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國人物之諸葛亮的作文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Ⅱ 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諸葛亮作文
我最喜歡的三國英雄--諸葛亮
我對四大名著中《西遊記》和《三國演義》這兩本書印象最深刻。
《三國演義》塑造了諸多 有血有肉 的英雄人物 , 如忠勇雙全的 關羽 ,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老奸巨猾 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與崇拜的那就要數諸葛亮了,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吧!
想必《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這一章大家並不陌生:周瑜借曹操之手殺了曹軍水軍將領蔡瑁、張允,心中十分得意。但他又擔心這件事情騙的了別人,騙不了諸葛亮,於是派魯肅前去試探。誰知諸葛亮不僅知道蔣干中計、曹操上當的事,還對魯肅的來意也一清二楚。魯肅回去如實向周瑜匯報。周瑜大吃一驚,心想諸葛亮真實料事如神,一定要想法殺掉他!
第二天,周瑜召集眾將領商議軍情,請諸葛亮也來參加。周瑜在會議上請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之箭,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就夠了。周瑜心中暗暗高興,心想諸葛亮這下死定了。
諸葛亮對魯肅說:「周瑜讓我三天之內造十萬之箭,分明是想讓我死啊,只有你才能救我一命!」諸葛亮讓魯肅幫他准備二十條船,每隻船配三十個士兵,船上用青布帷幔掩蓋嚴密,船兩邊各扎五六百個稻草人。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去取箭,魯肅很疑惑。諸葛亮傳令讓軍士把船全力向北岸進發。這時,江上大霧彌漫,彷彿籠罩著一層輕紗。船隊悄悄駛進曹軍水寨。諸葛亮吩咐把船一字排開,就在船上擂鼓吶喊。魯肅嚇得臉都綠了,忙說:「快停!快停!曹軍要是一出來,我們都沒命了!」
諸葛亮笑著說 :「放心!曹操雖有謀略,但疑心太重。他見如此大霧,擔心有伏兵,絕不會輕易出擊。」
在說曹軍突然聽到擂鼓和吶喊聲,嚇得亂作一團。曹操到江邊一看,只見大霧彌漫,什麼也看不見,江中長長地一隻船隊,似有千軍萬馬。曹操說:「不許出擊,只用亂箭射擊。」於是曹軍一萬多將士拚命朝江中放箭,江面上萬箭齊發,好像一場大雨從天而降。曹軍越射越起勁,不一會,船上的稻草人身上插滿了密密麻麻得箭。
東方漸漸發亮,濃霧散去,諸葛亮下令開船返回。又讓船上士兵齊聲吶喊:「謝謝丞相送箭!」曹操這才明白上了當,氣得要死。
回去後,魯肅向周瑜報告此事,周瑜嘆息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呀!」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非常敬佩諸葛亮呢?
Ⅲ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400空城計開頭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
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諸葛亮巧用空城計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諸葛亮的士兵問道:「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說:"兵法雲,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如果是司馬昭和曹操的話,我是絕對不敢實施此計的."
Ⅳ 作文《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的)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喻,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讓他在10天之內造好10萬只箭。諸葛亮對周喻說,3天內就造好10隻箭,第3天讓周喻派500個士兵來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叫來魯肅來幫忙,撥來20條快船,每船30個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蓋好,不讓魯肅告訴周喻,第1天和第2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3天4更時,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接到船里,船用繩索連著。江面上霧很大,船到了曹寨對面不到20里的地方,諸葛亮下令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曹操見霧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滿了箭後,諸葛亮讓大家說「謝謝曹丞相的箭」,一會船順風順水的劃走了。
這個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為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四更時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個原因,1.江面上霧非常大。2.天黑。3.周喻這時在休息。4.天黑,霧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
這個故事看完後,我覺得諸葛亮非常的會謀劃,他的大腦中充滿了智慧,我們要學習諸葛亮,遇到難事要自己多動腦子,不能全靠別人來幫助你,我們要讓腦筋多轉,讓我們更聰明。
Ⅳ 三國演義諸葛亮簡介400字左右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5)歷史人物作文400諸葛亮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介紹:
1、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軍士擂鼓吶喊。
曹操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2、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
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3、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
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後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後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後也就放心了」。
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
於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後,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Ⅵ 關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作文400字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軍事家——諸葛亮。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擔當、技巧也的確無懈可擊,也可稱得上是中國史上傑出的政治人物,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諸葛亮在益州從無到有,不但建立了整個法令制度,也能發揚賞善懲惡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於國家,雖然是仇家,也會賞賜;違法犯紀,雖是至親,也會處罰。刑罰雖嚴峻,但是沒有人因此而埋怨,這種公平的統治,很難有人能相提並論。
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說,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而卻不盡然。因為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時,孔明聽罷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是為劉備的漢室興亡著想。
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無私,令人欽佩』的人格和政風,而且他謙虛下人,廣納各方意見,對人才的培養更實不遺餘力。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另一篇《視聽》中更表示:「為政之道,務在多聞,是以聽察採納士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目當其目,眾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是以「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
諸葛亮不但說,而且也徹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後,他特別在丞相府中,成立「參署,』的機構,其目的在於「集思廣益」以採納更多人的意見。他客氣地表示,自己「資性鄙暗」,所以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和採用,溫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濟四人的關系始終和好,因此相當鼓勵大家不疑於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公布的檄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後請將士能勤於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於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人苦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徵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為上」戰略,以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於發揮自己的智慧,用心於公事。三國鼎立中,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便寫道:「區區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廣。」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評論道:「諸葛孔明之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也。」
諸葛亮不僅在培養人才上有一套,在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們共同學習的。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對於歷史人物,由於立場的不同,後代的評價帶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贊揚、欽敬及仟念。
多了一點,你自己刪減一下、、
Ⅶ 諸葛亮小傳作文400字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良相的典範,是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智慧到何成度?據《三國演義》描述,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精通星象八卦可謂料事如神。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幾近無所不能的人的最終結局竟然是病倒在北伐的征途中。將星隕落九丈原,從此長眠於定軍山。這是小說家言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怎樣的呢?
光和四年(BC181),還在販履的劉備,帝王將相的夢想與琅琊陽都一聲嬰孩的啼哭聯繫到的一體。或許是因為成大器者都必有一段坎坷的經歷,這位未來的蜀漢丞相三歲喪母八歲喪父,之後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被託付給叔叔諸葛玄照顧。諸葛玄去世後,十七歲的諸葛亮開始結廬隆中,和東漢末年的大部分讀書人一樣過著半讀半耕的生活。
十年後,諸葛亮經過徐庶的推薦投到劉備麾下。同年出使江左,替劉備成功聯盟孫權對抗曹操,平定荊襄,漂泊半生的劉備終於有了一處安身之地。諸葛亮因此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個職位:軍師中郎將。這個由劉備自創的官位足以體現孔明的才能。軍師主謀略,中郎將執兵權。後劉備入蜀以諸葛亮守荊州。建安十六年(BC211),成都平。劉備命諸葛亮鎮守成都。劉備即帝位後,又拜他為丞相,錄尚書事。
孫權背盟,關羽役沒,荊州淪喪。劉備報仇心切,盡起將士,怎奈夷陵一敗,落得個白帝託孤的下場。於是,成就了孔明鞠躬盡瘁的一生,平南蠻,伐中原…….
《三國志》載: "亮性長於巧思……工械技巧,物究其極"。他製造了諸葛連弩,又在復出祁山時發明了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又言"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千,優於將略"。 但縱觀其一生不得不令人拜服。
Ⅷ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作文500字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學多才,因此劉備為了得到他的幫助而三顧茅廬,他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所以決定幫助劉備統治天下,北伐中原。他向劉備提出了建議,「東結孫權,北伐曹操」。他一生打了許多勝仗,指揮了很多以智取勝的戰役,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草船借箭。那時,孫權和劉備聯盟,周瑜很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要加害他,就想出一條計策,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策,將計就計,對周瑜說:這是重要軍事,十天太慢,我保證三天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任憑都督處治。原來,諸葛亮會觀天象,算準了第三天有大霧,於是他向魯肅借了六十艘小船和許多稻草。魯肅雖然是周瑜的人,但是敬佩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把小船和稻草借給了魯肅。諸葛亮上了船,帶領600多名士兵,駛向曹營。曹操看到這么多船,不知有多少人,慌忙讓人放箭。不一會,霧散了,箭也有十萬多隻了。諸葛亮回到營里,周瑜又驚又氣,對諸葛亮的嫉妒「更上一層樓」。這件事,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和謀略。還有「七擒孟獲」、「六齣祁山」、「三氣周瑜」等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表現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他不僅吸引著我,也吸引著許多人。我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連做夢都想有他的才能。如果真是這樣,那該多好啊。
Ⅸ 評價諸葛亮的作文<400>字 急急急急!!!!!
諸葛亮熱情地倡導「立大志」、「修人品」,強調「志當存高遠」、內「恢弘志士之氣」,告誡青容年要力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玩物喪志,無所作為。他自己正是實踐這樣的人生要求。他忠於他的事業,沒有個人權力野心,為實現統一大業,他嘔盡心血,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遺憾的是,他死後並未後已
對於歷史人物,由於立場和角度的不同,後代的評價帶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贊揚、欽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紀以來,這種現象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一種隨著後現代解構主義而引發的歷史翻案風的影響
你可以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