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小故事及感悟50
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內為了防止小白及時回到齊國登基容,在小白會齊國的途中,管仲帶部隊攔截小白,並用弓箭射中了小白的腹部,見小白吐血倒地,以為死了,便回去復命。其實箭被小白腰帶擋住了,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自己的舌頭假裝受傷,最終騙得管仲,及時回到齊國順利登上王位。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便推薦他給小白,小白也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了管仲。此後管仲輔佐小白,成就了一個盛極一時的齊國,小白也當上了春秋時期的霸主。
這就是齊桓公小白與名臣管仲之間的故事。
感悟:不計前嫌,放下恩怨,通力協作,成就了一代明君賢臣的佳話。
2. 歷史小故事讀後感或者名人小故事讀後感
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你能滿意,謝謝!
願雷鋒精神永放光彩!這是我看了《雷鋒的故事》這本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雷鋒同志是一個普通的汽車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業績。他把遠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用共產主義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論和行動,表現出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廣闊胸懷和高尚情操。
雷鋒同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在人生富有意義的轉折中,他毅然選擇了正義,選擇了真理,選擇了共產主義。雷鋒熱子黨、熱子祖國、熱子社會主義,堅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觀。我覺得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毫無損人利己之心、自覺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雷鋒同志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從共產主義這個角度為出發點的。無論在什麼崗位,雷鋒總是這樣說,這樣做:「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這朴實的話語充分反映了一個革命戰士一切服從黨安排,一切從革命利益出發的共產主義崇高品質。最能表現他這種精神的是發生在新兵分配工作時的一件事:雷鋒正要隨部隊前往運輸連,部隊指導員命令他先去部隊臨時組織的演出隊表演節目,這樣可以加深軍民魚水情。雷鋒出於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來到演出隊。但是因為雷鋒有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怕影響演出效果,他主動請求擔任演出隊的後勤工作,把節目讓給其他人。讀到這里,我被雷鋒這種以大局為重,甘心情願做無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動。
偉大出自平凡,崇高寓於平凡。我們青少年學習雷鋒,就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萬丈高樓起於壘土。」雷鋒經常幫助有困難的群眾,把田大娘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來孝敬、子戴。雷鋒同志自己曾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感人肺腑的語言能不使人流淚、使人心靈震動嗎?雷鋒同志善於從平凡的小事做起,走一路,好事做一路。難怪群眾稱頌「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毛主席曾經說過:「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雷鋒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民做了一輩子好事。在他犧牲的那一天,他還盼望著去看看田大娘,再為鄉親們做好事。董必武賦詩贊揚雷鋒說:「所做平凡事,皆成巨麗珍。」我們這一代應像雷鋒那樣,滿腔熱忱、堅持不懈地做有益公眾的平凡小事,用共產主義思想的瑰麗珍珠,鑲嵌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大廈。
一個時期,有些人認為「雷鋒精神已過時了」。然而,在事實面前,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說法是錯誤的。在3月4日——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紀念日前夕,團員青年們正在街上為群眾義務服務。城河路兩旁到處都是為群眾義務修理自行車、家用電器、理發、燙衣的青年們。街道的四周一隊隊紅領巾揮動著手中的掃帚,正在熱火朝天打掃馬路,潔凈的街道在他們腳下延伸。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在新中國,有多少雷鋒式的炎黃子孫,他們發揚了雷鋒的光榮傳統,做一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星星!
雷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在四化建設的旅程中,雷鋒精神之花已在我們這一代身上重綻笑臉。讓我們把雷鋒這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精神作為一種精神財富流傳後世,發揚光大,為祖國——這個五彩繽紛的百花園增添一分春色。
3. 誰有歷史小故事,並有感悟,200字,急!哪位好人告訴我!!!
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回。為了防止小白答及時回到齊國登基,在小白會齊國的途中,管仲帶部隊攔截小白,並用弓箭射中了小白的腹部,見小白吐血倒地,以為死了,便回去復命。其實箭被小白腰帶擋住了,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自己的舌頭假裝受傷,最終騙得管仲,及時回到齊國順利登上王位。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便推薦他給小白,小白也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了管仲。此後管仲輔佐小白,成就了一個盛極一時的齊國,小白也當上了春秋時期的霸主。
這就是齊桓公小白與名臣管仲之間的故事。
感悟:不計前嫌,放下恩怨,通力協作,成就了一代明君賢臣的佳話。
若有用,望採納,謝謝。
4. 歷史故事及感悟300字
勵志小故事及感悟:一隻破水桶的啟示
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隻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隻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日復一日,農夫天天只能從河裡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經過兩年的失敗之後,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它說:「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的路沿上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漏,於是在你的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我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它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麼會有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感悟:
(1)我們每個人都好比那隻有裂縫的桶,各自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倘若我們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懂得發現對方的長處,並且能夠揚長避短,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和豐富多彩。
(2)人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優點和缺點。辨證思想告訴我們,優點和缺點都不是絕對的,哪怕再不好,都有它的價值所在,要學會利用身邊所有的資源。
5. 一個歷史小故事加上自己的感悟
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群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 《三顧茅廬》中,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著大雪去的,還是沒見著;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 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著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6. 歷史的感悟
作家楊大俠指出,歷史學家總是期望用詳盡的資料來系住人們對於歷史的記憶,卻不知真正的歷史是用來忘記的。記住歷史只能是對歷史的重復,忘記才是另一個新生命的起始。
7. 60個歷史小故事及歷史啟示
我靠鹵煮30分就打法了?100分,手打六十,給分析,干不幹?
8. 歷史小故事50字代感受
林逋晚年隱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種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樹。平日除草回,施肥,答辛勤勞作。待到梅子熟時,就有成群小販前來買他的梅子。他賣梅子不是按斤論兩而是根據每樹梅子多少毛判判,估價公道。所以商販們都喜歡買他的梅子,他還准備三百六十五個竹筒,把每棵樹賣下的錢分另裝入竹筒里編上號。不管有客人、無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錢過生活,絕不多用一文。他還養了兩只白鶴。客人來了,先生就打個忽哨,白鶴立刻飛來,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錢和紙條裝在一隻袋裡,掛到白鶴頸上,讓白鶴飛往市裡買魚肉酒菜。那些商販見白鶴飛來,知道先生來了客人,就按紙條所開貨物收錢付貨,交白鶴帶回
9. 歷史小故事加感想
一次,魯國國君孟孫帶隨從進山打獵,臣子秦西巴跟隨左右。打獵途中,孟孫活捉了一隻可愛的小鹿,他非常高興,便下令讓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宮中,以供日後玩賞。秦西巴在回宮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隻大鹿緊跟在後,不停地哀號。那隻大鹿一號叫,這里小鹿便應和,那叫聲十分凄慘。秦西巴明白了,這是一對母子,他覺得心中實在不忍,於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顧秦西巴站在旁邊對自己有什麼危險,一下沖到小鹿身邊,舔了舔小鹿的嘴,兩只鹿便撒腿跑進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見了。 孟孫打獵歸來,秦西巴對他說放走了小鹿,孟孫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獵回來的余興一下子全沒有了,他氣得將秦西巴趕出宮門。
過了一年,孟孫的兒子到了念書的年齡,孟孫要為兒子找一位好老師。許多臣子都來向孟孫推薦老師,孟孫一一接見這些人,但他總覺得不是十分滿意。正當孟孫悶悶不樂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開朗,立即命人去尋找秦西巴,並把他請回宮來,拜他為太子老師。
左右臣下對孟孫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們問道:「秦西巴當年自作主張,放走了大王所鍾愛的鹿,他對您是有罪的,您現在反而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笑了笑說:「秦西巴不但學問好,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隻小鹿都生憐憫之心,寧可自己獲罪也不願傷害動物的母子之情,現在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
仁愛是做人的根本。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是必然的。一個人,連動物都愛護,他的愛是博大的,令人肅然起敬。我們今天響應國家的號召,要構建和諧社會,正需要這種仁慈博愛的精神。
10. 歷史小故事與道理
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頭一年打敗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都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術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宴會進行當中,博士的領袖周青臣舉酒頌揚秦始皇的功德,他說:「早先秦國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賴陛下的英明,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趕走了蠻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陽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從陛下的統治了。陛下廢除了分封制,設立了郡縣制度,從此免除了戰爭的禍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過著安樂的日子。這樣的太平時世,必定能代代相傳,直到千秋萬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塵莫及啊!
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心裡甜滋滋的,他連連點頭誇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但是這一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個叫淳於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裡十分難過。他趕快往前走幾步,急急忙忙地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像眾星拱月那樣拱衛中央朝廷,那個制度本來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子弟卻毫無地位和實權。將來萬一出個像當年齊國田常那樣謀篡王位的亂臣賊子,又有誰能挽救得了那種局面呢?我聽老一輩的人說過:事情不照老規矩辦而想要長久,根本就不可能。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過錯,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還是應當重新謀慮關於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於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裡有些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候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於越的謬論,他對秦始皇說:」古今時代不同,情況已經隨著時代改變了,我們決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來實行。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法令已經統一,老百姓應當努力種田做工,讀書人應當努力學習現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還有那麼一些讀書人,總是死抱住老一套東西不肯放,老是根據過去古書上的記載來攻擊當前的政治制度,這對於陛下的統治是很不利的,必須予以嚴厲禁止。我建議史官所收藏的圖書,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治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這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制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