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資料武則天

歷史人物資料武則天

發布時間:2021-02-28 12:39:55

⑴ 武則天人物簡介

武則天(624年-年12月16日[1]),自名武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1)歷史人物資料武則天擴展閱讀:

毛澤東眼中的武則天:

毛澤東說:「你說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僅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野史,把她寫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榷。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

毛澤東還談武則天立碑的事: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還是由後人去評論。

毛澤東表達了他對武則天基本肯定的態度,他欣賞武則天是個有作為、敢作敢為的女皇帝,他贊揚武則天的智慧和自知之明。

⑵ 武則天的歷史資料是什麼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並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中國歷史內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容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後唐中宗恢復唐朝,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李唐皇後的身份入葬乾陵。

⑶ 武則天的歷史資料

武則天(624年2月日-705年12月16日),並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後唐中宗恢復唐朝,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李唐皇後的身份入葬乾陵。 生平事跡
初入宮廷武氏為唐都督武士彠次女。武士彠掌握數州的軍政大權,但他終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戰亂平步青雲。所以,駱賓王在《討武氏檄》中說武媚娘「地實寒微」。母親楊氏,本名不詳。據說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12歲父親去世,她和母親受到族兄的虐待。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在長安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武媚」,但不久便將她冷落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永徽二年,皇後復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26歲。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升為昭儀(二品),後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武則天不滿昭儀之位。開始動起了當皇後的念頭。王皇後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後來武則天設計殺死了王皇後。武則天封後武則天工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1]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掐死,並嫁禍於王皇後,高宗一氣之下把皇後打入冷宮,後來被武則天暗中殺死。書里的原話是「送到日本」。

為紀念武則天而修的皇澤寺(25張)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後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賜姓李)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於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為皇後,武則天隨後做出一系列舉動: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後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為高宗出謀劃策,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垂簾聽政「垂簾聽政」指太後或皇後在殿上用簾子遮隔,來管理國家軍政要務。垂簾聽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無法正常處理國事,太後代替皇帝處理政務,又因為太後必須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里,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在於高宗體弱,由於信任武則天,逐步將處理軍政的權利交給武則天打理,這也為武則天順利殺害大唐重臣和奪取中央實權埋下伏筆。最終在皇帝病重的時候,代替高宗使皇權,行王事,成為執政者。二聖臨朝顯慶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風疾發作,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從天而降。軟硬兼施,廢掉皇後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

武則天·蒙漢良篆刻
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於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晉升天後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於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他的皇後竇氏為太穆神皇後;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長孫皇後為文德聖皇後。於是為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武皇後改稱天後!可見武則天這時的慾望有多大!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布了她的政治綱領。歷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件事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第二方面: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陞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為母親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儉,要求服務於宮廷的手工業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當時皇後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只穿了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政通人和任用酷吏讓武則天背上了罵名,在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武則天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在用人上,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劉嘉玲版武則天(4張)在經濟上,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平定邊患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隨著統治的穩定又逐漸挽回了頹勢。在西北,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高宗啟用裴行儉經略西域,於調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鎮。垂拱三年(687年),正當武後忙於篡位時,吐蕃又佔領了安西四鎮,其前鋒直達敦煌。武後稱帝後的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率軍收復安西四鎮,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復爭奪的局面。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本來已經被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復興。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於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和唐朝重新爆發了戰爭,雙方互有勝敗。武則天稱帝前,抗擊突厥的大將程務挺因替裴炎申辯被武則天殺死,突厥的入侵更加猖獗。武則天稱帝後第5年,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為了爭取中原王朝支持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後來默啜因幫助平定契丹有功而被封「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三月,武則天應默啜之請,將六州降戶數千帳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聖歷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侄武延秀前往突厥,准備娶默啜女為妃。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為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武則天起先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武則天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招募士兵討伐突厥;但實際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八九萬人全部殺死,一路殘殺百姓,飽掠而去。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狄仁傑領兵10萬,到趙州時突厥人已經撤退,他一面安撫百姓,又嚴令部兵不得侵擾百姓,河北才算安定。此後默啜恃強一再侵擾中原北邊,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雙方關系時好時

賈靜雯版武則天(10張)[2]壞。在東北,武則天時期契丹崛起,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翙暴虐無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盡忠,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進攻河北地區。武則天三次派兵討伐,損兵折將,在奚和突厥幫助下才得平定,由此不難看出武則天時期軍事上的總體表現不及唐太宗時期。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神龍政變武則天稱帝後,一直沒立太子,她將原來的皇帝李旦稱為「皇嗣」,「皇嗣」身份近似於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會的傳統,中國古代的皇權都是在一家一姓中傳遞的。這種繼承方式讓女皇武則天大受困擾:如果讓兒子繼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卻跟自己不是一個姓;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子,跟自己是一個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為了能當上太子,使盡了渾身解數,連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騰得死去活來;經過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說,契丹、突厥先後打出匡復李唐的旗號反周,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重新立已經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為太子。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武則天已經沒有什麼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便志得意滿,加上年齡的增長,武則天開始耽於享樂。

張庭版武則天(13張)[3]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時為邵王的李重潤一起議論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武則天晚年,一批男寵慢慢走進她的生活。高宗去世後不久,武則天便有了第一個男寵馮小寶,當時武則天還比較注意約束男寵,後來馮小寶因為任性使氣,得罪了武則天最後被秘密殺死。武則天生命中的第一個男寵銷聲匿跡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為武則天的新寵。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回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復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系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無字豐碑無字碑位於武則天和高宗和葬於乾陵(今陝西乾縣),整個陵園規制仿照唐京長安城。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一個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

武則天陵前的「無字碑」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也有學者認為,石碑原本計劃刻字,但武則天死後政局動盪,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對武則天作出適當的評價,因而便不了了之。還有一種說法,因為武則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後,別人不知如何寫碑文,所以沒有文字。對於武則天歷來褒貶不一,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⑷ 關於武則天的資料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主導地位後,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

(4)歷史人物資料武則天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世紀念

皇澤寺為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民間遂為其建廟命名「皇澤」,祈望她的「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⑸ 介紹歷史人物武則天250個字

武則天其功:
1、政治較清明
這主要表現在武則天提倡科學,能夠破格用人。在她統治時期進一步發展了科學制,創立了殿試和武舉。並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舉。武則天通過科舉、自舉和別人推薦,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成為武周政權的中流砥柱,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後來成為開元時期的賢相。唐中期的宰相陸贊揚武則天善於用人,賞罰分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亦認為,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因而那種認為武則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寵,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觀點,是值得商榷。
2、經濟有發展
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命人撰成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天下。她繼續推行均田制。在邊遠地區實行軍事性屯田、營田,成效顯著。重視和提倡興修水利,在獨掌政權的二十一年裡,地方水利工程有19項。還以境內農田好壞作為獎懲地主官吏的標准。武則天的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其一,國家倉庫里儲滿了糧食;其二,地方儲糧亦很豐富;其三,戶口顯著增加。
武則天時代的手工業也在發展。主要表現在采礦業、鑄造業和紡織業上。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貿易的發達。武周時期的交業事業,亦相應發達。
3、國力很強盛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統一是歷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願望。因此,衡量和評價任何一個帝王的好壞、是非功過,都要看其如何處理各民族的關系,能否維護國家的版圖和主權。武則天執政的時代,繼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懷柔政策和「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對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貴族的侵擾和叛亂,採取了堅決抵抗、討伐的態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現在,長壽元年(692),武則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復「安西四鎮」的請求,並慧眼識英雄,在眾多的將領中擢拔王孝傑為全軍主帥、武威軍總管,率軍大破吐蕃,一舉收復「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疏勤、碎葉),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派兵鎮守,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長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則天又在庭州設置北庭大都護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與安西大都護府分別管轄天山南北兩路,維護了國家主權和版圖完整,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與中亞人民的友誼。
4、文化已發達
武則天在位時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視古建築的修建,較著名的有長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陽龍門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發展。武則天本人遵儒、寵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華江為一本《三教諸英》。發展科舉,提高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開放殿試,增加制舉次數和常舉難度。

⑹ 武則天的所有資料以及歷史

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謚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從才人到皇後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後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後「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後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後大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並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⑺ 歷史人物武則天的生平及對她的客觀評價(客觀)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版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權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第一個貢獻是打擊了保守的門閥貴族。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⑻ 評價歷史人物 武則天 1000字以上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武則天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涌現出一批批傑出人物,他們如一顆顆明星,照亮著歷史前進的路途。群星閃耀,我唯獨鍾愛武則天。

唐載初元年(公元689年)九月九日,都城長安大明宮里含元殿上鍾磬齊鳴,百官舞拜,一位頭戴冕旒,身穿黃袍的女子宣布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她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人物。其歷史功績和個人才幹受到很多人的贊賞,但是那謾罵、詛咒也像排天的巨浪不斷涌來。不過,我依然敬佩她的才乾和智慧。

有人說她「孤媚惑主」,當然,我也承認。不過,也有人說李治(唐高宗)對她一見鍾情,我自然是不知道真像如何,畢竟是歷史,史書上的記載又不統一,真像也就無從查證。但反過來想,李治如果不貪圖美色,又怎能讓武則天給迷了心智呢?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但她在位期間,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並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她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可謂政績昭昭,有案可稽。

有人說他嚴酷專橫。的確,這點我也不否定。高宗死後,武則天獨攬大權,她廢了太子,正式登基,成了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任用酷史屢興大獄,刑訊逼供更是她的拿手絕活!囚禁親生兒子,宗室、朝臣被冤殺者比比皆是。晚年更實豪奢專斷,弊政很多。

但我們如果客觀地分析一下她的一生和所處的環境地位,那麼她還會有那麼可憎嗎?都說「心不狠,則站不穩」,她如果不「狠」的話,恐怕早在感業寺安度餘生了吧?況且,採取極端的手段奪取帝位,鞏固帝位,是任何一位開國帝王都不可避免的行為。歷史上的劉邦與劉備,不也曾為了保全自己而拋妻棄子嗎?尤其是她,作為絕無僅有的女皇帝,面對世裕的眼光和封建禮教的壓力,為了排除心中的憂慮和恐懼,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尊嚴,使天下萬民臣服,能不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段嗎?

武則天高齡還蓄面首,我想,這也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吧!男帝可以嬪妃成群,為什麼女子不行呢?她給面首高宮厚祿,甚至讓他們為所欲為,但危及國家,觸犯重臣時,她也決不輕饒。這又說明了什麼?她也只是希望別人能像尊重一名男性皇帝一樣來尊重自己。這有錯嗎?臨終前,她仍舊承認自己是李氏皇帝的妻妾,帝位終究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又囑人在陵前樹立一塊前所未有的「無字碑」,任憑人們評價她的功過。我們並不知道這位女皇帝內心想的是什麼。但我覺得這快「無字碑」是她最明確的決擇。

她的一生功過兼具。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她並沒有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她的一生不算白走一遭,不求無過,但求無悔。既然她為歷史留下了豐功偉績,那麼後人為什麼不客觀地看待她的過錯呢?

我認為,無論她做過什麼,她畢竟是一個女人,或許她不是一位好妻子,也不是一位好母親,但她用行動證明了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她雖然算不上是偉人,但也不是千古罪人。

她讓我明白了,女人也能像男人一樣撐起一片天空。在那個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中,她勇於向世人充分顯示自己的才幹,足見她的魄力。同時,也向世人證明,她是空前絕後的女政治家。在眾多英雄豪傑中,她就是我心目中那顆永遠閃耀的明星。

⑼ 歷史人物——武則天介紹,並談談對她的看法評價。800字,初二水平。

在滔滔的歷史場合中,曾有過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女皇;在唐高宗的陵墓前,還立著這樣一座無字豐碑;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永遠銘刻著一個名字——武則天。
武則天,一個集睿智、鎮定、殘忍於一身的女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憑借著自己驚人的膽識與智慧,步步高升,最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成為九五至尊,君臨天下,開創了先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許多人眼中的她是一個殘忍、滅絕人性的女人為了權利,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她不惜對自己的親生骨肉慘下毒手。可我不這么認為,那一場宮廷政變,那一次爭奪權利不用付出血的代價?為了權利,子弒父的事都是屢見不鮮,而她武則天僅僅殺死一個尚在襁褓的小公主又算得了什麼?再說了,當時的宮廷斗爭是充滿血腥的,讓這樣一個無辜的孩子遠離這些,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而她那樣對待兒子,也是形勢所避。試想,有那一個母親願意迫害自己的兒子,讓他們離開自己身邊,不能承歡膝下呢?就算真是如此,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武則天最後不還是將政權交還給她的兒子而不是侄子了嗎?由此可見武則天還是擁有母性的一面。在爭奪後位的時候,武則天對付王皇後和蕭淑非的手段極其殘忍,很多人從她身上隱約看到了呂後的影子。可是,這兩人的手法怎會如此相像呢?難道歷史就沒有醜化武則天嗎?按蒙曼老師的說法,史官在記錄這件事的時候,將武則天醜化了。我覺得,也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即便這是史實,那我們也應該要設身處地地替武則天想想。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願意殺人,願意讓自己的雙手沾滿鮮血呢?沒有,武則天也是不願意的。但是,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如果不先下手,只有坐以待斃,那恐怕第一個死的就是武則天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哪一個人肯失去自己的生命呢?生命只有一次,為了留下千古美名而喪失生命是不現實的,人人都珍愛生命,武則天也不例外,所以她才狠下心腸,伸出魔爪。
歷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如果歷史上沒有這樣一個武則天,我們是不是會覺得缺少了什麼呢?武則天,她建立的武周王朝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雖然在她那個歷史篇章上,有許多污點,但毫無疑問,武則天是一代明君,是當之無愧的女中豪傑!

⑽ 歷史人物中,武則天是哪一年出生的

武則天(抄624年-705年),並州文水人襲,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摘自網路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資料武則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