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歷史人物
方亞芬
② 清朝年間有什麼出名的歷史人物,大臣。
太祖朝 何和禮 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尚勢單力薄,而何和禮和東阿部是一個叫強大的部落,回因此答努爾哈赤非常重視與東阿部的關系。何和禮也欽佩努爾哈赤的政治抱負和英勇善戰,同時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故於明萬曆十六年帥本部軍民歸順努爾哈赤,這就迅速壯大了努爾哈赤的勢力。努爾哈赤為使何和禮堅定為齊努力的決心,將長女東果格格③嫁給了何和禮。成為駙馬後的何和禮輔佐努爾哈赤創建了一代皇朝,成為開國五大臣之一,何和禮追隨太祖36年的征戰歲月中,可謂功勛卓著。
太宗朝 範文程
高祖朝 多爾袞 索爾圖
聖祖朝 李光地 姚啟聖 施琅
雍正朝 年羹堯 隆科多 岳鍾麟
乾隆朝 劉坤 劉庸 和珅
嘉慶
咸豐
道光 林則徐
同治
光緒朝就多了 北洋大臣 直隸總督 李鴻章 曾國藩 張之洞
③ 清朝歷史人物和事件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滿姓愛新覺羅。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今中國東北。和中原地區的漢族以及蒙古族和朝鮮族關系甚密。而直至明朝洪武時,由於蒙古族的殘余勢力被明朝壓制,於是明朝在東北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更為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八旗制度隨即建立,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擔任建州部首領。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清軍入關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征服了全中國。
▲康雍乾盛世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但這個所謂盛世仍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加上民族壓迫、封建集權、閉關鎖國的落後政治制度,為日後中國的衰弱埋下了隱患。與此同時,歐洲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階段,並在全球范圍殖民擴張,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迅速超越了中國。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使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銳意進取的精神,腐敗,僵化,自卑。人民負擔沉重,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革新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政」]等,試圖革新圖強,但始終未能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帝制統治。
▲註:慈禧太後是清朝1861年—1908年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後原名葉赫那拉蘭兒,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飲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葬於定東陵。清朝的皇後只有慈禧一開始就得到了22字謚號。
通稱宣統皇帝,也被尊為清遜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已協商為溥儀追加謚號為愍帝,廟號為恭宗,但中國公眾尚未普遍知道此事。
④ 求清朝最偉大的10位人物
1.範文程:是清朝聲名卓著的開國宰輔、文臣領袖,被列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
2.洪承疇: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3.孝庄:孝庄文皇後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斗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4.多爾袞:十四歲,兩日內父母雙亡,自古英雄多磨難,率兵打了多場勝仗,從睿親王一直到皇父攝政王,死後,被順治下令削爵,擢宗室,籍家產,罷廟享,斷其後嗣,掘墓,開棺,鞭屍。但多爾袞是滿人能統一中國的重要功臣之一
5.納蘭性德:滿清第一才子,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納蘭性德以詞聞,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納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6.隆科多:身世顯赫,少年得志,清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清聖祖孝懿仁皇後之弟,佟國維子,康熙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雍正朝吏部尚書加太保銜。隆科多被雍正皇帝公開稱為「隆科多舅舅」。就是這個隆科多,在康熙皇帝晚年的諸位皇子之間撲朔迷離、明爭暗鬥的皇位繼承人大戰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
7.年羹堯:其父年遐齡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其兄年希堯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側福晉,雍正即位後封為貴妃。年羹堯的妻子是宗室輔國公蘇燕之女。年羹堯後來建功沙場,以武功著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堯遷內閣學士,曾任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到任之後,年羹堯很快就熟悉了四川通省的大概情形,提出了很多興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帶頭做出表率,拒收節禮,「甘心淡泊,以絕徇庇」。平定過很多戰亂。和隆科多都是雍正的左膀右臂,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都被雍正處死。
8.曹雪芹:字夢阮,名沾,號雪芹、芹圃、芹溪。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後來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十年裡,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專心致志地做著修訂工作,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稿子。《紅樓夢》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9.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主要功績是從英國手裡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10.鄧世昌: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管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艦」、「致遠」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還有好多的知名重臣(知名的啊):
天聰、崇德、順治朝:肅親王豪格、豫親王多鐸,這幾個年代正是亂世,英雄輩出,好多的親王、貝勒、大臣都立過戰功,太多了
康熙朝:最重要的兩個大臣,納蘭明珠(納蘭性德之父),赫舍里氏索額圖,廢太子胤礽、裕親王(玄燁的二哥)、恭親王常寧(玄燁的五弟)康熙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皇位,多結黨羽,但也都很有才能,還有好多,不一一列舉了
我覺得清朝的皇帝是最勤勞,最有文化的皇帝,但是到了清後期(從嘉慶開始),一朝不如一朝,再勤勞,再有文化也無力回天了......
清太祖努爾哈赤:謚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以七大恨告天,創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奠定大清基礎,年號天命
清太宗皇太極: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 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國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
清世祖福臨:謚號體天龍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其母孝庄文皇後,
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
清聖祖玄燁: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年號康熙。他的功績多。收攬士心,崇尚儒學、鏟除鰲拜,集中帝權、治國之本,崇儒尚佛、政治一統,制度完善、軍事自衛,收復疆域、平定三藩、[編輯本段]收復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遏制沙皇俄國的擴張、文化昌盛,禮教復興、對內安撫,民族團結,康熙功績,可表萬世
清世宗胤禛: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年號雍正。整頓吏治、攤丁入畝、創立軍機處、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廢除腰斬、雍正的勤奮不僅是過去皇帝,就算在現代領導人,也沒有幾個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個月里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僅僅在數萬件奏摺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
⑤ 盤點歷史,我想知道清朝歷史著名人物都有哪些
太祖朝 何合禮 扈爾漢 額亦都 費英東 安費揚古
太宗朝 範文程 索尼
高祖朝 多爾袞內 索爾圖 蘇克哈薩容
聖祖朝 明珠 姚啟聖 施琅 鰲拜
雍正朝 年羹堯 隆科多 岳鍾麟 鄂爾泰
乾隆朝 劉坤 劉庸 和珅 紀昀 劉統勛
嘉慶 蔡新 (帝師)
道光 林則徐 穆彰阿 曹振鏞
咸豐 肅順 翁心存
同治 曾國藩 奕(恭親王)
光緒朝就多了 北洋大臣 直隸總督 李鴻章 曾國藩 張之洞
宣統 袁世凱 醇親王載灃
希望對你有用 我是滿族正白旗的
⑥ 清朝歷史人物有那些
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我個人認為出名
大臣:明珠,紀曉嵐,和珅,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等
有很名的一個商人:胡雪岩
⑦ 清朝歷史著名人物
1、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東街(今屬福州市鼓樓區)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
父林賓日,字孟養,號暘谷,教書為業;母陳帙,做針線、剪紙花,以助家用。林則徐4歲隨父入塾啟蒙,少年擅文名。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於鰲峰書院,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
2、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是我國明末清初傑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生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
他從小聰慧異常。又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並能懸腕寫米體小楷,並進官學為諸生。
3、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4、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政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乾隆與其父雍正、祖父康熙共同開創「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間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定大小和卓、滅准噶爾汗國,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整飭吏治、重視農業、興修水利、發展漢學,始置伊犁將軍,完善治理新疆等。
5、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學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
⑧ 清朝時期有哪些名人
1、王清任,清代醫學家(1768-1831年)。字勛臣,直隸玉田(今屬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納粟得千總職。
年青時即精心學醫,並於北京開一葯鋪行醫,醫術精深,頗噪於一時。因其精究岐黃,於古書中對人體構造與實際情況不符,頗有微詞,並敢於提出修正批評,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評。
嘗謂「著書不明臟腑,豈非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故精心觀察人體之構造,並繪制圖形,糾正前人錯誤,寫成《醫林改錯》。
王清任是中國清代的一位注重實踐的醫學家,他對祖國醫學中的氣血理論作出了新的發揮,特別是在活血化瘀治則方面有獨特的貢獻。他創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劑,注重分辯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別給予針對性治療,他的方劑一直在中醫界受到重視,並廣泛應用於臨床,經臨床實踐驗證,療效可靠。
活血化瘀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份重要遺產,從秦漢以來,活血化瘀法不斷充實完善,而以清代王清任的學術成就尤為引人注目。他的學術思想不僅對中醫內外婦兒各科作出了貢獻,而且對針灸臨床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針灸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治則,最常用的操作手法就是刺血療法。用三棱針刺血,或用梅花針叩刺出血,或叩刺出血後再拔上火罐以增加出血量。刺後可直接祛除血脈的瘀阻、排除瘀血,疏通經絡。
監床上凡是經絡中氣血壅滯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絡等症皆可用此法治之,臨床應用范圍頗廣,辯證准確,手法適當則多獲著效。
2、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 ,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學鄺孫謀的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詹天佑親臨工地,與工人同甘共苦,用了七十多天的時間就竣工通車了。
唐山鐵路在開灤煤礦唐山礦1至3號井東面,一條鐵路從一個上百年的涵洞里穿越而出,從唐山市區主幹道新華道下穿過,全長十二公里。這就是中國第一條國際標准軌距鐵路,它最初是從唐山礦修到豐南胥各庄,至今仍是京山鐵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京張鐵路為詹天佑主持修建並負責的中國第一條鐵路,它連接北京豐台區,經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張家口,全長約200公里,1905年9月開工修建,於1909年建成,時間不滿四年。
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這條鐵路工程艱巨。現稱為京包鐵路,以前的京張段為北京至包頭鐵路線的首段。京張鐵路是清政府排除英國、俄國等殖民主義者的阻撓,委派詹天佑為京張鐵路局總工程師(後兼任京張鐵路局總辦)。
3、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4、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
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謚號「文襄」,並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
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朴存閣農書》(失傳)等。其奏稿、文牘等於清末輯為《左文襄公全集》;20世紀80、90年代嶽麓書社與湖南省社科院又編纂了《左宗棠全集》,內容增較前書加了三分之一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七》亦收錄有其詩。
5、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在繼續主張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張之洞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並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書院改革以兩湖書院為代表,開辦的新式學堂以工藝學堂、自強學堂為代表。
光緒十六年(1890年),張之洞在都司湖經心書院舊址,創辦了兩湖書院。書院學生定額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籍40人,開設「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宗旨是培養「出為名臣,處為名儒」之才。
1896年,張改革兩湖書院,仿照西洋學院,每日上堂講課,教習按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則改為經學、史學、輿地與時務四門,同時設立院長,負責講明經濟。張之洞也比較重視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和思想之控制。
1902年,兩湖書院改為兩湖高等學堂,分科為八門,成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堂。學生則由原來的240名減至120名,初以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的優秀生升人高堂學習,入校者必先補普通學科一年,習專門學科三年,然後出西洋留學一年,共五年畢業。
兩湖書院從一個傳統的書院演變成一所新式學院,又隨著西學課程的增多而終成一新式學堂。張之洞在1898年將兩湖書院、經心書院改為學堂時雖提出「兩院分習之大旨,皆以中國(學)為體,西學為用,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叛道之弊」。
但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卻是「西學」課程,結果,一些學生卻最終「離經叛道」,從事革命活動。
⑨ 如何評價清代歷史人物
實事求是地介紹和評述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尤其是他們的政治主張、思想觀念、社會活動,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防止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評價歷史人物還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