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歷史故事的四字成語大全
南轅北轍【nán yuán běi zhé】:南轅北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東施效顰【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一鳴驚人【yi ming jing ren】:出自 《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已:罷。)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餘音繞梁【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語出《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 ,匱糧,過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宋歐陽修》:「至若敘事處,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梁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顧:[1]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卧龍崗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葉公好龍【yè gōng hào lóng】葉公好龍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出自 漢·劉向《新序·雜事》。
約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約法三章,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出自漢·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
⑵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與人物
卧薪嘗復膽wòxīn制chángdǎn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
[近義] 發憤圖強 宵衣旰食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⑶ 歷史故事四字成語大全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⑷ 歷史人物的成語典故
1、一鼓作氣(曹 劌)
一鼓作氣,讀音:yī gǔ zuò qì,漢語成語;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相關故事: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2、一字之師(鄭 谷)
一字之師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之師。多成語故事。
相關故事:鄭谷住在袁州,於是齊己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好。」
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從此,眾多讀書人就把鄭谷看做齊己的「一字之師」。
3、一字千金(呂不韋)
一字千金,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
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
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4、圖窮匕見(荊 軻)
圖窮匕見,讀音tú qióng bǐ xiàn,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秦國很強大,在消滅了趙國後,打到北部的燕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並派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助手,讓荊軻帶著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將一把毒葯熬過的匕首藏在地圖里。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買通了秦王左右為他們引見,秦王很高興,就在咸陽宮接見他們。在登上宮殿的台階時,秦舞陽緊張得發抖,荊軻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後,又要看地圖。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獻上去。秦王慢慢展開地圖來仔細看,當地圖展到盡頭時,藏在里邊的匕首露了出來。
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斷了衣袖,轉身逃走,荊軻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趕來了,荊軻受了傷,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沒有擊中。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
5、紙上談兵(趙 括)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相關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⑸ 關於歷史典故中有人物的成語要十個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專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屬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
⑹ 20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有人物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⑺ 歷史人物的成語故事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越王勾踐;
退辟三舍——晉文公;
問鼎中原——楚莊王;
圍魏救趙——孫臏;
紙上談兵——趙括;
作法自斃——商鞅;
投筆從戎——班超;
以後想到再補充.
其他答案共22條
檢舉2011-12-17 11:34 qinqindewolaie| 八級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1002525298| 一級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檢舉2012-5-2 15:26 熱心網友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⑻ 歷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卧薪嘗膽勾踐,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草船借箭諸葛亮。
望梅止渴曹操
⑼ 所有的歷史成語故事以及主人公
歷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