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南海的歷史故事

南海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09:19:27

㈠ 南海在歷史上的歸屬

南海歷史歸屬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 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 1、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 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志》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里的「漲海」是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 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包括南海諸島。《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范圍之內。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亘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

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慣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 2、中國最早開發經營南沙群島 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鋪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 清末以來,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更路簿》是中國人民明清以來開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它是中國海南島漁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積累了許多人航行實踐經驗的集體創作,它孕育於明代,後不斷完善,記載了漁民從海南島文昌縣的清瀾或瓊海縣的潭門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各島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薯」,「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3、中國最早對南沙群島行使管轄 從秦代開始,我國政府正式對西沙群島行使管轄權。 漢代,南沙群島已歸我國管轄。唐、宋、元、明、清,南海諸島一直歸我國政府管轄。 元代,我國人民已經大規模開發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
群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元史》記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在繪制的《廣輿圖》中,把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標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標為「萬里石塘」。 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誌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余,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於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 在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和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以「落漈」標注東沙群島、「東沙」標注中沙群島,「西沙」標注西沙群島,「石塘」標注南沙群島。 1887年徐家干《洋防說略》載廣東海道,萬里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此處「萬里長沙」似指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里石塘」則指南沙群島。 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率領官兵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巡視,查勘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現仍沿用的島名有3個,即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 1933年,法國侵佔我國南沙群島的太平、中業等九個島嶼,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島生活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漁民強烈反抗,中國政府也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 1935年,中國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等派人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專門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名稱共132個,分屬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群島管轄。當時群島名有東沙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南沙群島)等。 1935年5月,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准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建字第1703號」文明確將東沙島名稱改正為東沙群島。中國政府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具體名稱。 1939年,日本侵佔了南海諸島。
1946年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國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麥蘊瑜分別為西沙群島和南 沙群島專員,前往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島上立主權碑。 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72個。群體名稱有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且大群體下又分小群體,層次較多。中國內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公布11段海洋斷續國界線。 1952年,日本政府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對於這一段歷史經緯,各國都是十分清楚的。比如,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以前沒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范圍包括南沙群島;美國與西班牙1898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曾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范圍,但並未包括南沙群島;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而馬西亞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等等。 1983年4月24日,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布《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准地名》,共287個。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個,其中,東沙群島地名由4個(1947年)增至7個,西沙群島由33個增至52個,中沙群島由30個增至34個,南沙群島由97個增至193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綜上所述,大量翔實的史實證明,南沙群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經營的,中國政府早已對其行使管轄和主權。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㈡ 佛山的歷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康有為

(1858-1927)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首領。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南海人。內

康有為是光容緒年間進士,曾多次上書提出變法改革。1898年1月,向上呈遞《應詔統籌全局折》,主張大誓群臣以定國事,設對策所以征賢才,開制度而定憲法。4月,他與梁啟超在北京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後變法失敗,他逃亡到了日本。1899年,他在美洲、南洋、日本設立保皇會,宣傳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7年又夥同張勛復辟帝制,失敗後,終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客。1927年病死於青島。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㈢ 南海歷史名人名事

名人:
黃飛鴻、朱次琦(世稱朱九江)、康有為、詹天佑、陳啟沅、鄒伯奇、何香凝、陳香梅、曾蔭權 .
名事就是他們做的事情啊,太多不好拿過來,網路很多

㈣ 南海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南海區,廣東省佛山市下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市,毗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州大城市下的重要衛星城。
縣地方傳統戲劇為粵劇。1979年,周啟榕、梁庭輝創作的獨幕粵劇《爭秋奪暑》獲廣東省業余小戲會演創作獎。陳璐創作的粵劇《三鳳求凰》、《姐妹易嫁》、《狀元與乞兒》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由廣東省電視台錄播。80年代,縣戲劇創作以獨幕粵劇為主,戲劇作者屈爾、楊粵生、李巨龍、關岳中等創作了一批短小精悍、貼近生活、詼諧幽默的獨幕粵劇,如《患中緣》、《兩包燒鵝》、《打煤》、《賣青瓜》、《垃圾千金》等,其中,屈爾創作的獨幕粵劇《患中緣》1982年獲省文藝創作三等獎。
1990年以後,市文化館每年舉辦戲劇創作培訓班,文化局每隔幾年舉辦一次小品比賽,南海文化發展公司每年開展一次「桂花藝術工程」獎勵,推動了群眾性的戲劇創作,使戲劇創作水平不斷提高。90年代,南海有業余戲劇作者80多人,戲劇創作十分活躍。陳初華、李巨龍、楊粵生、張風、陳長傑等一批戲劇作者創作的話劇、小品連年在各級戲劇賽事中獲獎。其中,由陳初華、楊粵生、李巨龍三位業余戲劇作者創作的大型話劇《新居》先後獲1995年廣東省國際藝術節編劇二等獎、1997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文化部第八屆文華獎。該劇通過描寫90年代珠江三角洲農民根叔一家搬進豪華新居後發生的種種矛盾沖突,以新穎的題材,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活而富有時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反映了市場經濟大潮對珠江三角洲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的沖擊和重塑,提出先富起來的農民在獲得物質上的新居後,如何建立「精神新居」的深刻課題。

㈤ 中國南海的歷史歸屬

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分布在遼闊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國南海諸島的主要組成部分,習慣上合並稱為西南中沙群島。

西南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嶼礁灘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

據古籍記載,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從此,中國人民頻繁航行於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諸島,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礁灘,並予以命名。華南沿海一帶從中國秦朝時開始已經是中國領土,從中國西漢到唐朝末期現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國領土,南海已經是中國領海。

㈥ 南海觀世音菩薩的來歷和故事,她是怎麼修煉正果的

南海觀世音菩薩的得名由來,諸經有三種記載: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

《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

《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

《法華經·普門品》謂釋邊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復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6)南海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他是西方過去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菩薩是從梵語的Avalokitesvara菩薩發展而來,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等,意譯為「光世音」。在中國,唐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李世民諱,遂改為「觀音菩薩」。傳說阿彌陀佛為其父,大勢至菩薩為其弟。

觀音菩薩是東亞民間崇拜較為普遍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在中國,觀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1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7世紀中葉由朝鮮傳入日本。觀音菩薩在七世紀也傳入到西藏,在藏傳佛教中叫做Chenrezig,達賴喇嘛被是認為其化身。

中國宋朝以前,觀音菩薩的形象為男性。宋之後則出現了按中國古代仕女形象而創作出來的觀音菩薩像並成為主流。因觀音以救苦救難為己任,雖果位次於佛卻在民間影響深遠。

觀音菩薩善於變幻,可變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貌。根據民間傳說,觀音原是男性的仙人,法號「慈航大士」,因化身道姑救一產婦染污穢無法復原,後感動上天,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間百姓、皈依正果之責。

一種觀點認為,觀世音菩薩由於接受各種不同的信徒的請求,所以呈現出各種形象,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被認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小乘經》中說,觀音菩薩為妙庄王的三女兒。有時觀音像旁,還塑有一個的善財童子像,童子面向觀音菩薩,雙手合十。密教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有馬頭觀音(即明王部中的馬頭明王)、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等。

一般來說,觀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各地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莫大關系,它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㈦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

南海十三郎(1909年—1984年),原名江譽鏐,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廣東南海縣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青年編劇家。他是父親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粵劇泰斗薛覺先的徒弟、電影皇後梅綺的叔父。杜國威的舞台劇《南海十三郎》則指南海十三郎乃唐滌生之啟蒙老師,但未有史料證實。
早年就讀廣州河南南武中學,因頑皮鬧事而被逐出校。香港大學習醫時,為愛情而中途離港追隨女友到上海,適逢「一·二八」事變而不能回港,無法完成學業。
十三郎晉身梨園,效力於覺先聲劇團。他恃才傲物,創作事業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1984年在青山醫院病逝。舞台劇《南海十三郎》則指十三郎最後在香港街頭鬱郁而終。相傳十三郎育有一位養子。
他的生平事跡廣為流傳,最初被杜國威改編成為舞台劇,並在香港主演,由謝君豪飾演。由於這套舞台劇非常受歡迎,所以後來被改編成為電影,由相同的演員擔綱演出。後來再改編成為電視劇,於亞洲電視播映,並由林韋辰扮演。三種不同媒體對他的生平有不同的演繹,亦帶給觀眾南海十三郎的不同面貌。

㈧ 南海的;歷史

中國在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里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范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到了現代,我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接收了南海諸島。1946年,國民黨當局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一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即「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岩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范圍內。
另據有關專家介紹,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一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北緯118°劃界,以北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岩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
現在的菲律賓相關法律將一些遠離海岸超過200海里的地方都劃到了其領土范圍內,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周邊國家一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植榮介紹,「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
同時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一些國家可乘之機。

㈨ 南海歷史名人名事有哪些

倫文敘
倫文敘(公元1466—1513)字伯疇、號遷岡。明代南海黎涌人。自幼家貧失學,附近何塾師見憐,免費收為學生。因性聰敏而又勤學,每試必列前茅。其後塾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因而輟學,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弘治二年(1489)23歲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試,中高等肄業入太學。弘治十二年(1499)33歲時在京參加考試,列第一(會元),跟著參加殿試,又名列第一(狀元),遂衣錦還鄉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獄。後來平反昭雪,官服翰林院編撰之職。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憂沒有上任。正德五年(1510)恢復翰林原職,先後充經筵講學官及右諭德、翰林院侍講等職。曾參與修玉牒(皇帝族譜)。正德八年(1513)出任順天府主考,是年卒於京師,享年47歲。

李子長

李子長(1436-1526)明朝著名畫師。名孔修,順德大良人。善禽畜,蟲魚、山水、花鳥,作品深得群眾喜愛。民間對他的傳說很多,如畫成的貓捉老鼠,母雞下蛋,鳥兒飛鳴。雨兒遇水搖尾游去等等。因平生不苟作,加上社會地位低下,故真跡絕少傳世現藝術界寓目《的騎驢吟詠圖》、《秋江群雁圖》、《貓軸》數種,均顯示這位畫家高度的藝術才能,子長晚年隱居杏壇羅水村和南海西樵,潛心治學,九十歲無疾而終,葬於西樵山雲路村。

霍 韜

霍韜(1487-1540年),字渭先,號兀崖,謚文敏,南海縣石頭鄉(現屬石灣區瀾石鎮)霍族人,生於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卒於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

霍韜在廣州光孝寺讀書,學習成績優異。學業期滿,霍韜反故里,一邊繼續讀書,准備科舉考試;一邊幫助父輩記帳。當時霍韜家族在石灣經營的冶鐵、制瓷等規模較大,屬當地窯冶大戶,霍韜不僅參與管理,還記載其經營活動情況。

據《霍渭崖家訓記載》:正德二年(1507年),凡石灣窯冶,佛山炭鐵,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司貨者學之。年一人司窯冶、一人司炭鐵,一人司木植,歲入利市,掏於司貨者,司貨者歲終,咨稟家長,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韜中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捷會元。

霍韜為人質朴隨和,性直,喜歡傳統文化,舉辦鄉會試,作主考官時,從不要求考生舉行師禮儀。霍韜在主持宮廷科舉考試時,取進士300餘人,亦不許其稱呼門生,告訴他們:「諸君科考中進士不單是由我決定的。」於台使者監司郡縣互書貼往來,也皆不稱「治」字。霍韜說:「大家已經由宮廷官史正式登記了,由朝廷統一管理,不需要再加其他管理了」。

霍韜平生勤奮上進,廣博多學,文人學士多稱他為渭崖先生,以後,霍韜參加「大禮朝議」斗爭,他援引古禮,揆之事體,主張嘉靖帝(世宗),應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議以興獻王為皇叔考之名稱,義正詞嚴,力排眾議,當時目為邪說。但嘉靖帝竟納他的理論,事後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寵,三次堅辭不受。

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宮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嘉靖卅四年(1555年),在京暴病逝世,享壽55年。明帝追封為太師太保。謚文敏,運葬於廣東省增城縣境風箱岡對面山上,並在鄉內建祠祀奉(祠現存),後人對他和石肯鄉梁儲,西樵大同鄉方獻夫,同稱為明代南海縣的「三老閣」。

霍韜有四子,長子與王卜,穎悟過人,15歲注《楚辭》,早亡,其餘三了是與瑕、與瓔、與王常,他們先後鄉試中舉。與瑕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會試中進士,授浙江慈溪知縣,勵精圖治,清正廉明,與海瑞齊名,浙中百姓稱與瑕「三廉」。其部下平時不稱與瑕為「大人」,而是親切地稱與瑕為「先生」。後授江右鹽院,在任期間,帳數始終相符,受到百姓的稱贊和愛戴。
吳榮光

吳榮光(1773-1843年) ,生於1773年,廣東南海人,字伯榮,號荷屋、石雲山人。

其祖父是從福建來粵經營鹽業發跡的富商,家道殷實,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慶四年,26歲的吳榮光中舉人,第二年中進土,授編修,從此,40年宦海浮沉,道光年間升至湖廣巡撫兼湖廣總督,在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時,因稽查一宗官船運糧案失察而被削官。自小酷愛書畫金石之學的吳榮光,寓居京都,生活困窘,忍痛把書畫藏品變賣以度日。

1840年,68歲的吳榮光奉道光之命以原品退休返粵。

翌年,英國侵略者進攻廣州,戰火蔓延佛山,他積極捐款協同紳民組織團練,抗擊侵略者。

吳榮光畢生好收藏鑒賞文物字畫,他用俸祿購置了數十箱碑帖、幾萬冊圖書,運回佛山的書箱竟有40多箱之巨,收藏在賜書樓大樹堂。吳榮光晚年計劃整理刻印這些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文物和碑帖,從1840年至1843年,他邊養病邊整理書籍,編印了《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法帖》、《金文款識類五卷》、《歷代名人年譜》、《帖鏡》、《雲石山房詩錄》、《雲石山房文集》等書,寫成未及刻印的有《金石錄石文》、《吾學錄》、《閩湘經義》、《筠清館制義》等。專家考證認為《帖鏡》記敘了吳榮光鑒碑帖的獨到見解,是一部難得的著作。吳榮光還具有委高的書法造詣,康有為評其書法日:「吾粵吳荷屋中丞帖學名家,其書為吾粵冠……」。

一代帖學名家吳榮光於1843年逝世。終年71歲,死後安葬在花縣打鼓嶺正隆岡。

朱次琦

朱次琦(1807-1882),字稚圭,廣東南海九江鄉人,世稱「九江先生」。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中丁午科進士。曾任山西襄陵縣知縣。不久就厭倦官場生活,決定辭官歸里。在任僅半年,但替地方做了不少好事,並提倡讀書,故離任時,群眾依依不捨,攔路遮留,後來 還籌建「朱使君祠」紀念他. 他回到九江後,立書院講學,一生從事教學活動,他治學嚴謹,教學嚴格。在長期教學生涯中為廣東培養出不少人才,簡竹居、康有為等就是他的高足。廣東學海堂曾聘他為學長,他沒有答應。但學海堂仍虛位以待,並為他刻印著作。

朱次琦生平著述豐富,對文史很有研究。重要著作《國朝名臣言行錄》、《國朝逸民傳》、《性學源流》、《宋遼金元明五史征實錄》等,都很有學術價值。詩集有《是汝師齋遺詩》一卷。他的學生簡竹居,生平尊崇九江先生,曾為老師寫過《朱九江先生年譜》,輯《朱九江先生集》十卷。並著有《朱九江先生講學記》。

閱讀全文

與南海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