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文章;我最喜歡的歷史文物
我最喜歡的歷史文物————- 虎食人卣
第一次看到虎食人卣是在中央4套的一個叫《國寶檔案》的節目中。
虎食人卣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共有兩件。後來都流入國外,一件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館,一件藏於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此卣出土於湖南安化縣。器身作虎形,踞坐並以後足及尾支撐身體,雙爪抱執一人,張口作噬食人首狀。
卣,是我國古代的酒具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主要是用來在祭祀時盛放一種用香草泡過的酒的。其造型多為橢圓形,頸部微收,垂腹,圈足,最大的特徵是帶有提梁,
虎食人是一種圖騰。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件戰國年代的國寶——虎食人紋玉佩上; 河南安陽出土司母戊青銅鼎上;都會看到虎食人的圖案。那是為什麼呢?據說 :虎食人紋象徵著逝者靈魂的升華,這是一個神聖的儀式。 虎食人實際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話,即以威猛的虎驅逐惡鬼,取避邪之用。虎代表自然界,象徵人對自然的恐懼,但又必須附著自然,表現人性的軟弱。
當我們細看整個青銅器時你會發現:青銅卣上的人在猛虎齜牙咧嘴的血盆大口之下,非但沒有失魂落魄的感覺,反而是人虎相擁相近安然回眸的姿態。這似乎有說明著人在被虎吃了以後會得到一種安寧,會去往另一個世界。
虎食人卣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青銅器,它反映了古代對神的崇拜和對自然的畏懼。也表現了統治者的專橫殘暴,以此造型威嚇奴隸。虎是奴隸主階級的象徵,人是奴隸的代表。更將人獸關系看作人藉助動物的力量溝通天地
中國人用印信來表示信用,始於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
根據漢代的記載,皇帝有六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的用途都不同,由符節令丞掌管。然而,傳國玉璽不在這六璽之內,因為這個玉璽是用來代表正統的,所謂「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玉璽,否則只能是草雞大王而非真龍天子。
歷史前移,我們從春秋時代說起。春秋時的楚國有個採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採石,看見一隻風凰棲落在一塊青石上。「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卞和認定這塊石頭是個寶貝,便將它獻給楚厲王。
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就以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被認成是普通的石頭,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腳。
再往後,武王的兒子文王做了國君,卞和還想去獻寶,可他失去雙腳無法行走,於是抱玉大哭,哭寶玉不為人識。文王派人去問他,他說:「我並不為失去雙腳而傷心,我傷心的是明明是寶玉卻被說成是石頭,明明是忠誠的臣民卻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便命人將石頭剖開,果然是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更神奇的是這塊寶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據記載,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
無價之寶和氏璧歸楚文王後,被視為國寶,在楚國歷代國君手裡相傳了370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徵。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各諸侯國都想把這塊稀世之寶據為己有。
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蹤是在四百年後。楚威王將此璧賞賜給了有功的相國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經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為張儀所偷,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憑三寸不爛之舌瓦解了六國的「連橫」,玩六國於股掌之間,為日後強橫大秦的鐵騎踏平六國掃平了障礙。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
五十多年後,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流到了趙國,出現在趙國太監纓賢的手中,趙惠文王便據為己有。此時,秦國勢力已十分強大,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趙國,便說要用十五城來交換璧。趙王孱弱,只好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上演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六十一年後秦滅趙。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諫逐客書》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的句子,「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璧」兩物,說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將此玉琢為璽,玉工孫壽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為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
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視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風浪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浪,便將傳國玉璽丟入湖中。說來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風平浪靜。
八年後,秦始皇巡狩到華陰,有人持璽擋道,奉還秦始皇曰:「持此還祖龍。」(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而稱「祖龍」)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璽,該人即化作一陣清風而去。
不久,秦始皇東巡時病倒於途中,據《史記·秦本記》,秦始皇「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即以此璽為天子之權的象徵傳給扶蘇。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玉璽傳給二世胡亥。
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秦王子嬰殺死趙高,把璧獻給劉邦。劉邦入咸陰,子嬰「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和氏璧成了天下的象徵,類於「九鼎」。
劉邦建立漢朝,並把秦玉璽作為漢朝的國印,從他起,將玉璽一代一代傳了下去。自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當時的皇帝劉嬰僅兩歲,傳國璽由王莽的姑母漢孝元太後代管。王莽命大臣王舜向孝元太後索取傳國玉璽,孝元太後身為漢朝的皇太後倒心向著漢室,被逼不過,一怒之下將此鎮國之寶擲於地上(《漢書·元後傳》),據說摔壞了璽紐的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了王莽,奪回傳國玉璽,此璽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徵。
到了東漢末年,戰亂紛起,群雄逐鹿,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此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亂,各路諸侯紛紛起兵。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見城南甄官井中隱隱冒五色彩光,使人下井打撈。撈起一宮女服裝的屍體,顯見那屍體已經有很長時間,卻未腐爛,屍首項下帶一錦囊。取開看時,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打開裡面有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孫堅意外地得到玉璽,《三國演義》有「匿玉璽孫堅背盟」一回即此謂。孫送給袁術,袁敗後歸漢獻帝。
然後曹丕廢漢自立,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璽,並自作聰明地在玉璽一側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漢傳國之璽」。
只過了四十五年,這顆玉璽又傳到了司馬炎的手中。司馬炎倒沒有再在上面刻上什麼「晉受魏傳國之璽」的字樣。要是都像曹丕這么刻下去,後來搶得皇位的皇帝們恐怕就沒地方去刻字了。
五胡亂華,玉璽由南朝承襲。
不過,後來的皇帝們不管這顆玉璽上有沒有地方供他們刻字,以紀念搶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顆璽了,因為這顆用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傳傳傳丟了!
這顆玉璽由魏、西晉相傳,經前趙、後趙,又落入前秦苻堅之手。後苻堅為其部將姚萇俘獲,姚要他交出玉璽,苻堅說已送給東晉了,玉璽在這時可能已經丟了。
姚自己要當皇帝,覺得不能沒有傳國璽,於是在他建立後秦國時,就偽造了一顆「傳國璽」。他這一招啟發了所有想當皇帝的朋友,與此同時,後燕慕容垂也偽造了一顆。東晉司馬家族素以正統自居,見此情形,也連忙偽造一顆,卻把文字刻錯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他們還順便編造了一則故事,稱這顆假玉璽是冉閔的部將蔣干送來的。
後秦的那顆「傳國璽」在劉裕滅後秦後被帶回了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毀了它。東晉的那顆後來流入北齊。因為後燕的那顆在亡國後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後,又將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璽毀了。於是,三顆假璽只剩當初後燕慕容垂制的那顆,假到此時也就算是真的了。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隋滅,隋煬帝楊廣皇後蕭氏攜璽及部分皇室人員流亡突厥。唐貞觀四年,蕭後攜璽歸唐。
唐末,玉璽為後梁朱溫所得,傳於後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自焚後,這顆玉璽也下落不明了。
後晉時北遼大舉入侵,多次搶掠,傳國玉璽至此不見載於文獻。
北宋趙匡胤以後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璽。雖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玉璽的,但那都是都是民間偽造仿刻之作,為了證明自己「受命於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己的,官吏藉此以討好皇帝罷了。
宋紹聖年間,咸陽獲一方「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的玉印,經當朝十三名學士官員的考證,認為是真秦制傳國璽。明孝宗皇帝也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認為是假的而沒有用它。
清初時,故宮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稱為傳國璽。而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一塊贗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鍾磷等人仍在追索這塊鑲金王璽
⑵ 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每當我走過內蒙古博物館舊址門前時,總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戀之情,我會忍不住多看它幾眼,樓頂上那匹賓士的駿馬似乎被冷落了,它見證了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帶我到內蒙古博物館。在懵懂的記憶中,那裡就像寶庫一樣。直到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才對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學來這里觀看木偶戲,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欽佩,看完木偶戲,又有小講解員義務為我們講解,聽完講解後,我就喜歡上了這里。從那時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小講解員。於是,我報名了,並且參加了相關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老師的精心指導,我終於了解了蒙古族歷史展廳,並且能夠流利為大家講解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每逢節假日,博物館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這里的老師們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紡線和擀氈,一起學習踩高蹺,一起表演木偶戲,一起參加歡樂大課堂,特別開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講解員比賽中,我獲得了冠軍。博物館的老師們對我的關愛和培養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歷史,也學會了奉獻,作為一名小小志願者,我願意為遊客講解內蒙古的文化和歷史。
5月3日這天,我們全家來到內蒙古博物館合影,也和這里的老師們合影留念,這是因為,博物館和博物院合並了。
當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館門前時,那份依依不捨已經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館為我帶來兒時的美好時光和永恆的記憶。
(內容你可以仿照這個寫,可以把地點之類的東西改一改,在加一些「廢話」感想,語句之類的,就可以到800字了!!)
⑶ 名人保護文物的故事
一直在思考我國文物的現狀和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10月去了晉祠,本來就是去玩的,但是看到一些畫面真的很痛心。可能是東西太多了,隨便拿出一件東西可能歲數就上千年,在看到別的國家一些一二百年的東西我們會嗤之以鼻,我們戰漢的東西都要分分成色,這是別的國家想都不能想的,所以面臨著很尷尬的事情,即使一些發達國家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先進科學技術面對中國文物都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本國並沒有如此悠久又繁復的物件,而我們國家的技術又遲遲跟不上這些文物的面世速度,這是許許多多搞收藏的人所頭疼的。
有些遠了,近處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可能在專業人士眼裡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並不是很高的文物正在遭受劫難。
這是放碑石的地方,風化嚴重,許多碑文的內容已經不能辨識。
它們已經給自己站成了墓碑,群冢。
沒有玻璃罩子,對不起,我還是拍照了,好在沒有開閃光燈,只是我為什麼能拍照呢?並沒有人看管。當然群眾的自覺性有待提高,但是管理層也有諸多問題吧?如果我不拍照,誰知道這一幕慘狀?
同樣的。
碑林,隨意的拓,也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手是可以隨意的摸,隨便給旁邊什麼K什麼J的,他們都會供奉爺爺似的保護起來。
如果前面的都不去保護的話,那這個是不是應該受天譴啦?《晉祠銘》,當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
碑額。
⑷ 古董歷史的故事作文
收藏鮮花,手留余香;收藏成功,收獲經驗;收藏失敗,心留教訓。
———題記在人生的舞台,你能留下多少汗水;在社會的沙灘,你能留下多少足跡;在歷史的長河,你能留下多少追憶。收藏父愛的「古董」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父親是個普通人,沒有太多文化,他在孩子眼中已成為過時的古董。但是,父親畢竟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天地,他是兒子的避風港;是家庭的撐天柱;是家人的頂樑柱。
父親對兒子的愛是真誠的,是無私的,是偉大的。一位父親可以為了兒子而不顧一切。這種愛一代又一代傳下來,已成為無價的古董。
收藏父親的「古董「吧!
收藏友誼的「古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朋友,他是我們在外的家;是我們在外的避風港;是我們在外的避難所。
朋友間的友誼是真摯的,純潔的,日久天長的。朋友間披肝瀝膽,無所不談。在我們困惑時,朋友為我們點明前進的航燈;在我們失敗時,朋友為我們點亮希望的蠟燭;在我們挫敗時;朋友為我們打開毅力的門窗。
收藏友誼這「古董「吧!
收藏失敗的「古董」
「失敗乃成功之母。」
俗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要長將失敗記在心上,添加自己的壓力。要將失敗轉為動力,失敗讓我們收獲經驗;失敗讓我們總結教訓;失敗讓我們知道奮斗;失敗讓我們走向成功。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從失敗中總結教訓,繼續努力,而是被失敗嚇退。
收藏失敗的「古董」吧!
收藏父愛,懂得孝道;收藏友誼,學會為人;收藏失敗,明白拼搏。
———後記
⑸ 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每當我走過內蒙古博物館舊址門前時,總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戀之情,我會忍不住多看它幾眼,樓頂上那匹賓士的駿馬似乎被冷落了,它見證了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帶我到內蒙古博物館。在懵懂的記憶中,那裡就像寶庫一樣。直到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才對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學來這里觀看木偶戲,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欽佩,看完木偶戲,又有小講解員義務為我們講解,聽完講解後,我就喜歡上了這里。從那時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小講解員。於是,我報名了,並且參加了相關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老師的精心指導,我終於了解了蒙古族歷史展廳,並且能夠流利為大家講解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每逢節假日,博物館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這里的老師們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紡線和擀氈,一起學習踩高蹺,一起表演木偶戲,一起參加歡樂大課堂,特別開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講解員比賽中,我獲得了冠軍。博物館的老師們對我的關愛和培養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歷史,也學會了奉獻,作為一名小小志願者,我願意為遊客講解內蒙古的文化和歷史。
5月3日這天,我們全家來到內蒙古博物館合影,也和這里的老師們合影留念,這是因為,博物館和博物院合並了。
當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館門前時,那份依依不捨已經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館為我帶來兒時的美好時光和永恆的記憶。
⑹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物的資料 小故事或傳說
北京人頭蓋骨的故事
太長啦···但是很傳奇···
自己搜去
⑺ 歷史文物的傳說
關於銅牛傳說
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為了個人享樂,挪用建立海軍的幾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她傳下旨令: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還要有牛郎和織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安置了一頭銅牛,以象徵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身體朝東,而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方向。這樣,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格局。從此,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遙望著「織女」,卻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裡,向著織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銅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們趕忙稟報太後慈禧。慈禧開始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麼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隻,放在原來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鐵鏈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銅牛又動起來,眼看鐵鏈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將它拉住。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拚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斷了。幸好這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鐵鏈,七手八腳最後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便留下了一隻斷了尾巴的銅牛。
銅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徵。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為天河。在天河兩側必有牛郎和織女。昆明湖東堤岸邊設置了"牛郎",那麼織女又在何方?據有關史料記載,昆明湖西側有"織耕圖",以此象徵"織女"。據民間傳說,在昆明湖西牆外某一菜園里,曾發現了"織耕圖",的蹤跡。有一漢白玉石碑,上刻有三個字"織耕圖"和乾隆御筆的方印,這織女如何在西牆外?據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為晚清府腐敗無能,頤和園 遭帝國主義列強兩次劫難,很多珍貴文物遭受破壞,被偷盜哄搶很多,有一些流失園外,也就不足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貪圖享樂的慈禧太後,則把自己比作天上國母王母娘娘。在擴奸建頤和園,她曾傳下御旨,要將頤和園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宮天河,當然要有牛郎和織女了。為此,她見昆明湖東堤已經安置了銅牛,能夠象徵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邊,建起了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好沖著織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織女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
⑻ 求我和博物館的故事作文800字
每當我走過內蒙古博物館舊址門前時,總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戀之情,我會忍不住多看它幾眼,樓頂上那匹賓士的駿馬似乎被冷落了,它見證了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帶我到內蒙古博物館。在懵懂的記憶中,那裡就像寶庫一樣。直到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才對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學來這里觀看木偶戲,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欽佩,看完木偶戲,又有小講解員義務為我們講解,聽完講解後,我就喜歡上了這里。從那時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小講解員。於是,我報名了,並且參加了相關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老師的精心指導,我終於了解了蒙古族歷史展廳,並且能夠流利為大家講解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每逢節假日,博物館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這里的老師們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紡線和擀氈,一起學習踩高蹺,一起表演木偶戲,一起參加歡樂大課堂,特別開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講解員比賽中,我獲得了冠軍。博物館的老師們對我的關愛和培養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歷史,也學會了奉獻,作為一名小小志願者,我願意為遊客講解內蒙古的文化和歷史。
5月3日這天,我們全家來到內蒙古博物館合影,也和這里的老師們合影留念,這是因為,博物館和博物院合並了。
當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館門前時,那份依依不捨已經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館為我帶來兒時的美好時光和永恆的記憶。
⑼ 我國歷史文物有哪些還有什麼故事
文物列表
◆ 「五星出東方」護膊
◆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 陶鷹鼎
◆ 司母戊銅鼎
◆ 利簋
◆ 大盂鼎
◆ 虢季子白盤
◆ 鳳冠
◆ 嵌綠松石象牙杯
◆ 晉侯蘇鍾(一套14件)
◆ 大克鼎
◆ 太保鼎
◆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 良渚出土玉琮王
◆ 水晶杯
◆ 淅川出土銅禁
◆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 齊王墓青銅方鏡
◆ 鑄客大銅鼎
◆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 涅盤變相碑
◆ 常陽太尊石像
◆ 大玉戈
◆ 曾侯乙編鍾
◆ 曾侯乙墓外棺
◆ 曾侯乙青銅尊盤
◆ 彩漆木雕小座屏
◆ 紅山文化女神像
◆ 鴨形玻璃注
◆ 青銅神樹
◆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 搖錢樹
◆ 銅奔馬
◆ 銅車馬
◆ 牆盤
◆ 淳化大鼎
◆ 何尊
◆ 茂陵石雕
◆ 河姆渡土「陶灶」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 獸首瑪瑙杯
◆ 景雲銅鍾
◆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 八重寶函
◆ 銅浮屠
◆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 中山王鐵足銅鼎
◆ 劉勝金縷玉衣
◆ 長信宮燈
◆ 銅屏風構件5件
◆ 角形玉杯
◆ 人物御龍帛畫
◆ 人物龍鳳帛畫
◆ 直裾素紗禪衣
◆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 紅地雲珠日天錦
◆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 青花釉里紅瓷倉
◆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至於故事的話你把感興趣的文物搜索一下 這里發的話太多了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