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雲南歷史掌故宋揮玉斧的簡短故事

雲南歷史掌故宋揮玉斧的簡短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11:47:43

❶ 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解釋下

1、漢習樓船

漢武帝初年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報告說在大夏看見邛山出產的竹杖和蜀地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身毒販來的。他認為既然身毒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那大夏一定離蜀地不遠,於是建議開通一條從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身毒。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當地的昆明族給擋住了。

因為西漢的士兵大多不習水性,無法征服洱海周圍善於水上作戰的昆明族,於是,征討一失敗告終。漢軍回長安以後,漢武帝在長安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了「昆明湖」,操練水軍,以期能打敗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區。這就是雲南歷史上有名的「漢習樓船」的歷史典故。

2、唐標鐵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佔了安戎後,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諸蠻的道路。隨後,吐蕃與唐朝在洱海地區展開了爭奪,他們之間的爭奪,其勝負關繫到唐朝政權的生死存亡。

因為吐蕃向東擴張,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寧,連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脅;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區又使唐朝西南邊疆的安全面臨危機。為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唐必須從洱海地區抗擊吐蕃,與西北相配合,形成對吐蕃的包圍。

因此,鞏固姚州都督府就成為保衛唐王朝全局戰略的重要措施。要鞏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須依靠洱海諸蠻;洱海諸蠻的向背關系著姚州都督府的命運。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務就是隔斷吐蕃與洱海諸蠻的聯系,招撫諸蠻。

為保衛姚州和抗擊吐蕃,唐朝於公元707年派監察御史唐九征為姚雟道討擊使,進討深入到洱海地區的吐蕃。當時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間架設鐵橋,以通西洱河,並在西洱河兩岸構築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毀了守橋的城堡,繼而焚毀了兩坐鐵索橋,截斷了吐蕃進入西洱河地區的通道。

戰役結束後,命書記閭邱均在劍川勒石建碑,立鐵柱於洱海北面,以紀念這次戰役的巨大勝利。這個鐵柱是唐對洱海地區實行有效統治的標志。

3、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計劃先滅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態勢,最後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來到金沙江畔,可是面臨著洶涌的金沙江水,蒙古軍隊無法渡江。正在為難之間,當地少數民族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

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單個革囊縛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個皮囊連綴為筏子。於是忽必烈大軍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過金沙江,滅了大理國,將雲南歸於元的統治之下。

4、宋揮玉斧

「宋揮玉斧」這一典故說的是:北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後,手持玉斧沿地圖的大渡河一劃,說:「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

這並不是因為宋朝不想要大理國這塊土地,而是因為北宋不像漢唐那樣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當時北宋國勢貧弱,已無力再進攻雲南;加之宋太祖錯誤地總結唐朝扶持南詔而南詔叛唐的教訓,因此將雲南劃在疆域之外。

(1)雲南歷史掌故宋揮玉斧的簡短故事擴展閱讀:

元王朝雖然在雲南建立行省,但為了限制行省的權力,又分封蒙古親王鎮守雲南,劃給他們管轄范圍和領地,不受行省約束。

大理國段氏則「世襲大理總管」,管轄大理、善闡、威楚、統矢、會川、建昌、騰越等城,並劃定滇西為其轄地。雲南形成了蒙古親王、行省及段氏總管三家統治的格局。段氏總管時期,洱海地區仍較多地保留著大理國時期的傳統。

「元跨革囊」,促進了忽必烈平大理國和元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從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同時也促進了麗江納西族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表現為:一是麗江納西族結束了長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實現了全民族的統一;二是統一後的納西族首領得到了中央政權的任命,土司世襲制由此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習樓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標鐵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揮玉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跨革囊

❷ 歷史掌故

http://www.fsec.cn/rrj/0yw/liwenyan/main.htm
這上面都是歷史小故事

1、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少孤貧,有志無力。釣魚於淮陰,寄[註:依靠或依附]食於漂母,母每日飯信。信曰:「後必重報。」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嘗入市,被屠宰所欺,戲曰:「子能舍死,持刀殺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過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後蕭何[註:劉邦的丞相]三薦於漢王[註:漢王指劉邦],築壇拜信為大將,佐漢有功,封信為三齊王
2、孫臏與龐涓
這個故事很久遠了,發生在戰國時候。故事中,孫臏與龐涓曾同拜於一個師傅的門下,各有所長。但龐涓,卻在出道之後已是魏國的將軍了仍猜忌著孫臏,怕孫臏的才情勝於自己。於是,就生了狠毒的心,騙孫臏赴約,挖其膝蓋骨,再墨型刺臉,置於囹圄。當時,父親講述著,如章回小說那樣,在緊張處截住,留在第二個晚上繼續。我便一整天的擔心,擔心孫臏的結局。這一整天,我就會在放學後奔到與我們住的樓一條馬路之隔的小山上,掩在草叢中靜坐,想父親講著的故事,任樹梢上撲騰著有鳥兒飛過。

天黑了,窗外的小山已看不見,父親便開始講述囹圄中的孫臏了。這一段,聽得不輕松啊!那孫臏"瘋瘋顛顛"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不再是完好的形象。所以,時月久了,看守的人也不太在意了。就這么一天一天混著,有了人士相幫,孫臏就暗中見了來訪的齊國使者,一吐自己的慘況。齊國的使者驚訝之後,有了拯救的舉動,帶孫臏一起返齊。

這一走,孫臏最後的勝就註定了。我懸了好幾天的心便放下,長吐了一口氣,知道接下來的較量,龐涓必敗。果然,去齊國,孫臏的智慧與謀略展示出來,終讓齊王信任,被任命為軍師,為將軍田忌謀劃,再看著齊軍出征。這時候的孫臏,坐在帷幔圍著的戰車里,不露真容,但卻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很久以來,我一直想,那時父親的講述,把一個沉重的故事烙在我與姐姐的心裡,為什麼呢?父親沒有解釋。也許,父親的本意就是講故事,講他讀過的書,講他自己也感慨的那些人生,讓我們懂一段歷史,然後,記住它,在以後的成長中有分辨善惡的標准。

最後,馬陵一仗,孫臏、龐涓一決勝負了。情節中,魏國與趙國聯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於是,齊王便讓田忌當大將,前往救韓。這救韓,田忌率兵就直奔了魏國,搗毀老窩。龐涓聞訊,只得撤出韓國,趕將回來。這時齊兵已西去,龐涓窮追三日,見沿途的灶台逐漸減少,大喜,以為齊軍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中了孫臏之計。

這計,是孫臏身心遭辱的最後洗涮啊。所以,那棵大樹在被刮掉半塊皮後寫著:"龐涓死在這棵樹下!"然後,孫臏等著,等著這一刻的到來,這時候的孫臏堅決,沒有放龐涓一碼的念頭。我便欽佩孫臏的分明,不含糊,對敵手狠狠地反擊。接著,聽那個結局:龐涓追來了,追進了狹窄的山溝里,在傍晚將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樹。於是,劃了火柴,讓亮光照著,讀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確,是龐涓的末日了,那萬箭拉開的氣勢,是孫臏堅定的命令,讓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將士:是時候了,射!

龐涓倒下了,萬箭之中,他自殺而亡。但自殺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話是:"這一仗可讓這小子出名了。"這小子指的當然是孫臏。由此,龐涓的狹隘、貪名聲、容不下別人出色,直至死改變不了。所以,孫臏的勝,消滅的是邪惡,是邪惡的一顆靈魂。

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農,少時在皇覺寺出家為僧,後率農民軍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師賠情

傳說朱元璋登基後,在浙江微服察訪。這一天,他去多寶寺進香。進殿以後,香煙繚繞,鼓鈸齊鳴,朱元璋感到心曠神恰。特別是多寶寺的名稱,引起他的興味,不禁脫口吟道:

「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這本是朱元璋一時乘興,信口而出。誰知一個滿身油污、衣著破舊的老秀才,竟不顧左右,昂首拈須,接著吟道: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聽,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僅是贊賞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滿意那個老秀才能把他這位皇帝比作如來,降福於民。只是他沒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視著老秀才;老秀才也彷彿遇到知音,含蓄地望著他笑。

逛罷多寶寺,朱元璋肚子有點餓了,路過山下一家小酒店時,便抬腳踅了進去。當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講究點,瞅了幾瞅,小酒店實在沒有啥可吃的東西,不禁搖搖腦袋,又吟了一聯:

「小酒店三杯五盞沒有東西。」

誰知老秀才跟在後面又聽得一清二楚,隨即搖頭晃腦地吟出下聯:

「大明君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這又似甜酒澆到朱元璋的心窩窩,聽了以後好不快活。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隨從說:「朕馬上回都,你給朕把老秀才請到皇宮去。」

朱元璋請老秀才幹啥呢?原來朱元璋過去少讀了書,建國後,感到立國理事,深為不便,他要為兒子請個飽學夫子。皇太子當然不同於一般孩子,一連換了幾個先生,都沒有管教得住。如今無意中發現老秀才才思敏捷,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看來,老秀才不僅肚子有貨,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請他到皇宮去教書,他並不高興;封他為「太子太傅」,他也無所謂。只是冷冷地說:「試試看吧!」

頭一天老秀才給太子教書,先是圈講文章,之後,讓太子背誦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目,搖頭晃腦地輕輕吟起詩來。一會,太子向兩個伴讀的書僮做起鬼臉,書僮便念道:

「先生教學生——頭動;

「學生見先生——頭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麼?。

「念的文章。」

先生還未睜眼,一個書僮已躡手躡腳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邊,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這書僮仗著太子一向放肆慣了,好多老師招架不住,只好來個「冷鍋貼餅——溜了」。這樣,他們越發膽大。哪知這位老秀才可不同——說時遲,那時快,書僮的手剛近老秀才的耳朵邊,老秀才伸手就抓住書僮的手反擰過來,書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舉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隻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聲:「大膽!」把太子的手也反擰過來。

老秀才喝令:「跪下!」

書僮「撲咚」一聲,雙膝落地。太子還倔強地挺身不動。恰巧朱元璋朝罷回宮,從這里經過,看到兒子一隻手被先生反擰著,額上出汗,臉色泛紫,便替兒子求情;「先生,饒他這一次吧!」

老秀才將頭搖得象撥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秀才發起傻勁,竟把「萬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著喉嚨說:「不放!」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還沒有人敢這樣冒犯過他,他臉漲得通紅,大聲嚷道:「來人哪!」

武士紛紛跑來,朱元璋火頭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來。

關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宮還氣呼呼地罵個不休。皇後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臉胡桑的樣子,心想,壞啦,老秀才准沒命啦!她忙叫宮女沏上香茶,勸他息息怒:「皇上,昨個把老秀才誇上天;今個把老秀才氣下地,為啥呢?」

朱元璋余氣未消,就怎來怎去地一說。馬娘娘原是明情達理的人,心想,替兒子護短,罰先生不是,這是「慣子不孝,肥田收癟稻」,可是在他氣頭上勸諫,恐怕勞而無功。就說:「陛下,跟愚夫子計較啥?你說咋辦就咋辦。宮女,快給皇上進御膳!」

三杯兩盞落肚,朱元璋臉色舒展開來。馬娘娘說:「陛下,你可記得,在淮西時,你曾說古往今來,世上有兩種人沒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時想不起來。馬娘娘接著說:「一個是治病的郎中,一個是教書的先生。哪個郎中願意他的病人翹辮子;哪個教書先生不願意他的學生多識幾個字,進學中舉!」

「這倒也是。」

馬娘娘就勢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語氣平和地說:「倒也是為太子好。可這人太蠻橫,連我去求情,他也不開縫。」

「陛下,這不開縫好!他那是為大明的天下!」

「咋說?」

「這不開縫,就是教之嚴,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開縫,往後太子還聽他的話嗎?想怎麼干,就怎麼干,先生哪裡還能管得?往日先生膿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幾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裡有韜略,手中有武藝,可你竟把人家關起來,弄不好還要殺。常言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師有師道,你把這些一齊丟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嗎?」

馬皇後一席話,說得朱元璋懊悔起來:「別說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嗎?」

「吃燈草的,講的輕飄。人家受了一肚子窩囊氣,就這么不明不白地關,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願意!」

「那你說咋辦呢?」

「你我領著太子去賠情。」

「這個——」

「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為大明天下,只有這么辦。」

當時,朱元璋頭腦還算清楚,便聽信皇後的話,把太子叫來,嚴肅地責備一頓。然後由太監領路,皇帝、皇後、太子徑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還真倔,見他三人到來,竟別轉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說:「老秀才,勿氣嘛!那是寡人一時欠考慮,你還是教育有方的呀!」

馬皇後說:「先生,皇帝率領太子向你賠情來啦!」

太子也說:「往後,願聽先生教誨:」

老秀才慢慢轉過身子,讓獄官去了枷,由太監和太子扶著回到書館。路上,老秀才一句話不講,朱元璋和馬皇後微笑著跟在後面。到了書館,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動動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動一下,看皇帝和皇後還是不急不躁,和顏悅色的,這才攤開紙,磨好墨,提起筆來,寫了兩行字。寫好後雙手托起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說:「老臣謝——恩——」

朱元璋拿起紙一看,愣住了,兩眼又睜得圓圓的。為啥呢?因為紙上寫的兩行字是——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正要發作,馬皇後笑嘻嘻地說:「老先生,你念給皇上聽聽。」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一聽,緊綳著的臉又鬆弛下來,咧開嘴笑了。

成語詞條: 九牛一毛 (瀏覽數:553)
成語發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語釋疑: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成語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陳毅《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詩)

(其中~代表本詞條:九牛一毛)
成語故事: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

❸ 宋揮玉斧的發生原因

「宋揮玉斧」的發生,源於南詔與李唐王朝的關系。唐朝後期,南詔屢犯版西川,唐王朝權對南詔,沿大渡河設防,依河為界,阻擊南詔攻掠各地。因此,大渡河成為唐與南詔之間事實上的邊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五年之後(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後蜀孟昶降宋,今四川、重慶一帶統一於宋王朝,宋地與大理國轄境直接相連。大理國旋派建昌城的守將到成都祝賀,主動表達了與趙宋王朝通好的願望。此時,宋將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趙匡胤進獻地圖,力主乘勢進兵,攻取雲南。但宋太祖趙匡胤鑒於南詔烏蠻白蠻的兇殘,因而不想再與大理國發生關系,便用玉斧在地圖上沿大渡河劃了一條線,說:「此外非吾所有也。」與大理國劃江而治。
「宋揮玉斧」的典故反映了趙宋王朝對大理國的基本策略。當時就有人對這件事評價說,以大渡河為界,使大理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❹ 請簡述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的典故

宋揮玉斧

該典故講述的是宋朝與大理國之間釐定邊界的事情。出自南宋筆記記載,未見於正史。

元跨革囊

1206年(丙寅年),鐵木真統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軍事奴隸制的蒙古汗國。蒙古貴族採取先征服西南諸番,而後形成南北夾攻南宋的戰略。為此,他們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直指雲南。中路由忽必列親自率領,南下過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麗江東部,再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烈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用做渡江之用(地點在現在的長江第一灣),渡江後入麗江,大敗大理守軍。

望採納,謝謝

❺ 宋揮玉斧什麼意思

宋揮玉斧,宋太祖趙匡胤不光能打天下,還是個超級古玩迷,他平時無論是上朝還是干別的,手裡總不離一把「玉斧」,率軍打到大渡河邊,未敢渡河的典故,集中反映宋朝與大理國之間的關系,是宋王朝天生軟弱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宋揮玉斧」的發生,源於南詔與李唐王朝的關系。唐朝後期,南詔屢犯西川,唐王朝對南詔,沿大渡河設防,依河為界,阻擊南詔攻掠各地。因此,大渡河成為唐與南詔之間事實上的邊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五年之後(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後蜀孟昶降宋,今四川、重慶一帶統一於宋王朝,宋地與大理國轄境直接相連。大理國旋派建昌城的守將到成都祝賀,主動表達了與趙宋王朝通好的願望。此時,宋將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趙匡胤進獻地圖,力主乘勢進兵,攻取雲南。但宋太祖趙匡胤認為唐朝的滅亡是由於南詔的原因,因而不想再與大理國發生關系,便用玉斧在地圖上沿大渡河劃了一條線,說:「此外非吾所有也。」與大理國劃江而治。 「宋揮玉斧」的典故反映了趙宋王朝對大理國的基本策略。當時就有人對這件事評價說,以大渡河為界,使大理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大觀樓長聯中有關雲南歷史的典故有「宋揮玉斧」一說,是否是傳說還是真有其事? 實際上,趙匡胤「宋揮玉斧」劃大渡河為界之說,並不見於北宋人的記載,《宋史》中也無此一說法。直到南宋時方有以大渡河為界之說,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翰林學士朱震言:大理國本唐南詔,大中、咸通間入成都,犯邕管,召兵東方,天下騷動。藝祖皇帝鑒於唐之禍。乃棄越巂諸郡。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為御戒上策。」後來的《滇載記》及《南詔野史》、《僰古通紀》等書則清晰明確地描述了玉斧劃界的事由,比如:《僰古通紀淺述校注》中說「時宋以大理內附,或請於大渡河外置城市,以便互市,詔問得失。知黎州宇文常言:『太祖觀地圖,畫大渡河為境,歷百五十年無患。今於河外置城邑,邊釁開,非中國之福。』乃止治黎州。」《滇載記》:「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滇,以圖進於上,太祖鑒唐之禍基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非吾有也。』由是雲南三百年不通中國,段氏得以睨臨僰爨,以長世焉。」《南詔野史》說:「王全斌平蜀還京師,請取雲南,負地圖進。太祖鑒唐之禍,以玉斧畫大渡河為界。曰:『非吾有也。』由是段氏得據南詔相安無事。」 「宋揮玉斧」的典故傳說流傳甚久,興許只是一種臆斷,但被後人渲染得神乎其神。究其緣由,它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並非是一些捕風捉影之談。宋朝軍隊平蜀以後沒有繼續南下大理,不外兩個方面:一是吸取了唐朝與南詔相爭導致國力衰竭而亡國的歷史教訓。二是鑒於當時立國未穩的客觀環境,宋軍不敢隻身冒險,避免四面樹敵。宋朝平蜀以後,統一大業並未完成,北有強敵契丹,南有南漢、南唐、吳越諸政權,不容許它把有限的兵力財力用於降服(也許永無結果)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這也迫使宋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南地區採取收縮政策,以便集中力量對付北方。所以,平蜀以後乃至整個兩宋都沒有對大理國採取軍事行動。 「宋揮玉斧」的典故一再被宋朝地方官員引為托詞,藉以掩飾自己的無能與不作為,藉以達到因循苟安、割地自守的目的。 那麼 ,彼方(宋朝)無意騷擾進犯,我方(大理國)是否有心呢?大家知道:我們大理國建國較早(937年),走和平發展之路,君臣與國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國」,用「儒釋」治國,不好殺戮,對外無掠地稱霸的野心,與外界交往多以和平友好互利的方式進行。雖在段思聰時,曾想進攻過四川,後為高氏家族反對制止。總而言之,大理國自其建立就基本上採取內守政策,不存在明顯的擴張野心。 正是由於宋朝和大理國雙方不謀而合地都採取了「守內虛外」的基本國策,雙方均無意擴張疆域,所以「宋揮玉斧」,以大渡河為界的和睦共處才有機會與可能。

❻ 了解歷史掌故

卧薪嘗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回成成語,形容人答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典故: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夫差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圖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❼ 問關於北宋時期的雲南

1.早在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段思平就建大理國了,而北宋建國史界公認為960年的"陳橋兵變",因此北宋時雲南中西部已稱大理國.
2.趙匡胤害怕兵伐大理重蹈中唐"天寶戰爭",懼滇而閉滇,所以就出現了後人不是特別真實的"宋揮玉斧"之說,即說趙匡胤指著大渡河說,這外面我不敢要.導致<宋史>說的"歷百五十年不通"但是雙方再民間有交往,官方交往到南宋北蒙兇悍時才日益密切.根本無和親和臣服,直接是兩個國家.(史界常模糊的)
3.不全包括又比它還大.南昭時雲南最大,最北已經越過金沙江近成都,最南最西越到現在與中國接壤的每個國家,最東曲靖東北以外不屬,而大理和南昭差不多.
4.已經不可考了,大概要七八個月吧,路線是從四川到重慶,沿長江到武漢在往上,這是最近的,聽說也有從越南做船繞南海黃海東海的.
5.飲食接近四川,但其明朝江南口味是中國保留最多的地方之一
風俗漢族地區大多是明朝遺留下的漢族風俗,類似解放前南京,徽洲的農村風俗,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也差不多,同樣過年,還過火把節,上巳節等很隆重;衣著服飾已經和中原差不多了,但不喜歡顏色鮮艷的,少數民族服飾一般要結婚才穿,稱禮服,不分貴賤了現在,而且各族不一,有空你自己去看看吧.
雲南是個很美的地方,不到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古老與神秘,真的,人淳樸善良之至,東部的人以及各大城市的人們是見不到的,那才是人心靈最美的地方.有機會去吧,歡迎你積極了解雲南,雲南人一定傾情為你解答.

❽ 大觀樓長聯的下聯講的是雲南的歷史掌故,想要弄懂它可不容易.好好找資料,了解

下聯:數千年的抄往事,湧上我的心頭,舉起酒杯,仰對長空感嘆,那些歷史長河中諸多的英雄,而今還有誰在呢?試想:漢武帝為了開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長安挖鑿昆明湖操練水軍;唐中宗派兵收復洱海地區,立鐵柱以記功;宋太祖手揮玉斧,面對版圖,將西南劃在界外;元世祖率大軍跨革囊及筏渡過金沙江,統一了雲南。這些偉業豐功,真是費盡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雲一樣的短暫,連幕簾都來不及捲起就很快消失了;就連那紀功的殘碑斷碣,也都傾頹在夕陽暮靄之中。到頭來,只留下幾聲稀疏的鍾聲,半江暗淡的漁火,兩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❾ 雲南史的歷史線索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閱讀全文

與雲南歷史掌故宋揮玉斧的簡短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