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有哪些柴姓名人
水神山烈女祠 位於縣城東北5公里處。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後周而代之。周世宗之女柴回花公主生性剛烈,不答甘寄生於趙宋,逃居此山,後殉節自盡於水神山抱泉樓側的一棵棗樹上。後人感其貞烈,立廟祭祀,俗稱「聖女祠」或「奶奶廟」。
水神山滿山蒼松翠柏,奇花異草,清秀幽雅。烈女祠依山而築,由低而高,形成一組沿中軸線排列的虛實相交、錯落有致、左右對稱的建築群。全祠共四所殿院,分為上下兩院。下院名「靈宮殿」,上院依次排列有「鍾鼓樓」、「馬王殿」、和「正殿」。建築群琉璃獸脊,雕梁畫棟,壁繪山水人物,雲龍飛鳥,彩塑群像,神態各異。主祠院南側有「抱泉樓」,樓下有「撈兒泉」,水深尺余,終年不枯,樓以泉得名。烈女祠景色奇異,色彩繽紛,宛如鑲嵌於深山幽谷中的一顆明珠。
農歷四月初四為水神山廟會,每逢此時,大量遊人雲集此處,撈兒寄望,踏青觀光,留戀忘返。
主辦:中共盂縣縣委 盂縣人民政府
技術支持:盂縣經濟信息中心
⑵ 柴氏排行誰有是 ,我們哪是柴作X,柴來X,柴世X,柴宗X,柴兆X,是怎麼會事,郵家族的解釋解釋
不知道有沒有幫助!!
第 1 條記錄
題名 鎮海柴橋曹氏宗譜
作者 [作者不詳]
版本 民國9年(192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鎮海
堂號 敦本堂
先祖/名人 始遷祖:[元]曹祖鳳
摘要 始祖鳳,元延皊間進士,原籍平江路吳縣,官至直講學士,後左遷慶元路定海縣儒學司訓,解職後遂居於蘆江東之海晏鄉。柴橋為海晏之村名。卷十至十五上行傳,十五下藝文,卷末祀產。
索取號 JP974
第 2 條記錄
題名 樂東柴嶺腳張氏宗譜: 不分卷:[樂清]
作者 [作者不詳]
版本 民國, 稿本
居地 浙江,樂清
先祖/名人 始祖:[宋]張渚; 始遷祖:[清]張志英
摘要 始祖渚,宋室南渡時遷居黃砶土嶼,為土嶼之始祖。至十五世孫志英,時值清初,又遷居樂邑之柴嶺腳,為柴嶺腳始遷祖,是譜載世系圖、行傳等。
索取號 1369
第 3 條記錄
題名 柴氏家乘: 不分卷:[太倉]
作者 (清)柴桂纂修
版本 清, 稿本
居地 江蘇,太倉
先祖/名人 始遷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先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碩; 本支祖:[宋]柴孟膚
摘要 參見清鈔本《柴氏家譜》(嘉定)條目。四世祖璧,生三子,第三子孟膚,元初由嘉定徙居太倉武陵橋,是即其支譜。譜載家乘題辭、實錄、世譜、墓銘、傳、壽詩、睝詩、儀盰、祝文。有清吳偉業詩。
索取號 31313
第 4 條記錄
題名 江陽嵩高柴氏宗譜: 三十九卷,首一卷:[江山]
作者 柴汝瀾等纂修
版本 民國8年(191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遷祖:[唐]柴仲蘇; 始遷祖:[唐]柴仲珍; 始遷祖:[唐]柴仲緊
摘要 先祖自河北遷建康。傳至二十二世祖仲蘇、仲珍、仲緊,唐末由建康徙衢州江山。仲蘇、仲緊居嵩高,仲珍居緅峰。卷首譜序、凡例、斷讞、仕宦等,餘卷皆為世紀。
索取號 2549/A
第 5 條記錄
題名 江陽嵩高柴氏宗譜: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詳]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遷祖:[唐]柴仲蘇; 始遷祖:[唐]柴仲珍; 始遷祖:[唐]柴仲緊
摘要 參見柴汝瀾修《江陽嵩高柴氏宗譜》條目。存卷為世紀。
索取號 2549/B
第 6 條記錄
題名 峿峰柴氏宗譜: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詳]
版本 民國,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堂號 翼經堂
先祖/名人 始遷祖:[唐]柴仲蘇; 始遷祖:[唐]柴仲珍; 始遷祖:[唐]柴仲緊
摘要 參見柴汝瀾修《江陽嵩高柴氏宗譜》條目。是哦遷江山緅峰之仲珍派譜。存卷哦系圖、流芳志(行傳)。
索取號 2550
第 7 條記錄
題名 柴氏八修宗譜: 七十卷:[浠水]
作者 柴守翥纂修
版本 民國26年(1937),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北,浠水
堂號 強恕堂
先祖/名人 始遷祖:柴中憲
摘要 始遷祖中憲公兄弟,由貴溪宦居湖北蘄水縣(今浠水縣)。後裔有適商城者,有住六安、太湖、英山者,是悉萃而譜之。存卷
⑶ 姓柴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有很多。
柴武
(西元?—前163),西漢時期高祖之大將軍,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版元前168年)柴武因迎擊十四權萬匈奴騎兵戰功卓著,又加封為高唐侯。
柴紹
(西元571—638年),唐朝開國元勛,山西平陽(既臨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矯健勇猛,以任俠名於鄉里。唐高祖李淵以第三女平陽公主嫁之,成為李淵的乘龍快婿。他累從高祖征伐,屢建奇功,授大將軍,被封霍國公。後又加封譙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榮
(公元921~959年),後周世宗皇帝,史書記載柴榮身材英奇,善騎射,通書史黃老,是五代時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學家譽為「五代第一明君」!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柴姓,部分源於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⑷ 木德公後裔名人名單有哪些
福建,廣東李氏源流
根據各種文獻的記載,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孫,其子軒轅公(皇帝)生於姬水又曰姬姓,傳至皋陶,為堯大理官,以官職為姓曰理。到利貞時,改理為李姓,時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來,李姓已成漢族中最大姓,占漢族人口的百份之七點九。
李姓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經歷三千餘年,子孫蕃衍,已由隴西、趙郡發展到中國南方,又從中國南方發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譜,自唐朝時就有詳細的記載。這大概是因為唐朝皇帝姓李的關系。
唐高祖李淵公在西歷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傳了十四個皇帝,歷時二百八十九年,到西歷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黃巢之亂時,朱溫篡唐後,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亂改名奇公,由隴西先後遷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興縣南門經商。
在福建、廣東和東南亞一帶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數來自福建寧化、長汀和上杭三個縣份。姓李的人,遠祖多數來自河西走廊的隴西郡和趙郡。李姓遠祖和許多客家先民一樣,經過兩千多年的輾轉遷徙,由中國中原向東南走,先到江西,然後進入福建,再到廣東。有些後裔又從廣東向世界各地開枝散葉。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許多李姓人士尊為「入閩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後裔-汀州寶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孫
(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黃帝時已開始多妻制,傳說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發明養蠶)為元妃,次妃為方壘、彤留、嫫母等。黃帝有25個兒子,得到了姓的,即為諸侯的只有14個。
(3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囂,即青陽,生子喬極,青陽為諸侯,住在長江;另一昌意,分封為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兒昌仆為妻,生高陽。
(4世)顓頊帝,在位78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喬極,玄囂子。
(5世)顓頊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好處,稱他們「八愷」;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天下人稱他「濤杌」;鯀,顓頊子,生禹;大業,顓頊子,生女華;窮蟬,顓頊子;高辛,即帝嚳,在位70年,喬極子,黃帝長子之孫,顓頊侄子。
(6世)女華,大業子,生皋陶;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勛,娶取訾氏的女兒,生摯。帝嚳有八個好兒子,時人稱之為「八元」;帝嚳去世,摯繼承帝位,無政績,他死後弟放勛繼立,即帝堯,堯為帝嚳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其父鯀,其子啟。
(7世)皋陶,李氏血緣始祖。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長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宮、大辟】,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至舜(是黃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孫)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的「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將他作為繼位侯選人,但還未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後,歷禹、夏、商,26世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長子,因善訓鳥獸被舜帝賜了贏姓,成了贏姓部落的首領;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堯子,不賢,因之堯禪位給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他因屢諫紂王【前1075-前1046】且執法不阿,遭亡身之禍。
(34世)李利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逃至伊侯之墟,飢采樹果得以活命,後理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此即「指樹為姓」之說,這表明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89世)李淵,昺之長子,7歲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獨孤(鮮卑姓)皇後的姨侄。乃堯大聖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長曰高祖淵,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漢王洪。蜀王房後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淵有22子,楚王智雲、荊王元景、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 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貴之長子李燔,又稱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六歲時隨父遷居歸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樞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歸德州隱身,改名李奎,又為避金人之禍,攜五子孟佑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荒種地,葬於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歲(1160年)隨父遷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稅帶其二子珍、珠,到寧化石壁開基,並改名為奇興。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歲隨父遷寧化縣石壁村。李珠在宋朝,歷任副榜、縣令尹等職。1251年,76歲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贍養。卒於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歲的水德攜妻帶子和母潘祖太,從寧化縣石壁村遷居廣東鎮平縣,其後裔再次外遷,據說有遷至山東的;1226年,木德、火德離開寧化縣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後裔又有遷往廣東梅縣的,繼而遍布海內外。李火德,字丙鳳,號閩海,1206年11月8日子時出生在寧化縣石壁村。屬隴 西李氏27世裔孫。19歲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21歲與其兄木德遷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無育,火德63歲時(1268年),伍氏親自聘媒,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19歲女兒為妾,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別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出。火德第8代裔孫李崇誠,明進士,被詔入翰林院任文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永樂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孫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書協辦、文華殿大學士;火德第11代裔孫李福瑛、第16代裔孫李明吾、第17代裔孫李陟瞻、第22代裔孫李端毅、第23代裔孫李威光分別在明 清時期任將軍職。第28代裔孫李宏達在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火德第15代裔孫李魯,護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書,清兵入侵時,奉命守衛上杭。清主帥以高官厚祿誘降,被嚴詞拒絕,後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門下不乏魯類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孫李國平,廣東豐順蓮花村人,國務委員、八大代表、河北大學教授,曾留學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學生,4位研究生,他的8個孩子中有兩位博士,他本人及孫子也是博士。
寶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號寶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孫;是一生忠誠為國,被世代譽為「忠貫金石之良將」的李綱(宋朝觀文殿大學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孫。於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歲三月十九日辰時)生於江西贛州石城渡。六歲隨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樞密副使)遷福建寧化石壁。
而台灣《李氏大族譜》也載:唐江王李元祥之後李綱,南宋高宗時封相,為天下重望,他的孫子李珠遷住福建寧化。又載,景仙李氏自稱「宋邵武李綱之後,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縣令尹等職。時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亂,南遷人流不斷。寶殊公促其子外遷,還寫了「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與夫人捨不得離開石壁,堅持留下守其艱苦開創的基業。直到公元1251年76歲時,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養,卒於公元1255年(宋朝寶佑三年乙卯歲),享年80歲。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雲姑七娘。
寶珠公裔孫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葉茂,遍及閩、粵、贛、浙、桂、蜀、黔諸省,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美諸國,嗣裔甚眾,英才輩出,如:
寶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節度使、關內侯)、寶珠公第九代裔孫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誠(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孫李魯明(明末兵部尚書)、第十八代裔孫李光地(清朝文華殿大學士,被尊為「一代名相」)等人,業績輝煌,名垂古史。當今海內外系寶珠公裔孫,為李姓俊傑的政壇要人、將軍、科學家、企業家,不勝杖舉。
李火德子孫眾多,名人輩出。香港的李家誠,台灣的李登輝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後裔。
在廣東,單在揭西縣就有幾十個村莊居住著李火德的子孫。在砂拉越,不論是灰寨李還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孫。奇公之子寶珠公,因避世亂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於西歷九六六年,後因兵亂遷到上杭縣勝運里豐朗崗頭居住(勝運里今為稔田鄉)。火德公卒於一○五三年,享壽八十七歲,葬於梅花嶺豐朗崗頭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為火德公後裔,故稱火德公為入閩始祖。
寶珠公生平將簡略
珠公原名德,號大郎、又名寶珠,生於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時,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職、因宋元兵亂、遂遷居福建寧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後,因地峽人多、火德公與妻伍氏遷上杭勝運里豐朗村開基時,珠公給予十六字「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時,火德公把珠公接到豐朗同居。珠公卒於公元1255年享年80歲,葬在豐朗榕樹壩,庚山甲向,墳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孫遷移豐朗後,廣東鬆口賢德公裔孫(據查考賢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遷移葬廣東鬆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鍾形,詩曰:
不到龍牙不到東,
名瑩繞結在松哇;
手捧金鍾頭帶帽,
腳踏佛祖坐蓮花。
其墳系鬆口五大名墳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氣勢磅礴,既是風景區、又是游覽勝地、遊人瞻仰絡繹不絕。公元1936年鬆口詒燕樓21代裔孫維元(出任安徽代省長)回鄉探親與鬆口李氏鄉賢合力重修珠公墳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後裔,移居廣東揭西縣。火德公第十一代孫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開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於西歷一○三二年,傳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時一八六四年,歷時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歲時移居砂勞越,至今已傳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順合派遷移史。
火德公由寧化石壁經過長汀,最後遷移到上杭縣勝運里(今捻田鄉)豐朗崗。火德公的墳墓和紀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著。
公元1985年詒燕樓24代裔孫輝盛從香港回家探親,捐資1000元,並發動在港裔孫建林捐資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協助,把墳墓進行維修、現在墓地兩旁綠樹成蔭、祖德綿長、萬世流芳。
2)、據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據說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於唐貞觀十一年(637)皇封「閩越江王」,分派入閩時年僅10歲。在他35歲時(662),到福建省永安縣大湖鄉開基,作為唐朝宗室的二支後裔,元祥與珠公先後入閩(唐、宋),其後人廣不福建,廣東,台灣和東南亞。
3)、據《燕樓派家譜》載: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屬福建泉州)。這就是李氏燕樓派,因做官而遷居福建,成為第三支入閩的李氏宗族。
4)、據《漳州府志》載:唐高宗時,泉、潮間蠻獠嘯亂,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陳政,掌管嶺南軍事,時有偏稗將領132員,隨之人閩,而這些將領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該地,乃最早的入閩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閩,他們枝繁葉茂,遍及閩、粵、贛、浙、桂、蜀、黔諸省,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美諸國,嗣裔甚眾,人才陪出。
5)、入粵始祖聯公後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遷徙,形成嶺南李姓家族體系。當宋徽宗崇寧初(公元1102年),元崖內擾,柱國公以王命鎮撫粵邊。李聯以御史監其軍,自閩入廣,別率舟師鼉陽東下。而嶺南瘴涇海風不時至,將士多病死,師遂大潰,聯與第三子桓江,泛樓船,乘風南駛,師次海陵山。時颶大作,舟人恐懼,乃自海陵進駐溽陽,卒以年老,又兵間積苦,間關萬里,病益劇,遂卒於1103年(時年67歲)在溽陽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聯公於溽陽娥曹峰下荷木逕,故李聯公是為李氏入粵五邑始祖,其後裔主要廣布廣東五邑周邊一些地區。
始遷祖聯公,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於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聯公墓
位於廣東台山市廣海鎮甫草逕西約2公里處。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鑾(或聯),北宋人,諱榮昌,任嶺南監軍御史,1102年帶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島,半途遇台風而改入廣海駐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亞桓將其葬於現址。墓始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佔地約100平方米,由花崗石塊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圍刻浮雲拱月圖案,頂橫刻「鍾靈毓秀」4字,中分兩行縱刻「宋任嶺南監軍御史諱聯翁號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緒歲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個字,墓口有石獅及石鼓各一對。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長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聯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長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礎,為兵部尚書,曰柱碩,宋賜進士,諫議大夫,曰師道,曰友聞。其後以次自贛入粵,是為尚書、瓦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長曰棟,次曰棕。棟公號任堂,宋任天台縣尹,世居吉水,以勤勞王室,身在行間未遑兼顧。而贛南盜氛孔亟,所過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遷居南雄,旋下廣州以避亂。因僑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繼遷番禺溪里。後棟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廣,卜居新會城禮儀坊中步巷。
其後子孫分別徙居新會、中山、鶴山、順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孫,亦分居廣、肇、欽、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遷祖(一世)任堂公,名棟,始祖父梧江,宋任桂連路司史,生卒未詳。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詳,估計生長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間。祖妣禢氏,生三子:長曰侃,次曰徇,三曰佁。當年台山(新寧)屬新會郡(公元420年間)新會縣(公元590年間),宋、明、清時期,新會縣縣境幾經變遷,先後劃出部分縣地置中山、順德、恩平、台山、開平、鶴山等縣。明弘治十一年(1499),從新會縣析出得行、文章、瀧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寧縣,1914年改稱台山縣,1992年撤縣設市。台山李氏就從立縣前後,由始祖棟公、禢氏及其子孫後代,分別從南雄珠璣巷、廣州和新會等地陸續遷入台山定居,繁衍後代。棟公一世之山葬在新會石狗嶺朝天鳳形。妣禢氏孺人,又稱米氏,因出子孫眾多故雲,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雙飛蝴蝶。
侃公,棟公長子,二世,宋勅贈國監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後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橫岡、吉浦、山咀、廣海、都斛、西坑、香頭墳、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孫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揚名上閣,見覺太平,和風濟美,世代錚榮。按:長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聯作為班派。
徇公,棟公次子,字奕修,號孔行,二世,宋豐城縣知縣,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晉贈恭人。生三子(三世),長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諭;二子子達,宋進士行人,三子子傑宋任雷州教諭。
子懋(茂)公,徇公長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後人分布台山玄(園)田、喜村、台城內青雲路金紫里,後裔子孫之班派:
本毓裔聯英,金枝向日榮。奕世逢春茂,參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達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後人分布台山密沖、鐵爐坑、獨樹、南村、湯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廣海、坦塘、東洋沖蔞、海宴、沙欄、牛山頭等地。後裔子孫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聖希賢,乃祖南來,長發其祥,濟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別,至十三世時,由康熙庚子進士星如公請當時廣東學政翰林院檢討陳筠先生題上聯贈為世派。
子傑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孫,其後人分布台山東坑、筋坑、東邊龍、龍舟地、南村等地。後裔子孫之班派:
華維繼孟須世良,廣業文明聖道昌,德煥天章日啟耀,學宗唐周粵東長。
佁公,二世,棟公三子,宋任天台縣尹。生有三子九孫(三世、四世)。其後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欄、橫塘、塔腳、溫邊、橫江、沖蔞、車望岡、獨岡、掃桿朗等地。佁祖子孫之班派為:
高第開基,廣衍雲礽,偉烈始興(或豐),樹績文章(或允章),家國宏猷。或作:駿有聲揚,光大業成,偉略(或烈)珠璣聯譜,祥慶永海游圖。
跟隨始祖棟公遷居台山的還有聯公長子凌江公之長子喬木公,字楹礎,號振堂。生於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於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及兵部尚書。誥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國之女,獨生子名玖,字紙軒,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領省解。祖墓在陽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之石碑。
其後人除分布陽江、陽春、廣州、順德、江門、新會、開平、茂名、新興以至廣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東頭舊里、上沖、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擔、碩仁、迎祿村、東岡村、頭洞、萬安、橫水三多里、清湖、沖蔞、都斛、墩寨、南閘、廣田、古邏、牛尾山、那扶、陡門、大王坑、沙頭沖、馬坪咀、沙頭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長塘、台城、廣海、上川、下川等地,後裔子孫字派為:
慶承天祐,奕世永昌。濟美多士,冠冕兆芳。優游列國,仁澤孔長。
或曰:慶(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顯揚偉業,休有烈光。家傳忠厚,仁澤孔長。
從始祖棟公遷居台山至今已經過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現在生的後代分別屬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間。人數眾多,成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後代子孫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鎮,估計在台山李氏人口超過10萬人,同樣台山李氏後代出國,往港澳台謀生者甚眾,遍布五大洲各國及地區,有「麗路李「之稱,即李氏後代分布各處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輩出。
6)、入粵李姓始祖安政公後裔
北宋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孫李晟勤王平朱之亂,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孫李安政封廣州路刺史,偕夫人溫氏來到廣州)廣惠兩府紛亂,李安政身登黃甲,欽派為廣東布政使、後任廣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溫氏落戶廣州,開枝散葉,廣布各地,遂成為廣東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輩出.
入粵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於從化呂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溫氏百年歸老後,分別葬於從化呂田和廣州白雲山。後來其孫子蒙皇帝恩賜重修白雲山溫氏夫人墓,並稱那裡為「御書閣」。
參閱資料:1、(李氏起源)2、《燕樓派家譜》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廟簡介》5、《隴西堂論壇》
⑸ 有誰知道」柴」姓的發源地在哪,古代都有什麼柴姓的名人
許多人,包括柴氏族人都認為柴姓是一個單源的姓氏,出姜姓炎帝神農氏。其實不然,柴姓還有另外重要的一支,源自皇帝軒轅氏。並有少數民族改姓柴氏。
最早的柴氏宗譜見於西晉孝武皇帝太康年間,由著作郎柴宏道、中書舍人柴宏膜所撰。太康八年丁未七月,司空司隸校尉著作郎權知譜事崔陵,奉勅纂修柴氏宗譜序雲:「觀在廷群臣,所進名宦仕績,乃知柴氏家傳本於烈山氏少典之後,娶有嬌氏之女曰安登,生子曰石年,以姜為姓,以火德王,為炎帝神農氏。少典之妃,曰附寶,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軒轅有熊氏。子元囂為少昊金天氏,孫為顓頊高陽氏,生卷章。卷章生黎及回,黎與回代為祝融,官於高辛氏之世。回生陸終,陸終生六人:曰樊封於昆吾、曰惠連封於帝丘、曰錢鏗封於徐、曰會人封於晉,賜姓柴,居平陽為平陽郡公。自少典至會人,凡十九世,會人至承勛凡二十九世,歷秦漢魏吳以來,名鄉賢相代不乏人。或佐理天朝,或宜猷於藩鎮,皆濟濟縉紳之光,宗譜之輝也。因敬敘之,以垂不朽。」
大唐貞觀六年五月,朝奉郎汪行忠奉勅修柴氏宗譜序雲:
「伯子武王即位,封先聖之後得平陽郡,柴晉公二十九世孫承勛仍襲前爵,會人為柴氏受姓之祖也。乃帝王之胄,簪纓相承,三世孫耿光成□時,為西河守,孫季芳昭王時為晉陽承,子宣化□王時為大理卿,子輔國為趙城令,孫光濟懿王時為太常丞,光濟長孫范,厲王時為助教,子成楝為山陽令,楝子濟時為洛陽牧,子從政平王時為濟南刺史,子春萃為西安守,孫時行為即墨令,子□貞惠王時庶長有貞,子以華為南城刺史,子盛陽為禹城令,子惟庸為定王時大名別駕,孫儼國學祿,子普靈王時為汴州守,普子伯宗為會稽丞,子善長安東丞,孫端禮武昌刺史,禮孫遇時為鄭州牧,子可齊武陵令,孫孔明顯王時中丞,孫懋烈□王時都尉,子延爵任河內刺史,漢興遷大理寺聊,□司馬,座於官,謚文靖,子亮工漢文帝朝舉文武全才,除郎中,遷司馬府侍書轉太子洗馬,子宦景帝時為長沙刺史,宦子璽武帝朝為中丞,璽子懿□昭帝時太子賓客,子森為濟南郡丞,孫知節為徐州牧,節孫宏濟東漢時潤州郡守,子有光為東安令,子應聘章帝時為太子校書,子永年為東昌牧,子寰為太平丞,寰子敷為宜州判,子京順帝時歷陽丞,遷廣陵太守,因內艱復任丹陽,桓帝時為戰功拜征南將軍,靈帝朝遷黃門選部侍郎,都督江東諸軍事,獻帝興平乙亥封富春侯,謚忠肅,子運昌為為建康丞,子益國後主朝為兗州刺史,都督荊豫諸軍事,定國、經國、鎮國,皆任郡守,邑令衣冠,蟬聯延於歷代子孫,蕃衍棋布星羅,若非纂集,安究流傳,證得柴氏巨姓,昔西晉武帝夢與神人共語,自稱先世名賢於是。
司空司勅校隸崔陵更集九州百仕貴名齎先世譜狀,投上秘閣,品為天下大姓。當時太子贊善宏□館侍讀學士柴宏道等,齎先世名官年月投進,詳撰成譜。」
另據光緒二十六年《富春屠山柴氏宗譜》雲:「柴氏本仲尼弟子,高柴之孫舉,以王父名為氏,所謂以為氏者也。高柴齊人,其十世祖奚為齊文公子高之孫,故以王父名為高氏。而本姓實姜氏,出炎帝神農氏之系。神農氏生子十有三人,數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曰祝庸,生術囂。術囂生二子,曰條、曰勾龍。勾龍為後土,後世祀於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賓士水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太公呂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齊,舉太公二十二世孫也。柴氏得姓自舉始。舉裔孫武,漢高祖時為將軍。至唐而有譙國襄公紹,為唐勛臣,尚高祖平陽公主,居晉州臨汾。太宗貞觀中,命尚書高士廉等編齎天下譜牒,品第為九等。襄公以勛戚次皇族,是為柴氏稱大姓之始。紹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孫孟端,居太原,開成初官翰林學士,生三子,玘、玭、玼。玭咸通間屢舉茂才不就,生守禮、守義,一女適後周太祖為聖穆皇後。後無子,養兄守禮之子榮以為子。守禮生二子,曰榮、曰華。榮承周統為世宗……」
據查,少數民族回、滿、黎、土家等,也有柴姓者。
由此可見,柴氏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
⑹ 柴氏後人被宋朝封為什麼侯
因為趙匡胤發動黃橋政變的時候,當時的皇帝的柴氏。而且,柴氏還很小。最後經過趙匡胤與朝廷大臣商議。結論是柴氏退位,皇帝是趙匡胤的。趙匡胤為了顯出皇帝的地位,就封了柴氏一個侯爵!
⑺ 歷史上柴姓的有什麼名人
柴武(?—前163),西漢時期高祖之大將軍,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元前版168年)柴武因迎擊十四萬匈奴權騎兵戰功卓著,又加封為高唐侯。
柴紹(571—638年),唐朝開國元勛,山西平陽(既臨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矯健勇猛,以任俠名於鄉里。唐高祖李淵以第三女平陽公主嫁之,成為李淵的乘龍快婿。他累從高祖征伐,屢建奇功,授大將軍,被封霍國公。後又加封譙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榮(公元921~959年),後周世宗皇帝,史書記載柴榮身材英奇,善騎射,通書史黃老,是五代時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學家譽為「五代第一明君」!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餘不論。
⑻ 柴進與楊家將上柴郡主什麼關系雖然二者皆是虛構人物,但是似乎有點歷史依據,五代十國那個國家皇帝柴姓
按照演義上的說法。後周滅亡後,趙匡胤自感對不起周世宗的提拔之恩,於是下令優版待後周柴氏皇族,如權若柴氏成員有犯法者可以既往不咎,但若是謀反等大罪非處死不可也只是罪及一身,不牽連家族。因此柴郡主才可得到郡主封號,柴進多次招攬梁山賊寇,卻安然無事,也是這層關系,否則早就下獄論死了,
真實歷史上是,後周滅亡後周世宗還有四個尚未成年的兒子,柴宗訓21歲病逝,可能遭遇毒手,柴熙讓死於公元962年,柴熙謹、柴熙誨不知所蹤,據說其中一子被一個宋朝宗室收養,並改姓趙。
⑼ 後周柴家後代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證潘德富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在正史和相關《潘氏家譜》上都有明確記載。但在網上卻看到署名「柴武周教授」的《柴氏歷代先人名人墓》中稱「柴熙謹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龍形,配王氏葬竹搭橋犬形」; 柴道琳等人的《周世宗柴榮後裔》一文也說「柴熙謹改姓潘,名潘維正(又名潘維道),世居湖南懷化」。柴熙謹是潘惟正或潘維道的說法,如果出在探討或考證文章中無可非議,但在沒有充分證據情況下將其定論化則顯得臆斷了。史料鑿鑿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宋史.潘美》、《東都事略.潘美》、宋人章定的《名臣氏族言行類稿.潘美》清楚記載潘惟正是潘美第三子。大約完成於天聖年間的《名臣碑傳琬琰集.潘武惠公美傳(實錄)》,潘美諸子中雖第三子寫成了惟平,但其後介紹他們官職時,沒有「惟平」而是說「惟正西京作坊」,說明「惟平」是「惟正」的書寫錯誤。《宋會要輯》上也有三處提到潘惟正,其中一段寫到,大中符「八年六月遣內侍藍繼宗定奪潘美家貲產務令均濟。先是美子惟正卒,詔劉承規掌其家財,令贍給諸房……年中有餘羨其後,盡以物產以付其家,仍不許貨鬻。至是,美孫衛尉寺丞宗上言,請以京中邸舍田園之利均給,故復遣繼宗往焉」 。上述各史書記載清楚潘惟正是潘美之子。正史記載清楚潘惟正不是柴熙謹《宋史.本紀》載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紀王熙謹薨。輟視朝」;《續資治通鑒長編》載乾德二年「戊申,周紀王希(熙)謹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五代史》載「紀王熙謹,世宗子,顯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以上史料都明確記載潘美收養的柴熙謹薨在乾德二年。乾德二年是964年,而潘惟正卒於大中符八年即1015年,兩人所卒時間相差五十一年。顯然潘惟正不是柴熙謹。世宗七子資料表明潘惟正不是柴氏之後新、舊《五代史》記載:「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其中,宜哥後漢於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漢誅,柴誠後漢於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漢誅,柴咸漢於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漢誅,熙謹歿於宋干德二年十月,恭皇帝宋太祖開寶癸酉六年(973年)死於房州。只有「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柴道琳等的《後周曹王柴熙讓後代居洪洞》和《焦作柴氏宗譜》介紹,「後周曹王柴熙讓為周世宗柴榮的第五皇子,宋朝時期世居河北省滄州,其後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譜》中還說「柴榮創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讓傳到滄州成為柴氏通背拳,後又傳到山西、河南等地」。據祝治平 、盧苗安的《周世宗柴榮後裔今何在》介紹,《寀盧村志》記載,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盧琰和潘美冒死諫阻,使柴世宗兩皇子倖免一死。事後潘美抱養紀王熙謹,盧琰抱養七皇子蘄王熙誨(柴炯)。 後來,趙匡胤處理了恭帝和紀王後,又追問蘄王下落,盧琰向宋太祖提出歸農致仕的要求,獲准後遂與孫惟溫等扶蘄王連夜馳出京城。盧琰還將女兒盧錦嫁給蘄王熙誨(盧璇)為妻,「並讓盧璇從公女次,正式排為三子,與其它八子並列」。 「盧琰女兒之後代,又是隱柴入盧的柴熙誨的後代,所以,又稱這支盧為"柴氏盧」。該文還附有盤安《靈山盧氏宗譜》序一。序一載: 世祖炯為周主世宗次子,……更名璇,易姓從盧,繼為琰公三子。尤羨同氣九人,相繼登顯仕,其心均不忘柴氏,……柴從盧,盧繼柴。故今人以「柴盧」名吾宗焉。劉清泉編著的《盧姓史話》中說,北宋王朝建立之後,盧琰「收留了後周世宗的兒子柴熙誨」,「因懼怕趙匡胤查出蘄王下落,盧琰把柴熙誨改姓換名,叫盧璇,收為養子,又是女婿,依年齡排序列盧璇為第三子。加上盧琰親生的八個兒子,連盧璇計有九子,稱為『九支盧』,爾後發展成盧姓在浙江龐大的宗族」。 磬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磬安縣志》記載:「趙匡胤動陳橋驛兵變,建立宋朝,盧琰攜後周柴榮遺孤熙海潛來浙江,輾轉至靈山(新渥翠峰山)隱居。並將柴熙誨改名盧璇,以己女妻之,與原八子並列,稱『九支盧」。 應寶容的《「九支盧氏」在浙東蕃衍之原委》、祝治平和柴存才編撰《後周三帝》、 政協涿州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的《涿州文史資料》以及相關的《盧氏宗譜》和《柴氏族譜》也證明盧琰收養柴熙誨改名盧璇的事。以上表明,世宗七子中情況已清楚,《五代史》中不知其所終的熙讓、熙誨情況已有下落,也證明了潘惟正不是柴世宗之後。潘惟正即潘惟道湖南、貴州、四川相關《潘氏家譜》均有記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任西京作坊使,並特別註明「惟道即是惟正」。據資料,曾任乾隆皇帝啟蒙老師的潘士權,在《尋源筆記》中寫道「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諱玖,襲職光祿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遷居山東省青州府臨朐縣竹搭橋,卒葬府城北郭龍形,配王氏葬竹搭橋犬形」。 筆者見到的《潘氏家譜》中還收錄有范仲淹天聖三年(1025年)秋七月所撰的《宋宣徽北院使謚武惠潘美公像引》,范仲淹在撰文中說惟道是潘美之子,且 「惟熙之子承規今為閣門祗候」。《名臣碑傳琬琰集.潘武惠公美傳(實錄)》也有 「惟熈子承規今為合門祗候」的記載,《宋史.趙滋》載,趙滋任左侍禁時,「范仲淹、韓琦經略陝西,舉滋可將領,得閣門祗候」。《宋會要輯》記載,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閣門祗候潘承規、符惟忠言轉遷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儀罷職不曾轉官」,證明天聖三年(1025年)秋七月范仲淹撰文時,潘承規已遷任閣門祗候是事實。也說明範仲淹的潘美有子惟道是可信的。雖然國史上沒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記載,但有潘美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之說,明顯看出國史上的潘惟正就是《潘氏家譜》上的潘惟道。前面已證明潘惟正不是柴熙謹,自然「柴熙謹改名潘惟道」也就不能成立。柴熙謹「假死實存」之說沒有事實根據和歷史依據《周世宗柴榮第六子熙謹改姓潘惟正》一文認為,「熙謹少年而卒,可能是宋太祖的有意安排。這樣,一方面對外宣告熙謹已於乾德二年十月卒,另一方面又讓已改名更姓的熙謹以潘惟正的名字來傳承柴世宗的血脈」。這種假設,如果出自一般的人,或者潘惟正以後銷聲匿跡了是有可能的。但潘美家居京城「夫黨數千百」,柴熙謹也已是少年並懂事,潘惟正後來又在真宗身邊為官,這種「假死實存」的做法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我們從《盧姓史話》和《磬安縣志》可以看出,柴熙誨改姓換名是在「懼怕趙匡胤查出蘄王下落」,「盧琰攜後周柴榮遺孤熙海潛來浙江,輾轉至靈山(新渥翠峰山)隱居」之後的事,說明柴熙誨在京城時並沒有改名。另外,如果柴熙謹「假死實存」是事實,這種遮人耳目之事,即是當時史官不敢記,以後終究會有人要記。然而在宋人史料筆記上並沒有熙謹「假死」於乾德二年十月的記載和傳說。由上推斷,柴熙謹「假死實存」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宋人筆記中的柴熙謹改潘惟正(或潘惟吉)之說不可信宋人王銍《默記》記: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轎子出居天清寺。……藝祖與諸將同入內,六宮迎拜。有二小兒丱角者,宮人抱之亦拜。詢之,乃世宗二子,紀王、蘄王也。顧諸將曰:「此復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藝祖雲:「汝以為不可耶?」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復問。其後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它。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名夙者,乃其後也。宋人王鞏《隨手雜錄》也說: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范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歷任供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查有關資料,王鞏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因蘇軾 「烏台詩案」受牽連,王銍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權樞密院編修官,這就說明王銍《默記》來源於王鞏《隨手雜錄》。潘美是大名府人,周世宗柴榮是邢州人,《宋史.潘美傳》載「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天雄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雖連戚里」就是雖然有親戚鄉里關系的意思,說明潘惟吉故里在大名府,而不是邢州。柴熙謹歿於宋乾德二年十月,而《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召遣其子乘驛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憫之,令其弟合門祇候惟清馳往護喪,官給葬事」,說明兩人所卒時間也不同。由此證明《隨手雜錄》的柴熙謹改名潘惟吉不可信。相關《潘氏宗譜》記載,潘美兄弟三人(也有兩人說法)、父和祖父兄弟皆二人,其祖父之弟的孫是潘惟吉。這也說明王鞏《隨手雜錄》「(潘)美本無兄弟」之說沒有依據。《隨手雜錄》、《默記》都稱,柴熙謹子潘夙,「惟以美為父」 ,「每供三代」。比較相關資料,王鞏祖父王旦(957~1017)所卒時間比潘惟吉(?~1010年)早三年,其父王素(1007~1073)年齡與潘夙(1005~1075)相當,由此推斷王鞏與潘夙之子年齡上相差不大,自然王鞏的「每供三代」之說法也就讓人懷疑。恭皇帝960年退位時還不到七歲,至乾德二年也就是11歲,其弟柴熙謹年齡則一定還要少。從正史和有關資料可知潘夙當生於1005年。小於10歲並在964年已卒的周熙謹,在離世四十多年後有子潘夙則是不可能。如果說「每供三代」之事指的是潘惟正,然潘惟正之子潘貞周遷到湖南中方後,其子孫不僅於1139年在中方建有潘氏宗祠,還在其它地方建有分祠,自今依然以潘美為祖。說明《隨手雜錄》、《默記》「每供三代」之說也不是事實。潘惟正諸子帶有「周」字證明他不是柴熙謹從中方等地的潘氏家譜看,潘惟正諸子中都有一個「周」字,但如果以此論定潘惟正是柴熙謹並不符合當時歷史現況。前面已說過,當年與潘美一起冒死諫阻並收養了柴熙誨的盧琰,在獲准歸農致仕後是「挾蘄王熙誨連夜馳出京城」。《續資治長編》也載,太宗征幽州兵敗後,「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戶,取割果刀自刎」。 我們從盧琰「連夜馳出京城」和德昭「取割果刀自刎」可以想像,如果潘惟正真的是柴熙謹,他即是有思「周」之心,也絕對不敢以「尊周」、「明周」、「 能周」來表白,趙氏王朝的天子們自然也絕對不充許有人公開向自己挑戰。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這樣做的後果怎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潘惟正諸子不與其它幾房連名不等於不同祖古代人有名、字、號,由於歷史原因,各地在記載時出現同一人有不同名的記載很正常。潘美的父親就有潘磷、潘國榮、潘震、處常、潘瞞等記載;惟德之子在湖南中方等地記載為士鳳、士龍,而有的《潘氏族譜》記載是仁儉、仁寬;一些《潘氏宗譜》記載惟熙三子仁裕、仁矩、仁顯,而正史和相關史料上是承僅、承規、仁矩。前面已說過潘美之孫潘宗、從孫潘夙也並沒有跟其它房連名。還有正史記載潘美有玄孫潘意,潘意之父孝嚴;史料確認承僅有子孝安,他們在《潘氏族譜》也多不見連名。可見,不連名不等於不同宗。如果所有的同祖同宗的都要連名,那中國所有的同姓人都應該是連名的了。綜上所述,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潘美收養的後周世宗之子柴熙謹。.
⑽ 柴氏起源
[柴氏屬地]
望族居汝陽郡,今河南息縣西;《百家姓》注說是平陽郡,今山西臨汾西南。
[柴氏來歷]
據《姓譜》記載:齊文公子高裔孫高柴,為孔子弟子。其孫名舉,以王父名為姓。
[柴氏名望]
西漢有棘浦侯柴武,是一位輔助功臣。柴姓的「棘蒲堂」由此而來。 柴姓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五代時繼郭威之位的皇帝周世宗柴榮,史稱柴世宗。柴榮不但通經史,且有治才。 此外,柴姓名人還有唐代霍國公柴紹,宋代樞密副史柴禹錫,明代開國功臣柴虎。
聖賢弟子——高柴
高柴:(前521~?)春秋末年衛國人,一說齊國人。字子羔,亦稱子皋、子高、季皋。高柴小孔子30歲。他遵守禮制,孝敬父母。身軀矮小,「狀貌甚惡」。有政治活動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擔任的官職最多,曾為費宰、武城宰、成邑宰和衛之士師等。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共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高子」。北宋時候被列在孔廟西廡陪祀孔子。
高柴後裔
1,柴宗慶(九八二~一○四四),字天佑,大名(今屬河北)人。禹錫孫。真宗咸平三年(一○○○)尚太宗女魯國長公主,升其行為禹錫子,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領恩州刺史。歷官武勝、靜難、永清、彰德諸軍節度使。仁宗即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知外州。慶歷四年卒(《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一七),年六十三。有《登庸集》,景佑二年(一○三五),因詞語不合體制,韶悉收眾本,不得流傳(《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二一)。《東都事略》卷三三、《宋史》卷四六三有傳。
2,柴宗慶,字天佑,大名人。祖禹錫,鎮寧軍節度使。父宗亮,太子中舍。宗慶
尚太宗女魯國長公主,升其行為禹錫子,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領恩州刺史。禹
錫卒,真拜康州防禦使,改復州。
舊制,諸公主宅皆雜買務市物,宗慶遣家僮自外州市炭,所過免算,至則盡鬻
之,復市於務中。自是詔雜買務罷公主宅所市物。從祀汾陰,為行宮四面都巡檢,
進泉州管內觀察使。又自言陝西市材木至京師,求蠲所過稅。真宗曰:「向諭汝毋
私販以奪民利,今復爾邪!」既而河東提點刑獄劾宗慶私使人市馬不輸稅,貸不問。
授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歷拜彰德軍節度使。
仁宗即位,徙靜難軍,又徙永清、彰德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徙節武成軍,
出知澶州,未行,改陝州、潞州。後判鄭州,以縱部曲擾民,召還奉朝請,歲減公
用錢四百萬。久之,出判濟州,用御史中丞賈昌朝言,留不遣,盡停本使公使錢。
卒,贈中書令,謚曰榮密。主累封楚國大長公主,先宗慶沒。
宗慶歷官多過失,性極貪鄙,積財鉅萬,而薄於自奉,甚至優人以為戲,宗慶
雖知,莫能改也。無子。及終,願以貲產送官,仁宗以其女尚幼,不許。人謂宗慶
選尚榮貴逾四十年,晚上積奉以裨軍用,蓋亦追補前過雲。
3,柴禹錫,字玄圭,大名人。少時,有客見之曰:「子質不凡,若輔以經術,必致將相。」禹錫由是留心問學。時太宗居晉邸,以善應對,獲給事焉。太平興國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遷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舊僚,多召訪外事。遷宣徽北院使,賜第寶積坊。告秦王廷美陰謀,擢樞密副使。逾年,轉南院使。服勞既久,益加勤敏。
雍熙中,議廣宮城。禹錫有別業在表識中,請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與宰相宋琪厚善。會廣州徐休復密奏轉運王延范不軌狀,且言倚附大臣,無敢動搖者。上因訪琪及禹錫曰:「延范何如人?」延范與琪妻為疏屬,甚言其忠勤,禹錫亦傍贊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悅。禹錫又為琪請盧多遜故第,上益惡其朋比。坐琪以詼諧罷相,不欲顯言之也。下詔切責禹錫,以驍衛大將軍出知滄州。在任勤於政治,部民詣濱州列狀以聞。改涪州觀察使,徙澶、鎮二州駐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載,詔獎之。徙知永興軍府,再召為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
至道初,制受鎮寧軍節度、知涇州。入謝日,上謂曰:「由宣徽罷者不過防禦使爾,今委卿旌節,兼之重鎮,可謂優異矣。」禹錫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貝州。是歲,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錫內嚴備御,寇尋引去。明年,徙陝州。
景德初,子宗慶選尚,召禹錫歸闕,令公主就第謁見,行舅姑禮,固辭不許。頃之,還鎮。未幾,卒,年六十二,贈太尉。子宗亮,太子中允;宗慶,永清軍節度。
4,柴禹錫
宋大名人。字玄圭。少以善應對給事太宗於藩邸。太平興國初,授供奉官。累遷如京後,掌翰林司,太平興國七年( 公元982年),告秦王廷美陰謀,擢樞密副使。雍熙二年(公元985年 ),帝惡其交通宰相宋琪,出知滄州,在任勤於政治,徙澶、鎮二州駐泊部署,歷任潞州、永興軍。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以鎮寧軍節度使知涇州、移貝陝州。
5,北宋太尉程戡和侍郎柴禹錫都是公元990年庚寅年三月十日生。二人同一年考上進士,同時在朝廷任職,晚年同任同等級高官。兩人官階地位相同,命運遭遇相同,壽命歲數相同,同死於公元1066年台平三年三月。
6,咸平五年(1002)五月進封魯國長公主,下嫁太宗朝樞密使柴禹錫(943-1004)孫子柴宗慶 ( -1044).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改封韓國長公主,故在大中祥符三年禱西嶽時,賈得升稱她為韓 國長公主.她在明道二年(1033)七月,先柴宗慶卒,最後被追封.。
7,周世宗柴榮皇帝的父親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禮(柴榮皇帝的父親),二曰柴守義(柴禹錫的父親),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聖穆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