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人司馬光的故事大全50字
名人司馬光的故事50字如下:
北宋時有個很聰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馬光。有一次他回跟小夥伴們在答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
(1)講歷史人物故事司馬光作文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司馬光受父親的誠實教育的影響,一生誠信。大概在五、六歲時,有一次,他要給胡桃去皮,他不會做,姊姊想幫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離開了,後來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順利將胡核去皮,等姐姐回來,便問:「誰幫你做的」?
他欺騙姊姊是自己做的,父親便訓斥他:「小子怎敢說謊。」司馬光從此不敢說謊,年長之後,還把這件事,寫到紙上,策勵自己,一直到死,沒有說過謊言。
邵雍的兒子邵伯溫還看過這張紙。清人陳宏謀說:「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後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也是一個「誠」字。
Ⅱ 尋找名人的足跡司馬光作文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寧(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後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司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在政治觀點方面,司馬光主張法制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與王安石是政敵。
Ⅲ 作文[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司馬光】450字
司馬光砸缸抄「聰明」「聰明」大人們看見了司馬光都豎起了大拇指表揚他。看來司馬光砸缸的事已傳遍天下了。
由於第一次司馬光用石頭砸缸救人受到了大人們的表揚,因而司馬光就學著繼續去砸缸了。有一天,司馬光走在大街上看見一個小孩在一個木桶里,他的手在動,他的手在掙扎,司馬光本想叫大人,可是旁邊沒有大人啊!他就用以前的方法用石頭砸,他用一塊大石頭砸那木桶,木桶破了,小孩哭了。司馬光以為是他救了小孩,小孩激動的哭了,他就站在那裡等待著大人們過來表揚他。大家聽見小孩的哭聲,就趕過來了,看到眼前的情景,大家都明白了怎麼回事,不但沒有誇他反而批評了他。
他又去了公園,看見有幾個小朋友在一個水缸那裡玩耍,他又以為那裡有小朋友要跳入缸里,其實那缸盛水是用來滅火用的,結果司馬光把那缸砸得一團爛。
他又來到院後的糞坑那邊玩,他看見了一個小孩掉入了糞坑裡,因為他上幾次都把事情弄得一團糟,他這一次就沒有直接去救人,卻跑去找大人了。他心想這一次總可以受到表揚了吧!大人們一起到了後院,但是已經晚了,那小孩已經淹死了。司馬光後悔地說:「這不能怪我吧!」!
Ⅳ 寫歷史人物司馬光一百多個字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專宋史》屬,《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Ⅳ 關於珍惜時間的作文有司馬光的故事在其中
勤學惜時的司馬光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當時了不起的大學問家。流傳千古、影響深遠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鑒》就是他編寫出來的。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里上學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記憶力差。為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每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他還利用一切空閑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裡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的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的,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的時候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這時他的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就是憑著這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時間,編成了《資治通鑒》這本歷史巨著。關於珍惜時間的名人例子:鄧中夏的五分鍾談話沙發回目錄2015-05-0610:10|作者:經典1我國早期的革命家鄧中夏先生,他在北大讀書時,給自己規定了嚴格的學習時間,為不受人干擾,他乾脆寫了個「五分鍾談話」的紙條,貼在書桌上,來訪的客人看到這字條後,如沒重要事情便會馬上告辭。有的客人甚至從他那兒得到啟迪,也抓緊時間讀書,不再虛度年華了。關於珍惜時間的名人例子:巴爾扎克的時間錶板凳回目錄2015-05-0610:11|作者:經典2巴爾扎克在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寫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兩千多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他的許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的創作時間表是:」從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說,在圓椅里坐十二個小時,努力修改和創作,然後人中午到四點校對校樣,五點鍾用餐,五點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關於珍惜時間的名人例子:珍惜時間的魯迅#樓回目錄2015-05-0610:13|作者:經典3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空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還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在北京時,他的卧室兼書房裡,掛著一副對聯,集錄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兩句詩,上聯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見太陽落山了還不心裡焦急),下聯為"恐鵜鶘之先鳴"(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叫)。書房牆上還掛著一張魯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魯迅用這朝夕相處的對聯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緊時間。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到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關於珍惜時間的名人例子:勤奮的莎士比亞#樓回目錄2015-05-0610:15|作者:經典4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放棄點滴空閑,少年時代在當地的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里的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的詩作和劇本里的精彩對白。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後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為養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後,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