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皇五帝三王的內容簡介
我國西周王朝以前的歷史被稱為「上古史」,古代學者通常把它分為三個階專段,即「三皇」時期、屬「五帝」時期、「三王」時期。按照一般意義上的說法,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被稱為「三皇」,也有人把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被稱為「五帝」,而「三王」則指夏禹、商湯、周武王及他們分別開創的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西周)。書中的各篇故事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又被置於一定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相應的歷史背景之下,在保證上古歷史故事的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同時,又提供給讀者更為全面、更為系統、更為深刻的歷史信息。至於一些不便在故事中體現出來的歷史信息,則在每一編故事之前的「導讀」中給予必要的補充和說明。
② 《長安十二時辰》說唐玄宗「一日殺三王」,歷史上是否真有此事
一天之內殺三王時間上說的有點誇張了,但為了皇權有威脅的人遲早是要殺的。凡是出生在帝王世家哪個不是薄情的人,即便是父子兄弟,也會相互提防。
在這個過程中,武惠妃曾經拉攏張九齡等唐朝大臣。然而,廢除太子的計劃自然遭到張九齡和其他明智大臣的反對。張九齡卸任後,唐玄宗用李福臨取代了他。在宰相李林普和其他人的幫助下,武惠妃想出了一個額外的保護措施來解除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兄弟的職務。
③ 想看一下一張達芬奇的沒有完成的名畫」三王禮拜」
樓上的是波提切利的吧。
達芬奇未完成的作品叫《三王來拜專》屬或《博士來拜》
地址:
http://bbs.zxrs.net/UploadFile/20037112143779409.jpg
④ 城隍廟的歷史故事
舊時文化活動不多,市民除在城隍廟燒香拜菩薩外,還將城隍廟當作大眾專娛樂場所,凡到寧波屬來的人都喜歡逛逛城隍廟,所以城隍廟是寧波人氣最旺的地方。平時廟內有許多擺攤的和民間活動,如有測字、看相、唱寧波灘簧、說書、變戲法、看哈哈鏡等等。明代末年有一首《城隍廟》詩,也可以作為寧波城隍廟的一個寫照:「城隍廟內去燒香,百戲紛陳在西(亦作兩)廊。禮拜回頭多買物,此來彼往擲錢忙。」清代末年開始,城隍廟又多了賣字畫的活動,本地和外地的書畫家現場作書畫現賣,給廟市增添了文化氣氛。當年,尚未成名的蕭山人任伯年也在城隍廟賣過畫,一天,正在城隍廟觀畫的寧波詩人、書畫家姚燮看了任伯年的畫之後,邀請他到鎮海姚氏大梅山館做客。在姚燮的精心指導下,任伯年畫藝大進,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畫家。
⑤ 三王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為人知」不被人所知道了解。
為:介詞。被。《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回「~張答遼等所襲。」
知:知道,了解。
不為人知:這件事或這個事物不被另外的人了解,知道。就是很少人知道的意思。
近義詞:鮮為人知、無人問津
例句:黑洞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詞性:中性詞。
例如:許多事情還不為人知,等待著科學家的解決。
也可用於貶義。
例如:他暗地裡做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壞事。
⑥ 開閩三王的開閩三王故事
唐末,朝政腐敗,民生凋敝。以黃巢為主要標志的農民起義風雲激盪。僖宗光啟元年(885),安徽壽州人王緒率農民義軍攻陷光州(治所今潢川),固始東鄉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鄉民5000人從義軍入閩,揭開了光州固始向閩台移民的又一恢弘篇章。
入閩平閩,除暴安民:據《新唐書》與《十國春秋》:王氏兄弟,本琅琊人,出身名門望族。秦將王翦34代孫。其五代祖王曄為固始令,善政多多,民愛其仁,勉留之,因遷家於此,遂世為固始人。王潮,字信臣,「沉勇有智略」;弟審邽,字次都,「喜儒術,善吏治」;審知,字信通,號詳卿,狀貌雄偉,方口隆準,喜讀書,好騎射,常乘白馬,號稱「白馬三郎」。其時,「四海盡疲於征戰」,「中原正苦於傷殘」。審知「蓄慷慨之氣,負縱橫之才」,每或撫髀暗驚,彎弧自誓曰:「大丈夫不能安民濟物,豈勞虛生乎!」唐末,僖宗入蜀,群盜起於江淮。黃巢義軍之壽州人王緒,與妹婿劉行全,聚眾萬余而據壽州,自稱將軍。攻取光州,納收士民,以廣隊伍。其時,王潮為固始縣佐史,與弟審邽、審知,以材氣知名,邑人號曰「三龍」。王緒為網路人才,施以計謀,使王氏兄弟率5000鄉民從軍,並任王潮為軍正,主廩庾。是時,蔡州節度史秦宗權募士益兵,王緒附之。宗權任王緒為光州刺史,召其兵會擊黃巢,王緒遲留不行,宗權怒而發兵攻緒,王緒遂率眾南奔。至贛境,略潯陽、贛水;入閩地,取汀州、陷漳浦,但皆未能據之。王緒嫉妒賢能,「猜刻不仁」,凡才貌過己者,必暗除之,軍中人人自危,「不保朝夕」,因而激起兵變,為部將所逼自殺,眾推王潮為主。「潮令於軍曰:天子蒙難,今當出交、廣,入巴蜀,以干王室。於是,悉師將行」。王潮治軍有法,軍紀嚴明。深受刺史廖彥若貪暴之害的泉州百姓,喜聞義師南下,奉牛酒迎潮。王潮乃引兵圍泉州,自光啟元年八月始,歷時一載,方拔泉州,遂有其地,並受任刺史。「潮既得泉州,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吏民悅之」。唐昭宗大順二年(891),「潮乃以從弟彥復為都統,弟審知為都監,攻福州,彌年不下」。義軍頗得民心,各界捐糧籌船,勞軍助戰。《通鑒》雲:「民自請輸米餉軍,平湖洞及濱海諸蠻,皆以兵船助潮」。景福二年(893)五月,「潮入福州,自稱留後」。「建州人徐歸范以州應潮」,「汀州刺史鍾全慕舉籍聽命,嶺海間群盜二十餘輩皆降潰,潮乃盡有五州之地」。乾寧初(894),黃連洞二萬蠻眾圍汀州,王潮遣將舉兵破之,閩地遂定。
王氏兄弟率義軍南北轉戰,歷時9年,自此平定了閩疆,統一了全閩,結束了地方割據,盜賊四起的局面。昭宗在福州建威武軍,任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史,審知為副使。乾寧四年(897)底,王潮卒。審知欲將劍印交與二兄審邽,謂「按輩次二兄當受。」邽固辭曰:「我若能將泉州治理好,便心願已足,節度使之職,唯弟可任,幸勿卻兄長之意!」 開平時,為潮立廟,稱曰:「水西大王」。次年,朝廷任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
治閩興閩,造福八閩:唐前,福建經濟、文化落後,及至五代、宋,卻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文薈萃。尤其福州,一派盛世景象,號稱「海濱鄒魯」。福建邁向文明之邦的歷史大轉折,始於王氏三兄弟率義軍入閩,平定閩疆;其關鍵人物是五代時期閩國的創始人王審知。
王氏兄弟不僅是智勇雙全的出色將領,也是頗具謀略和才能,治閩興閩、造福閩疆的功臣。《十國春秋·司空世家》稱:審知之兄王潮(846-698),「志尚謙恭,譽藹鄉曲,善於和眾,士多歸之」。平定、統一全閩後,王潮主政十餘年間,「乃創四門義學,還流亡,定租稅,遣吏巡州縣,勸課農桑,交好鄰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明代河南副使、泉州人蘇茂相曾賦詩贊頌王潮功績:「鼙鼓中原沸似波,將軍閩嶠還橫戈」,「事定千年無戰伐,時清萬戶有弦歌」。
《新唐書》載:審知仲兄審邽(858-904)「為泉州刺史,檢校司徒。喜儒術,善吏治。器宇宏寬,仁厚愛民。流民還鄉者借給牛犁,助其耕作;幫修廬舍,助其安居;修橋築路,方便行旅;惠農惠工,獎勵生產;興辦義學,授業童蒙;革新制度,移風移俗。中原動亂,公卿士人多來投奔,審邽遣子延彬設招賢院,一一接納,以禮相待。如楊承休、韓偓、歸傳懿、楊贊圖、鄭戩等這些李唐朝廷官員、一代名士,在李唐滅亡前後舉家歸閩,皆受到禮遇和重用,因之無比感激,悉心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成為王審邽治政興邦的智囊團。由此可見王審邽兄弟招賢納士,以圖大業的胸襟。審邽、審知偕處理政期間,「鏟其訛弊,整其章條,三軍無嘩,萬姓有奉」。「至則積惡者屏去,為善者獲安。」王審邽協助王潮治理泉州,後其父子相繼任泉州刺史,前後歷44載,在泉州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光前裕後的里程碑。泉州與宋元時代成為世界最大海港城市,審邽兄弟、父子奠基之功偉哉大焉。
王審知(860-925)治閩,更是勛勞卓顯,因而代頌其功,史不絕書。政治上,一是尊奉中央,維護統一;一是實行「睦鄰保境,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治方略,鞏固邊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戰亂之災,百姓免受繁役苛賦之苦。尤其是在「四方竊據」,民富兵強,左右紛紛勸其稱帝時,他力排眾議,拒不稱帝,始終不渝地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真心實意地尊奉擁有中央政權的唐王朝和後梁王朝,「致君愈勤,述職無怠。萬里輸貢,川陸不系其賒;一心尊戴,風雨不改其志」。同時整頓吏治,廣納賢才,以鞏固政權。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接納中原各地避亂的知識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執教。在其當政的30餘年裡,正置群雄紛爭、武力割據的五代十國初期。而福建從未對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境內一片昇平,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最為安寧的地區。經濟上,重視和鼓勵發展生產。比如,勸農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了福清、長樂沿海大堤,泉州6里陂、9溪18壩,連江東湖,晉江40餘華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員可達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圍海造田,擴大耕地。在平原推廣雙季稻;在武夷山區開墾茶園,種植茶樹,達1000餘處;因地制宜發展紡織、陶瓷、冶金、鑄造等工業生產。在傳播中原文明上,倡導文教,興辦學堂,培養人才,教化黎民,達到了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間有私塾,使閩地成了學校層出,「童蒙來求,雅道靡靡,儒風優優」的禮儀之邦。迨至宋代,閩省已成文風昌盛之地,才俊輩出之鄉,狀元亞魁、進士及第超於中原,名臣賢相、科學巨擘、仁人志士層出不窮。《十國春秋》稱:此乃審知興教之功也。在發展商業和海外貿易上,可謂前無古人。免除雜稅,獎勵通商。躬身踏察海灣,修建碼頭,闢建港口。疏通百餘里的閩江水道,製造出可載六七百人的大船。兩度擴展福州城區,使之7倍於老城。使福州、泉州由此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港口。海上航線北至新羅(今朝鮮),南至南海諸島,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區。泉州城市規模也一再擴大,吸引很多阿拉伯商人和伊斯蘭教徒來此經商或定居。到宋、元時代,泉州成為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一流大港,其功歸審知兄弟,當之無愧。活躍的海外貿易,為福建經濟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上述為政興閩之道,福澤七閩之邦:使「強者抑而弱者撫,老者安而少者懷」,「一年而足食足兵,再歲而知禮知義,方隅之內,仰止攸同」,「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版圖既倍」。
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對王審知治閩「用仁信以御下,行慈惠以恤民」,賓賢禮士,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賦,息兵養民,多有記述,評價甚高。如稱頌審知「常衣袖絝敗,乃取酢袋而補之」。一次,有使者獻一玩物,審知自擲於地。謂左右曰:「『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據《十國春秋》載:錢昱《忠懿王廟》碑文,盛贊王審知當政治閩有「五善」:「外涵大度,內用小心,慎刑既及於精詳,舉事悉從於簡略,犯則不赦,令比秋霜之嚴;恩本無私,惠如冬日之暖。惟民教化,吏以法繩」,此可稱善為政。「非正詞不入於聰,非公事不宣於口,居無聲色之樂,平生以禮義自守。念十家之產者,躬行節儉……」此可稱善立身。「興崇儒道,好尚文藝,建學校以訓誨」,「獨振古風,郁更舊俗」,此可稱善教化。「懷尊賢之志,宏愛客之道,四方名士,萬里咸來」,此可稱善招納。「尊天事地,奉道饗神」,「事非為已,願乃庇民」,「三十年間,一境宴然」,此可稱善謀福。「功惟理亂,志在盡忠;安不忘危,常為持險之誡;小當事大,罔違與國之道……」,此可稱善守位。王審知「傳冊封者四五世,遺愛銘於人口,忠節出於國史。臣子之盛,不亦大乎!」
天復元年(901),昭宗封王審知為琅琊王。梁開平三年(909),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閩正式建立。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王審知病歿,皇上賜謚忠懿。後人為紀念閩王的功德,將他生前的宅第改建成閩王祠,祠前立有功德碑——唐《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記述了王審知家世及其生平事跡。祠內供有王審知塑像,祠堂門額上懸掛著一塊四字鎦金大匾:「功垂閩嶠」。建於泉州市的「五代閩國三王文物史跡陳列館」,向海內外觀瞻者集中展示了三王家史、生平和開閩業績。廊柱上赫然寫著這樣的楹聯:「太原望族源三晉,固始義軍靖八閩」,「望出太原立德千載,支分固始流徽八閩」。
⑦ 基督教里有關「三王獻祭」的故事是講什麼「三王」是哪三王
在基督教中不叫"王",叫"博士". 是從東方看到耶穌的星,在耶穌誕生之時來獻禮物給他的.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
Now when Jesus was born in Bethlehem of Judaea in the days of Herod the king, behold, there came wise men from the east to Jerusalem,
2:2 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Saying, Where is he that is born King of the Jews? for we have seen his star in the east, and are come to worship him.
2:3 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When Herod the king had heard these things, he was troubled, and all Jerusalem with him.
2:4 他就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
And when he had gathered all the chief priests and scribes of the people together, he demanded of them where Christ should be born.
2:5 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
And they said unto him, In Bethlehem of Judaea: for thus it is written by the prophet,
2:6 猶大地的伯利恆阿,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
And thou Bethlehem, in the land of Juda, art not the least among the princes of Juda: for out of thee shall come a Governor, that shall rule my people Israel.
2:7 當下希律暗暗的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Then Herod, when he had privily called the wise men, enquired of them diligently what time the star appeared.
2:8 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
And he sent them to Bethlehem, and said, Go and search diligently for the young child; and when ye have found him, bring me word again, that I may come and worship him also.
2:9 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
When they had heard the king, they departed; and, lo, the star, which they saw in the east, went before them, till it came and stood over where the young child was.
2:10 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
When they saw the star, they rejoiced with exceeding great joy.
注意這一句==========================================
2:11 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葯為禮物獻給他。
And when they were come into the house, they saw the young child with Mary his mother, and fell down, and worshipped him: and when they had opened their treasures, they presented unto him gifts; gold, and frankincense, and myrrh.
=====================================================
2:12 博士因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And being warned of God in a dream that they should not return to Herod, they departed into their own country another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