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嫪毐

歷史人物嫪毐

發布時間:2021-02-28 06:38:14

『壹』 歷史上真的有嫪毐嗎

《大秦賦》這部劇給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可能不是滅六國,而是嫪毐。

嫪毐的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此人是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作為一名商人,機緣巧合結識了在趙國當質子的秦國公子異人,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呂不韋覺得異人堪稱奇貨可居。為了扶持異人,呂不韋可謂是拋家舍業,結果也沒讓他失望,押寶異人他呂不韋梭哈成功。後來呂不韋做了秦國丞相,那時候也沒有科舉這個招募人才的途徑。滿朝文武不是勛戚家族就是舉薦的門客。呂不韋作為秦國丞相,自然是不缺門客的,嫪毐就是呂不韋的門客之一。

嫪毐之亂

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九年,彗星見,或竟天。攻魏垣、蒲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後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

『貳』 歷史上秦始皇 把趙姬與嫪毐生的那倆孩子殺死了 那時 那兩個孩子分別多大啊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兩個孩子的年歲。

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中記載: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後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後於雍。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意思:(始皇九年),九月,殺盡嫪毐三族,殺死了趙姬所生的兩個孩子,並把太後遷至雍地。嫪毐的黨羽都殺死,家人都被遷至蜀地。

漢劉向《說苑·正諫》中記載:毐敗,始皇乃取毐四肢車裂之,取其兩弟囊撲殺之,取皇太後遷之於萯陽宮。

意思:嫪毐戰敗,秦始皇對嫪毐施以車裂之刑,趙姬與嫪毐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套進麻袋,活活摔死。趙姬得以免死,被逐出咸陽,遷往萯陽宮(今西安市鄠邑區)。

(2)歷史人物嫪毐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一、趙姬

趙姬(?―前228年),趙國邯鄲人,秦莊襄王的王後,秦始皇的生母,與秦莊襄王合葬於西安。

趙姬原為呂不韋的姬妾,後成為秦莊襄王的王後,其子秦始皇即位為秦王後,她成為王太後,秦始皇統一天下,追尊她為帝太後。

她的真實姓氏已失載,「趙姬」一詞始於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故史家也稱她為趙姬。

二、嫪毐

嫪毐[lào ǎi](?―前238年),戰國末期秦國人。秦王政(秦始皇)之母趙姬的男寵。

受秦國丞相呂不韋之託,假扮宦官進宮,與秦王嬴政之母太後趙姬私通,倍受太後寵信,被封為長信侯,與太後私生兩子,並自稱秦王的「假父」 。

後來被人告發,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王嬴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叄』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肆』 嫪毐是什麼人物

據記載嫪毐是一個曾經在街頭表演的藝人,而當時的呂不韋剛好剛好需要一個能夠代替自己與秦始皇的母親有說不清關系的人,因為呂不韋不想與趙姬直接有糾葛,所以就看上了嫪毐,並且從此與嫪毐簽下了一個沒有協議的協議,簡單的說就是呂不韋可以幫助他在宮中呼風喚雨,而他要幫助呂不韋實現自己的偉大計劃,後期的一些事情大家可能也就都知道了,因為在很多電視連續劇當中,都曾經出現過與他有關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但是這個人可以說是一位奇人,對於這個人的傳說有以下幾種:

3、陰狠毒辣

這個人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極為陰狠毒辣,在後期的時候他曾害死過秦國的很多忠臣,並且把這些忠臣害死之後還要懸掛在城頭上暴曬幾日,直到暴曬成干,當然除了這點之外,還做過一些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的事情,所以這個人雖然可以說是呂不韋的一個棋子,但是也可以說呂不韋選錯了人。

『伍』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陸』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柒』 歷史上嫪毐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秦始皇之母趙姬的男寵。

受秦國丞相呂不韋之託,假扮宦官進宮,與秦王嬴政之版母太後權趙姬私通,倍受太後寵信,被封為長信侯,與太後私生兩子,並自稱秦王嬴政的「假父」。後來被人告發,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王嬴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嫪毐在事情泄露後盜取太後和秦王的御璽,調動縣卒和宮衛士卒宮騎,攻擊秦王所居蘄年宮。秦王命相國昌平君和昌文君發動咸陽士卒攻打嫪毐,戰於咸陽。嫪毐大敗,被夷三族,嫪毐及其黨羽均被五馬分屍。趙姬與嫪毐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套進麻袋,活活摔死。趙姬得以免死,被逐出咸陽。

(7)歷史人物嫪毐擴展閱讀

秦始皇嬴政繼位時年幼,秦國大權掌握在丞相呂不韋和太後之手。呂不韋因見秦王嬴政年紀漸長,唯恐自己繼續與其母趙姬通姦會惹禍上身,但又不得不滿足趙姬,於是在聽聞嫪毐有異能後,便將嫪毐收入府中;

不時讓他表演轉輪之術,就是將陽具當作輪軸來轉動車輪的能力。趙姬聽聞其能力後大喜,與呂不韋合謀讓嫪毐假受腐刑,剪眉除須後,順利以宦官身份入宮侍奉太後。

『捌』 歷史上嫪毐是個什麼樣的人

嫪毐,秦始皇之母趙姬的男寵。歷史上,曾在秦國風光一時,但結局慘淡,被秦始皇車裂而死。
生平:他受秦國丞相呂不韋之託,假扮宦官進宮,與秦王嬴政之母太後趙姬私通,倍受太後寵信,被封為長信侯,與太後私生兩子,並自稱秦王嬴政的「假父」。
後來被人告發,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王嬴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主要歷史事件
嫪毐之亂
又稱「蘄年宮之變」
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嫪毐獲封長信侯,以山陽郡(今山東巨野)為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為其封田。嫪毐門下最多時有家僮數千人,門客也達千餘人。
嫪毐的勢力卻逐漸發展成了能與呂不韋抗衡的勢力。同時嫪毐與呂不韋也勢同水火。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呂不韋因為嫉妒嫪毐能力過人且深受太後賞識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派人向秦王告嫪毐與太後淫亂。太後與嫪毐決定趁秦王不在咸陽的時機鏟除呂不韋,在秦王去壅城舉行冠禮時,嫪毐按計劃用秦王與太後印信,引導其僮僕門客和軍隊發動政變,要誅殺呂不韋等,秦王命令昌平君、昌文君領咸陽士卒與嫪毐爭斗,兩軍戰於咸陽。秦王下令:「凡有戰功的均拜爵厚賞,宦官參戰的也拜爵一級。」嫪毐軍數百人被殺死,嫪毐也深受重創。嫪毐的軍隊大敗,與死黨倉皇逃亡。
秦王也早已對這位母親的情人恨之入骨,令諭全國:「生擒嫪毐者賜錢百萬,殺死嫪毐者賜錢五十萬。」嫪毐及其死黨被一網打盡,秦皇車裂嫪毐,滅其三族。嫪毐的死黨衛尉竭、內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梟首,追隨嫪毐的賓客舍人罪輕者為供役宗廟的取薪者——鬼薪;罪重者四千餘人奪爵遷蜀,徙役三年。

『玖』 歷史上十大男寵之一嫪毐的結局怎樣

如果不是嫪毐這么有名,你說有多少人會認識「嫪「字和」毐」字?冷不丁一看,我還以為是「廖」「毒」呢。話不多說,嫪毐這個名字有點怪,其實那個年代,名字怪的多了去了,嫪毐的出名也不在於他的名字,而在於他把「男寵」這個角色做得是風生水起,封侯拜相,甚至做起了秦王的「假父」的夢。

失敗之後的嫪毐和他的黨羽被五馬分屍,夷三族。嫪毐和趙姬的兩個兒子也被裝進麻袋,活活摔死。不過念在母子感情,秦王沒有處死趙姬,而是把她逐出樂咸陽。至此,嫪毐的男寵生涯悲慘結束!

『拾』 歷史上嫪毐真的謀反嗎

嫪毐是誰?

首先歷史上還真有這號人物,他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身邊的「侍從」,當然根據歷史資料記載他是被相國呂不韋推薦給趙姬的,後來嫪毐的計劃謀反秦始皇,在秦始皇出去拜祭天地的是時候,打算取而代之,然而被秦始皇發現了他的計劃,最後派兵平息了他的造反,此後因為收到牽連,呂不韋也別免去了相國的位置。

綜合看來,其實當時很多人想推翻嬴政,不過這又給了嬴政一個機會,挖出了更多的暗中有威脅的人,而他謀反不成功後,讓秦始皇穩穩地做好了秦王的位置,為後來統一六國提供了內部核心基礎,而他的努力其實是一種被迫的無奈之舉,如果可以選擇,估計他不會再當宦官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嫪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