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不釋卷和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呂蒙。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② 手不釋卷的歷史人物是誰
出處
《三國復志·吳書·呂蒙傳制》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故事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由此可見其牽連的歷史人物有光武帝劉秀、大將吳蒙,孫權。
③ 成語「手不釋卷」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原文: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鄉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譯文: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出處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三國 魏 曹丕《典論 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所以手不釋卷的主人公是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1]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手不釋卷」等。
④ 形容手不釋卷的這個名人是誰
1、故事內容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2、釋義
【解釋】: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示例】: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餘,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手不釋卷。 ——清·王晫《今世說·德行》【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⑤ 圖窮上見相關的歷史人物是誰紙上談兵手不釋卷
荊軻秦始皇,趙括,呂蒙
⑥ 手不釋卷指的人物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長自己的才幹。」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當專家,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我年輕時就讀過許多書,掌權以來又讀了許多歷史和兵書,得到的幫助真是太大了。你很聰明,更應該讀些書。」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堅持不懈。同時他還研究評論書中的一些觀點。這樣他的見解也越來越精闢,有時連當時那些學識淵博的人也自嘆不如了。後來,孫權的謀士魯肅也感到自己的見識比不上呂蒙,他感慨地對呂蒙說:「你真了不起,你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真應該刮目相看。」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解釋
解釋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⑦ 手不釋卷說的是哪個三國人物
手不釋卷說的是呂蒙。
相關典故: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7)手不釋卷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解釋】: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自】:現代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辨析】:手不釋卷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學的樣子」;但手不釋卷是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大。
【近義詞】開卷有益、好學不倦、愛不釋手、百讀不厭
【反義詞】不學無術
⑧ 「手不釋卷」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呂蒙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餘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內身著白衣,容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台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台。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手不釋卷:手裡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