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跟藝術有關的歷史故事

跟藝術有關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12:24:10

㈠ 關於藝術的歷史典故,要有主要人物和主要內容

伯牙絕弦。

春秋時,楚國人鍾子期與俞伯牙是好朋友。二人都精通音律,俞伯牙尤以精於琴藝而著名。

伯牙彈琴,常博得人們交口稱贊,但是他並不滿足。他覺得總是彈奏現成的曲子,不能抒發自己的情感與抱負;並且,自己不會譜寫新曲,也是很大的欠缺。

在鍾子期的鼓勵下,俞伯牙拜當時全國最有名的琴師為師。一晃三年,伯牙的技藝有了很大提高,老師便要打發他回家了。

伯牙卻感到自己還沒有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懇請老師再教一段時間。老師沉吟片時,說:「這樣吧,我有一位老師,住在東海的島上,我帶你去向他請教吧。」

師徒倆駕舟來到東海的一個島上,只見島上奇峰突起,樹木蔥蘢。老師讓伯牙上了岸,自己卻駕舟離島而去。說:「你在此等候,我到東面的島上把師傅請來。」

俞伯牙面對著高山和大海,傾聽濤聲澎湃,不由得激情涌動,腦際出現了靈感。於是他取出琴來,安放在一塊平整的石頭上,邊譜曲邊彈奏,不多時,就譜成了一曲《高山流水》。

這時,老師駕舟來接他回去,他並沒有請什麼師傅來,伯牙這才明白,老師讓他向高山大海請教來了。伯牙把剛譜好的曲子彈給老師聽,老師喜不自禁地說:「你現在已經超過為師了。」

伯牙拜別老師,回到故鄉。馬上把好友鍾子期請來,鍾子期欣然而至。伯牙說:「我今天彈的曲子,是我新近譜就的。請你來聽聽看,裡面是什麼意思。」

伯牙說完,調理好琴弦,開始彈奏,子期在旁,側耳細聽。

當伯牙彈出志在高山的幾章後,鍾子期稱贊說;「彈得真好!如同有巍峨高山屹立眼前。」

伯牙接著又彈「流水」曲,鍾子期不禁擊節叫好,他說:「妙極了!好像湯湯流水,奔騰不息。」

伯牙在曲中寄託的情感與志向,鍾子期都能聽得出,理解他,這使伯牙非常感動,他明白,鍾子期真是知音。

過了幾年,鍾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傷心地說:「知音已去,琴弦怎存?」

伯牙在鍾子期的墳前彈完最後一曲,悲而摔琴絕弦,以謝知音,從此終身不再彈琴。

(1)跟藝術有關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㈡ 與藝術有關的歷史典故(5個)

1、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黃帝(號軒轅氏)聯合炎帝(號神農氏)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後稱之為「黎民」。之後黃帝又打敗炎帝的部族,兩個部落逐漸融合,形成華夏族。所以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2、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台自焚,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

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來周公輔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止進食,急於迎客。

3、陶朱公

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後,尊范蠡為上將軍。但范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後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4、圍魏救趙

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於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後有「圍魏救趙」的事跡。

並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5、負荊請罪

將相和: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應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廉頗聽說後,便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㈢ 關於藝術的名人故事

1、齊白石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等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就刻好了。」

別的人都以為老篆刻家戲弄齊白石,勸他不要理那老傢伙,齊白右卻真的挑了一擔礎石來,夜以繼日地刻著,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麼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卻越來越厚。

最後,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泥了,齊白石也練得了一手好篆刻藝術,他刻的印雄健、洗煉,獨樹一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2、顏真卿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

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

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裡很著急。

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

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

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

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麼訣竅。」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

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3、莫扎特

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長,列奧波爾得竭盡心血,精心栽培。對兒子的學習與訓練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復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

還有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史等等。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南內爾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

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

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

為了金錢與榮譽,列奧波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要隨時都可以當眾演奏。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滿足聽眾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

如:當場試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

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莫扎特,約在1770年到羅馬的聖提里教堂,欣賞亞里格的演奏。

當時所演奏的樂曲,教堂當局是不準任何人取走樂譜的,所以外面還不曾流傳。散會後,莫扎特回到家中,竟能憑記憶一句不漏地寫下來,使人們大吃一驚。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4、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

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

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5、陸羽棄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㈣ 與藝術有關的故事(短一點)

1、肖邦的藝術故事

著名鋼琴家肖邦三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家裡舉行晚會,別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媽媽彈琴時手指的動作。晚會結束了,他就坐在媽媽的鋼琴前彈出一支悠揚的曲子。媽媽聽了很驚訝,第二天就給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

小肖邦學琴很認真,可是,因為年齡小,手也小,影響按鍵。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手指頭縫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間隔大一些。經過五年的艱苦練習,肖邦八歲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鋼琴了。

成千上萬的聽眾,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劇場里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肖邦愛彈鋼琴,並且不怕吃苦,刻苦練習,最後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

2、周恩來的語言藝術

「派克」的來歷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

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3、巧對毛澤東

1960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一行視察長沙,工作之餘,到江邊散步。遙望橘子洲頭,百舸爭流,萬帆競發,毛澤東逸興遄飛,口佔一上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聯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應對難度極大。

毛澤東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周恩來才思敏捷,熟諳地理,了解長沙竟於百步之內得佳句:「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天心閣系長沙市內一景,與橘子洲相對。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渾然一體,兩位偉人相對而笑。

4、管理是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

一位年輕的炮兵軍官上任後,到下屬部隊視察操練情況,發現有幾個部隊操練時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在操練中,總有一個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紋絲不動。經過詢問,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規定的。

原來,條例遵循的是用馬拉大炮時代的規則,當時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務是拉住馬的韁繩,防止大炮發射後因後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的時間。現在大炮不再需要這一角色了,但條例沒有及時調整,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這位軍官的發現使他受到了國防部的表彰。

5、莫扎特

莫扎特3歲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人教過他彈鋼琴,他就能自己走到鋼琴跟前,努力地用小手指試圖彈出他曾聽過的某段樂曲。而4歲時他居然已經嘗試在五線譜紙上創作,雖然音符寫得歪七扭八,但這並非孩子無意義的塗鴉,而是創作!

6歲開始歐洲巡迴演出,他曾經留下很多對孩子來說不可思議的紀錄,比如一段全新的艱深樂曲,他能夠當場視奏;依指定低音即興作曲等。

關於莫扎特的天才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在他7歲的時候,他用父親朋友的小提琴演奏,然後清楚地告訴父親,他自己的琴比這把琴低1/8個音,後來兩把琴被拿到一起比對,證明他的感覺完全正確!

正是有著如此超人的天賦,加之後天的不懈努力,莫扎特才在音樂史上留下了如此輝煌的一筆。

㈤ 跟藝術有關的故事

1.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全國上下都在徵兵,當時村子裡的年輕人基本上都被征走了.剩下的也多半是年老的或者不願意去的人.這個時候,村子裡張貼了一張宣傳海報.海報上說:上戰場沒有那麼可怕,去當兵無非就兩種可能:受傷或不受傷.不受傷不用說了,就是受傷了也無非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受輕傷不用說了,重傷無非兩種可能:可以治療和不可治療.可以治療不用說了,不可以治療就是死亡.既然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可怕的?

2.莫扎特的故事: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台烏斯·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他僅僅活了三十六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1762年,六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嘗試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獲得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這使他以後能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時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時,在和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特別是與曼亥姆市民藝術家們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遠非傳統觀念所能給予他的啟示和激勵。這不僅是藝術鑒賞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體會。他愈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與道德所決定。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自由,1781年,他徹底地同僱傭他的大主教決裂,毅然辭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維也納,並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㈥ 有關藝術的歷史成語故事

3月3日,農歷正月十四日),塞爾維亞「東方之家」藝術團在首都貝爾格萊德隆重慶祝中回國傳統節日——答「元宵節」。晚會一開始就播放歷年錄制的CD光碟,回顧以前一年一度的表演盛況。「東方之家」藝術團的演員們身著中國旗袍,用漢語聲情並茂地表演了中國成語故事——「葉公好龍」,並別具匠心地將會飛,會吐火的長尾巴中國龍與不會飛,不會吐火,短尾巴的塞爾維亞龍進行栩栩如生的形象化對比。在葉公和真龍的對話中有意無意地穿插一些中國人新年送禮的場景和對白。

㈦ 跟藝術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1、畢加索畫畫的小故事

音樂家魯賓斯坦經常到好友畫家畢加索的畫室看他畫畫,魯賓斯坦在好幾個月內看到畢加索不斷地在畫同樣的東西。背景是陽台的鐵欄桿,近景是一張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當畢加索畫了將近五十幅同樣的作品後,魯賓斯坦不耐煩地問:「每天都描繪同樣的靜物,難道你不厭倦嗎?」

畢加索反問道:「你不覺得自己在說廢話?難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鍾都是不同的我,每一個鍾頭都有新的光線,每天雖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的個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樣的桌子,不同的世界裡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裡,這一切都是不同的。」

從此以後,魯賓斯坦在重復彈一首歌時,皆可彈出不同的韻味。

㈧ 誰能夠找到與藝術有關的故事啊

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但貝多芬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他雖然沒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 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贊頌,這一方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並受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 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的地位。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而長期隱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 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 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籠罩著歐洲大陸。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 歌上。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期。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閱讀全文

與跟藝術有關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