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榧樹的相關歷史
歷史上會稽山香榧夙向聞名。宋代文學家蘇軾在任杭州知州時,曾 寫有贊美內會稽山香容榧的詩,詩曰:「彼美玉山果,餐為金盤實。瘴霧脫 蠻溪,清樽奉佳客。」 南宋《嘉泰會稽山志》載:「稽山之榧,多佳者。 」清朝末年,楓橋鎮上致和等3家商號收購香榧,加工成雙熄香榧,運 銷滬杭。據民國23年(1934)《諸暨縣物產及農村狀況》記載:「諸暨 縣年輸出香榧3400擔(170噸),用船、火車運銷滬杭。」建國後,「 楓橋香榧」暢銷國內市場,並供應出口。
❷ 香榧的歷史背景
香榧又名榧樹、玉榧、野杉子,為紅豆杉科,榧屬常綠喬木。是世界上稀有的經濟樹種。
香榧樹主要生長在我國長江以南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蘇、貴州、湖南、江西等省,其中以浙江的楓橋香榧、安徽的太平香榧和江西的玉山香榧(果)等最負盛名。
香榧作為乾果中的珍品,向來被作為宴席上的上乘佳果之一。早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將其加工成椒鹽香榧、糖球香榧、香榧酥等,並被列為朝廷貢品。香榧果食用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
香榧除了加工成乾果作為美味食品外,還是名貴的中葯材。香榧子性味甘平,入葯具有殺蟲、消積、潤燥的功效。現代醫學臨床證實,香榧對驅除蟯蟲效果顯著,對治療痔瘡、小兒遺尿症也有一定的裨益。
香榧樹干高大,挺拔直立,側枝發達,樹姿優美,枝葉蔥綠,四季常青,細葉婆娑,對煙塵的抗性較強,又很少被病蟲害侵染,非常富有觀賞價值,是優良的園林和庭院綠化樹種。
健康食乾果之香榧子。 簡介:榧子,又稱香榧、赤果、玉山果、玉榧、野極子等,是一種紅豆杉科植物的種子,其果實外有堅硬的果皮包裹,大小如棗,核如橄欖,兩頭尖,呈橢圓形,成熟後果殼為黃褐色或紫褐色,種實為黃白色,富有油脂和特有的一種香氣。
香榧是我國特產的果樹,而香榧子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乾果之一。它那棗核般大小的種仁,吃起來香美、鬆脆,有點像花生仁,但比花生仁更有一種別致的香味。香榧子不僅味美,而且營養十分豐富,除含有蛋白質、脂肪。
此外,香榧的樹皮可提制工業用的栲膠。香榧木材紋理直,硬度適中,為造船、建築、枕木、傢具及工藝雕刻等良材。
❸ 古代歷史名人的事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❹ 古代(歷史或文學方面)與飲食有關的名人
烹飪之祖彭祖,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黃帝的第八代孫)。
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
蘇東坡,蘇東坡,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對烹飪和美食很有研究,既會吃,又會做,有不少美味佳餚以其名字「東坡」命名。
東坡肉
在不少飯店的菜譜上,都有這樣一道菜——東坡肉。這道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菜,最早便出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之手。在《東坡續集》里,有一首《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中所寫,其實就是蘇東坡烹制「東坡肉」的經驗總結。
中國古代在烹飪方面的「祖師」是——易牙。
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為雍人,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後世人撰寫食經之類的作品,託名易牙也是常見的。例如:明代人韓奕,曾經以造、脯、蔬菜、籠造、爐造、糕餅、齋食、諸湯和諸葯八類內容編成一書,書名就托稱為《易牙遺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續易牙遺意》,也是託名的仿古食經之作。
清代文學家袁枚
)《隨園食單》是清朝才子袁枚的代表作,書中不僅蘊涵了這位大散文家對飲食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對生活品位的獨特評價和獨到見地,讀來風趣而有文采。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其他經典,諸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等,讀來別有一番滋味,而且頗有收藏價值。
一日,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歡吃的豬肉待客。豬肉下鍋,加入水和調料,以微火慢慢煨著。他便和客人下棋,兩人對弈,興趣甚濃,直至終局,蘇東坡才猛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卻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塊塊豬肉色澤紅潤,形整不散,軟爛如豆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嘗罷,都覺得這菜汁濃味醇,糯而不膩,十分可口。蘇東坡由此受到啟發,便經常烹制這道菜,並以一首《豬肉頌》總結了烹制這道菜的經驗。
東坡餅
蘇東坡仕途不順,北宋元豐二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現為湖北省管轄。正是由於蘇東坡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才給湖北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風味小吃——東坡餅。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黃州黃岡赤壁睡仙亭。在亭子的北邊,有一個安國寺,寺里有一位年長的和尚,常與蘇東坡弈棋賦詩,兩人結為至交。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食品,和尚就以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時間長了,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歡吃的「千層油酥餅」,稱為「東坡餅」。
東坡豆腐
蘇東坡在飲食喜好上除了豬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還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以精練的語言把製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確的字眼道出豆腐「為乳」、「為酥」,為食品之精粹。
東坡豆腐的製作方法,曾被南宋錢塘人林洪記入《山家清供》一書。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放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掛糊,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里炸制後,撈出瀝油;鍋內放底油、筍片、香菇和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
❺ 諸暨人文精神
「 吃力」未必要「討好」
深圳(廣州)諸暨人聯誼會會長 方馬忠
「吃力不討好」是諸暨民間傳播較廣的俚語。何謂「吃力不討好」呢?人們常舉的例子是:夫妻吵架,你去勸架、評理,指出雙方的是非,不久這對夫妻和好了,卻反過頭來認為你當時的評判是不恰當的。這就是吃力不討好!也有人說,熱心的諸暨人愛出點子,出了點子別人學了去,最後成功了,可人家卻謝謝都不說一句,這也屬於「吃力不討好」。
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們做不做呢?在諸暨人文精神大討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辯證地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諸暨人「重情重義,樂善好施」,「吃力」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事事都先考慮能否討到好處,對自己是否有利,那諸暨人的「剛直豪爽、敢作敢為」的人文精神恐怕也就無從談起了。就企業來說,如果人人都怕吃力不討好,那創新的活力就會被扼殺,企業就不會向前發展。就政府部門來說,如果每個公務員做事都想討點好處,都怕擔責任,那誰還會主動為百姓服務?誰還算得上人民的公僕?所以,我覺得我們應倡導一種主動做事,不圖回報,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文精神。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民,哪怕個人吃點虧也要勇敢地去做,這才是諸暨人的「豪爽」!
個人以為,「吃力不討好」如果理解成「吃力,不討好」,那它就成了一種境界,一種美德。
「當真」「木柁」最可愛
武漢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教授 宋恩夫
說到我們諸暨人文精神,首先要談談諸暨人的「當真」精神。每當諸暨人在一起要干一件事較起勁,或者托別人要辦一件事對方滿口答應時,都會脫口而出:「當真?」對方也會斬釘截鐵地說:「當真!」言簡意賅,道出了認真辦事的姿態。諸暨人這種「當真」精神,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人最講認真。」正是這種求實態度和認真精神,才使古越大地有今天這樣「俱往矣」的創業發展。如今,諸暨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今後要繼續「當真」,用義無反顧、爭創一流的精神,建設和諧新諸暨。
其次是「木柁」品格。諸暨「木柁」是周邊蕭山、紹興等縣市人們送給我們的別稱。乍聽,心裡很不是滋味,細想,這種「木柁」品格,正是諸暨人發奮努力,艱辛實乾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這種「笨鳥先飛」,「以勤補拙」的勤奮精神,造就了諸暨人走在時代前列的今天。 當今,建社會主義大廈,就得要有像精衛填海那樣「木」,像愚公移山那樣「傻」的精神。時代需要諸暨人的「木柁」品格。
擁有「當真」精神、具備「木柁」品格,這樣的諸暨人最可愛,這樣的諸暨人是我們諸暨人文精神的精華。
創造新文化傳統 爭做新諸暨人 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 宣炳善
在當前的發展背景下來談諸暨人文精神,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太及時了。
說實在的,當代的諸暨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文化比不過紹興,而經濟又比不過義烏的困境。這情形,有點像春秋早期允常面臨的問題,只是允常面臨的主要是政治與軍事問題,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則主要是經濟與文化的問題。也正因此,我們特別需要發揚傳統的越文化人文精神——即憂患意識與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因為,我們不能忘記,越國正是在允常定都諸暨的時候,越國才逐漸走向強盛,這一發憤圖強的傳統也為兒子勾踐所繼承。除了繼承越文化的文化傳統、發揚越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外,我們特別需要創造我們當代的新文化傳統。這個新文化傳統應該是一個新經濟傳統。
諸暨的文化傳統中有一個很可怕的缺點,那就是不重視商業經濟,諸暨人在歷史上普遍缺少商業文化人格,也就是說缺少商業意識,沒有形成強大的商業文化傳統。在當代,諸暨人外出經商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從整體上比起義烏人,則還是有相當的距離。不信,你看諸暨在政治、文化領域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很多,但是在經濟領域,卻相對缺乏。雖然諸暨歷史上,也有范蠡這樣的商聖,但范蠡在越國主要從事政治活動,其商業活動主要是在北方。
我以為,現在是爭做一個新諸暨人的時候了。新諸暨人他應該是具有開放意識的新時代的公民,既有越文化尚武重情義的文化人格,又有商業意識與全球視野。此外,新諸暨人在創造諸暨新經濟傳統的時候,還應特別關注移民文化傳統。因為只有人才趨之若鶩的移民社會,才會有更多的活力與創造。這樣的諸暨,才會是個生機勃發的諸暨。
敢於追求 堅韌不拔 誠實守信
河南鄭州諸暨人聯誼會會長 李國慶
對諸暨人文精神的理解,我用以下三條來表述:
一是敢於追求。追求是人的慾望、理想、勇氣共同作用的體現,諸暨人為實現理想達到目標,總是不怕吃苦,不懈追求。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理想,這種永不言敗的人文精神,才成就了今日商界一批批諸暨的知名企業家。我身邊的一些諸暨同鄉的成功也佐證了這一點,他們中的許多人是靠一把磚刀起家,然後成為包工隊長,到工程項目經理,到開發公司董事長。這樣的精神我們絕不能丟,因為未來諸暨人的跨越式發展還是離不開這種勇攀高峰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堅韌不拔。堅,硬也,硬就是剛性,諸暨人的人文精神中充滿著剛性,諸暨人剛正不阿,正直無畏,富有正義感,說話辦事直爽,不虛情假意等等。這一點,不僅在諸暨人中有共識,而且跟諸暨人打過交道的人,也對諸暨人的這些品質很認同。同時,諸暨人不僅有剛而且「韌」勁實足。我們的先人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讀書。假如說沒有這種韌勁,怎麼能成就一代名畫家、詩人呢!因此「堅韌不拔」的人文精神,使得諸暨人自強不息,能遇難而上,諸暨的襪業、珍珠養殖業、五金業發展之初都艱難異常,但諸暨人硬是靠著「堅韌不拔」的精神迎來了產業的輝煌。
第三是誠實守信。我們民間土話稱「講話能當銅鈿用」,這是諸暨人講「誠信」的最好詮釋。現今,商業社會,我們更應該弘揚和倡導誠信的人文精神、把「講話能當銅鈿用」的優秀人文精神發揚光大,樹立諸暨人的良好形象,使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都知道諸暨講誠信,諸暨有約有諾必兌現,讓他們願意、樂於、放心和諸暨人打交道。假如能夠創造並達到這種境界,諸暨的經濟社會該是何等的繁榮?
諸暨需要新形象
舟山諸暨聯誼會會長 陳生傳
文化之於城市,猶如精神之於人,當今時代,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
諸暨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就更有條件,更有必要致力於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設,致力於人的全面發展,為諸暨新一輪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這無論是諸暨的自然歷史,人文地理和現實背景來講都是完全可行的。
從歷史圖景看,諸暨人文精神應體現歷史的傳承與積淀。諸暨作為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先賢、精英的風骨中凝結著諸暨人最典型的人文精神。佳人西施以身許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這為發憤圖強、堅忍不拔、勵精圖治、自強不息這些詞彙,尋覓到長遠清澈的源頭。而王冕、陳洪綬、楊維楨等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又為暨陽大地帶來了崇德、崇文、尚美的文化氣息。中共早期革命中催生了俞秀松、張秋人、宣俠父等志士仁人,他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抒寫了忠勇剛強、艱苦奮斗的諸暨人性格;當代有趙忠堯、金善寶、毛漢禮等科學家,他們更是自強不息、求知上進、開闊創新的典範。諸暨人文精神都可以從先賢身上找到原動力。這些個性的、歷史的、傳統的精華,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
從地理意義上看,諸暨的人文精神應與諸暨的山水密切相關,諸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生存條件,使得諸暨人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徵。諸暨人的耿直、剛毅、強硬,與這樣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這種生活環境形成了諸暨人敢闖敢冒、激越奮進的性格,但也留下了急躁、激動、莽撞的臭脾氣。現在我們重新審視這一切,就要設法彌補因環境熏陶而產生的消極因素,充分挖掘山美、水美、物美、人美的內涵,讓生活在其間的人們更好地安頓身心,讓人們的心靈和諧律動………
從現實背景下看,諸暨人文精神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現代氣息,諸暨目前的發展是前有標兵,後有追兵,負重前進。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掙脫有形與無形的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傳統束縛,克服安於現狀、抱殘守缺、關門苦熬、不思進取的不良傾向,樹立負重自強、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新形象。(應柳漪)
❻ 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名人有誰
第一位來:慈禧太後,這自個獨裁封建統治的代言人,其對外軟弱無能,對內卻是橫征暴斂,扼殺了維新變法和堵住了通向國家富強的道路。第二位:李鴻章,軍機大臣,和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喪權辱國罪孽深重,同時也有一些爭議。第三位就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同時妄圖復辟稱帝。第四位:汪精衛,曾經的同盟會成員,刺殺過清王朝的攝政王,但是最終淪落為賣國求榮為日本帝國主義走狗,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漢奸。
前面提到的幾位毫無爭議,後面仍提名幾個罪惡累累的人物:大漢奸陳公博、周佛海,曾經的一大代表,後來汪偽政權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還要推舉鴉片戰爭初期第一個與英國簽訂不平等南京條約的清政府欽差大臣琦善,還有五四運動中被學生視為賣國的北洋政府官員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人,這些都可以被視為臭名昭著。
❼ 麻煩各位告訴我一些歷史名人與豆腐的典故,謝謝!
大才子金聖嘆是個對幽默一以慣之的人,他在獄中傳出的遺囑是:「吾兒,花生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另一個視死如歸的是瞿秋白,自如至終保持了人格的瀟灑,他最後說:「中國豆腐天下第一。」
這兩個人在最後時刻都提到了一種東西,豆腐。
中國的美食家似乎都偏愛豆腐。陶谷的《清異錄》中記載,五代時貴族們盛行吃的「小宰羊」,其實就是豆腐,這可能是最早的文字記錄了。蘇東坡有詩雲:「煮豆為乳脂為酥」,陸游的「旋壓犁祁軟勝酥」,也是說的豆腐。放翁在《老學庵筆記》中還曾津津樂道於嘉興豆腐店的韻事。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東坡豆腐」和「雪霞羹」,前者相當於如今的鍋塌豆腐,是把豆腐先油煎再紅燒的;後者是豆腐切碎與芙蓉花燒制而成的,豆腐潔白如雪,芙蓉花色艷如晚霞,故名。這兩個菜如今在杭州還吃得到。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錄最多的是豆腐,有「凍豆腐」、「蝦油豆腐」、「蔣侍郞豆腐」、「楊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程立萬豆腐」、「慶元豆腐」、「張愷豆腐」等不一而足。其中最有名是八寶豆腐,是康熙賞賜給王太守的,在蘇杭一帶流傳。其做法是把豆腐用紗布擠成泥,再與火腿、筍干、干貝、蝦仁之類同燒而成。而最有趣味的是「程立萬豆腐」,現已失傳。袁子才在乾隆23年在揚州程立萬家吃煎豆腐,兩面金黃,無絲毫鹵汁,有車螯的鮮味。第二天他告訴了另一個饞嘴查宣門,查說「我能做!」後來袁子才真的去查家吃了,一吃便大笑,原來是查是用雞腦做的,真油膩呵!與程家有天壤之別。可惜一年後程立萬就去世了,袁枚後悔了半輩子。
乾隆年間揚州僧人文思很有名,工詩文,也善料理。《茶香室叢鈔》中說:「文思善為豆腐羹,至今猶有效法者,謂之文思豆腐。」其做法是把豆腐切成細絲,再與冬筍、冬菇、火腿等一起做成羹。《調鼎集》中稱之為「什錦豆腐羹」。
梁實秋先生最愛吃的是「雞刨豆腐」,很有風味。把一塊老豆腐在熱油鍋里用筷子捅碎,捅得亂七八糟,略炒一下,打入一個雞蛋,再炒,加大量蔥花。飼養過雞的人都知道,一塊豆腐被雞刨過後是什麼樣子。梁家的「厚德福」酒樓,還有一道輕易不做的名菜「羅漢豆腐」,大至與「八寶豆腐」相當吧。
在我的味覺記憶里,青島的「三蝦豆腐」,湘菜的「魚籽豆腐」,上海的「油豆腐粉絲湯」,「泥鰍鑽豆腐」,北京的「老豆腐」,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武漢老通城的「包袱皮」等等,真是千姿百態,各有風味,真是一夜都說不完。
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種:一種是濟南的「鏡箱豆腐」,是把豆腐切成方塊,裡面挖空,裝入肉餡,清蒸後再澆汁,豆腐借味「借」得好。我私下稱之為「棺材板」。另一種是昆明的「烤豆腐」,緣起於抗戰「跑警報」時期,把豆腐先過鹵水,再用子母火反復燒烤,色澤金黃時一撕兩半,裡面潔白如玉,沾鮮辣水汁,外焦里嫩,香熱動人。由於多是跑警報的青年學生們光顧,時間久了吃烤豆腐者多有佳偶,因此被稱為「戀愛豆腐果」。
臭豆腐與名人
魯迅
一代文豪,代表作之一《孔乙己》中「讀書人偷書不算『偷』,算『竊』」,「多乎哉,不多也!」,讓人忍俊不禁,茴香豆、紹興老酒、紹興臭豆腐「三味」紹興小吃因其妙筆而名聞天下。
慈禧
清朝皇太後,中國近代史上的女中豪傑,喜食臭豆腐簡直到了嗜吃的程度,每周必食一次,北京的臭豆腐口味之多,花樣之繁,皆因她廣征所致,到了清末,臭豆腐已廣為流傳。
毛澤東、彭德懷、徐特立、葉劍英、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湖南來,都要進「火宮殿」品嘗臭豆腐一番。毛澤東當年年輕還在長沙讀書時,吃了一次當地有名的「火宮殿」臭豆腐,覺的口味不錯。1958年榮歸故里,再吃,贊道:「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文革期間,造反派在「火宮殿」的牆上大寫特寫了一條標語「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
關之琳 每周必食一次港式臭豆腐 。
❽ 中國歷史上十大偉人
一, 孔子--中國第一思想家 孔子是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創立的學說在中國古代占據統治地位,成為中國的文化主流,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屈原--中國第一詩人 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的一員,也是我國傑出的大文豪,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還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三,孫中山--中國民主共和之父 孫中山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推翻了 2000年來的封建帝制,成為中國民主共和之父。他還親手創辦了中山大學,在中國,許多城市的路和公園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四,周恩來--中國第一管家 周恩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 五,毛澤東--20世紀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毛澤東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歷史顯得渺小。他的強有力的影響在全世界億萬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記。毛澤東是革命的兒子,是革命的精髓,確實是革命的旋律和傳奇,是震動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締造者。 六,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鄧小平同志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勛,為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和開創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懷、卓越膽識和革命風格更是令世人景仰。 七,魯迅--中國第一文人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八,宋慶齡--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女人 她在長達70年的政治生涯中奮進不已,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在一生的言論和實踐中始終把國家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她捍衛、繼承和發展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宋慶齡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女人,她一生無私無畏、艱苦奮斗、執著追求,為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九,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是個千古一帝,統一了中國,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和貨幣。不管是當時,還是以後,都有利於社會的經濟和歷史的發展。他主張修建的長城,現在成了世界聞名的古跡。 十,梁啟超--中國學術史上的第一偉人 梁啟超一生矢志愛國,立志維新,提倡學習資本主義,使中國變法圖強,他"大才如海","學通中外古今,言滿天下,名滿天下",是我國清末變法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聲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術家和文學家。
❾ 各個歷史時期的名人和名言
羅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來的,因為這是時間老人和歷史巨人的行為.如果扶回起來答,修補好,歷史時間隨即消失.誰敢去改動歷史?
這句話我是在19期讀者上看到的,翻出來看了下,果然就是這句話.這篇文章的題目叫《請不要,遺址公園化》是馮驥才寫的,這句話出自這篇文章但並沒有說這是哪個名人說的,所以我想這應該就是馮老先生自己的話.
想看的話,去網上搜一下這篇文章應該能找到、
❿ 關於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雲蒙山水簾洞箸《鬼穀子》書三卷, 流傳於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於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雲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後人奉為「書聖」,與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後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後》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於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