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與冠軍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

與冠軍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13:39:50

㈠ 有關奮進的歷史人物故事 ( 中)

聞雞起舞: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懸梁刺股: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太平御覽》卷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奮好學卻沒錢買蠟燭。鄰居家有蠟燭但光穿不過來,匡衡因此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著書讀。同鄉有一富人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匡衡給他做僱工卻不要報酬。主人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被其感動,就把書借給他。後來,他便成了學問家。

牛角掛書: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囊螢映雪:
①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②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蘇秦刺股:蘇秦勸說秦王的奏摺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張仍未被實行。蘇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黃金也用完了,錢財一點不剩,只得離開秦國,返回家鄉。他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臉上又瘦又黑,一臉羞愧之色。回到家裡,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於是他半夜找書,擺開幾十隻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復選擇、熟習、研究、體會。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針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並自言自語說:「哪有去游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綉,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滿一年,研究成功,在宮殿之下謁見並游說趙王,拍著手掌侃侃而談,趙王大喜,封蘇秦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車一百輛、錦綉一千匹、白璧一百對、黃金一萬鎰跟在他的後面,用來聯合六國,瓦解連橫,抑制強秦,所以蘇秦在趙國為相,而函谷關交通斷絕。在這個時候,那麼大的天下,那麼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謀臣的權力,都要被蘇秦的策略所決定。不花費一斗糧,不煩勞一個兵,一個戰士也不作戰,一根弓弦也不斷絕,一枝箭也不彎折,諸侯相親,勝過兄弟。賢人在位而天下馴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順從,所以說:應運用德政,不應憑借勇力;應用於朝廷之內,不應用於國土之外。在蘇秦顯赫尊榮之時,黃金萬鎰被他化用,隨從車騎絡繹不絕,一路炫耀,華山以東各國隨風折服,從而使趙國的地位大大加重。蘇秦將去游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聽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掃街道,設置音樂,准備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像蛇一樣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謝罪。蘇秦問:「嫂子為什麼過去那麼趾高氣揚,而現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㈡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㈢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有那些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

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㈣ 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

姜維 計伏趙雲:
諸葛亮一出祁山,命趙雲直殺天水,天水太守馬遵用姜維計,伏兵城外,兩下夾擊,打敗趙雲,驚得諸葛亮一身冷汗,而自己損兵數百,殺敵上千,可謂智勇雙全。 長城之戰:時值壽春諸葛誕叛亂,於是姜維乘虛進軍沈嶺,直逼長城。鄧艾聞訊來援,與姜維戰於長城下。姜維伏兵左右,又引得鄧艾前來斗陣。鄧艾斗陣不能勝,部將破陣被捕,本已現敗績,姜維此時又命伏兵盡出,鄧艾軍望而披靡,無計可當,大敗,這也是姜維打敗鄧艾的為數不多的一場經典之戰。 趙雲 長坂坡之戰:羅貫中讓長坂坡成了趙雲的成名和表演的地方,而事實上並沒有那麼誇張。演義上,趙雲闖83萬軍陣,斬殺敵將53員,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保住了性命。而事實上,趙雲是闖入曹操先鋒3000人的陣里,三進三出,就出劉禪的。 漢水之戰:這是趙雲真正成為三國武將第一人的戰役。爭奪漢中時,曹操運米於北山下,黃忠前去劫米,與趙雲約好時辰,但逾期未還。趙雲率輕騎直入曹軍,迎回黃忠並其部將張著。而後大開營門,曹軍追至而不敢入。此戰趙雲以十餘騎闖入曹軍大隊,而且是歷史上確有的事,武力之高令人生畏。 張遼 千里破蹋頓:張文遠是我很喜歡的三國武將。公元207年,曹操攻破南皮,袁紹之子袁熙、袁尚逃至北匈奴。曹操率軍追擊,聽郭嘉語,追擊千里,至柳城而戰。曹操以士兵疲憊,想先勢休息,然後再戰。張遼觀蹋頓兵雖勇而少紀,弩雖勁而陣散,於是建議曹操率軍突擊,大獲全勝。而若稍事休息,讓蹋頓有準備而戰,後果可能完全不同。是可見張遼大將之度。 周瑜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確切說是207年12月)曹操佔領江陵後,發動赤壁之戰。在周瑜,魯肅,諸葛亮(這里之所以把諸葛亮排在最後是因為在三人中他對孫權的推動作用最小)的作用下,孫權以周瑜喂都督,督軍三萬(加上劉備的2萬水軍就是5萬),迎擊曹操83萬人馬。
甘 寧 斬 馬
在湖北富池口大嶺山下,有一座建造壯觀的大墳石墓,這就是甘寧墳。相傳,埋葬這里的是三國東吳大將甘寧的真墓。墓前有一個高大的石拱門,兩邊蹲著一對石獅;墓前兩帝還立豎著兩匹石戰馬,其奇怪的是有一匹沒有馬頭。為什麼沒有馬頭呢?流傳甘寧將軍揮淚戰馬的故事。
當時,孫權建都武昌(鄂城),派大將甘寧鎮守要富池口,由於連年征戰,百姓遭殃,日子過得很艱苦。甘寧將軍來到這里後,十分體貼百姓疾苦,便立軍紀,貼出告示:將士不得糟蹋百姓的莊稼,違者斬首。
有一次,甘寧的貼身護衛飼馬官,沒有看將軍坐騎戰馬,逃出吃了農夫的莊稼。甘寧得知後按軍法要斬飼馬官和自己的戰馬。飼馬官司向甘寧求情道:「將軍,這是我的過失,要斬就斬我吧!可畜生無知,不應同等論罪,留下這難得的寶馬,好為將軍助戰!」甘寧一向愛護戰士,也愛心愛的坐騎,實在捨不得殺掉,可是想到軍令如山,還是橫下心來,便對飼馬說:「雖然你跟隨我多年,情深似海,但我們不能沒有軍法,有了軍紀不能不執行,要不,就會失去軍心,失去民心,那就會必吃敗仗。」說著說著忍痛割愛,揮淚親手斬了飼馬官和自己的戰馬。
不久,甘寧遭箭戰死後,當地人民為他建造了一座墳墓,墳前剛打好一頭石馬,一認之馬又多了一匹無頭石馬,傳說那就是甘寧被斬的戰馬又回到了他的身邊。後來,鄉親們為緬懷甘寧在民國時期,不畏官府禁令,依照畜池口在家鄉也為他建起了衣冠冢墳墓

㈤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所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㈥ 有名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1、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

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㈦ 與馬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

1、老馬識途

春秋時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出征孤竹國,春天去,冬天回,歸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讓老馬發揮作用了。」於是讓幾匹老馬在前面走,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道路。走在山裡,隊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順著螞蟻窩向下挖就會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這樣能幹、隰朋這樣聰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馬和螞蟻學習,但現在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識淺薄,卻不願向學習聰明人的知識,不也是錯得很厲害嗎?

2、田忌賽馬

齊國將軍田忌與齊王比賽馬,三局兩勝。田忌的好友孫臏發現賽馬腳力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幫田忌出主意,用下等馬對付齊王的上等馬,以上等馬對付齊王的中等馬,以中等馬對付齊王的下等馬,結果三場比賽,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3、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

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4、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的楚國,有一個研究馬的高手叫做伯樂。有一次楚王要求他幫忙挑選一匹千里馬。在路途中,他發現一匹吃力地拉車的瘦馬,原來這匹馬就是日行千里的好馬。

5、秦瓊賣馬的故事

秦瓊是山東人,唐朝的開國元勛,字叔寶。秦瓊在民間名聲很大,曾經參加瓦崗寨起義,是李密的驃騎將軍,瓦崗寨散夥後秦瓊在李世民帳下效力。「秦瓊賣馬」這個故事在《說唐》以及《隋唐演義》里都有提到。

當時秦瓊在潞州落難,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了,他把自已的兵器金雙鐧典當了,再後來沒辦法連坐騎良駒黃驃馬也要賣了。都說人在不順的時侯什麼壞事都連著來,這樣一匹好馬都沒有人看上,幸好有一位老人指引秦瓊,告訴他距離十五里外的二賢庄莊主單雄信要買馬送人。

秦瓊早就聽說過單雄信的名聲,於是便到二賢庄跟單莊主見了面,秦瓊當時不好意思說出自已的真名,只是拿了賣馬的錢就走了。單雄信後來得知賣馬的人便是秦瓊,他趕緊追出去找到秦瓊,對他說:「叔寶哥哥,你端的是想殺了單通也。」《說唐》里描述的秦瓊就像是《水滸傳》里的宋江,在很多地方都受到大家的擁戴。

㈧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㈨ 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

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7): 晉文公和介之推

晉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時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國家元首之前,經歷了許多坎坷,曾因受鱺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時有很多人跟隨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個。重耳登基當了晉文公之後,大封群臣,論功行賞,
那些昔日站對了路線的隨從個個得了高官厚祿,可不知為什麼,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腦後。

這事如果換了別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腳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沒有介意,反而說服老母,跟他一塊兒住進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們。

如果不節外生枝,文公一時半會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個鄰居,深深為之推的高風亮節所感動,冒著生命危險,
寫了一封小字報,偷偷貼在朝門上。這封小字報很快到了文公
手裡,他一讀,不由大驚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給忘了呢?當年流亡到衛國的時候,朕沒有東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給朕充飢呀!朕飲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賞他。」

於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見那裡雜草叢生,荊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連之推的影兒都沒
看著。文公不甘心,一口氣找了好幾天,仍然沒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計,他叫來小兵,讓他們放火燒
山。他的如意算盤是:火一燒,之推為了救老母,一定會背著
她跑出來,這不就成了嗎?哪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燒焦了,之推也沒有露臉。火滅了以後,衛兵們在山頂
的一棵柳樹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屍首。文公見狀,放聲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們倆藏在山的側面,又令農夫們開荒山,造農田,
並把荒上改名為介山,紀念介之推這位重友情、輕功名的賢士。

㈩ 求五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跡

康熙 [明清] 出生年月:1654年 卒年:1722年
(1661—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俗稱清聖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隻有一個年號,因而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事跡: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

曹操 [三國兩晉](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
事跡: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

秦始皇 [秦漢](前259年—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的開國皇帝。
事跡: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1]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秦統一形勢圖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孔子 [春秋戰國]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事跡: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岳飛,[宋元] 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永和鄉孝悌里人。
事跡:抗金時期,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戰斗,至此被迫中斷。

閱讀全文

與與冠軍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