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海經的簡介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1)吳鵬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山經》分為《山海經·南山經》、《山海經·西山經》、《山海經·北山經》、《山海經·東山經》、《山海經·中山經》5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字)。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及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
B. 吳鵬的主要成績
2002年釜山亞運會200米蝶泳、200米仰泳、400米混合泳冠軍
2004年全國游泳冠軍賽暨奧運選拔賽400米混合泳、200米蝶泳冠軍
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蝶泳200米第六名;短池游泳世錦賽男子蝶泳200米銅牌
2005年全國游泳冠軍賽暨全運會預賽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金牌
2005年十運會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男子200米蝶泳第一名、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第一名、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男子100米蝶泳第二名、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第二名
2005年世界游泳錦標賽男子200米蝶泳銅牌
2006年多哈亞運會200米蝶泳冠軍,以1分54秒91創個人最好記錄,該成績在2006年男子200米蝶泳排第二位,僅次於世界紀錄
2006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男子200米蝶泳金牌、100米蝶泳第六名
2007年世界游泳錦標賽男子200米蝶泳銀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游泳男子200米蝶泳第四名(1分54秒35)
2009年十一運會男子200米蝶泳冠軍(1分54秒40)
2010年5月15日美國夏洛特游泳大獎賽男子200米蝶泳冠軍(1分56秒92)
2010年11月14日廣州亞運會男子100米蝶泳季軍
2010年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男子200蝶泳第四名
2010年迪拜短池游泳世錦賽200米蝶泳第五
2011年美國游泳大獎賽印第安納波利斯站200米蝶泳第三名
2011年4月10日美國密歇根游泳大獎賽200米蝶泳決賽冠軍(1分56秒62吳鵬第一次在直接較量中擊敗菲爾普斯)
2011年5月14日美國夏洛特站游泳大獎賽,在男子200米蝶泳決賽中,吳鵬第二次戰勝菲爾普斯,奪得該項目的冠軍。
2011年7月27日2011年第14屆(上海)世界游泳錦標賽奪取200米蝶泳季軍。
2012年全國游泳冠軍賽男子200米蝶泳亞軍
2012年全國游泳冠軍賽男子50米蝶泳冠軍(23.72秒)
2012年全國游泳冠軍賽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1分59秒50)
2012年05月13日美國游泳大獎賽夏洛特站200米蝶泳冠軍(1分56秒69)
2013年巴塞羅那世界游泳錦標賽200米蝶泳季軍(1分55秒09)
2002年釜山亞運會以4分15秒38的成績創男子400米混合泳亞洲紀錄
2010年廣州亞運會11月13日「亞運之星」候選人
2013年在第12屆全運會男子200米蝶泳冠軍(1分55秒19),26歲的吳鵬實現了全運會的四連冠,成全運游泳做到這個神跡的歷史第一人 。
C. 南京大學有哪些歷史名人
南京大學歷史悠來久,名人輩出,以源下這些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家都曾在南大任教,包括:畫家張大千、畫家徐悲鴻、詩人徐志摩、詩人聞一多、教育家厲麟似、地質學家李四光、經濟學家馬寅初、教育家羅家倫、生物學家童第周、政治家朱家驊等。
政治家朱家驊
D. 歷史上姓耿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耿壽昌,西漢歷算家、經濟家。宣帝時,任公司農中丞,在西北各郡築倉貯谷,谷賤時增價收進,谷貴時減價出售,以利農業發展,名為「常平倉」。後封關內侯。他精通數學,曾與張倉對《九章算術》「各稱刪補」。對天文學也很有研究,以銅鑄成用以演示天象的儀器——渾象(相當於現今所謂的天球儀),在中國天文儀器史上是一個創舉。著有《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月行度》二卷,今佚。
耿純(?-37),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字伯山,巨鹿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人。王莽時為納言士。更始初,李軼承製以為騎都尉。光武徇河北,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歸劉秀,拜前將軍,封耿鄉侯。及即位,更封高陽侯,拜東郡太守,坐事免。建武二年(26),真定王劉楊謀反,劉秀派耿純前往平定,以計誘殺劉楊,迅速平定叛亂。六年,改封為東光侯。八年,東郡、濟陰一帶爆發農民起義,劉秀派耿純前往安撫,由於耿純素有威望,起義軍迅速歸順,復任為東郡太守。建武十三年(37),病逝於任上,謚成侯。
耿況(?-36),東漢將領。字俠游,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以明經為郎,與王莽堂弟王伋一起從安丘先生學習《老子》。新莽時,官至朔調連率(上谷太守)。後率上谷郡兵歸劉秀,封隃糜侯。
耿弇(3-58),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二十一歲從劉秀,初任門下吏,繼率兵參與擊敗王郎,升偏將軍。更始二年(24),劉玄見劉秀聲名日重,令其罷兵回長安。耿弇提出脫離劉玄、占據河北(今河北大部和河南北部)、奪取天下之策,得劉秀賞識,升大將軍。後隨劉秀鎮壓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稱帝後,授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相繼率軍擊敗鄧奉、延岑等,消滅南陽(今屬河南)割據勢力。建武五年(29)十月,率部攻張步,先後奪取濟南郡(約今濟南市)和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西安(今淄博東北)。繼以臨淄為依託,誘張步軍來攻,將其擊敗,又乘其撤退予以伏擊,迫使張步率眾十餘萬投降,攻佔齊地。耿弇用兵多謀善斷,戰功顯赫,先後攻取四十六郡三百餘城。建武十三年(37)封還大將軍印綬,以列侯奉朝請。卒謚愍侯。
耿霸,東漢將領。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耿況少子。襲封隃糜侯,建武中,以上谷太守與吳漢等擊賈賢,連戰平城,破其眾,追出塞。後與杜茂進駐飛狐道,堆石積土,起築亭障,從代自平城,長達三百餘里。
耿秉(?-91),東漢將領。扶鳳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伯初,性勇壯,有兵略,習司馬兵法,博通群書,明帝永平十五年(72)拜駙馬都尉,與竇固合兵一萬四千騎,又與竇憲合兵四萬六千騎兩伐北匈奴,擊敗北匈奴於車師,登燕然山刻石紀功。拜征西將軍,按行涼州(今甘肅秦安東北),進屯酒泉(今屬甘肅)。章帝時,拜度遼將軍,封美陽侯,在邊七年,匈奴懷其恩信。後代桓虞為光祿勛。卒謚桓侯。
耿恭,東漢將領。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陝北興平東北)人。有將帥才。明帝時。任戊己校尉。後駐西域疏勒(治今新疆喀什),遭北匈奴圍攻。城中糧盡,煮鎧駑,食其筋革,與部眾堅守不屈。建初元年(76),漢軍來援,率領堅持到最後的二十六人與援軍會合,且戰且行,奮戰三月,至玉門關時所部生還的僅十三人。當時稱他「節過蘇武」。抵洛陽,拜騎都尉。 耿豪(506-550),北魏將領。本名令貴,鉅鹿(今屬河北)人,世居武川。粗獷有武藝,初從賀拔岳。後以勇猛受宇文泰器重。沙苑之戰中衣甲盡染血跡,參與邙山作戰,單身沖敵,賜名豪,遷北雍州刺史,後賜姓和稽氏。位至侍中,驃騎大將軍。
耿詢,隋天文學家。字敦信,丹陽(郡治今江蘇南京)人。陳末留嶺南,為俚民首領。隋將王世積俘其為家奴,造水力渾天儀。文帝知,以其為太史局官奴。後賜蜀王秀,連坐當斬,何稠為其請,免死。作馬上刻漏。煬帝初,放為良。亦言占卜,預言攻高麗必敗。位至太史丞。煬帝死,欲歸李淵,被宇文化及殺死。
耿湋,唐詩人。字洪源。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寶應進士。初為周至縣尉,大歷中入朝為左拾遺。德宗時遷大理司法。工詩,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長於五律,多為送別贈答、登臨題詠,抒發個人感慨之作,也有反映現實,寄意悲憤之篇。詩風清淡質朴,不喜雕飾。有《耿湋詩集》。
耿全斌,宋將領。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太宗即位,補東班承旨。從征太原,還,遇契丹於蒲陰,追至徐河,據水口要害。遷補日騎副兵馬使、雲騎軍使,屯贏州。歷雲騎指揮使、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雄州刺史、知深州等。以知安肅軍,嘗繪山川險易,制圖以獻。大中祥符初,為濮州鈐轄。還京師,卒。
耿南仲(?-1129),宋臣。字希道,開封(今屬河南)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歷提舉兩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提點廣南東路刑獄,移夔州路提點刑獄,為荊湖、江西兩路轉運副使。召為戶部員外郎,任辟雍司業,坐事罷,出知衢州。政和二年(1112)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子,試太子詹事、徽猷閣直學士,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軍入侵,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言者論劾其主和誤國之罪,責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1128),降授單州別駕,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後追復觀文殿大學士。著有《周易新講義》、《易明蒙》等。《全宋詩》錄其詩十八首,大多為其在同文院與同官唱和之作。《全宋文》收其文十一篇。
耿京(?-1162),南宋山東抗金義軍領袖。濟南(屬山東)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軍南下,他與李鐵槍等六人入東山,招集義軍,攻克萊蕪縣、泰安軍(山東泰安)。他任命賈瑞為諸軍都提領。義軍發展至二十五萬人。河北大名義軍派人來聯系,表示聽從節制。次年初,被南宋任為天平節度使,統率山東、河北忠義軍馬。不久,被叛徒張安國所殺,張降金。義軍掌書記辛棄疾與世隆等突入金營,縛安國南歸。
耿君用,明將領。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與朱元璋同鄉。後隨朱元璋渡江,任管軍總管,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在救援宜興時,與張士誠交鋒,士誠棄鎮江,移兵潛襲宜興,君用不及防備,城陷力戰而死。余眾由其子耿炳文繼續領導。
耿炳文(1334-1403),明將領。濠州(今安徽鳳陽)人。父君用,隨從朱元璋軍渡長江,積功為管軍總管。援宜興,力戰死。炳文襲職,領其軍。攻克長興,留炳文守。十年間,他以寡敵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吳平,升大都督府僉事。從征中原,鎮守陝西,疏通涇陽洪渠,百姓得利。升秦王左相都督僉事。洪武三年(1370)封長興侯。從出塞遠征,破元軍。隨同傅友德征雲南,隨同蘭玉北征,至捕魚兒海。為朝廷所看重。燕王起兵反朝,命為大將軍率軍北伐,時年六十五。戰敗,被解兵權。永樂元年(1403),御史陳瑛等彈劾他僭用帝王服飾。懼,自殺。
耿再成,明將領。字德甫,五河(今屬安徽)人。從朱元璋於濠州,克泗、滁州。敗元兵於六安。以鎮撫從元璋渡長江,下集慶。留守鎮江、長興、揚州。從取金華,克處州,留守處州城。治軍嚴厲。士兵出入百姓間,蔬菜瓜果無所取。金華苗帥蔣英等叛變,殺胡大海,處州苗帥李佑之亦叛,再成正陪客吃飯,聞變上馬,迎戰,受傷落馬,不屈死。追封高陽郡公。洪武十年(1377),加贈泗國公,謚武壯。
耿九疇,明臣。字禹范,盧氏(今屬河南)人。永樂進士。宣德六年(1431)授禮科給事中。議論能持大體,有清望。正統初被推薦選拔為鹽運司同知。痛革時弊,上奏五事,著為令。十年(1445)為都轉運使。節儉無其他嗜好,公餘讀書,廉潔名聲益大,婦孺皆知其名。因事被誣,事白,任刑部右侍郎。屢辦疑獄。景泰中,累官右副都御史,曾兼理兩淮鹽政,兼撫江北諸府,代鎮陝西。天順時歷任右都御史、南京刑部尚書。上疏建議崇廉恥、清刑獄、勸農桑、節軍嘗、重台憲五事。卒謚清惠。
耿裕,明臣。字好問,耿九疇子。景泰進士。官戶、工科給事中。天順初,父為右都御史,改裕官檢討。父因彈劾石亨被貶,裕亦貶為泗州判官。成化初,復檢討,歷祭酒、吏部尚書。因事,調到南京禮部。孝宗嗣位,轉南京兵部,參贊機務。弘治改元,任禮部尚書。後為吏部尚書、太子太保。提倡節儉。銓政平允。自奉淡泊。父子並有名德。卒,贈太保,謚文恪。
耿定向(1524-1597),明臣、學者。字在倫。黃安(今湖北紅安)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初授行人,繼而任御史。曾彈劾吏部尚書吳鵬之婿董份在總裁會試時偏私等六大罪,因嚴嵩袒護而無結果。嘉靖四十一年,竭力主張建置黃安縣。出按甘肅期間,推薦人才與彈劾酷吏,均不徇私情。不久調南京,督理學政;設崇正書院。隆慶初,提升為大理右寺丞。後高拱擅權,因他曾譏諷高拱,被貶為橫州判官。高拱罷官後,遷衡州推官。萬曆年間,升為右副都御史。後任戶部尚書,督倉場。辭官後居天台山,與弟定理、定力設書院,研究學問,講學授徒,學者稱之為天台先生。著有《冰玉堂語錄》、《天台文集》二十卷及《碩輔寶鑒要覽》等。
耿仲明(1604-1649),明末將領,清初三藩之一。字雲台。祖籍山東,後遷移至遼東蓋州(今屬遼寧)。崇禎初為登州參將。袁崇煥督師薊遼,擅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後與孔有德出兵抵禦後金(清),糧餉不至,怨憤不已,兩人遂於崇禎六年(1633)率所部相偕渡海降後金,授總兵官。崇德元年(1636),封懷順王,屬漢軍正黃旗。從清兵入關,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不久,因部將犯法,懼罪自縊。子繼茂襲爵。
耿繼茂(?-1671),清藩王。漢軍正黃旗人,耿仲明之子。順治初授世職昂邦章京,順治六年(1649)隨父進兵廣東。父死後,代領其眾。八年襲父爵,為靖南王。與尚可喜同鎮廣東,並赴廣西進攻孫可望、李定國等部農民軍。他在廣東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順治十七年(1660)移鎮福建。康熙初年率軍攻克廈門等地,擊敗鄭成功部。康熙十年五月卒。謚忠敏。
耿精忠(?-1682),清藩王。漢軍正黃旗人。耿仲明孫,耿繼茂長子,肅親王豪格婿。康熙十六年(1671)襲父繼茂爵,為靖南王。十三在福建響應吳三桂叛亂,兩年後又降清。十九年被召入京,三藩叛亂平定後被磔於市。
耿介(1623-1693),清學者。河南登封人,初名沖壁,字介石,號逸庵。順治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出為福建按察司副使,轉江西湖東道,改直隸大名道,所至除弊裁冗,戒貪墨,有政聲。官至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受業於孫奇逢。曾興復並主講嵩陽書院。學宗朱熹,內主於敬而行之以恕。有《孝經易知》、《理學要旨》、《中州道學編》、《敬恕堂存稿》等。
其他耿姓名人有漢大臣耿艾,將領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耿忠、耿夔、耿曄、耿臨;唐畫家耿昌言;遼將領耿延毅;金大臣耿端義;元官吏耿奉訓;明大臣耿定力、耿橘、耿通、耿如杞、耿章光,將領耿天璧、耿秩、耿賢、耿宗元,名士耿光,藏書家耿震國;清大臣耿昭忠、耿聚忠,孝子耿燿、耿炳、耿權、耿極、耿輔,學者耿之珽,皮簧演員耿永山,皮簧樂師耿永清等。近當代耿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耿飈、耿錫祥、耿道明,紅軍將領耿凱、耿子英,政治家耿濤、遼長鎖、耿岳侖,民主革命者耿世昌、耿丹、耿伯釗,國民黨將領耿幼麟、耿繼周,國民黨官員耿雲卿,農學家耿慶漢、耿士傑,糧油專家耿長琥,生物學家耿運琪、耿建國,植物學家耿以禮,地質學家耿瑞倫、耿樹芳、耿克勤,城市規劃專家耿毓修,建築設計專家耿培棠,數學家耿如明,物理學家耿新華、耿完楨,地球化學專家耿安松,地球物理學家耿大玉、耿慶國,海洋石油勘探專家耿福東,鑄造專家耿茂鵬,計算機專家耿衛東,電子學家耿鼎發,自動化控制專家耿滬光,材料專家耿林、耿貴立,汽車工程專家耿耀西,葯理學家耿寶琴,醫學家耿兆麟、耿殿棟、耿志明、耿碩儒、耿濟華、耿鑒庭、耿正惠,企業家耿昭傑,經濟學家耿殿明、耿慶武,證券專家耿亮,民族學家耿世民、耿予方,考古學家耿德明,歷史學家耿淡如、耿引曾,耿捷,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國際問題專家屢殿忠,翻譯家耿繼元、耿升、耿龍明,新聞家耿耀、耿修業,編輯家耿立、耿本清,出版家耿志遠,圖書館學家耿濟安,文學評論家耿占春、耿雲志,作家耿瑞、耿守忠、耿天麗、耿家強,詩歌評論家耿建華,詩人耿林莽,書法家耿彬、耿仲敭、耿立軍,畫家耿明、耿欣、耿建翌、耿鳳閣,版畫家耿玉昆、耿漢,攝影師耿興余,曲藝作家耿瑛,音樂教育家耿生廉,詞作家耿大權,歌唱演員耿蓮鳳、耿貴龍,電影劇作家耿西,電影演員耿樂,電視導演耿明宸,話劇演員耿震,京劇演員耿其昌,秦腔演員耿忠義,武術家耿霞光、耿軍,乒乓球運動員耿麗娟,跳傘運動員耿桂芳等。
E. 陳寅的人物故事
吳鵬是中國男子游泳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但他在國內也面臨挑戰,他身後有一位「棍子」選手——河北名將陳寅,始終都在虎視眈眈,目標也是200米蝶泳的王位。
如同田徑場上的劉翔和史冬鵬的較量,吳鵬和陳寅在游泳池中也演繹著這種良性競爭。吳鵬對他的刻苦精神和訓練承受力非常佩服。
指導陳寅訓練八年多的教練劉海濤透露,和吳鵬相比,弟子的身體條件非常不好,水感很差,柔韌性更差,硬得像根棍子。他說:「從小到大為了柔韌性,他沒少吃苦,但和其他選手相比,還是硬。他在水裡就好像一塊木板,技術動作受到很大的限制。」
劉海濤指出,柔韌性差這個弱點在運動員小時候不太明顯,但到了高水平之後就成了「致命傷」。他說:「高水平選手比賽,比的就是細節。陳寅從打腿、劃手、身體軀干以及流線型都不好,游起來在水裡的阻力特別大。」
先天條件不好,教練沒有嫌棄他,陳寅也沒有放棄。靠著踏實、勤奮的訓練作風,他逐漸在國內拼出了一片天。除了難以翻越吳鵬這座「大山」,他多次在全國比賽中名列前茅。在順德全國冠軍賽中,吳鵬缺席這個項目,他就獲得金牌,還參加了多哈亞運會和墨爾本世錦賽。
世錦賽是陳寅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他在半決賽中游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績、以第四名的身份挺進200米蝶泳決賽,吳鵬名列第二。陳寅在興奮之餘,主動向教練表示:決賽當天上午的訓練課以及決賽前的准備活動都由自己掌握。結果,他名列第八,成績比半決賽慢。吳鵬為中國游泳摘得了一枚寶貴的銀牌。
劉海濤說:「我很後悔沒有堅持給他指導那兩堂訓練課,後來我才知道,他按照自己的感覺隨意遊了很短的距離就起水了,根本沒有達到要求。」
陳寅承認:「雖然我的年齡比吳鵬大1歲,都21歲了,但我沒有大賽經驗,也缺乏自控力。以為自己隨便游游就行了,結果一下水就感覺不對。決賽前的訓練和准備是非常有學問的,我太冒失了。這真是一次教訓。」
但世錦賽的失利也給陳寅增添了信心。他說:「除了菲爾普斯,世錦賽的前五名成績都非常接近,如果我發揮好了,也有機會進入。好在我已經達到奧運A標了,北京奧運會,我希望能夠在進入決賽的基礎上,力爭前三名。」
「我知道,其實吳鵬距離領獎台更接近一些,但我想把自己的目標確定得高一點,逼著自己克服困難,全力前進!」陳寅認真地說。
F. 明朝吏部尚書吳鵬的第五個女兒沒有名字嗎
明朝師部尚書吳鵬的5g五個女兒沒有你兒子嗎?沒有,沒有。
G. 貴州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
張之洞、何應欽、王陽明、楊龍友、周漁璜等。
1、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2、何應欽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
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1945年9月,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這是一個中國軍人所能享有的最大榮耀!
3、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楊龍友
楊文驄(1596年—1646年),字龍友,貴州人,明代畫家。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曆四十七年(1619)舉人,六次會試不中,崇禎七年(1634)選為華亭縣教諭,後遷青田、江寧、永嘉等知縣。
為御史詹兆恆參劾被奪官。楊文驄博學好古,善畫山水。為「畫中九友」之一。生於貴築,獨破天荒,所作台蕖等圖,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之間。
5、周漁璜
周漁璜,清初著名學者,詩人。父親周國柱有四子,漁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漁璜22歲鄉試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歲時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讀。五十年(1711年)簡任順天學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讀學士。五十二年(1713年)晉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檢閱浙江、江南兩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終因操勞過度,年近半百即逝世於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