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賞賜有哪些歷史故事 文言文 或者人物
1.梅妃江采萍失寵被貶至上陽東宮。她想起漢代長門宮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的故事,專便拿出千金請屬高力士找人寫賦呈給皇上。高力士正在拚命討好楊貴妃,因此加以推脫。江采萍就自己寫了一首《樓東賦》給唐玄宗看。可唐玄宗看來這篇賦後,雖然也略微有所觸動,但也只是派人悄悄賞賜了梅妃一斛珍珠,梅妃見了,傷透了心,寫下一首《謝賜珍珠》(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並將詩與珍珠一起送還給唐玄宗。唐玄宗讀後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
2.俄以受賕為有司劾發,帝曰:「順德元勛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觀古今自鑒,有以益國家者,朕當與共府庫,何至以貪冒聞乎?「因賜帛數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以賂破法,不可赦,奈何又賜之?」帝曰:「使有恥者,得賜甚於戮;如不能,乃禽獸也,殺之何益?」——《新唐書·長孫順德傳》
2. 出自文言文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出奇制勝,亘古奇聞。
3. 一些古代著名小故事的文言文,如<<借壁鑿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注釋】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牆上找洞。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
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償:值,指報酬。
資:借。
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囊螢映雪
1、「囊螢」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 2、「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3]
編輯本段成語故事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四面楚歌
古文: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①,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②。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③,田父紿曰「左」④。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⑥,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⑦,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⑧。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 「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⑨,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⑩。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 「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翻譯:①直:同「值」,當,趁。②屬:連接,這里指跟上。③田父(fǔ,甫):老農。④紿:欺騙。⑤卒:終於。⑥快戰:痛快地打一仗。⑦刈(yì意):割,砍。⑧四向:面向四方。⑨披靡:原指草木隨風倒伏,這里比喻軍隊潰敗。⑩辟易:倒退的樣子。 全文譯文:項羽的軍隊駐軍在垓下,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層圍了好幾層。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是什麼原因讓楚人這么多呢?」項羽就在夜裡爬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抬起頭來看他。 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 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4.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4、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5、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6、齊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譯文:
齊國有個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麼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裡只有金子。"
寓意:利慾熏心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7、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8、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9、葉公好龍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用鉤子畫龍,用鑿子刻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從天上下來。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在廳堂里。葉公一見,轉身就跑,嚇得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
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是似龍非龍的東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5. 有關歷史人物的文言文
1、《伍子胥列傳》
出自《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周景王二十三年因楚平王懷疑太子作亂,於是遷怒於伍子胥之父伍奢和兄長伍尚,將他們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伍子胥到吳國後受到闔閭重用,發兵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
2、《孟嘗君列傳》
收錄於《史記》中。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統治地位,竭力網羅人才,以擴大自己的勢力,而社會上的「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也企圖依靠權貴獲得錦衣玉食,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後人稱為「戰國四公子」。本篇即是孟嘗君的專傳。
3、《廉頗藺相如列傳》
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4、《呂不韋列傳》
收錄於《史記》中。是呂不韋的個人傳記。司馬遷通過這篇傳文,反映了秦國宮廷內的爭權奪利、皇太後(趙姬)的放盪生活,以及政治斗爭的殘酷無情。
5、《扁鵲倉公列傳》
是《史記》列傳中的第四十五篇。這是一篇記敘古代名醫事跡的合傳。一位是戰國時期的扁鵲,另一位是西漢初年的淳於意。通過兩千多年前享有盛譽的名醫業績介紹,使人了解到中國傳統醫學在西漢前期已有較高的水平。
6. 歷史典故在文言文中是如何運用
(直接引用)明典
如:《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永遇樂京口北固內亭懷古》「廉頗老矣,尚能容飯否」
(間接化用)暗典
如:《竇娥冤》「三樁誓願」化用傳說故事,「三月紅錦映水,如阿房迷樓,萬美人盡臨妝鏡」化用《阿房宮賦》,
(反向立意)翻典
如:《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滕王閣序》「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作者用意都與原典故相反。
7. 文言文故事大全
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內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容,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的圍棋高手。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過,怎樣拿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後一個人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但後一個人的學習效率不如前一個人。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8. 出自文言文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出奇制勝
出處: 《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例子: 統率所部,~,將法人所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2. 亘古奇聞
出處: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亘古奇聞。」
典故: 亘古:從古代到現代;奇:稀有不常見的。從古到今很少聽到或見到的事情。
3.奇貨可居
出處: 《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占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們把票子當做~,非要足了錢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異卉
出處:《西京雜記》卷三:「奇樹異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難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叢林中,有許多~。
5.百步穿楊
出處: 《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例子: (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時發生。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
例子: 我是上一個世紀出生的人,能參加這樣的盛會,~,思緒萬千。(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7.百家爭鳴
出處: 《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說,以此弛說,取捨諸候。」
典故: 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也指不同意見的爭論。百家,這種觀點的人或各種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
例子: 沒有~,就沒有學術的繁榮和發展。
8.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出處: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典故: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例子: 測繪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確,絕不能粗心大意。
9. 發引千鈞
出處: 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典故: 一根頭發系著千鈞重的東西。比喻極危急。
10. 東方千騎
出處: 漢·樂府《陌上桑》詩:「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典故: 舊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從驪駒,豈不下山逢故夫。(梁·簡文帝《採菊篇》詩)
9. 求5個文言文神話故事,5個文言文歷史典故。 請各位高手幫幫忙。
5個文言文神話故事(怕你不夠用 給你找了10個)
1.嫦娥奔月
嫦娥,羿①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②於有黃③。有黃曰:「吉。翩翩歸妹④,獨將西行,逢天晦芒⑤,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⑥。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靈憲》
注釋:①弈:傳說中射落九個太陽的神箭手。②枚占:用籌占卜。枚,籌,占卜中的工具。③有黃:占卜之人,筮師或史官之名。④歸妹:卦名,這里代指嫦娥。⑤晦芒:指昏暗。⑥蟾蜍:俗名癩蛤蟆。
2.吳剛伐桂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①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
注釋:①異書:稀奇古怪的書。
3.女媧補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揀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淮南子·冥覽訓》
4.精衛填海
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訁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山海經·北山經》
5.後羿射日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jiáo用箭射)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本經訓》
6.黃帝擒蚩尤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山海經·大荒北經》
7.鯀禹治水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經·海內經》
8.刑天斷首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經·海外西經》
9.誇父逐日
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列子·湯問》
10.共工觸山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淮南子·天文訓》
文言文歷史典故
1韓信胯下受辱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飲,人多厭之者,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飲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2徙木為信(商鞅變法中的)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 令,令行於民。《史記·商君列傳》
3蕭何月下追韓信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 「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4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5四面楚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è 第四聲 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後面這5個都是我自己想到又幫你搜索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