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蓬元帥有前世嗎,是誰
文章轉載
豬八戒的身世,很多人只從影視劇中了解,他是天蓬元帥下凡,因在天庭調戲了嫦娥,所以被貶到豬圈,成了一位豬頭人身的怪物。豬八戒好吃懶做,還貪色,是孫悟空經常捉弄的對象。
但是,他任天蓬元帥之前,是什麼呢?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在往期文章中,蝸牛就給大家分析過了,非要豬八戒修仙的大仙究竟是誰,玉帝給他這么高的待遇,其實也是看在他師父份上。
在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前世介紹得比較模糊,其實在多部作品中,都有天蓬元帥前世的介紹。
在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確有天蓬元帥這個人,但是,可不是愛調戲嫦娥的風流官員,而是北斗九辰之首,他有三頭六臂,管著豐都鬼城,只要凡人念他的天蓬咒,小鬼就要爛眼睛和嘴巴,所以是凡人的守護神。
他在任天蓬元帥之前,有個前世,姓卞,名庄,也有三頭六手。他其實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名勇士。
《史記 張儀列傳》里專門介紹了一段他刺虎的故事。
話說有一天他要去刺殺兩只危害一方的老虎,一個小童制住了他,說那兩虎正要去吃一頭牛。當它們吃得很香的時候,就會掙搶起來,最終結果一定是大個子老虎受重傷,小個子老虎被咬死。這個時候,你只要刺殺受重傷的大老虎,就能得到殺死兩虎的美名了。
這卞莊一聽,有道理啊。於是他就這樣照做,最後名聲搞得很大。這就是「坐山觀虎鬥」的由來。
通過這件事,讓卞莊智慧大開,在處理其它事時,非常講究策略,最終成了那個時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人。
『貳』 要真實的歷史故事
1.歷史上死亡最臭的皇帝---晉景公姬獳。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權傾天下的厲害人物,戎馬一生,過了一輩子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到了晚年估計是有點老年痴呆了,也好奇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於是便找了當時晉國的一位算命先生來給自己算一卦。
姬先生問:我還能活多久啊。算命先生也實在就說:「今年的新麥子你肯定吃不上了」。這話擱到誰身上誰也不痛快不是,於是作罷。等到今年麥子出來的時候,姬先生就把那位算命先生找來了,說:「你看我碗里的不就今年的新麥子嗎?
你不是說我吃不上嗎?我這就吃給你看,不過我吃之前你得先死,是讓你算的不準呢」!出完算命老頭拉出去被砍了,正當姬先生准備吃飯的時候感覺身體不適,於是就上了趟廁所。侍衛等了半天,還看不到皇帝回來吃飯,四處尋找,最後在廁所發現了姬先生的屍體,已經一命嗚呼了。
2.歷史上死亡最奇葩的皇帝---秦武王贏盪
他生在當時秦朝正鼎盛的時候,年齡才23歲,風華正茂的歲數,並且他身體強壯,孔武有力,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有點缺心眼,喜歡跟人家比力氣。跟他比過力氣的人都封了大官;比如:烏獲、孟說等人。
23歲那年,外出到洛陽,看見洛陽的大鼎頓時來了興趣,還聽說有個姓孟的也是個大力氣之人,這他就不服氣了,所以找人過來一比高低,非得說自己也能舉起來,最後舉是舉起來了,可惜沒抗住啊,最後鼎掉下來砸斷了大腿;放到現在不過是截肢的問題而已,可是當時醫療條件差了,沒幾天就死在了洛陽,真是英年早逝。
3.歷史上最無奈的宰相---崔杼
當時的齊國君主是姜光,姜光的能當上君主還是崔杼一起聯合起來才做到的,按說他們兩個的關系應該更加緊密才是,奈何姜光貪戀美色,把綠帽子帶到了昔日的戰友頭上,崔杼知道事情後一不做二不休,找人結果了君主的性命。
碰巧當時的史官心眼比較直,就如實寫到:"崔杼弒其君"。崔杼也覺得名聲不是好聽,再說自己也真的有情可原,史官不聽被崔杼給殺了,當時的時候史官都是世襲制的,史官的弟弟上台後還是這么寫;崔杼一怒又殺掉了,當史官第三個弟弟上台後崔杼聽說他還是這么寫,他就不敢再殺了,否則真的就遺臭萬年了。
4.漢武帝想殺奶媽
奶媽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道:「皇帝殘忍而執拗,別人求情,你反而死的更快。
皇帝要處決你的話,你記得回頭看我,我當想辦法激將皇帝。
」奶媽按照東方朔說的做,東方朔在武帝旁對奶媽說:「你最好趕快走吧,皇帝現在都已經長大了,怎麼會惦記著你小時候餵奶的恩情呢?」皇帝感到很悲傷,就不再提殺乳母的事了。
5.東坡肉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
老百姓為了贊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叄』 有沒有歷史真實故事
蘭陵王的面具 公元564年,北周與北齊之間的邙山之戰使一位歷史名將一戰成名,他就是千古美名揚的蘭陵王。
蘭陵王名高肅,字長恭,東魏權臣高歡長子高澄之子。因其封地在徐州蘭陵郡,故被世人稱為「蘭陵王」。
中國四大美男的說法頗多,但各種版本里都少不了蘭陵王。描述他美貌的記錄極多:據《北史》中對蘭陵王的記載稱:其「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又說其「風調開爽,器彩韶澈」;《隋唐嘉話》中的記載更美,說其「白類美婦人」。如此可見蘭陵王的傾國美貌。
然而,在狼煙烽火年代中,誰會懼怕一位貌美如花的將軍?為此,蘭陵王每次征戰必會帶上一副面目十分猙獰的面具,以震懾敵軍。憑借這副面具,他躍馬沙場,刀劍翻飛,縱橫馳騁,一派虎將的霸氣威風,在連年征戰中屢立戰功,最終成為東魏政權極為強勁的支柱。蘭陵王的面具,成就了他的戎馬生涯。
蘭陵王不僅美貌驚人,而且品行高潔,其愛兵如子、不貪女色的故事被世人廣為傳頌。
據《北齊史》記載,其「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不僅如此,即使對自己的「政敵」他也是寬厚以待。當年蘭陵王在瀛洲時,因一位名叫陽士深的行參軍的誣告而被免官。多年後,蘭陵王東山再起,陽士深正好在他營中聽令,日夜擔憂蘭陵王會因往事報復害他性命。蘭陵王得知此事後不僅極力安慰,還故意找了一個借口,打了陽士深二十大板,以讓他安心。
功高品潔又深受愛戴,蘭陵王難免引起君王高維的警覺猜忌。為保安全,蘭陵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決定自污形象,消弭高維的警惕。於是,他開始故意明目張膽地廣受賄賂,全然擺出一副極其貪財的面目。此後,人們常看到他的門前,賄賂的人竟然排起了長隊。
俗話說,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來了。蘭陵王給自己戴的這副貪財的面具也不例外。很快,他的極度貪財引起了皇上高維的警覺。再有一些奸佞小人在皇上耳邊讒言,也日漸加深了高維心中對蘭陵王貪財的疑惑。如此高貴的身份卻還極其貪財的理由只有一個—為謀反籌集大量的軍費!
蘭陵王自製的這副假面具終於為他引來了殺身之禍。公元573年,北齊皇帝高維設宴請蘭陵王,共賞那曲因為他而誕生的名曲《蘭陵王出陣曲》。酒過數巡,高維感慨:「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啊!」而此時,蘭陵王卻無心快語道:「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蘭陵王萬萬不曾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句「家事」卻讓高維心中長久的猜忌頓然堅定。蘭陵王將國事當作家事,其稱帝之心昭然若揭。
不日,高維的一杯毒酒送至蘭陵王面前。蘭陵王至死不解,自己的殺身之禍究竟是在哪裡埋下的禍端。
蘭陵王的兩副面具,一副成就了他戎馬生涯的赫赫威名,另一副卻將他引向了黃泉路。成也面具,敗也面具,看來面具戴久了必然會艾艾故事網歡迎您迷失自我。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名將蘭陵王使人思之腸斷神傷。
『肆』 西遊記中的天蓬元帥豬八戒,在歷史上有什麼原型
小說《西遊記》所呈現的宏觀場景是“天界”、“冥界”和“人間”,如此宏大的場面中,頻繁出場的角色一般都是天帝、天神、佛道尊者,由此不難想像唐僧在取經路上遇到的小角色所影射(映射)的不會是現實中的普通人物。那麼角色豬八戒又意指何人呢?
先說豬八戒,根據《西遊記》中的描述,豬八戒原先是天宮的天蓬元帥,因觸犯天條貶到人間錯投了豬胎。我們姑且相信角色豬八戒影射的是兩個朝代中的不同歷史人物,根據《西遊記》作者對角色“天蓬元帥”、“豬八戒”的刻畫過程中表現出的態度可以斷定,這兩個角色映射到現實中應該是兩個反面人物。因為作者對豬八戒的態度與孫悟空不同,對孫悟空是極力贊美而對豬八戒是極力醜化,且譏諷與醜化的手段極其辛辣。
除了醜化他的相貌,在《西遊記》作者筆下的豬八戒其品質極其惡劣,懶惰、貪財、好色、自私;說慌話、吹牛皮、背信棄義、挑撥離間、臨陣逃脫……,凡是人類所有的缺點,他幾乎全佔了。由此足以瞥見“豬八戒”這個角色所影射的生活原型和《西遊記》作者似乎有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刻骨的仇恨。
為了讀懂《西遊記》,研究其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九齒釘鈀的奧秘
豬八戒手中的鈀子是農具,但它是九齒,古代帝王被尊稱為“九五之尊”,可見這鈀子並非一般農民的器具。《西遊記》中有交代:豬八戒被貶下界後被一村女卵二姐(在青海,“卵二姐”這種稱呼是蔑稱)招贅,即喚做“倒查門”,那女子死後佔了她的家產,這鈀子自然是農女所使的農具。
馬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靈璧縣人。她之所以被稱為“馬大腳”,是因為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因此被人稱之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養父郭子興把她許配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鈀子”也是紅巾軍起義軍手中的得力武器,因為紅巾軍起義是在修築黃河時聚眾爆發的。
佛有好生之德,作者將明太祖的靈魂塑造成豬八戒,讓他跟隨唐僧取經,此舉正是佛對凡塵所犯深重罪孽者的救贖,這也符合明朝皇帝弘揚佛法的歷史之真實。
唐僧是唐朝人,朱元璋是明朝人,《西遊記》作者讓他們結伴“取經”?因為《西遊記》是小說,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的,其中所講的故事從不受常人時空觀的限制。品讀這部曠世傑作時,讀者們也將自己的視野拉長到幾千年華夏文明史當中、站在華夏文化的制高點上去審視和思考吧……
『伍』 天蓬元帥的來歷
1、人物來歷
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帥,主管天河。後因喝醉酒調戲霓裳仙子被玉皇大帝被貶下凡間,到人間投胎,卻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曾占福陵山雲棧洞為妖。它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又招贅到福陵山雲棧洞的卵二姐(鳳凰生的一個死卵,因靈氣強大幻化成妖)家,想不到一年卵二姐卻死了,只留下一個洞府給他。至此棲身雲棧洞,自稱「豬剛鬣」。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被唐僧收為二徒弟後,為讓其繼續戒五葷三厭,唐僧給他起了個別名叫「八戒」。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好幫手,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在小說當中,由於他的懶惰、貪吃和好色,常常使唐僧師徒陷於困境當中。取回真經後,豬八戒由於「又有頑心,色性未泯」被封為凈壇使者。會天罡三十六變,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耙。
2、姓名來歷
《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五葷三厭屬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 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卜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出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唐僧給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義的。
傳說,吳承恩的家鄉江蘇淮安有個二流子,名叫朱八,又懶又饞,又愛偷偷摸摸的。吳承恩認為朱八這種人經過磨練才能變成好人,世人應以朱八為戒,勿學朱八,這才結合野豬精的故事,取名豬八戒。
3、性格特點
豬八戒性格憨厚,力氣大,但好吃懶做,膽小,愛佔小便宜,貪圖女色,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難分敵我。豬八戒貪吃貪睡,自私自利,好進讒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就是作繭自縛。為什麼連這樣一個人也最終修成正果,被如來佛封為「凈壇使者」。這與豬八戒的知錯就改,能聽取他人意見有重要聯系(其實這與悟空的『督促』有很大關系),做到了懸崖勒馬、甚至是浪子回頭。在取經事業中的他對師兄的話還算得上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總算是為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才有凈壇使者的美好結果吧。《西遊記》是具有濃郁象徵意味的神魔小說的代表作,而豬八戒則是作者吳承恩在這部作品中著力塑造的一個喜劇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勞、憨厚率直的品質以及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領,同時還有豬的形體特徵,這充分體現了作者把人性、神性、豬性的完美結合。
4、角色原型
魯迅認為豬八戒的形象是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例如干寶《搜神記》「豬臂金鈴」故事,曠源《閑話豬八戒》一文補充了魯迅的論點,他認為《搜神記》「安陽亭書生」中母豬精更接近豬八戒。龔維英在《豬八戒藝術形象的淵源》中認定豬八戒的最原始依據是河伯馮夷。吳自牧《夢梁錄》曾提到「天蓬」本為道教仙官門。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一文推考豬八戒是從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佛制苾芻發不應長因緣》中變大豬救沙門之大神衍化而成的。陳寅恪又說:「豬八戒高家莊招親故事,必非全出中國人臆撰,而印度又無豬豕招親之事……此故事復經後來之講說,閃毗國之,以音相同之故,變為高家莊之高。驚犯宮女,以事相類似之故,變為招親」。
『陸』 天蓬元帥的故事
地仙界。西牛賀洲。
「天蓬元帥,你在安天大會後竟然調戲嫦娥仙子,今陛下大怒,休要怪兄弟們了 !」
天空中雷聲陣陣,天蓬元帥不巧正落在豬圈裡 。
「不要攔我,讓我再劈他一下,竟然敢調戲美麗的嫦娥仙子!」一個金甲神人舉起雷公槌,一道霹靂下來,正中豬圈中剛剛出生的一隻小豬。那金甲神人還要再劈,同僚們慌忙將他抱住。
「這就是我期待的穿越么?」豬圈裡一隻小豬懨懨的趴在地上,剛剛有個霹靂落下來,險些炸到他,這只小豬也沒動彈分毫。
小公豬哼哼唧唧的看著身邊的一頭母豬和三個小豬崽,悲哀的想:「怪不得算命先生說我有大富大貴之相,天蓬元帥下凡,還給我起個名字叫罡烈,豬八戒的大號,不就是豬剛鬣么……」
豬圈和糞池不算太慘,好歹也算是有房子的主了,要知道在現代你累死累活也未必有房子呢!最慘的是如果不吃豬奶的話,就必須吃豬食!
「如果讓我知道那個算命先生叫什麼名字,我一定要幹掉他!咳,不知道這里的是不是回民生活區…… 」
「小三長得壯實 !」女主人來了 ,五大三粗,嗓子也很粗,指著朱罡烈對丈夫道:「過年的時候,應該能上席了。」
老朱不由打個冷戰:「晦氣,晦氣!弄了半天還是被人吃,這里沒有動物保護協會么?不行,老子必須逃走!」
逃走必須有足夠的體力,豬食是決不能吃的,豬奶倒可以吃 。
老朱舉起豬蹄膀,給旁邊的兄弟就是一嘴巴,靠!敢跟老子搶奶吃?小心我把你燒成烤乳豬!
旁邊的小豬哼哼兩聲,瞥了老朱一眼,大有不屑之意,彷彿在說:「你早晚也是烤乳豬!」
老朱頓時安分下來,每天在沒人的時候開始做俯卧撐,圍著豬圈亂跑,鍛煉身體消耗能量,為今後跑路做准備。一隻大腹便便的豬,絕對逃不出屠夫的牛耳尖刀!
每當到了午夜,豬圈裡便又鬧鬼了,老母豬和三隻小豬驚恐的看著那隻哼哈哼哈做俯卧撐的小豬,還有糞池邊上閃著艷艷光芒的九齒釘鈀。
老朱在做健美瘦身運動之餘 ,也多多少少聽到女主人的談論,知道這里是烏雞國山腳下的一個村莊,有一做山是無底洞
無底洞老朱覺得有些耳熟,拚命想究竟在哪裡聽到過,可惜豬的大腦結構實在太簡單,死活想不起來。
直到有一天,村子裡突然傳來陣陣喧嘩:「不好了!卵二姐又飛出雲棧洞吃人了!」整個村子雞飛狗跳,人們四散而逃躲進屋子裡,插緊房門,哆哆嗦嗦發抖。
小豬趴在豬圈上向外觀看,只見一道惡風從山中卷來,落在村莊中,惡風散去,出現一隻高達三米的妖怪,嘴裡咯咯噠噠叫個不停,突然跑到一戶人家,叼起一頭牛,抓著一隻豬,妖風一卷,飛回山中。
「妖怪……」老朱的眼睛直了,哼哼道:「竟然是一個叫卵二姐的老母雞妖……且慢!」老朱坐在豬圈裡,不理會兄弟們驚恐的目光,掰著小豬蹄思索道:「烏斯藏國,福陵山,雲棧洞,卵二姐,男主人姓高……我靠!」
老朱腦中靈光一閃,終於想起來了。福陵山雲棧洞不正是豬八戒保唐僧取經之前的地盤么?而那個卵二姐,正是豬八戒只有一年福緣的老婆!
「這里是高老莊,那我是什麼?」老朱低頭看著自己的小豬蹄,然後瞥了一眼糞池中突然大方光彩的九齒釘鈀,雙眼一翻,口吐白沫。
猴哥,師傅想你了……二師兄,師傅讓你化緣,你倒睡著了……八戒,你又調皮了……
老朱半死不活的趴在豬圈裡,沒有絲毫想動彈的慾望,如果自己真的變成豬八戒,那麼現在應該已經恢復神通,咬死了老母豬,吃掉自己的兄弟,剛才卵二姐就會看中豬妖,自己已經成為卵二姐的倒插門女婿。
成為老母雞的老公之後不到一年,老母雞就被雷劫轟死了,八戒霸佔雲棧洞,等待五百年後的高家小姐玉蘭成年,剛把玉蘭弄上床沒幾年,觀音那個八婆跑過來,給自己取名豬無能,喪失了性能力。
沒多久,唐三帶著猴頭跑過來,拆散自己的姻緣,又給自己起個名字:八戒。戒殺生,戒偷盜,戒淫慾,戒妄語,戒飲酒,戒眠坐華麗之床,戒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戒食。
西天取經歸來,惡搞的如來佛祖封豬八為凈壇使者,這滿頭大包的佛祖一肚子壞水,豬八戒被佛法弄得吃什麼都沒有味道,偏偏還讓他成為凈壇使者!
「這還讓豬活么……」老朱翻身坐起來,一副沉思者造型,思索道:「話說,我肯定不是豬八戒,因為老母豬和小豬都還活著,我也沒有任何神通,只有一把不靠譜的九齒釘鈀,應該是我和豬八戒投錯了胎,擠進一個身體里。我先來他後到,因此目前占據豬身的是我。」
「如果天蓬元帥醒來,以他的個性肯定先把我的魂魄吃了,自己占據豬身。」老朱打個冷戰,天蓬元帥何等人物,元神壯大,擁有諸般神通,自己不過一個凡人哪裡是他對手?
『柒』 關於呂雉的歷史真實故事
呂後呂後(前24 —前180 ),名雉,劉邦之妻,單父縣(今山東東單縣)人,劉邦稱帝,立呂雉為皇後,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呂後以惠帝年少,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際政權。又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名為「人彘」。惠帝不滿呂後所為,憂郁而死。呂後遂臨朝稱制,為中國帝後專政的第一人。
呂後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她為了劉邦歷盡艱辛,九死一生。她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只是沛縣的一個泅水亭長,亭長也就相當今天的派出所長。呂後的父親過生日,呂後的父親是沛縣縣令的好朋友,劉邦拍馬屁,當然要去祝壽,劉邦沒有什麼錢,但他臉皮厚,膽子大,居然虛報一筆禮品就堂而皇之人席。這事是少見的,呂後父親知道後,本是帶些怒氣出來把他趕走,一見卻大吃一驚,因為呂後的父親精於相人之術(也就是看面相),劉邦隆準龍顏,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來了,當機立斷,不顧妻子的反對,把愛女嫁給了芝麻綠豆般的小官劉邦。
劉邦將呂後娶過來之後,時常為了公務以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織布耕田,燒飯洗衣,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的責任,都一骨腦兒地落在呂後一人身上。
早年的劉邦可說有些無賴,常戴一頂自製的竹帽到處閑逛,騙吃騙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盪山下的沼澤地區。賢惠的呂後除獨立支撐家庭外,還不時長途跋涉,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據說劉邦匿居的地方,時常有一片雲氣籠罩,呂後追蹤而至,便一定能夠找到劉邦。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率眾進入沛縣被擁立為沛公,呂後當時也水漲船高,被尊稱為呂夫人,等到劉邦攻入咸陽,被西楚霸王項羽立為漢王,呂後又晉級成了王妃。
但呂後並沒有因此過上舒適的日子,在接下來劉邦和項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漢戰爭中,呂後成了項羽的俘虜,甚至在項羽把呂後押到兩軍陣前,以烹殺呂後威脅劉邦時,劉邦居然笑嘻嘻地說,你愛殺就殺,悉聽尊便。我想當時的呂後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涼。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呂後一直被囚在楚軍之中作人質,受盡了折磨和凌辱,掙扎在生死邊緣,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嚴重打擊,也造成了以後多疑與缺乏安全感的後遺症,變成心地狹隘,緊張恐怖,陰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為強的性情和辦事手法。
及至楚、漢罷兵言和,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才將呂後歸還劉邦,對呂後來講,真是恍如隔世。
後來劉邦毀約,重挑釁端,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劉邦當上皇帝,呂後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後。
呂後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後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後為皇太後,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後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後所殺,有怨言。呂後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後』,呂後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慈禧太後)的第一個。
呂後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後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後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後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後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於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後,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後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
呂後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後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捌』 有關武則天的真實故事~~
武則天(624~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創造了"曌"(讀音"照"),這個字,意為"日月當空",並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統治的前期,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反對他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壟斷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世人據其尊號「則天大聖皇帝」稱之為武則天(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向上天學習,遵循上天的規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權術。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楊氏是武士彟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武氏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但相同時期徐賢妃聰慧過人,武氏失寵,一直在最低才人檔次徘徊,後結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廢王皇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後武則天親自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後,迫使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冊立皇後後,武則天將王皇後、蕭淑妃手腳砍斷,醉骨,逼高宗逼死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武則天,長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賢被流放(後殺害),三子被廢,四子待武則天登基後,改名武輪。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並沒有改變門閥觀念,只是武則天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駱賓王寫下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0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曌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武則天的每一項功績都伴隨著矛盾,正如林達先生所說的「每撒下一縷陽光,就投下一片陰影」。在武則天去世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人們對她的評價是反反復復在變,如唐前期對她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比較正面;因為從唐中期開始儒學復興,到南宋程朱理學在中國占據了思想上的主導地位,所以從南宋開始對武則天的評價持續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對於武則天的評價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又賦予武則天婦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據林語堂先生《武則天正傳》,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這裡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確為武則天所害,有多少是別人對武則天的誣陷,這筆賬,只好留給歷史學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家講壇》——蒙曼說唐之武則天,也有一些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