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楷書的歷史
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內指魏、晉、南北朝時容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魏碑經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
到了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風格已過於規整,於是逐漸走下坡路了。宋朝的蘇軾以其詩人的風度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堪稱「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趙孟頫,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趙」,但是「趙體」嚴格來講應該屬於行楷,不再是規規矩矩的楷書了。
B. 關於楷書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楷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時候,但是呢,那時候咱們只是轉數。
C. 寫楷書的名人都是誰
田英章楷書寫得很好
D. 當代楷書的代表人物是誰有哪些作品
田英章------------堪稱當代楷書界的代表人物。楷法主工歐陽詢,又兼學顏柳趙及歷代宗歐名家內。他的楷書雖然具有明顯的容歐體風格,但對其火氣過盛、筆畫過細、隸法偏多、違背今人欣賞意識等方面作了大膽的舍棄和補充,並將顏體的方正和趙體的瀟灑熔於一爐,漸而形成自家風格,以他和他的哥哥田蘊章為代表的功力型、純正派的「田氏楷書」受到了當代書界內外無可爭議的承認和擁戴。
E. 書法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各寫什麼書體著名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淅地看到他與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F. 楷書的書法名人
楷書的大家林立,像王羲之、王獻之、歐、顏、柳、趙等。
「書聖」——王羲之
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書聖」之稱。亦長於詩文,但文才多為書法之名所掩,不為世人所重。曾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等職,世稱王右軍。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可以讓你對「精采絕倫」四個字有深刻的體會。他的作品美妙絕倫,無雷同乏味之嫌。中國書藝在他筆下成就最高個人頂峰,其後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完善 :或意或法、或韻或勢,局部過之者不乏其人,整體而論,無出其右。
歐陽詢——歐體
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俯)體並駕齊驅。
柳公權——柳體
生於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卒於懿宗咸通六年(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著名楷書家。
顏真卿——顏體
顏真卿(709~785)唐代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 山東臨沂)。書史亦稱顏魯公。為人剛直不阿。唐代書法革新家,為盛唐書法樹立一面旗幟。顏真卿自幼學書,又得到張旭親授,並師法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等人,融會貫通,加以發展,形成獨特風格。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庄嚴雄渾,人稱「顏體」。其行草書縱橫跌宕中具凝練渾厚之勢。
趙孟頫——趙體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
G. 我國古代著名楷書代表人物是哪些 百度網盤
想要找到古代著名的楷書代表人物需要明白文字的轉換過程,一開始是沒有看書,這樣一個是企業發的。
H. 關於書法的名人故事
1、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誌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2、王徽之「雪夜訪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書·王徽之傳》里記載著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馬上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裡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這里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後人稱道。
3、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麼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里存放有幾間屋。
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里住下,每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終於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贊嘆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
4、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非常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復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麼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
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
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復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5、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非常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
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於了解用筆的奧妙。
I. 古代歷史書法名人
王羲之 顏真卿
J. 楷書的起源,朝代,特徵,代表人物,作品,歷史典故
1、楷書的起源: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
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
2、朝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朝以後,兩個時期。
3、特徵: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更趨簡化。
4、代表人物:
四大楷體:唐歐陽詢(歐體)、唐顏真卿(顏體)、唐柳公權(柳體)、元趙孟頫(趙體)
5、作品:歐陽詢《九成宮》、柳公權《神策軍碑》、顏真卿《告身書》等。
6、歷史典故:
(柳公權)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