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部作品主人公是李桐鍾
《犯人李銅鍾的故來事》
作者張一弓,源1935年生於河南開封。50年代開始發表小說。已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張鐵匠的羅曼史》、《流淚的紅蠟燭》、《火神》、《死吻》、《死戀》、《張一弓中短篇小說集》:《野美人與黑蝴蝶》等。張一弓自稱為「同時代人的秘書」。深入反思農村歷史道路的曲折,熱情擁抱變革時期的農村現實,努力追蹤農村的變革步伐,使他的小說成為充滿熱情和理想的現實主義創作。80年代中期以來,創作轉向對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失落與尋找等問題的揭示。張一弓偏愛生活中的特異事件,擅長通過戲劇化的手段,造成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舒捲自如的情節結構,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塑造帶有英雄氣質和傳奇色彩的人物殉,強烈的政治色彩與充沛的文學激情、雄渾悲壯的風格與滑稽幽默的筆調相結合,歐化的敘述語言與充滿鄉土氣的人物語言相融匯,使張一弓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魅力;同時,過分追求特異性和戲劇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作品的真實性。
『貳』 三原縣的歷代名人有哪些
1、李靖(571—649)
字葯師,京兆三原人,隋唐名將,曾隨李世民為唐初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作出了傑出貢獻,封衛國公、代國公、尚書右僕射,兵書《李衛公問對》是他戎馬一生的光輝總結。
2、王恕(1416—1508)
字宗貫,三原北城人,明正統元年(1436)進士,歷官19任,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政績卓著,德澤鄉閭,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晚年著書立言,同其子王承裕創辦三原宏道書院,成為「三原學派」創始人。
3、馬理(1479—1556)
字伯循,明正德甲戌年(1514)進士。曾任吏部稽勛主事、稽勛員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祿卿等職。弘治年間就學三原宏道書院,其學識和文章聞名全國,當時學者都將他與宋代著名哲學家、關中學派代表人物張載相提並論。所著《送康太史奉母還關中序》一文,被傳抄國外,朝鮮國將此文作範文傳誦。
4、溫純(1539-1607)
字景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歷任知縣、巡撫、吏、工部尚書等職。《明史》載:「(溫)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允稱名臣」。他一生為創建地方公益事業不遺餘力,雖三朝為官而家無積,是三原古龍橋的倡建者。
5、孫髯(1711-1773)
字髯翁,祖籍三原,因其父在雲南任武官,隨父寓居昆明。博學多識,乾隆年間,曾為滇池大觀樓題楹一幅,計180字,號稱天下第一長聯。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贊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6、賀瑞麟(1824-1893)
字角生,清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18歲中秀才,後授業於關學大儒李桐閣,與山西芮城薛於瑛、朝邑楊樹椿並稱「關中三學正」。同治九年(1870)創立正誼書院。主講正誼書院20年,學兼體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學之在成。他精於書道,行楷兼備,臨潼華清池《樂善亭記》碑堪為代表。
7、於右任(1879-1964)
三原縣城東河道巷人,1906年4月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任***次長。1918年回三原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與孫中山的南方**根據地遙相呼應。1926年與馮玉祥組織國民聯軍,擊潰劉鎮華部,解西安之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先後任審計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1949年11月被迫去台灣。於右任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家鄉,先後在三原創辦了「民治小學」、「民治中學」,三原渭北中學(今南郊中學),三原女子中學。於右任不僅是我國近、現代民主**先軀,而且是著名詩人和書法藝術家,被尊為「放翁」、「草聖」。他經過長期鑽研,創立了《標准草書》,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大瑰寶。
8、茹欲立(1883-1972)
早年就學於三原宏道大學堂,1905年入中國同盟會,1931年2月任南京政府審計部長。建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檢察署副檢察長等職。茹之書法造詣頗高,「精研漢書事例,喜臨玩碑版」,專攻魏碑,後攻楷書,功力深厚,列名《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
9、謝德萍(1939-2000)
三原魯橋人,文化部研究員,中華書院院長、中華書學會,「飛天」草書研究會會長。一生鍾愛書法,遍臨諸體而熔鑄一爐,以敦煌壁畫曲美流宕之意象獨創「滾龍體」、「飛天體」。他在世界各地舉辦書法展覽73次,足跡遍及英、法、日、印度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著作書法理論專著10餘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德國降薩州博物館以及上海美術館都收藏其作品。中央新聞電影記錄製片廠為其拍攝《墨海逐浪》書法片,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首例。
『叄』 誰知道姓l李的人的祖宗是誰
李氏族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州譜學會存有一百一十五種,北京圖書館收藏有六十七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從時間上說,李氏族譜始於宋朝,盛於明、清,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續修、再修等版本。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並對宗族成員進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強宗族團結,明確怎樣為人處事。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氏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家訓等。序文介紹李氏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王曾、歐陽修分別為《李氏族譜》寫的序說:「皋陶大理氏支孫征,相夏,避難於長安李樹坡,指李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隴西公、唐公、臨淮王光弼、隴西郡火德以來,王侯、尚書、宰相一時貴顯,世英與倫;其後,暫經離亂、遷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長安、長沙、洪州、吉安、撫州、福建、廣東、雲南,莫非金陵之派……聞譜之為制,所以別世系、辨尊親而教愛之道存焉。」「凡例」說明本譜的體例及收錄范圍。例如《文川李氏七修族譜》有這樣一些記載:「族譜橫圖所以明世次也,故每為一世為一層,條系於名下或一子至幾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為一截,自後十一世至數十世,俱照此式」;「橫圖書法先大書名諱,旁行細字分書某之幾子,次書字、書號及行履歷、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繼娶某氏,俱書生卒及葬所」;「凡字型大小、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實則書,無考則闕」;「凡本族先世仕有清節雅望者,必詳傳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學行事功,可為世法者,亦傳其實」;「婦有美行及苦節可稱者,亦各為書」。祠堂、祖塋,有文字敘述,還配有圖。
2.家譜: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不分卷,(清)李東元等繼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成都湖廣館印。現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
全國李氏近房過譜不分卷,(清)李延強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全國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清)李長申重修,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三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全國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清)李延強修,清乾隆木刻活字印本並附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全國李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時期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南皮李氏家譜不分卷,(清)李鴻文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河北任邱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著者待考,清朝時期手抄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河北任邱李氏四門支譜不分卷,(清)李樹道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李氏手抄本。現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民國)李桐文、李桐蔚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交河馬連坦睦堂鉛印本三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共四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譜不分卷,(民國)李儷洲等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太原擷華石印局石印本四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西介休李氏家譜不分卷,(清)李守和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西曲沃庄簡公李氏家譜四卷,(清)李念達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尊制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上海南匯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民國)李植民李植純等六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江蘇省南京市圖書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上海松江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民國)李祖佑、李樹則等續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0年)石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鎮江揚州李氏合譜不分卷,(清)李增孝纂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清)李怡廷等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南京師德方山葛橋南李氏宗譜八卷,(清)王薇堂等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泰興李氏重修家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四~六卷。江蘇泰興縣中華街一號。
江蘇興化李氏世譜不分卷,(民國)李道源口述,李思聰、李竹溪等修。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南通通州李氏宗譜四卷,(清)李箴編輯。現收藏在雲南省圖書館。
江蘇南通李氏家譜六卷,首一卷,(清)李雲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古春堂刻,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印本十冊。現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江蘇南通通州李氏宗譜十卷,末一卷,(清)李道鵬、李冰鑒等續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博物館。
江蘇丹徙李氏家乘六卷,(民國)李培英編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本立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
江蘇丹徙開沙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李恭良、李錫純等九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介祉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丹陽雲陽李氏宗譜十六卷,(清)李發忠等重修,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萼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丹陽李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六卷。現收藏在江蘇省丹陽市松卜鄉肇庄。
江蘇句容李氏宗譜十卷,(民國)李正瑾、李允垚等新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現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江蘇常州李氏遷常支譜八卷,(清)李新畲等修,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李氏遷常支譜十卷,(清)李翼清、李麟圖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毘陵殷薛鎮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李庭鴻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李氏垂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收藏在江蘇省檔案館(一部今僅存第五卷,另一部今僅存第十六~十八卷)、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毘陵李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李希白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源遠堂活宇本十二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常州毘陵輞川里李氏宗譜三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李達剛等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金壇李氏宗譜一百二十三卷,(清)李兆慶等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存五冊)。
江蘇無錫錫山李氏世譜三十六卷,首一卷,(清)李錫奎、李洞等續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錫山李氏世譜五卷,首四卷,(清)李廷榮修,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雍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一百八十八卷,首四卷)、江蘇省興化縣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李氏世譜二十四卷,(民國)李惕平修,李康復纂,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雍穆韋鉛印本二十四冊。現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江蘇江陰李氏支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李繼欽重修,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油印本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江陰長壽李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夏季良等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蘇州李氏宗譜,(清)李兆勛纂,清道光十二年李兆勛木刻活字印本,清朝時期李復昌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存世系一卷)、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江蘇蘇州李氏宗譜不分卷,(清)李毓金補修。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吳縣李氏家譜八卷,(清)李沅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常熟李氏茂臣公支支譜一卷,(民國)李宗浩輯,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鉛印本一冊。現收藏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
江蘇昆昆遷昆李氏家譜十卷,(清)李緗等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兩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崑山增修遷昆李氏家譜十卷,(清)李湘輯、李傳元酒輯,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崇儉堂補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嘉興市圖書館。
浙江杭州李氏純篤雲重修祠譜,著者待考。現收藏在浙江杭州市斬王路八號(今僅存一卷)。
浙江蕭山道源李氏宗譜不分卷,(清)李士奎等重修。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蕭山道源李氏宗譜不分卷,(清)李元英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淳安嚴遂慈峰李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清)李應梁、李見豐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有兩部)。
浙江寧波砌銜李氏族譜考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鄮峰草堂鈔一冊。現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浙江寧波砌街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李恭廉、李厚澤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四卷、第二十一~三十卷。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寧波迎恩李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民國)李繸漢、李炳瑺等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函道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王家橋李氏宗譜不分卷,(清)王錦瀚纂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敘堂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四明李氏宗譜不分卷,(清)李錫汝等重修王棣輯,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介石堂手抄本三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圓李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陳憲曾等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鳴鳳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卷、第五卷、卷末。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四明湯山李氏宗譜兩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石鴻泰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繩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南李氏宗譜七卷,首一卷,(民國)陳憲曾、李朝佐等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承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卷、第三~五卷。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李民宗譜十七卷,末一卷,(清)李宏滋修,孫煒纂輯,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慈溪李氏宗譜二十三卷,末一卷,(民國)李遠炳等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
浙江奉化剡城李氏宗譜六卷,(清)李春雨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石塘李氏宗譜六卷,(清)李宏毅重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石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隴西李氏宗譜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缺卷首、卷末)。
浙江象山泊戈李氏宗譜六卷,(民國)李必坤修,王乃揖編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清)李宗潮等修,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手抄本六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嘉興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清)李鵬飛等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嘉善西塘李氏支譜六卷,(民國)李正墀纂輯,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鉛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嘉善縣檔案館。
浙江海臨苞溪李氏家乘二十卷,(清)李汝敝纂修,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紹興山陰李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清)李世法、李建煦等編,十六世十七世孫續編,清朝末期,李氏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山陰李氏家譜殘稿,著者待考,清朝時期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李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其鰲修王雪舲李繼芳等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90年)芳慶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諸暨暨陽李氏宗譜四卷,(民國)李嗣沅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李氏宗譜四卷,(民國)李文昭、李毓東等重修,民間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諸暨李氏宗譜四卷,(民國)李廷學等重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登六齋活字本四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蘭溪李氏宗譜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圖書館(缺二卷)。
浙江蘭溪青岩李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白沙榔上李村。
浙江東陽瑞嘉李氏宗譜四卷,(清)李福謙纂,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現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巍山鎮李村。
浙江東陽木香李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東陽廟口李氏宗譜二十卷,(民國)李春樓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左光鄉左頭村。
浙江常山李氏宗譜五十二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芙蓉鄉西嶺足村。
浙江常山定陽李氏宗譜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湯奕瑞重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新昌鄉就村(不全)。
浙江常山隴西李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新昌鄉吳家村。
浙江常山李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黃崗村。
浙江常山李氏六修宗譜一卷,(民國)李遷鈞重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東案鄉盧家村。
浙江臨海黃溪李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臨海汾川李氏八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手寫本,今僅存系圖一卷、第十五~十六卷。現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臨海台臨笏橋李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清)李祥恩纂,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四卷。現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臨海赤城李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清)李維屏纂,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手寫本。現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松陽隴西李氏族譜四卷,(民國)李廷輝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松陽縣樟溪鄉鰻頭山村。
浙江松陽松川上杭李氏宗譜三卷,(民國)李口淦、李日新總理,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松陽縣齋坦鄉齋坦村。
浙江松陽李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松陽縣三都鄉尹源村。
浙江松陽大嶺里李氏宗譜三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松陽縣謝村鄉大嶺里村。註:一名《隴西李氏宗譜》。
安徽廬州李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李悟仟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李氏宗譜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魁元、李同鏡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配雍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現收藏在湖北省圖書館。
安徽李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時期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二~十六卷。現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李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時期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五卷。現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五卷。現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蕪湖曲沃李氏遷蕪支譜不分卷,(民國)李耀先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繁昌磕山李氏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民國)李蘊宸修,李燮堯、李妁坪等編,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安徽無為濡須李氏宗譜七卷,(清)李有諸等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龍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統宗世譜不分卷,(明)李暉祥、李棟祥等纂修,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家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統宗譜不分卷,(明)李暉李春等纂修,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統宗譜不分卷,(明)李洪光、李瑞明等纂修,明朝時期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李氏統宗譜不分卷,(清)李廷柳、李友棠等纂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重修宗譜四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向榮等纂,清乾隆間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宗譜五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新田嚴田界田李氏台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徽州星源岩田李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方李蘭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安徽太平義門李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芬保纂,清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旌德旌陽李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本直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旌德旌陽李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閏法、李嘉廷修,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敦復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黟縣鶴山李氏宗譜四卷,(清)李則綱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桐城龍河李氏宗譜十七卷,(清)李英秀、李兆隆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綿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桐城龍河李氏宗譜二十九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綿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
安徽城李氏宗譜十卷,末一卷,(清)李懷智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癮川、李慎三等重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五卷,(清)李卓齋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潛山李氏重修族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李筱庄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潛山敦睦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缺第四卷、第八卷下冊、第十七卷、第二十一卷)。
安徽貴池池城李氏宗譜四卷,(民國)李成惴、李涵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李氏族譜三卷,(清)李延基續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帥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福建福州李氏支譜,(清)李宗言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平潭李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磊阿山房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福建安溪秀濱李氏族譜不分卷,(漬)李鉅東撰,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安溪澄瀛大□李氏族譜不分卷,(清)李朝謙纂修李文周補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補修寫本。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東山李氏家譜一卷,李猷明纂,手抄本。現收藏在福建省東山縣縣志辦公室。
福建南靖油坑李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李慎潛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南靖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上杭同安地山李氏實譜,(明)李志可撰,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上杭李氏族譜,(清)葉君昂撰,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上杭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上杭李氏族簿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永定李林氏族譜不分卷,(清)李傳興撰,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手寫本一冊。現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連城文川李氏七修族譜,首一卷,(民國)李瑞梁等修纂,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十二卷。現收藏在福建省連城縣檔案館。
江西婺源岩田李氏會編世譜,(明)李堂瑞纂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嚴田李氏會編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八卷。現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江西婺源嚴田(李氏)宗譜,著者待考,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西婺源星江嚴田李氏八修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李振蘇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星江嚴田李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元瑞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現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江西婺源星江嚴田李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李冬華等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江西婺源理田李氏世譜十五卷,(明)李寅賓、李斌賢等纂修,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手抄本五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理田李氏宗譜,著者待考,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四~五卷。現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婺源理田李氏宗譜傳一卷,(明)李宗垣等撰,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西婺源甲椿李氏世系家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氏族人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甲椿李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清)李朝筠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西萬載西平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時期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四卷。現收藏在江西省圖
『肆』 中國的八大樣板戲有哪些
中國的八大樣板戲如下:
1、《智取威虎山》:
該劇是上海京劇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原創作品。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和潤色,它最終成為上海京劇的經典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現代歌劇的傑作。童香玲飾演的「獨行俠」楊子榮,已經成為一代人心中永恆的記憶。
2、《海港》:
碼頭上,一批稻種要裝上舶船,一批援外小麥要裝進倉庫;青年裝卸工韓小強輕視裝卸工作,搶運中精神渙散,跌落麥包。
暗藏的階級敵人錢守維,乘機將玻璃纖維連同散麥一起裝人包內,繼而又指使韓將一包稻種當做麥包扛進倉庫,企圖製造錯包事件,破壞我國的國際聲譽。
裝卸隊黨支部書記方海珍發現散包事故,立即發動群眾,追查事故起因。
3、《紅燈記》:
八一電影製片廠建於1970年。這部電影是拍攝根據中國京劇公司的現場表演,電影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李余我黨地下工作者和3表演,傳輸密碼游擊隊和一個接一個的英雄故事,與天土匪不屈不撓的斗爭。
4、《沙家浜》:
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
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5、《奇襲白虎團》:
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1955年進行首演,參加了1964年的現代戲曲匯演。文革時期被確定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1972年被攝製成電影藝術片。
6、《龍江頌》:
1963年春天,東南沿海的一些地方(福建龍海)遭遇了嚴重的乾旱。縣委決定在龍江干堤外攔河。九龍江地勢低,乾旱區地勢高。如果修建水壩阻擋上游水流,迫使河水改道,水就會被送到乾旱地區。
7、《紅色娘子軍》:
中國京劇團《紅色娘子軍》劇組集體創作編排,馮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攝制並在全國上映。
該劇講的是海南島奴隸出身的吳清華投身革命,最終消滅惡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8、《白毛女》:
馬少波 、范鈞宏1958年根據歌劇《白毛女》改編。中國京劇院演出。李少春飾楊白勞,杜近芳飾喜兒,葉盛蘭飾王大春,袁世海飾黃世仁。除運用京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傳統程式,還根據內容需要,在劇本、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嘗試。
『伍』 什麼是能調動千軍萬馬的評詞
評詞也稱評書。據評書老藝人說是雍正年間北京人王鴻興所創,流行於北京、天津及北方各省。同治年間傳人沈陽。劉世英在《陪都紀略》中所記的「評詞」條說:
說評詞,講架勢。
學悟空,裝猴子。
濟顛鞋,趿拉只。
刀纏頭,槍要直。
說飛檐,看手指。
王奎盛至。
前兩句是說評詞表演的形體動作。中間四句是說有《西遊記》《濟公傳》兩部神怪書。後四句是指表演「袍帶書」與「短打書」的表演特點。最後一句的王奎盛,是北京評書第五代傳人,「十八奎」之一,行九,善說《濟公傳》。他在沈陽收徒谷春山,為「五春」之一。同書中還提到另一位評詞藝人趙文東(應為趙聞東)曾在沈陽城內石頭市評書館獻藝。
清代的評詞有傳統書目三十餘種,分為三大類:一是袍帶書(講史書),有《列國》《西漢》《東漢》《三國》《大隋唐》《盜馬金槍》(又名《楊家將》)《精忠說岳》《明英烈》《征金川》(又名《得勝圖》)等;二是短打書(公案俠義書),有《水滸傳》《三俠五義》《小五義》《大八義》《彭公案》《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貞》)等;三是神怪書,有《封神榜》《西遊記》《濟公傳》《升仙傳》《聊齋》等。其中,《征金川》是描寫清軍征討大、小金川土司叛亂的故事。《五女七貞》是清末北京藝人雙厚評、白文亮根據小說《施公案》改編的。此書傳到沈陽後,本地藝人又編演了續書《龍虎東巡》,是描寫康熙皇帝東巡盛京,群俠捉拿反叛三國舅的傳奇故事。《五小下關東》故事發生在今吉林省長春市與梨樹縣(原名奉化縣)和《十傑鬧關東》故事在今黑龍江尚志縣(原名珠河縣)一面坡鎮,反映了東北風情,很受東北聽眾的喜愛。另有兩部滿族的大書:《女真譜評》,分為上、中、下三集。上部是古代女真族的族源神話傳說;中部是大金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故事;下部是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故事。此書後來在沈陽失傳,近年已在黑龍江省發現,馬亞川的記錄稿有一百萬字。此書可以說是女真族的英雄史詩。《薩布素將軍傳》,是康熙年間名將薩布素的故事,現有傅英仁的家傳本,約三十萬字。
民國初年奉天西門臉兒(今西順城)的說書場
小青門藝人屠光輝(相當於王門評詞第三代)下傳「五亮」,再傳弟子「四萬」。其中馮萬春,行四,光緒初年也來沈陽獻藝,並收下程鳳祥、侯玉義兩個弟子。
北京天橋藝人安太安(藝名「猴兒安」)專說《西遊記》。他傳下了「永、有、道、義」四字。「永」字輩藝人張永福、吳永春、張永興、韓永滔均在光緒初年來沈陽獻藝。子弟書《闊大煙嘆》中有「趙聞東的弦子好,韓永滔的評詞鼓樓南」二句。上句可證沈陽評詞藝人趙聞東兼彈三弦,為鼓書藝人伴奏。下句是說韓永滔曾在沈陽城內鼓樓南茶館說書。另據已故沈陽相聲藝人白萬銘(1896—1985)生前說,他少年時見過張永福,說《西遊記》裝猴子最像,逗人樂。
此外,在《沈陽十縣簡志》未刊稿中還提到一位專說《聊齋》的評詞藝人汪佔山。他在清末沈陽書壇自成一家。
民國後沈陽的評詞仍以說講傳統書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天津藝人編演的《三俠劍》《雍正劍俠圖》《金刀會七義》等書傳到沈陽。當時出版的武俠小說也紛紛被評詞藝人所採用,出現了《火燒紅蓮寺》《青衣女俠》等書。沈陽藝人張清山自編了《水滸拾遺》《洪武劍俠圖》等書,藝人自編的續書有《後套封神榜》《再續小五義》等書。20世紀40年代初,由於西河大鼓的弦師不足,有不少男演員都改說評書,被稱為「西河評書」。因此,有許多西河大鼓的長篇大書也改為評書書目,其書目增加到百種左右。
另文說過,1914年在奉天評詞鼓書研究社畢業的評書藝人就有二十一人。1923年奉天市政公所對全市茶社調查中提到的評書藝人也在二十人以上。另據《遼寧文史資料》《沈陽文史資料》《沈陽文史研究》等書刊上一些老聽眾寫的回憶錄載,提到的沈陽評詞藝人還有金慶嵐、喬慶貴、李桐孚、固桐晟、段桐明、宋桐斌、丁慶久、丁正洪、盧醒笙、施星夔、趙德廉、馬興田、李華臣等人。民國時期沈陽的評詞藝人在表演上分為五派:
一是坐派:即坐談今古,多說《列國》《西漢》《三國》《聊齋》等書。以說為主,表演不多。常常是先念原文,再作講解。書中常以「拉曲」取勝,引用成語典故,傳播歷史知識。丁正洪為此派藝人代表。
二是帥派:藝人上台穿戴講究,表演大方,李桐孚為此派藝人代表。
三是怪派:藝人在台上專學書中的喜劇人物,表演誇張,滑稽可笑。如施星夔,有「活濟公」之稱。再如趙德廉,照本說書,人送綽號「照本發」。他說《薛禮征東》,唐軍出營,吹洋號,打洋鼓,古今不分,小孩子大都愛聽。
四是打派:此派藝人專說「短打書」,手腳齊動,連踢帶打,加進了許多武術成分,表演更加逼真。常說《打羅漢》的金慶嵐為此派藝人代表。
五是浪派:專說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善於模仿古代女子神態。常說《今古奇觀》的「煙粉李」(真名不詳)為此派藝人代表。此外,還有一位藝人是在小河沿獻藝的佟先生,他現發現賣,能把每天報紙上的新聞編成故事說講,連說帶批,專講時事。
1920年前後,李慶魁、潘誠立、梁殿元被稱為「書壇三將」。
李慶魁(1862—1935)是評書第八代藝人,沈陽人。清末當過清兵,民國初年拜馬悅卿為師,為「十八慶」之一,行十一。常說《大隋唐》《盜馬金槍》《五女七貞》《雙鏢記》等書。有「評書大王」之稱。1920年被推選為奉天評詞研究會會長。1925年又被選為奉天書曲改良研究會首任會長。他常去大帥府為張作霖說書。張作霖曾送他一塊樓匾,上書「威震華夷」四字。沈陽書迷們集資贈他一塊刻有「柳下遺網」的銀盾,指的是他繼承了明末清初大說家柳敬亭的書藝。1935年他被迫到長春(當時叫「新京」)偽滿皇宮去帶病說書。演說《楊令公碰碑》,他故意將收場詩中的一句「大將難免陣前亡」改為「大將寧死為稱王」來嘲笑大漢奸、偽國務總理張景惠,表現了一位說書家的骨氣。回沈後不久,就氣悶而終。其弟子固桐晟(1903—1972)自編過一部《清宮秘史》,也是一代名家。
潘誠立(1872—1927)北京人。因其會說的書目極多,人稱「潘書記鋪」。民國初年他三下關東,但他卻兩次沒說過李慶魁、梁殿元。他便回北京,苦心專研五年。第三次來到沈陽。潘、李、梁三將在大帥府賽書,都說《精忠傳》,他一舉奪魁,名震關東。張作霖賞給他四百塊大洋,他回北京後買了一套四合院。
梁殿元(約1875—1945)北京人,民國初年到沈陽獻藝,他說的《大隋唐》中的「十三傑」,每傑都有「贊賦」,常引起滿堂喝彩。1942年,沈陽的評書藝人宋桐斌、丁正洪、盧醒笙、施星夔被評為「四大說家」。
盧醒笙(1891—1954)評書第八代藝人。原名盧寶昆,沈陽人。民國時期當過警察,學過武術,後拜李長彩為師,下海說書,專說《水滸傳》。他身材魁梧,留一絡腮胡須,上台說書時身穿灰布大褂,腳穿布襪僧鞋,人稱「活魯達」。他除在茶館獻藝外,還常上堂會為社會名流說書。解放後,參加沈陽民眾曲藝團。該團記錄過他口述的《水滸》,可惜在「文革」中散失。
宋桐斌(1900—1978)評書第九代藝人。山東蓬萊人,原名宋繼武,少年時代到東北謀生,他愛好曲藝,博覽群書,二十四歲在鐵嶺拜陳慶祿為師學藝。二十七歲登台獻藝,久占沈陽。說過《封神榜》《西遊記》《水泊梁山》《清廉公案》《大紅袍》等書。是沈陽最早上電台說書的名藝人。曾獲得「廣播千日」紀念章一枚。有弟子劉浩鵬(1926—1988)得其真傳。整理出版過《龍公案》(即《清廉公案》)等書。
丁正洪(1902—1974)評書第八代藝人。河北冀縣人,原名丁凱文。二十歲在北京拜張虛白為師學藝。其長輩開過書局,家中藏書極多,他知識豐富,通今博古。他常說《列國》《西漢》二書,有「丁西漢」之稱,也說過《火燒紅蓮寺》等短打書,還與宋桐斌合編過《後套封神榜》。丁正洪先生為人正派,1947年有一些地痞流氓要換帖拜把兄弟,特請丁正洪先生參加。丁正洪沒去,讓人送去一封信,上邊寫一首五言詩:「一入金蘭譜,群雄誼開端。王侯共將相,八拜紫金冠。讀得周公書,子孫做高官。換來黃金印,貼榜在街前。」這是一首冠頂詩,把八句詩的頭一個字連起來是:「一群王八讀(犢)子換貼(帖)」。丁正洪之子丁建中(1922—1996)繼承父業,也說《西漢》,整理出版過《西漢》一書。
施星夔(1906—1985)遼寧遼陽市人。幼時讀過私塾。二十歲時參加過奉軍。他博覽群書酷愛古典文學,尤其喜讀《三國演義》,能熟背全書故事。他常在沈陽各茶社說書,與藝人交往甚密,三十歲拜沈陽藝人張華賓為師學藝,說過《三國》《大隋唐》《濟公傳》《黃河大俠》《青衣女俠》《軍閥禍國記》等書。他說的評書,人物形象逼真,語言幽默風趣。他的《三國》有「滑稽三國」之稱。據評述,那張飛一出來,聽眾中必會有笑聲;說《濟公傳》,人稱「小濟公」。他晚年回故鄉遼陽。有《濟公鬧相府》《少年張作霖》等遺稿傳世。
當時,沈陽聽眾對於專說「講史書」的四位藝人曾有四句評語:「丁正洪准(准確)、施星夔俗(通俗)、馬興田正(正派)、李華臣俏(俏皮)」。
1949年3月,沈陽市曲藝協會成立後,宋桐斌任會長,丁正洪任評片語組長,還有邱連升、王起仁、程秉權三人的評書研究小組,整理過一些傳統書目。新中國成立後,號稱「沈陽北市場評書第一人」的李慶溪與鞍山的楊田榮、營口的袁闊成都是說新書的帶頭人。到了20個世紀80年代,袁闊成、陳青遠、田連元、劉蘭芳又被稱為「遼寧評書四大名家」。
『陸』 八大樣板戲都是哪些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在音樂創作上,《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音樂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創作,1964年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首演成功。
『柒』 起名字的方法
銘潤起名 根據寶寶生辰八字起名 起出好聽的名字
給寶寶根據生辰八字起名是現在比較權威,也是比較流行的起名方法之一,根據生辰八字給寶寶取名是比較能夠幫扶寶寶大運的方法,那麼到底該如何根據生辰八字給寶寶起名呢?
首先,要根據寶寶精準的出生日期來計算生辰八字。
根據寶寶出生時的年、月、日以及時,通過推算就可以得到本人的生辰八字。比如說寶寶是在2020年3月3日6時0分出生的,這也就是農歷庚寅年的庚子年2月10日 卯時。由此就可以推算出寶寶的八字是為:庚寅、己卯、甲戌和甲子。
其次,要根據生辰八字來推算出五行。
在生辰八字中的天乾地支分別是對應五行之中的五個元素,正如天乾的甲、乙和地支的寅、卯的屬性是為木,而天干中的丙、丁和地支中的巳、午的屬性是為火等。我們根據這個規律,就可以推算出寶寶的五行是為:金木、土木、木土、木水(庚寅、己卯、甲戌、甲子)。同時家長們也是可以通過查看天乾地支五行的對照表來知道寶寶的五行。
再者,要根據生辰八字來分析五行的喜忌。
一般來說,在生辰八字之中所含的金、木、水、火、土的數量,如果其中的某一個屬性有兩個相同的,就是適中的,若是多於兩個則為「旺」,少於兩個則為「弱」,沒有的就是缺。缺和弱的是需要補足的,過旺過強則的需去抑制的。
我們如果知道一個寶寶的八字五行為金木、土木、木土、木水(4木、0火、2土、 1金、1水),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五行之中是木旺、缺火。因此就可以判斷得出這個寶寶的八字是喜「火」的,也就是喜用神是為「火」,所以在起名的時候最好是用五行屬性為「火」的字。
最後,要根據五行的喜忌來尋找比較適用的字為寶寶起名。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根據數理之間的平衡關系,去尋找筆畫數合適的,屬性比較符合五行喜忌的起名用字。比如說寶寶的八字五行是喜「火」,那麼起名適用的字應該是屬性為火的,比如:「煊、炎、晗、烽、焓、煬、煒、煜」等。
最最後給大家介紹五行的基本筆畫和部首:
金形基本筆劃和部首:「刂、ノ、皿、金、口、幾、刀、戈、匕、貝、玉、石、西、兌、辛」等
木形基本筆劃和部首:「三、丨、門、乙、ㄗ、木、艸、弓、東、禾、瓜、戶、竹、舟」等。
水形基本筆劃和部首:「川、冫、亠、氵、子、辶、月、水、耳、癸、黑、雨、魚、亥」等。
火形基本筆劃和部首:「ㄨ、火、丿、忄、光、心、丙、赤、日」等。
土形基本筆劃和部首:「一、山、阝、辰、丑、扌、石、ㄅ、幺、田、艮、土、王」等。
古人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確實是這樣。中國人歷來講究起名。中國人重視名字並非無緣無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名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並非只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
在如今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忽視了起名的講究,認為起名只要好聽就行,甚至很多父母都不把起名當做是一件事,馬虎對待,敷衍了事,殊不知名字對於孩子日後的運勢影響重大,起名必然關系著孩子的一生運勢,若是想要孩子的運勢好,那麼起名就必須要依據孩子的生辰八字,選擇一個適合孩子命理的名字。
好的名字可以讓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婚姻美滿、家庭幸福、人生精彩、事事順利、貴人幫助、事業有成,吉祥如意等,不好的名字孩子一生常陷逆境,多挫折,多勞少得,或遇小人,雪上加霜,困難重重,前途坎坷等。
好的生辰八字配上好的名字是錦上添花,好的生辰八字配上壞的名字是美中不足,不好的生辰八字配上好的名字是雪中送炭,不好的生辰八字配上壞的名字是雪上加霜。
希望大家都可以給自己的寶寶起出滿意的名字。
『捌』 普陀山的歷史人物
最早見於志史的來普陀修煉的著名道教人物為秦始皇年間(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學於河上丈人,賣葯於東海邊,人稱「千歲翁」。相傳秦始皇東巡時,以重金召他去尋求長生不老葯。安期生不受其命,曰:「後數十年求我於蓬萊山下。」[10]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島、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諸島隱居修道。今普陀山幾寶嶺下東側岩洞中有「仙人井」,其水雖大旱大潦亦無增減,色味甘潔,井窟中寒氣侵人,雖酷暑不可久居,相傳為安期生煉丹遺跡。西南海中的桃花山,傳說是以安期生灑墨成桃花而得名。普陀山上的會仙峰,亦名天柱峰,叢岩聳峙,廣崖巨壁,展列如屏,冥濛杳靄,恍若神仙來會,相傳當年安期生曾鸞驂鶴馭來游於此。追懷者有詩《安期仙井》雲:「安期煉丹處,遙指仙人井。華蓋結樹冠,玄泉烹清茗。寒懊復暑涼,甘潤稱逸品。任憑滄海淼,只取一瓢飲。嗟爾名利客,至此應知省。世人多棄此,熙攘幾寶嶺。」[11]詩《會仙峰》雲:「會仙峰上待仙來,鶴馭鸞驂仔細猜。天柱巍巍高百丈,分明海上是蓬萊。」[12]「群仙高會處,即此是蓬萊。略試神通手,蓮花頃刻開。」[13]
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長期隱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字子真。他精嫻詩書,博學多才,曾補南昌尉,因見王莽擅權,漢室將傾,便棄妻子,隱姓埋名,於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渡海來普陀山,結茅山椒,采葯煉丹,直至終老。後人因此稱此山為「梅岑山」,此名沿襲了千餘年。北宋宣和年間,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跡瓢痕」。今普陀山普濟寺西北有梅岑峰,岡阜起伏,林壑幽美,峰頂建有梅福庵,相傳是當年梅福結茅隱修之處。梅福庵內有靈佑洞,又名煉丹洞,內壁岩石嶙峋,狀若百獸,崖間滲水,常年不息,傾入仙童葫蘆塑像中,被稱為「仙水」。洞中塑有梅福像,清康熙年間吳瞻泰題洞額,相傳此處為梅福煉丹處。庵內有一「梅福井」,方廣1米余,水碧味甘,清澈見底,相傳為梅福煉丹用井。梅岑峰西麓下的梅灣,巉岩刻露,林木蔥蘢,景色幽美,據古志書載梅福曾於此廣植梅樹。後人追懷其亮節高風,詠嘆之詩頗多,如:清祝德風詩《梅岑峰》雲:「子真仙去剩空山,萬樹幽香擁翠鬟。半夜蛟龍聽鐵笛,梅花吹落白雲灣。」[14]明李桐詩《題梅灣春曉》雲:「萬樹梅花開滿灣,冥濛春色駐枝間。回思仙尉成丹日,開落隨時待九還。」[15]明邵輔忠詩《梅灣春曉》雲:「幾樹疏梅倚石斜,問梅開落屬誰家。東風昨夜頻吹俏,也作如來小白花。」[16]清釋明慧詩《游梅灣》雲:「梅花萬樹滿前灣,仙尉於今丹灶閑。春色自來還自去,何曾一片落人間。」[17]清徐載陽詩《梅岑仙井》雲:「漢室衣冠視若泥,飄然浮海鑿山池。丹成跨鶴歸何處,留得清泉待月輝。」[18]清釋法湜詩《春日訪梅岑庵題壁》雲:「行義何妨又潔身,梅花獨占首陽春。尋來丹井今猶在,無復當年跨鶴人。」[19]清朱緒曾詩《梅仙庵》雲:「仙尉騎鸞去不回,煉丹古井旁林隈。吳門市卒埋名久,海外孤岑尚姓梅。」[20]等等。
據普陀山志史記載,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公元284年——355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精通神仙修道之術,曾游歷此山。今普濟寺慈雲石東側,有葛洪井,水色湛碧,沁人肺腑,滲水涓涓,晝夜不息,相傳為葛洪當年煉丹所鑿。宋袁燮詩《葛仙丹井》雲:「竹屋虛明卧古松,葛仙丹井留遺蹤。日長無事同僧話,指點雲邊三四峰。」[21]清沈樹蘭詩《葛洪井》雲:「句容家世憶仙翁,鶴馭翩翩駐碧空。獨有餘丹留井底,甘泉普濟洛迦東。」[22]另據鄞縣志記載,元朝道士王天助,曾修煉於普陀山。京師大旱之時,他祈雨輒應,投鐵符治理決河水患也頗為靈驗,被皇帝賜號太虛玄靜明妙真人。在普陀青鼓山西,坡陡之處有裸岩八處,散布岡阜,石色白,玲瓏似玉,異於它峰,相傳此岩與八仙過海的道教傳說有關,被稱作「八仙岩」。清李鼎詩《八仙岩》雲:「鸞馭一齊停,雲璈側耳聽。八仙同過海。佛眼久垂青。」[23]清祝德風詩《八仙岩》雲:「青鼓岩西聚八仙,蓬萊高會自年年。慣隨龍女來聽法,頃刻能開火上蓮。」[24]在幾寶嶺上,有煉丹峰,據古志載,曾有羽客煉丹於此。在圓通禪院後的兩壑間,有天然石橋相聯,巧妙絕倫,民間傳說是仙人為之,因此稱之為「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