瀾傳話:中國需要一部通史。在沒有新的寫法以前,還是按照你的那種體系、觀點寫下去。范老生前完成《中國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後,蔡美彪毅然擔負起這項未竟的事業,於1995年完成。
第一冊是中國通史第一編 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統一。共為五章,分別敘述了原始公社時代,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政治史事、經濟發展狀況=制度的演變和文化思想狀況。
第二冊是中國通史第二編 收入了秦漢至隋統一時期。共為六章,分別敘述了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十六國、東晉和南朝、北朝時期各王朝的興亡、經濟概況、文化概況和各族間的交往與融化。
第三冊是中國通史第三編 隋唐五代時期的第一冊。共三章,第一章敘述隋朝的興亡和經濟、文化狀況。第二章敘述唐朝的政治概況和經濟概況。第三章分別敘述了五代十國時期——五個王朝和十個割據國的興亡及這一時期的經濟狀況。
第四冊是中國通史第三編 隋唐五代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的第四、五、六、七章組成。分別敘述了吐蕃國、回紇國、南詔國、大理國,亦即藏族、維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以及唐五代時期的文化概況。
第五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 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一冊,共兩章。第一章敘述宋王朝的建立與南遷,即北宋時期的政治狀況和經濟狀況。第二章敘述宋王朝的南遷與滅亡,即南宋時期的政治狀況與經濟狀況。
第六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 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第三、四、五章組成。第三章敘述遼朝包括西遼的政治、經濟、文化。第四章敘述西夏的興亡和經濟、文化。第五章敘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經濟狀況。
第七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 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三冊。由本編第六、七章組成。第六章敘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經濟狀況和元朝統治下的各民族狀況。第七章敘述宋金元時期的文化狀況,包括經學與理學、文學藝術、學術著作、科學技術、文化交流。
第八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 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一冊。共兩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與集權統治的發展,敘述明太祖至武宗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第二章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明朝的衰落,敘述明世宗至神宗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
第九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 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第三、四章組成。第三章綜合敘述清朝的建國、農民戰爭與明朝的滅亡。第四章敘述清朝統治的鞏固與疆域的奠立,即清聖祖至世宗時期的政治概況。
第十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 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三冊。由本編第五、六、七章組成。第五章敘述清高宗、仁宗時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統治下的各民族狀況。第六章敘述經濟狀況。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慶時期的文化狀況。

白壽彝版《中國通史》

改革開放以來,白壽彝就醞釀編寫《中國通史》,他曾多次出國訪問而很有感觸,深感編纂一部內容宏富,與我們悠久的文明和大國的地位相稱,具有高度科學性的《中國通史》的必要,並且冀望這部通史要表達出深刻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時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設想並開始啟動。白先生倡議和主持的這一大型項目得到北京師范大學和全國許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詣高深的知名學者共襄盛舉。由白先生總攬全局,提出全書的總體設想和要求,並採取卓有成效的推動和組織措施,各分卷主編精心實施,有關的眾多專家通力合作,終於完成了這一浩大的工程,全書於1999年出齊,共12卷22冊。
《中國通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中國歷史進程的實際,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關於中國歷史發展的一些十分重要的理論認識。這些認識貫穿於全書之中,而在《導論》卷作了系統的和充分的闡述。《導論》包含九章,闡述了以下問題:統一的多民族的歷史;歷史發展的地理條件;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國家和法;社會意識形態;歷史理論和歷史文獻;史書體裁和歷史文學;中國與世界。對這些理論問題,《導論》卷都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為指導,從中國歷史和中國史學的發展中總結出來並加以闡述的。《導論》卷注重講理論而不脫離史實,舉史實而提升到理論。因此,讀來容易理解而多有啟發。
《中國通史》包含經濟、政治、民族、軍事、文化、中外關系、歷史人物等多方面內容,史料翔實,讀來使人產生厚實、凝重之感。尤其應當提到的是:它把各少數民族的歷史都放在中國歷史進程的大背景下加以闡述,充分肯定前者在後者之中的重要位置,充分肯定多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業績;它把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結合起來闡述,反映出科學技術在推進生產力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展現出從先秦至近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群像,使中國歷史更加生動、更加引人入勝地反映在讀者面前。如第十二卷「近代後編」傳記部分,就寫出了50多人的傳記。至於資料的翔實,各卷都很突出,同時也各有特點。以第八卷「元時期」為例,其「序說」部分凡八章,依次是:漢文資料;蒙、藏、回鶻文資料;國外資料(含波斯文資料、阿拉伯文史料、歐洲文字史料、亞美尼亞文資料、敘利亞文史料、俄日文資料);明清兩代的元史著述;二十年代以後元史研究的進步;建國以來的蒙元史研究;國外的蒙元史研究;本書編寫旨趣。這240頁的文獻概述,足以表明本書編撰的堅實的史料基礎。有的學者讀後,贊嘆不已。
《中國通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對此,我們至少可以從兩方面去估量,一方面是政治家的評價,一方面是史學家的評價。

D.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E. 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國古代歷史都出現了那些風雲人物

我從周朝開始。
夏商遷都較多,不方便說,商朝在中期由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直到滅亡是,都城都是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伐紂王,滅商,史稱「武王伐紂」。於是周朝建立,建都鎬京(西安),史稱西周。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於是少數民族犬戎攻入鎬京,殺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陽),史稱東周,周王室到此已無實權,於是列國紛爭,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佔洛邑,東周滅亡,周朝到此也正式宣告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自稱「始皇帝」,他就是秦始皇。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霸。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劉邦於洛陽稱帝,是為漢高祖,後來定都長安(西安)。
公元前8年,西漢外戚王莽在長安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是為光武帝,後來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公元220年,曹丕篡位,建都洛陽,史稱「曹魏」,東漢滅亡,三國開始。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都成都,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定都建業(南京)。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
公元263年,魏滅蜀。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曹魏滅亡。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國結束。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佔西晉遷都後的都城長安,西晉結束。
公元317年,西晉琅琊王司馬睿於建康(南京)稱帝,東晉開始。歷史進入「東晉十六國」。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篡位,建立劉宋政權,定都建康(南京)。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北魏於386年建立,都城在平城(大同)}
公元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公元581年 楊堅篡位,北周滅亡,隋朝建立,定都長安,北朝結束
公元589年 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公元605年 隋煬帝開始開通大運河
公元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公元618年,李淵攻佔長安(西安),建立唐朝,定都長安(西安),隋朝滅亡
公元627年--649年 唐太宗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公元713年--741年 唐玄宗開元盛世
公元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公元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唐朝滅亡,五代開始
公元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公元960年 陳橋兵變,北宋建立,建都東京(開封),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公元979年 北宋統一,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公元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定都興慶(銀川)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公元1069年 北宋王安石變法
公元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後建都中都(北京)
公元1125年 金滅遼
公元1127年 金軍攻佔東京(開封),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宋高宗於建康(南京)稱帝,南宋開始,後來南宋定都臨安(杭州)
公元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公元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公元1227年 蒙古滅西夏
公元1234年 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定都大都(北京)
公元1276年 元滅南宋
公元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公元1368年 明朝建立,建都應天(南京)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佔大都,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公元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公元1581年,張居正輔佐明神宗實行一條鞭法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京師(北京),明亡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
公元1662年,明朝舊將鄭成功收復台灣。
公元1684年,清朝統一台灣,設置台灣府。
公元1685、1686年,對沙俄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6年,昭莫多戰役 ,康熙擊敗葛爾丹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F. 中國通史作者是誰

一、《中國通史》作者是——範文瀾。
二、《中國通史》簡介:
《中國通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出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重版了4次,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此,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三、歷史傳承: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正史《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使之無愧於「歷史的民族」的美譽。然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
為此,20世紀初,隨著對19世紀苦難的痛定思痛、對舊史學的反省以及新世紀初新史學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國通史應運而生。所謂「新式中國通史」,從史書編纂體裁上是相對傳統的舊史學而言的。新式《中國通史》問世之前,司馬遷的紀傳志表體通史、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堪為古代兩大通史經典。至於各種《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之類的匯輯,皆可作為適應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國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從史書編纂取材記敘內容上而言,傳統通史性史書大多以記敘帝王政治史為主,而「新式中國通史」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四、作者簡介:
範文瀾(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後改字仲澐(另一說字仲潭),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家。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國立河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中原大學等校任教,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文心雕龍注》、《範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G. 有哪些質量較高的歷史人物紀錄片可以推薦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鏡頭非常炫,嘗試了很多紀錄片方面的表現手段,總導專演是我非屬常喜歡的王沖霄老師,他的另一部片子《扎溪卡的微笑》,王老師是一位非常注重藝術感覺的人,《茶》作為媒體紀錄片是不錯的。同類的紀錄片還有《與全世界做生意》,《與全世界做生意》是講中國商業的擴張,非常有意思,衣索比亞的中國工廠、在印度做生意的中國人、中國義烏等等,都用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來表現。

H. 中國通史的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作者是呂思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章節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此,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讀後感:全書每卷十餘萬言,共九十餘萬言。書中運用了一些文言文詞句,表達簡潔通暢,讀之如飲醇釀。且每位著者對書中所述歷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獨到精闢之見解,貴在不人雲亦雲。

(8)中國通史歷史人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通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出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重版了4次,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早在1900年,章太炎撰寫《中國通史略例》時,已經就新編中國通史的宗旨、體例乃至具體篇目發表了相當系統的看法。章太炎認為修撰中國通史的宗旨,一是為了「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勵士氣」。實際是試圖綜匯中國原有各種史書體例之長,推陳而出新。文內雲:「不必以褒貶人物、臚敘事狀為貴,所重專在典志,則心理、社會、宗教諸學,一切可以熔鑄入之。

I. 中國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的歷史人物電影有哪些

紀錄片:《中國通史》裡面從原始社會講到清朝末年。 你可以看看,非常好看,而且很真實。

閱讀全文

與中國通史歷史人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