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司馬懿故事

歷史司馬懿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08:30:52

❶ 司馬懿的所有故事情節

司馬懿在三國歷史中本來沒有什麼名氣,在曹丕時代和曹睿時代才因為自己過人的智力而得到重用。當時,諸葛亮正在率大軍北伐。為此,曹睿任命司馬懿來抵擋諸葛亮的攻勢。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厲害,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前先命人到魏國地盤中散布對司馬懿不利的流言,使曹睿撤掉了司馬懿大將軍的身份。在此之後,司馬懿就長期居住在幽州,再未過問朝政。
因為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雖最後撤軍,但魏國損失也很慘重,而曹睿最後也知道自己錯怪了司馬懿,所以在第二次北伐時,曹睿重新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第二次北伐時,司馬懿率兵攻擊街亭,蜀將馬謖率兵屯守街亭時,把營寨扎在山上。因此,司馬懿切斷水源,採取圍而不打的方法消耗蜀軍。最後,司馬懿率兵攻擊馬謖軍,馬謖軍全線崩潰。馬謖軍副將王平率領2000士兵屯在街亭附近,隨時准備接應馬謖。但此時,司馬懿軍的副將率領大軍殺散王平軍,司馬懿軍遂佔領街亭。後來,諸葛亮命大量弩手埋伏於木門道,准備在此擊殺司馬懿,但張合(沒那個字)卻先於司馬懿到達此處,結果就代替司馬懿成了替死鬼。
第三次北伐中,司馬懿率不下10萬人的大軍攻擊只有2500人的諸葛亮軍。諸葛亮自知不妙,便用「空城計」嚇走了司馬懿(實際上此事壓根沒發生過)。
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用「木牛流馬」來運送糧草,司馬懿見狀便偷了兩個來仿製。但諸葛亮早已知道這點,便命人截擊了司馬懿的木牛流馬,趁亂改變了它們的情況,使它們無法移動,把司馬懿氣的半死不活。後來,諸葛亮在上方谷埋了大量火種,准備在此燒死途經此地的司馬懿一家。司馬懿到此地後果然身陷於火海之中。但他命不該絕,一場大雨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再後來,司馬懿算到諸葛亮大限將到,便堅守不出,最終將諸葛亮磨死在五丈原。
北伐結束後,司馬懿在朝中狂攬職權,掌握了朝中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的建立定下了基礎。

❷ 司馬懿的主要典故

1、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

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

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

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

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2、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

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我們的朝政家事。」

但曹丕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3、老妻拒食

司馬懿晚年寵愛柏夫人,連張春華都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生病卧床,張春華前去探望病情。

司馬懿說:「老東西真討厭,哪用得著煩勞你出來呢!」張春華因此羞慚怨恨,於是拒絕進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都不吃飯。

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後對別人說:「老東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擔心苦了我的好兒子們罷了。」

4、紅裝促戰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派兵在魏軍營前叫陣、辱罵、挑釁,但任憑你花招用盡,司馬懿決心不動,仍然堅守不戰。

蜀軍叫陣無效,情急之中,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意思是說,你司馬懿如此小心謹慎,只配作女人而不配作將帥。

如此羞辱魏軍將帥,魏將確實被激怒了,他們火冒三丈,堅決要求出戰。司馬懿見勸說或下令以不足以制止眾將求戰,只好告訴眾將,致書表奏朝廷請戰,皇帝允許,就立即出戰。

於是,司馬懿給魏明帝送上請戰書,明帝深知司馬懿的用意,立即派衛尉辛毗為軍師,持詔到陣前,宣稱皇帝有令,只准堅守,不準出戰。

5、對策征遼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曹叡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棄城而走為上計。憑遼水抗拒我軍為中計。坐守襄平那他就必成俘虜了。」

曹叡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策略?」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

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❸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內魏國傑出的容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❹ 司馬昭的歷史故事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明帝曹睿死時,託付曹爽與司馬懿輔佐齊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與司馬懿互相排擠,經過激烈的權力爭斗,司馬懿盡誅曹爽一黨,魏國軍政大權自此落入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不久廢除了已經成年但遲遲未能親政的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於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❺ 三國演義中具體有關司馬懿的故事

孔明秋夜祭瀘水
司馬懿智擒孟達
孔明智敗司馬懿
仲達興兵寇漢中

❻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

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6)歷史司馬懿故事擴展閱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陞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❼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有什麼故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 故事
1、第一次對決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
當時,曹魏的國家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而恰恰在此時,主持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生病(歷史上真實的曹真絕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無能),於是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讓其坐鎮長安,統一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禦蜀軍。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魏明帝對司馬懿給與了高度信任,稱「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接受重任後,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鑒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此時,司馬懿在初戰不利的形勢下,立即收兵據險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只得率軍退回。而司馬懿也尾隨諸葛亮到達鹵城。此時,老將張郃建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資治通鑒》)主張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不應該只尾隨而不敢追擊。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並不聽從,還是繼續尾隨諸葛亮,追上蜀軍後,司馬懿還是不與諸葛亮交戰,而是選擇在山上扎營,繼續據險不戰。司馬懿此舉令眾將極為不滿,甚至說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資治通鑒》)的話。
到了這年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正面對峙,在部將的紛紛要求下,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蜀軍正面交戰,不料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於是司馬懿隨即退軍保衛大營,繼續堅守不出。至當年六月,蜀軍後勤補給困難的致命問題再度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只得退軍。司馬懿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設置的伏兵射殺。
縱觀兩人的第一次巔峰對決,司馬懿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弱點,將其逼退。不過司馬懿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卻沒有佔到半點便宜。而諸葛亮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沒有解決後勤補給這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迫退軍。
2、第二次對決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計諸葛亮在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調運糧草,以備再戰。而司馬懿並不這么認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三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代,諸葛亮准備充分,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並與孫權約定同時舉兵伐魏。面對吳、蜀兩國同時舉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軍抵禦東吳,一方面繼續以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陣諸葛亮。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在乎東吳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敵方針,「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大軍進至渭河南岸。司馬懿也率軍渡過渭河,背水立營與蜀軍對峙。此時,司馬懿對將領們說:「亮若出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資治通鑒》)。不出司馬懿預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餘丈,南北長有七里左右,東西寬約二里,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扎營並在此處搞起了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看,武功是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距離長安很近,諸葛亮若沿著渭河,取道武功,則可直接威脅長安。如果這樣,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展開決戰。這是與司馬懿的戰略初衷相背離的。而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為出武功要經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而司馬懿大軍又近在咫尺,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這與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轍。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略先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時,還派兵進攻北原。北原位於渭河北岸,若蜀軍攻取北原,則將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重視這個建議,派郭淮駐防北原。郭淮的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已到,「淮逆擊卻之」。
這樣,司馬懿卡住了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這顯然是蜀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獲得戰略主動。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解,建議明帝西幸長安。但魏明帝則輕松地說:「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盡管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終不為所動。逼得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試圖激怒司馬懿。司馬懿為平息眾怒,乃上表請戰。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執持符節支持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策略。諸葛亮得知此事後,無奈地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歿於軍中。從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巔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名撤退,從而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對此,司馬懿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這其中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❽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經典的故事有:《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祁山之勝,地位日隆》、《遼東大戰,巧奪襄平》、《兩虎相爭,奪取政權》。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達,於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發動叛亂,棄魏投蜀。孟達自認為宛城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勢險要,司馬懿一時無法趕到上庸。可是當孟達剛起事八天,司馬懿就親率大軍趕到上庸,兵臨城下。

司馬懿為什麼來得這么快呢?原因是孟達平素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申儀風聞孟達與西蜀又有來往,立即報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監視孟達的行動。司馬懿為了充分做好消滅孟達的准備工作,並盡量推遲孟達的起事時間,除了從軍事上做好征討的准備工作,他還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他猶豫不決,延緩起事的時間。

3.祁山之勝,地位日隆

諸葛亮日夜規劃實現他的夙願,東聯孫吳,北伐曹魏,統一中原,但由於東吳偷襲荊州和章武二年(222年)的彝陵之戰,使雙方的關系十分緊張。雖然在劉備死前雙方互派使者,但東吳依舊是隸屬曹魏,對西蜀抱有敵對的態度。

蜀與吳的這種關系,對蜀國北伐曹魏不利,諸葛亮為了打破僵局,主動派遣鄧芝出使東吳。鄧芝對孫權詳細分析了恢復同盟關系的好處,孫權權衡了利弊,同意與西蜀恢復聯盟,斷絕與曹魏的臣屬關系,這樣吳、蜀又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曹魏政權。

4.遼東大戰,巧奪襄平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即位。魏明帝在臨死前委託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曹真子)輔佐朝政。曹爽與司馬懿的關系,開始時還融洽,但時間一長就產生了矛盾。曹爽極力培植私黨,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外表上不露聲色,暗中積聚力量。曹爽有五個心腹,即何晏、丁謐、鄧颺、李勝和畢軌,這五人在當時號為名士。魏明帝認為他們浮誇無能,一律不用。曹爽提拔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李勝任河南尹,畢軌當了司隸校尉。除這五人之外,大司農桓范也是曹爽的親信,人稱「智囊」。曹爽的私黨為他出謀劃策,削弱司馬懿的實權,任用私人,控制京城內外、朝野上下。

5.兩虎相爭,奪取政權

正始十年正月(249年),魏帝曹芳拜謁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四人及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范全部隨從。司馬懿看到時機成熟,立刻帶領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和三千武士,假傳皇太後的旨意,關閉城門,占據武器庫,派兵佔領城南洛水上的浮橋,封鎖曹爽等人回京的要道。同時派人占據中央各要害部門,命高柔行大將軍事,佔領曹爽的軍營,命王觀行中領軍事,控制軍權。

(8)歷史司馬懿故事擴展閱讀: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❾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這時魏軍將領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讓他率兵打頭陣去進攻,自己帶兵在後面支援。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像曹操一樣多疑,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多疑多慮,有時會貽誤戰機。

(9)歷史司馬懿故事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先生,琅邪郡陽都人。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佔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閑,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裡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里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內戰,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於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此外,兩篇《出師表》,歷史學家已考證出《前出師表》才是諸葛亮所作的,《後出師表》則有點可疑。《前出師表》中輩出的人才,到了《後出師表》時期已所剩無幾了!

蜀漢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撐那麼久,與孫吳、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為四川人才出眾,而是最初來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幹。

❿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的精彩故事有哪些,要名字!急~

樓主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有一著名的故事,他內率領幾十萬晉軍向諸葛亮進軍容,那時候諸葛亮城中只有幾千個將士,於是諸葛亮便想出一個辦法,那便是著名的「空城計」,司馬懿生性多疑,以為城中有將士埋伏,於是便打退堂鼓,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最後以諸葛亮妙計錦囊挺過艱險,城池暫時得守住。

(請採納我的答案吧!自創的,沒有白編,謝謝LZ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司馬懿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