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安門的來歷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徵,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嚮往,它的庄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
(1)有關天安門廣場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⑵ 求關於天安門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故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抗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解密1
建塔,建亭,還是建碑?
前不久,記者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彥涵藝術研究展」上結識了我國著名畫家、現年92歲高齡的彥涵老先生,他曾經創作了《當敵人搜山的時候》《不讓敵人搶走糧食》《向封建堡壘進軍》等著名作品。此次展覽,彥涵先生將自己的10幅作品捐獻給了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
采訪中記者偶然得知,彥老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創作者之一。然而,低調的他在過去的50多年裡卻很少向人提及這件事。為了解更多情況,記者展開了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采訪。
來到北京,記者首先聯繫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研究》雜志副主編殷雙喜。殷雙喜編寫了《永恆的象徵——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一書,可以說,對於人民英雄紀念碑,他頗有發言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需要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象徵,它該是什麼樣子呢?一座塔還是一座亭子?」殷雙喜介紹說,當時的設計者梁思成認為,它應當「像一座中國到處都能找到的石頭紀念碑」,這個建議最終被設計小組接受。
⑶ 寫一篇描寫天安門廣場的文章
作者:張榮濤,時間:2005-10-8,閱[204]
天安門位於北京市區中心,它是中國的象徵,是全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為三層樓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今天的樣式,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城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上覆黃琉璃瓦,成排的斗拱、大小梁枋以及天花藻井上繪有金龍彩畫和吉祥圖案,正脊、垂脊末端有鴟吻和仙人走獸,樓內六十根巨柱排列成行,方磚鋪地一平如砥,南面有菱花格扇門三十六扇,全樓內外油飾一新,色彩絢麗。
在封建時代,天安門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築,通高九丈九尺,象徵著皇權至高無上,加上正脊的鴟吻,通高三十三點七米。城台用四十八斤重一塊的大城磚築成,建在近五尺高的石築須彌座上,整個城台高三丈九尺。城台上建有木結構雙檐城樓,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達二千平方米。城台下有五個券門,中間是正門,最高大,過去只有皇帝可以進出;其餘四個依次減小,供不同級別的人進出。
天安門前有一條玉帶般的金水河,河上建有七座秀麗的漢白玉石橋,城門前後的兩側各有一對雕刻精美的華表和石獅。這些精心的設計裝飾和天安門融為一體。
從前,天安門是封建朝廷舉行「頒詔」大典的地方。後來,天安門前成為人民舉行愛國民主運動的集會場所。1919年的「五四運動」,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都是在這里集會遊行,而後向全國各地擴展。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親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天安門廣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之一,面積由最初的十一萬平方米,擴展成今天的四十萬平方米,可容納五十萬人舉行集會。廣場中央,矗立著三十七點九四米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往南是庄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東邊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西面是人民人大堂。1970年,天安門城樓進行了翻建。1984年,天安門又重新修繕油飾。近年來,天安門前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古老的文化,寬暢的廣場,雄偉的建築,開闊的長安街,渾為一體,氣勢磅礴,使天安門顯得更加庄嚴雄偉。
⑷ 天安門廣場有怎樣的歷史
天安門廣抄場原是明清兩代是皇城的前院,呈T字形,面積原約11萬平方米。清朝滅亡後,由於這里長期閑置不用,至1949年1月31日,天安門城樓及廣場上垃圾堆得足有三層樓高,僅留存在城樓上的野鴿子糞就有幾卡車。當年剛剛接管北平的人民政府號召各界成立清運委員會,從3月到6月底,用了91天,對北平全市的垃圾進行了一次大清除。
⑸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意義
天安門廣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它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爭回自由,答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治的斗爭,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天安門見證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⑹ 天安門國旗班的故事
北京天安門廣場庄嚴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是億萬中國人民特別關注的活動。
眾所周知,1949年10月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用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如今,56年過去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有過哪些變化?經歷了哪些不平凡的歷史?筆者從采訪中得知,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底,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由北京公安糾察總隊負責。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間,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胡其俊負責這一光榮神聖的使命,他每天早上帶著國旗到廣場升起來,晚上再降下帶回。1977年底至1982年12月,由衛戍部隊的兩名戰士擔負升國旗任務,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經過長安街時,還得給機動車讓行,升旗的場面也不夠庄嚴。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擔負天安門廣場升降和守衛國旗的光榮任務。從此,我國有了第一套規范的國旗升降儀式。原來的2人升旗改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護旗,正步前進。同時,統一了著裝,編制出了升降旗的時間表,從此這個班被人們稱作「天安門國旗班」。1991年初,「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正式成立,並從1991年5月1日起實行新的升降國旗儀式。國旗護衛隊由36名武警官兵組成,負責每天升降國旗。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和重大節日,武警軍樂團在現場演奏國歌。為了更好地維護天安門廣場秩序,從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務改成每月1日進行大升旗,36名國旗護衛隊員和62名武警軍樂團隊員和以往大升旗一樣,現場演奏三遍國歌。按照要求,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在四周觀看的各族同胞,凡是軍人要行軍禮,少先隊員要行隊禮,其他人也應立正行注目禮,表示對國旗的崇敬。
2分零7秒是天安門廣場的國旗從地面升到桿頂的時間,升降國旗的時間與北京地區一年四季太陽升落時間同一時刻。升旗時,按動電鈕的時刻遵照太陽上邊緣與地平線相切的時刻,國旗升至旗桿頂端歷時2分7秒,是太陽下邊緣與地平線相切的時刻。但是,每天太陽出來的時間並不一樣,怎樣掌握升旗的時間呢?原來的國旗班從天文台要來北京地區一年365天太陽升、落時間表,並在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個升旗時間。即使如此,還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儀式一招一式欣賞性極強,人們概括有「五絕」。一絕:升旗。每一次,當擎旗手以優美的動作,在國歌奏響第一個音符時,將國旗展開拋出,到國歌的最後一個音符終止,都是2分07秒,國旗也准時到達30米高的旗桿頂端;二絕:護旗。國旗護衛隊從金水橋行到國旗桿基的圍欄,走的正步是138步,落地都是同一個聲音,絲毫不差;三絕:敬禮。隨著一聲「敬禮」的口令,升旗手按電鈕,護衛隊行持槍禮,軍樂隊奏國歌都是同一個節拍;四絕:禮畢。國旗升到旗桿頂端與「禮畢」口令,36名托半自動步槍的衛士齊刷刷把槍放下,都是同一時刻。五絕:收旗。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衛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衛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把至15把之間。
自從天安門廣場有了升國旗儀式,當推1999年50周年國慶盛典的升旗儀式最不尋常。這一天升旗時間是上午10點,和以往從天安門城樓出發,過金水橋、越長安街的例行路線不同,這一天國旗護衛隊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平台出發,托槍走下23級台階,繞過孫中山畫像,在13米處沿廣場中軸線踏著紅色地毯正步走。在166米的距離上踢正步248步到達國旗基座,擎旗手從旗桿南側走上基座。國旗護衛隊也由平時的36名增至200名,在軍樂隊的隨同下,邁著整齊而矯健的步伐,和著雄壯而激昂的《歌唱祖國》的節拍,向天安門廣場走來。場面蔚為壯觀,大長國威和軍威。此情此景,是每一位觀眾永難忘卻的!
⑺ 關於天安門的知識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⑻ 北京歷史故事
先秦至秦漢
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薊國就在北京地區建立城市,後燕國打敗薊國,後遷都薊,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為薊縣,為廣陽郡守駐地。
漢高帝五年,被劃為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 本始元年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編輯]
兩晉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治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直至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史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曾經在這里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屬盧龍節度史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割據政權,自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
參見: 潭柘寺,法源寺
[編輯]
遼朝
遼朝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南京,改幽州為南京析津府,開泰元年改號燕京。
參見:北京天寧寺塔
[編輯]
金朝
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編輯]
元朝
成吉思汗於1216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為中都路大興府。至元四年,開始在金中都東北郊修建元大都。 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蒙古文為Khanbalik,漢字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編輯]
明朝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升為北京,稱為「行在」。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編輯]
清朝
清朝入關後隨即佔領北京,亦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編輯]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定都南京,1912年遷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而此時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仍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北京被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1930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並成立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並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中國共產黨軍隊得到北平控制權。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宣告成立
⑼ 關於天安門廣場的資料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吸取歷代都城規劃的優點,又參照南京規制營建而成。「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實際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加壯麗。它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裹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內城基本亡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牆向南移五里,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後又將南城牆向前推移到今正陽門一線。內城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即元代麗正門);皇城在內城中央,共有六門:東有東安,西為西安,北為北安,廣場南側為大明門,承天門左為長安左門,右為長安右門。宮城又稱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由於南城牆向南拓展,皇城與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見的位置即長安街北側。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今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宮城南移到現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門由元代的靈星門改稱午門。
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又利用午門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兩側,按「左祖右社」規制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 格對稱的建築群。此外,在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前開辟一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面都修築了宮牆,使廣場封閉起來,並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開一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
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承天門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時,只不過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
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當時沒能立即恢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此後,明代180年間雖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變動。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又毀於戰火。清/頃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大規模重建並更名承天門為「天安門」。後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後的天安門比原來的天安門高了83厘米,通高為34.7米(原高為33.87米)。
從天安門這座古老建築500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人。
⑽ 關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資料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內場以及人民容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廣場,北京市中心地帶,中國政治活動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開修繕。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樑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
(10)有關天安門廣場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爭自由,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治的斗爭,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這里是中國最重要的活動舉辦地和集會場所。
天安門觀禮台,位於天安門前方兩側,東西對稱,各7個台,主要用於國慶等重大慶典觀禮的需要。天安門觀禮台起初為開國大典上臨時搭起磚木結構的建築,1954年,按照中國著名建築師張開濟的設計方案,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了磚混結構的永久性觀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