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文: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800字以上
陶潛,也許你這一生的名聲也便是你一生的銘記,一生的宿命:你埋沒於世間滾滾風塵中,潛進那自樂的心靈家園里。俗世尋不見你的神采,九泉卻掩不盡你的魂風。千百年後,你浮現於我面前,你,陶淵明,那南山下的採菊老人,卻似無意地攜走了我心間的一瓣菊香。
初
識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後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與世無爭的靜謐的土地上,在吁陌交通的雞犬相聞間。我嘆你如何尋得這一方凈土,山也清麗,水也清麗;
人皆安詳,心皆安詳。你欣然地右手執卷,左手牽壺,來往於這片山水田園間,微醉的身形挪移著,映在那些池竹稻麥上。壺中的可是那忘憂醒神的酒,讓你悟已往
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無人懂的丹青妙卷,唯讓你不求甚解地會意去了其中的快樂?人世間沒有你陶淵明,可你到底身處天地間,身處那一片桃花
源。
你憶起歸家的情景,歡喜與釋然寫在臉上,荒蕪的山徑,還依稀留著些一般不願隨流而去的松菊。仆童相迎,他們身後,還有你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門邊。當然,還有使人敞懷的好酒在杯中靜候。你堅定地說:「隱,我沒有選錯。」
是
啊,多少人試圖作出這樣的選擇,走出的又有幾個,出而不復人的又有幾個?心不夠恬淡,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諸葛孔明也堅守不住那一畝三分凈土。卻唯有你,為那
一壺一卷與世俗決裂,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著實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無限恢宏的新世界。隱,使你守住心而不動。世間紛擾,誘惑卻也不可避免。你當年無心而
出山時,定不曾多想鳥倦飛而知還之日。可這日子來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時至今日,我依然仰視著你釋懷的神話,堅信著包容萬物而無染的心
胸的存在。還有你的文章,隱退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個壺卷於手、坦然於胸、土灰掩面卻神采非常
的你―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❷ 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
最近看了電視連續劇《傳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農,從小放牛,7歲那年,父母、大哥均死於瘟疫;17歲出家當和尚,到25歲那年,寺廟又遭官軍焚毀;朱元璋走投無路,終於參加了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軍;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點運氣,朱元璋在義軍中脫穎而出,最後竟至黃袍加身,成為一個布衣皇帝的「傳奇」。
在稱帝前長達16年的艱苦轉戰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謀遠慮,謙虛謹慎。他在戰略上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方針,同時牢記「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據清人谷應泰在《明史記事本末》中記載,朱元璋在准備攻取鎮江時,就曾再三告誡部下說:我自起兵以來,從未妄殺無辜,你們一定要體會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萬不要放火、搶掠、殺人,違反者處以軍法,縱容者也要處罰。佔領鎮江後,朱元璋還特地命徐達訪請當地能人秦從龍,後來又親自到鎮江,「謁孔子廟,分遣儒士告諭鄉邑,勸農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後,朱元璋也採取了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曾對劉基說:「寬民必當阜民之財,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無以遂其生。」劉伯溫聽了他的這番話,感動得贊嘆道:「此所謂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卻又對孟子主張「民貴君輕」的言論極為反感,卻又非常善於實施陰謀而不動聲色,卻又在懲處官吏時極盡殘暴株連之能事,卻又經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獨和痛苦之中。和許多皇帝一樣,他也在登位後立即陷入「殺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慘劇演到了極致——只剩下一個湯和,趕緊戰兢兢告老還鄉,才保全了一條小命。在震驚全國的胡惟庸和藍玉兩個大案中,他竟殺了將近四萬人。這種空前的恐怖統治,這種復雜的雙重性格,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動機和情感邏輯所造成的呢?
顯然,這正是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權欲」無限膨脹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起初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的一無所有,到登上皇位權傾天下,還要想著為「家天下」的繼承者削除「權杖」上的「芒刺」,這其中的發展規律,必然推動整個極權體制運轉成一部瘋狂的「絞肉機」,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後宮的女人們,毫無例外地無法逃脫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命運。
人民大學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到「胡藍兩案」時說,明清兩代都有人懷疑他們的所謂「謀反」實為子虛烏有,而他則乾脆斷言是兩起「冤案」,這就和電視劇中所展現的故事情節大相徑庭了。當然,電視劇如此演繹謀反與平叛的故事也並非毫無根據,因為在《明史記事本末》中,也記載了「胡藍」意欲謀反的種種「蛛絲馬跡」,按照這些線索來編劇,顯然可以加強戲劇性,從而對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盡管迷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胡藍」事件真相難明,但照我看來,他們的「反」或「未反」,並不影響封建統治下君臣關系的本質。在那樣一種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嚴重地扭曲變形。皇帝對權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勢必經常在信疑之間游移;權臣對皇位也未必毫不動心,只是要看實現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罷了。皇上所謂「愛」卿如命者,臣下所謂「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經有過,那也只是個別的現象,「非典型」的現象而已!
陳寶國在這部電視劇中,終於剎住了在《大宅門》中形成的表演慣性,擺脫了「白景琦」的影響,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這位傳奇皇帝的復雜形象。演到後來,我看他已經「入戲」很深,感同身受地體驗到專權者「高處不勝寒」的孤獨、疑懼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馬皇後,卻成為一個概念化的形象,當然這首先是劇本的問題,不過徐帆的說白也確有毛病,總給人不自然的感覺。後宮的另幾個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達蘭和金菊,我認為是演得很好的。
❸ 歷史人物小傳700~800字
武則天小傳
武則天,又名武媚娘。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她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武則天當政,頗有貞觀遺風。她像唐太宗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早在公元 674年,她就曾向高宗提出十二條施政建議,發展農業生產。
公元 684 年,她下令獎勵農桑,並明確指出,所有的地方官吏,只要能夠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使農民有餘糧的,就可以提升;相反,如果政治腐敗,農業生產搞不好,農民有逃荒討飯、 流落外地的,就要受到免官或是降職的處分。另外,她還下令邊遠地區的軍隊施行屯田。
在她當上皇後以後,還十分注重節儉。高宗在一封詔書中說: 「天後, 是我的配偶,可是她卻經常穿著舊裙子,難道她不知道華麗的衣服好看嗎 ? 當然不是。她這樣做,只不過是讓天下臣民都崇尚節儉罷了。 」
為了廣納賢才,武則天注意破格用人, 她同時還鼓勵各級官吏推薦人才,而且還允許他們自薦。要求做官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詩賦文章投進去自薦。被薦或自薦的人,只要有才能,便可以獲得提升或任用。相反,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則毫不客氣地罷斥降免,甚至處死。
武則天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❹ 十篇歷史人物簡介作文 700-800字 急用!
哪個歷史人物, 寫誰啊。
這個工作量有點大啊, 加點分我給你搞定
❺ 求一篇關於歷史人物的800字作文
孔子與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❻ 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800字,魯迅 - 百度關於魯迅的戰爭的作文
篇1;讀了《史記》這本書,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將軍,有敢於卧薪嘗膽的勾踐、有勇有謀、不畏強暴的藺相如……但這其中,我最欣賞最喜歡的就是藺相如了。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勇敢無畏。
當我讀到「完璧歸趙」的這個故事時,心裡此起彼伏,心裡不禁為藺相如捏了一把冷汗,他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去把和氏壁送到秦國,和秦王做交易。在他向秦王獻上和氏壁時,發現秦王十分喜歡這塊玉,但並沒有想兌現他的諾言。這時藺相如卻冷靜沉著,又巧妙地將和氏壁奪了回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後藺相如還是將和氏壁完好歸趙了。
讀了這個故事,藺相如那智勇雙全的精神又清晰地浮現在了我的眼前。藺相如就如同一座山,那樣高大、那樣偉岸,讓我不由自主地想抬頭抑望他。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但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光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來了。」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他並沒有堅廉頗,也沒有和他發生沖突,而是請病假不上朝。這時我想為藺相如打抱不平,對廉頗說:「廉頗將軍,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為趙國保住了尊嚴。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藺相如見了廉頗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似的,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藺相如對他們說:「我如果和廉將軍鬧不和,秦王必會趁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里,他靜下心想,是啊!我不能為了自己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面前認罪,藺相如知道後連忙熱情出有迎接。最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一起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這一舉動,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所以,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啊!藺相如你真是個勇敢相智不畏強暴,顧全大局的人啊!我是多麼喜歡你,多麼欣賞你!
篇2;他揮著如椽巨筆,投身喚醒人民,在解放人民的革命征程中,他舉著鋒利的匕首直插舊社會及其附庸文化的心臟。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魯迅。
魯迅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這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舊中國,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無不體現著作為一名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愛國情懷。
第一次接觸魯迅是在小學四年級的課文中,從那頸戴銀項圈、手持鐵叉的小英雄閨土那與他結識的。那時候對魯迅先生的印象還很模糊,只知道有位有食人間煙火的小少爺的小少爺形象,直到升入中學後,通過學習了他的小說、散文、雜文,使我深刻認識了這位深邃的文學巨匠。
我喜歡讀魯迅的作品,更喜歡在他的作品中感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憎分明的立場,感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情懷。走進魯迅,我總能得到無數精神的養分。還記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魯迅的滿腔熱血,其思想的深邃、思維的嚴密和語言藝術的精湛,每一次閱讀都能使人慷慨激昂,充滿對祖國的摯愛和崇敬。感謝這位文學英豪,是他讓多少內心麻木的中國人重新點燃心中的愛國焰火。
魯迅對敵人深惡痛絕,對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則是熱情似火、錚骨柔情。1919年12月1日離開北京,4日抵達故鄉紹興,在家停留期間,童年好友章運水進城探望魯迅,向魯迅講述了「農村人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過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的深切同情,並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它讓我們這代生長在鮮花中、陽光下的表少年思索舊社會的痛苦根源,了解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肩上的使命,使我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讀不完的魯迅,走不完的路。在我的成長歷程中,願一直與他交流、對話、溝通、融合。他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我想這樣來評價我最喜歡的魯迅先生:您活著是民族的兒子,死了是民族的魂靈!
覺得不行的地方,改改再用,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給予採納的評價。
❼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❽ 作文 我最敬佩的近現代歷史人物 800字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抗金名將岳飛、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有誓與船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但我最敬佩的還是禁煙名將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從小就天資聰穎,智力過人。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
林則徐雖然生性聰穎,但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開始時在張師誠當幕僚,直到31歲才中進士,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從此才踏上官宦之路。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陝甘總督等職。林則徐為官期間,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他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他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最受群眾愛戴的好官。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帶頭起來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愛國者。他領導的禁煙斗爭,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對鴉片煙毒的深惡痛絕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表明中國人民是一個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民族,也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馬克思在所著鴉片貿易專論里就肯定了林則徐的這一禁煙壯舉。林則徐是一位不避風險、以身許國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英勇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且在遭受國內政敵陷害打擊的時候,仍然始終堅持愛國理念,從不動搖。他一生清廉自好,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銳意改革,發展經濟、關注民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著名詩句,抒發了他決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思想感情。這種不顧個人得失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正是中華民族歷經艱難終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為人們廣泛傳頌。
林則徐用心謀求興國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評價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對兒孫的教育也頗為獨特,他曾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讓子孫學會儉朴,讓子孫學會自立,讓子孫學會正確地對待財富。為了教育好子女,他做了「十無益」, 「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 這是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像這樣品性高尚而且胸懷祖國的人,焉有不喜歡之理?
❾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 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❿ 評價歷史人物作文800字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名句也幾乎是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他的印象卻各不相同,有的人說他是英雄,有的人說他只是「匹夫之勇」。,「荊軻刺秦王」這一篇文章選自《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東周列國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所講述的故事是西周結束至秦統一中國。「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公元前227年強大的秦國即將統一六國,正當秦王的大軍勢如破竹,燕太子丹為了報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請教。田光把荊軻介紹給燕太子丹。而田光為了激發荊軻的鬥志,自刎了。荊軻出了一條計策,由自己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區地圖,獻寶時趁機殺掉秦王。而樊 於期知道後甘心自刎。接著,荊軻與勇士秦舞陽,便要前往秦國。他們在易水邊告別,荊軻和著悲壯的音樂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他給秦王看燕國都亢的地圖,當看到地圖最後的時候「圖窮匕見」,於是荊軻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沒有成功,最終慘遭毒手,壯烈而死。荊軻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卻永遠被後人傳頌,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荊軻真正做到了這一點。秦國統一天下已經形成定局,小小的燕國根本不是秦的對手,所以只能以刺殺秦王的方式來保存自己。然而荊軻並不是燕國人,他只是一個流亡他國的俠客。所以他去刺殺秦王並不只是為了挽救燕國,而是為了所有的諸侯國和遭受苦難的黎民百姓。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他的俠肝義膽。秦王嬴政既然有統一六國的實力,那麼他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殺的。所以為了刺殺的成功,荊軻說服了秦王痛恨的將領樊於期,讓他獻出了自己的首級。然後又准備了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圖,當然還有一把鋒利無比並且帶有劇毒的匕首藏在地圖中。看來荊軻並不是人們所說的「匹夫之勇」,他是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可能是運氣不好,荊軻沒有成功。而且使秦舞陽,樊於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欣賞荊軻。我欣賞他的俠肝義膽,他的不畏強權,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視死如歸,還有他的英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