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姓氏的有哪些名人
氏儀
(生卒年待考),字子羽,本姓𠂩氏,字訛為氏氏,後改名是儀;北海營陵人(今山東濰坊昌樂)。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國大臣,是氏鼻祖之一。氏儀初為一個小縣吏,後在北海郡為吏。當年北海太守孔融曾經對氏儀開玩笑,說:「氏字是『民』字『無上』,可改為『是』」。於是,氏儀因此就真的就改稱「是」氏,遂稱「是儀」。氏儀曾一度依附於漢高祖劉邦之孫齊孝王劉將閭的直系親族、揚州刺史劉繇,避亂於江東。後來氏儀遷徙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當時孫權正好承攝大業,欣賞氏儀的文章才華,特徵其為官。從此,氏儀成為孫權的親信,與胡綜、徐詳三人專典軍國密事,拜騎都尉。三國初期,孫權屬下大將呂蒙為了奪回被劉備霸佔的荊州,准備襲擊荊州守將關羽,孫權因此有些遲疑,便向氏儀徵求意見。氏儀則認為呂蒙的主意不錯,勸孫權從之。後氏儀跟從呂蒙成功地擊敗關羽,奪得荊州,因功拜忠義校尉。當時氏儀陳謝,孫權則豪爽地說:「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孫吳政權既定荊州,立都武昌,拜氏儀為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孫權一直要將兵權授予氏儀,但氏儀其人極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非帥材,固辭不受。孫吳黃武中期(公元226年左右),孫權派遣氏儀到皖地(今安徽)引誘曹魏政權的陳留太守劉邵,發動了北伐戰役,由誘引劉邵曹操屬下大將曹休。曹休果率兵馬前來,氏儀揮軍大破之,功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後來,孫權又令氏儀督導諸大臣勤於書學。後孫權大駕東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太子孫登留鎮武昌,孫權特意留下氏儀輔佐太子。太子一直對氏儀非常尊敬,每事皆先向氏儀咨詢,然後施行。後進封都鄉侯。再後隨從太子回到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不久,孫權的一個心腹、專門從事秘密督察的典校郎呂壹誣污衊江夏太守刁嘉出言不遜、誹謗國政,孫權因此大怒,將刁嘉下了大獄,並追查同黨,一時之間鬧得人心惶惶。由於大臣們皆畏懼呂壹,因此紛紛都附和著說的確聽到了刁嘉誹謗國政的話,而在當時,只有氏儀獨自回答從無所聞。孫權生氣,很嚴厲地詢問氏儀,周圍大臣們都為之屏息。氏儀坦然地回答:「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孫權聽後大為感嘆,遂舍之,不但不怪罪氏儀,而且連刁嘉也因此得免無罪。在蜀漢政權丞相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傳來後,孫權垂心西州,派遣氏儀出使蜀漢,申固盟好。氏儀圓滿完成了使命,後拜尚書僕射。在南、魯二宮初立之時,氏儀以尚書職領魯王太傅。後來氏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因此世人贊嘆其「氏儀為太傅盡忠,動輒規諫;事上勤,與人恭。」 氏儀一生勤儉,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當時,氏儀的鄰居中有起建大宅者,孫權外出望見,就問那起建豪華大室者是誰?左右回答:「好象是氏儀家。」孫權當即搖頭說:「氏儀歷來勤儉,肯定不是他。」旁人不信,下去一打聽,果然是別人家蓋的新房大宅。其見知信如此。氏儀在生活上服不精細,食不重膳,由於經常拯贍貧困,因此家無儲畜,清茶淡飯而已。孫權聞知後,突然親自跑到氏儀家求見其蔬飯,並親口嘗之後大為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但氏儀累次辭讓,辭不掉就以恩為戚。孫權為帝之後,身邊臣子們時時有所進達,使未嘗盲人之短。然而孫權也常責備氏儀以不言事,無是所非。氏儀巧妙地回答道:「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聽。」 氏儀一生從事國政長達數十年,未嘗有過。那位典校郎呂壹歷來好誣告其他將相大臣,還擅長連坐牽罪數人,卻唯獨無法污衊氏儀。孫權因此感慨道:「使人盡如氏儀,當安用科法為?」 氏儀後來年老寢疾,臨終前遺囑要「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終年八十一歲。
氏叔琮
(公元?~904年待考),本為氐叔琮,訛稱氏叔琮;河南尉氏人。著名唐朝末期將領、後梁政權開國大將,氐叔氏、氐氏、氏叔氏、氏氏鼻祖之一。
氏姓_網路
② 要姓的歷史名人
要兢,漢朝人。
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綉,明朝人;成化中女為憲宗妃,拜光祿署正;要毅,明朝人,知縣。
要離,春秋末年,吳國有個刺客叫要離。相傳他由伍子胥推薦給吳國國君,謀刺住在衛國的吳公子慶忌。要離請吳王砍斷他的右手,殺掉他的妻子兒女,假裝和吳王有仇而跑出國境。他到衛國之後,又假意向慶忌說了些如何攻滅吳國的辦法,為的是能得到慶忌信任。後來他果然騙取了信任。在一次與慶忌同舟渡江時,刺殺了慶忌,他也自刎而死。要離家族的人就以「要」作為姓氏。
漢有河南令要兢.唐建中年間有朔方大將軍要珍.
以吳國人物命名為氏,有下列:壽氏、要氏、慶忌氏、強梁氏等9氏。 要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東部、山西中部、河北中北部、北京甘肅河西走廊各市等地。河北南部也有部分存在,但據當地記載,明燕王掃北之時,從山西洪桐縣遷至河北。 詳細見下文:
北京通州區御香苑度假要村
山西太原清徐縣集義鄉小王村
山西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王要村
山西太谷里美庄
山西太谷王誨庄
山西太谷胡村莊
山西晉中市榆次區修文鎮南要村。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陳侃鄉北要村
山西晉中榆次區東陽鎮德音村
山西晉中開發區社管處西榮村
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南要村
山西壽陽縣溫家莊鄉山底村、盤灣底村
山西省壽陽縣尹靈芝鎮
山西汾西縣要家嶺鄉
大同市南郊北村聯校要庄
大同市南郊區西韓嶺鄉要庄村
內蒙古商都縣小海子鎮八十五號村要家村(要家村是八十五號村的一個村民小組)
河北武安市上團城鄉大南庄村
河北保定市滿城縣要庄
河北邢台市南和縣三思村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和陽鎮鞏庄
河北邯鄲市館陶縣柴堡鎮要庄
河北邯鄲市雞澤縣小寨鎮要庄
河北撫寧縣上庄坨鄉石嶺要村
河北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定方水鄉武家莊村
河北張家口市陽原縣要家莊鄉
河北衡水市故城縣要庄
天津市寧河縣廉莊子鄉西要庄
天津武清縣大王古庄鄉前侯尚村
浙江省建德市要家鎮
重慶江津市石門鎮要家村
重慶市小苑要村
河南開封市尉氏縣大橋鄉要庄村
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門樓任鄉要家村
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四新鄉要家村
河南洛陽市新安縣南要村鄉
河南林州市要庄
河南禹洲新要村
甘肅天水市甘谷縣要庄
甘肅酒泉市金塔縣城
山東菏澤市鄆城縣郭屯鎮大屯村
山東聊城市冠縣清水要庄
山東煙台市牟平區院格庄鎮要家村
③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
籀:
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恭:漢宣帝時是宣帝舅公,涼洲刺史、贈杜陵侯撫
養輔佐宣帝有功、而先後有十幾人獲封候。
史
高:樂陵侯、車騎大將軍、輔佐漢元帝有功。
史
崇:封溧陽萬戶候,為溧陽埭頭史氏一世祖。
史務滋:溧陽侯之21世孫,唐左納言、司賓卿
史
浩:溧陽侯之35世孫,南宋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出自寧波東錢湖下水史家,一門三宰相,七十二進士;四世兩封王。
史彌遠:溧陽侯之36世孫,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陽侯之37世孫,南宋宰相,
史天澤:溧陽侯之36世孫,元朝著名軍事家、宰相、樞秘使
金紫光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忠武鎮陽王。
史可法:溧陽侯之49世孫,民族英雄,抗清名將。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夔:溧陽侯之51世孫,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主筆。
史貽直:溧陽侯之52世孫,清文源閣大學士
宰相,軍機大臣。
④ 能姓的歷史名人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專其時轄地屬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華陰縣:本來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之地。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八年)改名為華陰縣,因為在太華山的北面,所以起名叫華陰,故城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南一帶。 太原堂:以望立堂。
華陰堂:以望立堂。
淄青堂:唐朝的時候,能元皓為淄青的節度使。他開始的時候屬於安祿山統轄,後來安祿山造反,他毅然歸唐。
⑤ 歷史上姓紀的名人有哪些
紀昀,紀曉嵐,清乾隆年間大學士,著有閱微草堂筆記,主持編撰四庫全書
⑥ 須姓的歷史名人
須賈:戰國時魏國中大夫。秦相范雎微行敝衣見須賈,須賈以一綈袍贈之。
須無:(生卒年待考),漢初人。著名漢朝大臣。漢高祖劉邦立國初期,須無功於滎陽,因而受封為陸量侯,紹(歷代承襲)封達四代。
須之彥:(1552—1630),字君美,號日華,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著名明朝大臣。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歷官浦江、桐鄉,多善政,俱祀名宦。及為儀部,時神宗倦勤,皇太子久輟講,皇長孫年十六,尚稽冊立,之彥累疏請,並務議藩例,參劾豪宗。光宗立,以遺命欲尊鄭貴妃為皇太後。侍郎孫如游袖中出令旨,之彥持不可,立索筆草疏。疏上得寢,遷光祿丞,升尚寶司少卿。魏閹擅政,削籍。崇禎初,詔復原官致仕。侯峒曾撰墓誌銘。
須用綸: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崇禎年間授青州知府。為人廉潔公正,風節凜然。當時府中兵餉告急,啊裁各屬雜費充作軍餉,不用民間錢財,百姓都感激他的德政。
⑦ 和姓的歷史名人
和志光(1946-——),藏族,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人。1964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版。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權。中專文化。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軍區步兵第13團一連當戰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陸軍第11軍32師95團一連副排長。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雲南省軍區獨立第9團一連排長。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雲南省軍區獨立第9團一連副政治指導員。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雲南省軍區獨立第9團一連連長。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雲南省軍區邊防第7團一營營長。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任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5團副團長。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5團團長。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雲南省軍區迪慶軍分區參謀長。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雲南省軍區迪慶軍分區司令員。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少將軍銜)(其間: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合成指揮專業學習)。現任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⑧ 姓氏中的歷史名人有
張儀,張 良,張騫,張飛,張角, 張道陵 ,張衡 ,張仲景,張柬之,張說,張 旭 ,張九齡 ,張擇端,張居正,張瑞圖,張廷玉,張之洞,張學良,張治中 ,張自忠,張雲逸 張瀾, 張愛玲,張大千
⑨ 求姓的歷史名人
求仲,漢代隱士。後用以為隱士的代稱。 唐 錢起 《歲初歸舊山》詩:「 求仲 應難見,殘陽回且掩關。答」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求仲弓,字德夫,黃岩(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特科進士。仕終樂清令。(《嘉定赤城志》)
⑩ 歷史上姓關的名人有哪些
最有名的有三國關羽,元代文學家關漢卿,清軍將領關天培,藝術家關山月,先驅關向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