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1、魏無忌
魏無忌,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於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
他所修築的大梁堅城,奠定了今日開封城的基礎;他所開鑿人工運河鴻溝,使開封城四周水道暢達,景象萬千,頗具名都氣象。時至今日,開封仍以多水而著稱於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譽。
3、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平氏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守葭萌關。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4、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大業十三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5、魏象樞
魏象樞,字環極,號庸齋,又號寒松,蔚州人。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魏象樞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學者,在清初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於一般官宦家庭。
順治三年中進士,被選任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仕途生涯。順治四年,魏象樞因事被坐,受到從寬的降職處理。到順治十一年由於陳名夏案牽連,又遭降職處分。順治十六年他因官場無常,以養母為由,去官回鄉。
❷ 歷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
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斗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歷史學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請,遷太尉從事中郎,出為東益州刺史,鎮撫武興氐族。回京供職,授衛尉卿,遷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罹患中風,上書辭職。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贈定州刺史、儀同三司,謚號文靜(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時期大臣、歷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東魏,拜散騎常侍、中書侍郎、修撰國史。
北齊建立後,拜中書令、魏尹、秘書監、著作郎,遷特進、尚書右僕射,掌管詔誥,總議監五禮事,參與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時年六十六,追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謚號文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姓
❸ 中國歷史上姓魏的都有些名人啊
歷史名人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為姓。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准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魏 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後被拜相,封於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餘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排斥異己,專權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餘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並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餘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❹ 中國古代名人姓魏的有幾個
戰國四君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唐朝著名大臣魏徵,清朝末年睜眼看世界的魏源。
❺ 從古至今,魏姓的名人有哪些
魏畢萬,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攻滅霍、耿、魏三小國,以魏(今山西芮城)封畢萬,為大夫。遂以國名為姓氏,此為魏氏發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東周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漢族,姬姓,魏氏,名擊。東周戰國初期魏國國君與中原霸主。
魏惠王,漢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
魏昭王(?─前277年),漢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東周魏國第5代國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後移居內黃(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侍中(宰相),封鄭國公。
魏源,原名魏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鄭州人,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
❻ 魏氏的起源,姓魏的有哪些有名的歷史人物。我懸賞50分。
魏姓源有四種: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裔孫畢萬之後,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關資料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出自羋姓,為顓頊帝的後裔魏冉之後,後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4、出自少數民族改漢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魏姓遷徙分布: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
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沖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功遷征西大將軍而聞名。
盛唐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於福建安家,後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廣大地區,繁衍於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
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於海外,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名人有:魏武子 魏顆 魏絳 魏 斯 魏相 魏 冉 魏延 魏徵 太多了
❼ 歷史上魏姓的名人
1、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 。南北朝時期大臣、歷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東魏,拜散騎常侍、中書侍郎、修撰國史。
北齊建立後,拜中書令、魏尹、秘書監、著作郎,遷特進、尚書右僕射,掌管詔誥,總議監五禮事,參與修定律令。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時年六十六,追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謚號文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
2、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3、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
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隨劉備入蜀,與黃忠等統軍平定廣漢郡,劉備稱漢中王後負責鎮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於鹵城之戰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斗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4、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贊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
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
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5、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記》、《資治通鑒》誤載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為魏武侯元年。
據《竹書紀年》則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
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是為魏武侯。魏武侯即位後僅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魏武侯只能按照父親、按照李悝制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好在父親給自己留下極為強大的家底。在經歷短暫的休整後,魏武侯終於可以一展宏圖,征戰天下。
❽ 從古至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魏 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准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 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為姓。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徒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魏 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後被拜相,封於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 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 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 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魏 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餘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排斥異己,專權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餘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並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餘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❾ 歷史上著名姓魏的人物
諫臣 魏徵 寫《海國圖志》的魏源 九千歲魏忠賢 三國名將 魏延
❿ 歷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
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斗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歷史學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請,遷太尉從事中郎,出為東益州刺史,鎮撫武興氐族。回京供職,授衛尉卿,遷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罹患中風,上書辭職。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贈定州刺史、儀同三司,謚號文靜(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時期大臣、歷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東魏,拜散騎常侍、中書侍郎、修撰國史。
北齊建立後,拜中書令、魏尹、秘書監、著作郎,遷特進、尚書右僕射,掌管詔誥,總議監五禮事,參與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時年六十六,追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謚號文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