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有哪些偉人名人姓黃只要有名的人都可以
黃 歇:戰國時楚之貴族,曾為楚相,因有功,被封為春申君,為戰國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黃 霸:西漢淮陽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歷任刺史、御史和丞相,與龔遂同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稱為「龔黃」。
黃 忠:南陽(今屬河南省)人,三國蜀名將,官至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黃 蓋:三國時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為孫氏宿將,成名於赤壁之戰,官至偏將軍。
黃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沈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880年)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
黃 筌:五代後蜀成都(今屬四川省)人,精於禽鳥、人物、山水、墨竹等繪畫,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花鳥畫兩大主要派別。
黃 興:湖南長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是著名領導人之一。
黃庭堅: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與蘇軾並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屬江蘇省)人,工書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於山水畫,為「元四家」之一。著有《寫山水訣》。
黃道婆: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學習並傳播了紡織等技術,推動了當時棉紡織業的繁榮與發展。
黃宗羲:浙江省餘姚人,明清之際傑出思想家、史學家,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黃遵憲:廣東省嘉應(今梅縣)人。清末詩人,其創作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著有《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
⑵ 湖南歷史上的有名人物
湖南歷史名人
蔡倫 (?-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周敦頤(1017-1073)年
北宋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譚嗣同
(1865-1898)
戊戍維新志士,著名維新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1895年發起成立算學會。著《仁學》。1897後回湘創辦新政,設時務學堂。後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1898年進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後遇害。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唐才常
(1867-1900)
自立軍首領。湖南瀏陽人。字伯平,號紱丞,後改佛塵。1887-1898年在 長沙編輯《湘報》、《湘學報 》,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旋迴國組織正氣會,籌建自立軍。後被捕,就義武昌紫陽湖畔。
熊希齡
(1870-1937)
近代維新派人物。湖南鳳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時務學堂提調,次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戊戌維新後革職。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後任中華紅十字會會長。今人輯有《熊希齡集》。
沈 藎
(1872-1903)
自立軍統領。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愚溪。 1899年與唐才常東渡日本。謀劃起義。後回國建立自立軍第七軍,任右軍統領。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陰謀,震動留日學界,後在北京被捕,壯烈犧牲。
黃 興
(1874-1916)
辛亥革命領袖。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克強。1903年與宋教仁等建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與孫中山創建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戰時總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1916年病逝於上海。有《黃興集》行世。
蔡 鍔
(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勛,討袁護國軍首領。湖南邵陽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國。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後被任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於日本。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陳天華
(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號思黃。早年留日。1904年與黃興等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同年在日本參加反日斗爭,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有《陳天華集》行世。
楊毓麟
(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長沙人。字篤生,號敘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後參與創立湖南編譯社。1903年參與創立華興會。後在英留學。廣州起義失敗,投大西洋以身殉國
宋教仁
(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勛。湖南桃源人。字逐初,號漁父。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被刺於上海。
⑶ 黃興的人物評價
一般認為,孫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黃興是實幹家。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由黃興所發動並親自參與。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終積勞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統治、開創民國的元勛。革命時雖然與孫中山有所分歧,但並未奪權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於他的派系人馬在北伐後備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貢獻、理念和計劃也長期被擱置。直到1990年代,海峽兩岸才開始重新重視黃興的功業。 黃興的一生與整個辛亥革命相始終,他以策動和領導武裝起義著稱於世。眾所周知,黃興青少年時代並未上過專門的軍事學校。赴日留學,他就讀於宏文學院速成師范科,擬「學成回國後充任學堂的師資」。然而,黃興沒有終身從事教育,而是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華興會預謀在長沙發難,他自任總指揮;武昌起義爆發,他被推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南京臨時政府組成,他做了陸軍總長;及至臨時政府取消,還擔任過南京留守。這自然是由於嚴重的民族危機使然。黃興在擔任上述職務過程中,打過不少仗,如何看待他在軍事上的成就,如何認識他打過的敗仗,則是正確評價黃興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戰役雖然失敗了,但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首先,它打擊了敵人,加速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和瓦解。萍瀏醴起義爆發,曾引起清廷朝野上下的極大震驚,清政府集中湘、鄂、贛、蘇四省兵力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後,他們仍擔心中國南方和長江流域「伏匪」「蠢動」,「再起風潮」,「北京官員仍為之戰栗不已。」 防城起義發生,兩廣總督張人駿上奏清廷說:革命軍「攻陷防城,戕官焚署,凶焰日張,剿辦愈難措手。」 雲南河口起義發生,雲貴總督錫良驚呼:「匪之來,防不勝防,匪之過,剿無可剿,勢成束手,禍已噬臍。」 這一次又一次起義使統治者如坐針氈,窮於應付。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同挽劉道一,黃興《挽道一弟作》詩雲:「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據文獻記載,劉道一天資聰慧,風流倜儻,精通日語、英語。作為湖南同鄉,黃興對他格外器重,期以「將來外交絕好人物」。待噩耗傳至日本,黃興與其胞兄劉揆一相抱痛哭,乃揮毫潑墨,詩以誌哀。此篇直與孫中山的同題輓詩爭輝,堪為近代革命詩史上的雙璧 。
「破碎神州幾劫灰,群雄角逐不勝哀。何當一假雲中守,擬絕天驕牧馬來。」太息家國不幸,呼喚救國雄才。這首絕句作於宣統元年(1909年)初夏,三年後書於絹幅,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聲洞的遺孀王穎。「雲中守」指西漢雲中郡(今內蒙托克托東北)守、抗擊匈奴的名將魏尚。末句猶言「驅除韃虜」。
《回湘感懷》:「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風歌好不如歸。驚人事業隨流水,愛我園林想落暉。入夜魚龍都寂寂,故山猿鶴正依依。蒼茫獨立無端感,時有清風振我衣。」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遷,黃興任南京留守,6月辭職,10月25日從上海乘艦返回湖南,適逢三十九歲(虛歲)生日,大江夜航,感而有賦。其時辛亥革命已經完成,雖是袁氏當權,但共和體制畢竟已經建立,黃興遂有功成身退、歸隱家山之志。抵長沙後,受到家鄉數萬人歡迎。學生集體高歌:「晾秋時節黃花黃,大好英雄返故鄉。一手締造共和國,洞庭衡岳生榮光。」
二次革命失敗,孫、黃再度流亡日本。民國三年(1914年),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而黃興因意見不合,離開日本轉往美國,途中作《太平洋舟中詩》:「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雲。茫茫天地闊,何處著吾身?」人生的蒼涼感和對國運的憂患感躍然紙上。其前兩句系襲用《清稗類鈔》所錄前清一位落魄者的題壁詩,大抵是借他人卮酒,澆自家塊壘。原詩為:「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群。口吞三峽水,腳踏萬方雲。」 孫中山與黃興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兩位最高元勛,常常以「孫黃」並稱。清末的重要革命團體和革命活動,多為兩人所謀劃組織。1905年,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立的華興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合並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成立會上,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孫中山被推為總理。
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再次對孫中山發難,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極力進行抵制。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倒孫」風波中,黃興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於後世人的敬重。往後,孫黃在1914年時,針對討袁的方式時再次有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孫中山把這次失敗原因歸結於黨員不聽話,特別是黃興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最後黃興並未加入孫中山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在舊金山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希望他另行組黨。黃興回曰:「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黃興回到中國,並且在江蘇響應孫中山,發動起義。1916年10月31日,黃興積勞成疾而逝世。孫中山聞訊後悲痛欲絕,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過去訃告多由死者親屬發布,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 。 眾所周知,以黃興為首的兩湖志士一直是維護孫中山領袖地位的。是黃興,在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上首先提議「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也是黃興,在章太炎、陶成章等人迭次掀起倒孫風潮的危難時刻,「弛函勸顧大局」,拒絕受任同盟會總理;還是黃興,在武昌起義後,謝絕革命黨人的推舉,遲遲不肯赴南京就任,翹首以待孫中山,使孫回國後順利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又是黃興,在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黨時,不少人勸他另外組黨,並擁戴他為領袖,但他毅然決然地加以拒絕。黃興就是這樣一如既往地捍衛孫中山領袖地位的。當然,在孫、黃之間也有過三次較大的爭論,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如果不是黃興克制自己,作出讓步,竭盡全力地維護孫中山領袖地位,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關於籌組中華革命黨之爭,實質上是在二次革命失敗後發展黨務的不同方法之爭。黃興不同意孫中山另組中華革命黨,更不同意黨員「服從黨魁一人」、「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區分等級的搞法。當時支持黃興這種想法的「不肯附和」者,所在多有,張繼、鄧澤如、李烈鈞、譚人鳳、柏文蔚、胡漢民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過反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盡管黃興苦口婆心地加以規勸,但並沒有使孫中山改變態度,他無可奈何,只得接受孫中山勸他「靜養兩年」、「此後彼此可不談公事」的意見,被迫遠適歐美,繼續從事反袁斗爭。後來,陳其美「大肆攻擊」黃興,但他除進行必要的解釋之外,採取十分忍讓的態度,「聽其所為」。黃興的離日,曾在革命黨人內部引起過強烈的反響,日本朋友萱野長知、宮崎寅藏等人還專為發起「召還黃興運動」, 表達了他們對這位革命者無比崇敬的感情。
⑷ 歷史上姓黃的名人有哪些
黃姓復人才輩出,歷制代都涌現出一些頗有建樹的人物。
如秦朝末年的黃石公;
西漢丞相黃霸;
東漢神童黃香;
三國時有名將黃忠,黃蓋;
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他於875年起義,881年攻克洛陽,繼又於當年年底進入長安,做上了皇帝,國號大齊,但由於沒有根據地,起義很快便被鎮壓,黃巢自殺;
五代有畫家黃筌、黃居 ;
北宋有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
南宋末有思想家黃震;
宋元之際有音韻訓詁學家黃公紹;
元代有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和書法家、音樂家、畫家黃公望;明代,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女文學家黃娥;
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為三大儒之一;
清代有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圍棋國手黃龍士,篆刻家、書畫家黃易,詩人黃景仁;
近現代有作家黃人,革命家黃興等等。黃姓為我國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佔比例較高。
⑸ 歷史上姓黃的名人有哪些
1、黃景仁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常州府武進縣人,宋朝詩人黃庭堅後裔,清代詩人。黃景仁詞句句滲透著感人的力量,也滲透著無法掩飾的濃厚的悲劇意蘊。
黃景仁性格上的「狂」,使其詞風以豪曠為主導,他的豪詞,有的清朗疏宕,平淡高逸;有的奔放舒捲,氣度開張;有的大開大闔,豪放悲壯;有的蒼涼悲凄,也有的恬淡閑適,但「豪曠」是其詞作的主要風格。
2、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
3、黃炎培
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出生於川沙鎮內史第,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1901年入南洋公學,選讀外文科,受知於中文總教習蔡元培。1905年參加同盟會。
晚年的黃炎培雖為國家領導人,仍念念不忘家鄉。1963年他視察川沙毛巾工業後,寫信給當時的紡織部副部長榮毅仁,紡織部很快撥出了一批自動織機裝備川沙各廠,使川沙的毛巾工業設備從木機、鐵機時代跨越到自動織機時代。毛巾的品種、質量和產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4、黃忠
黃忠,字漢升,南陽郡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加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率軍與夏侯淵交戰。夏侯淵所率兵馬都是曹軍精銳,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將夏侯淵斬殺於定軍山。同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5、黃歇
黃歇(前314年-前238年),黃國楚國江夏人,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公元前242年,各諸侯國擔憂秦國吞並中原的勢頭不能遏制,於是互相訂立盟約,聯合起來討伐秦國,並讓楚考烈王擔任六國盟約的首腦,讓春申君當權主事。六國組成合縱聯軍,由黃歇任命龐暖為聯軍主帥,六國聯軍曾一度攻到函谷關,秦國傾全國之兵出關應戰,六國聯軍戰敗而逃。
⑹ 近代史里有哪個著名歷史人物是姓黃的么
近、現代
黃興
黃霑 - 香港著名填詞人、廣告人、作家及傳媒創作人。
黃巢版 農民起義
黃繼光權 戰斗英雄
黃庭堅 詞人,書法家
黃道婆 ......
黃克成 將軍
黃健祥 體育解說.
還有很多人,不用我介紹黃興了吧?
⑺ 湖南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湖南歷史名人
蔡倫 (?-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湖南耒陽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及舊漁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人稱「蔡侯紙」。《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
歐陽詢(557-641)年
唐書法家。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勃海縣男。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碑刻有正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隸書《房彥謙碑》等。行書有《張翰》、《卜商》、《楚奠》等帖,編有《藝文類聚》。
周敦頤(1017-1073)年
北宋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王夫之(1619-1692)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明亡後,曾舉兵抗清,兵敗。後輾轉流亡,至順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陽隱居,潛心讀書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等。後人編有《船山遺書》。
曾國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軍首領。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奉命在湖南辦團練,1月在長沙編練陸師,9月至衡陽創立水師,後稱為「湘軍」。兵員由將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結。這種「兵為將有」的格局,使「湘軍」具有強戰鬥力。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及捻軍作戰十餘年。1864年派曾國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上海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1870年查辦天津「教案」,殘民媚外,受到輿論譴責。有《曾文正公全集》。
齊白石(1864-1957)年
書畫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為木工。後習繪畫、詩文、書法、篆刻,以賣畫、刻印為生。60歲後畫風遽變,重視創作,融合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技法,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擅畫花鳥魚蝦,亦畫人物山水。論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篆刻單刀直下,蒼勁有力。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曾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譚嗣同(1865-1898)年
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早年為新疆巡撫幕賓。中日甲午戰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後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設立財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救國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遇害,為史稱「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同全集》。
黃興(1874-1916)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長沙人。1902年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和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被推為會長。1904年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協助孫中山建立中國同盟會,任庶務長。1907年起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在漢口、漢陽對清軍作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黃興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後病逝。有《黃興集》。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譚嗣同
(1865-1898)
戊戍維新志士,著名維新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1895年發起成立算學會。著《仁學》。1897後回湘創辦新政,設時務學堂。後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1898年進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後遇害。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唐才常
(1867-1900)
自立軍首領。湖南瀏陽人。字伯平,號紱丞,後改佛塵。1887-1898年在 長沙編輯《湘報》、《湘學報 》,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旋迴國組織正氣會,籌建自立軍。後被捕,就義武昌紫陽湖畔。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熊希齡
(1870-1937)
近代維新派人物。湖南鳳凰人。字秉三。1897年任時務學堂提調,次年與譚嗣同等設延年會。戊戌維新後革職。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1928年後任中華紅十字會會長。今人輯有《熊希齡集》。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沈 藎
(1872-1903)
自立軍統領。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愚溪。 1899年與唐才常東渡日本。謀劃起義。後回國建立自立軍第七軍,任右軍統領。1903年撰文揭露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陰謀,震動留日學界,後在北京被捕,壯烈犧牲。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黃 興
(1874-1916)
辛亥革命領袖。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字克強。1903年與宋教仁等建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與孫中山創建同盟會。武昌起義後任戰時總司令。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1916年病逝於上海。有《黃興集》行世。
蔡 鍔
(1882-1916)
辛亥革命元勛,討袁護國軍首領。湖南邵陽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904年留日回國。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後被任為四川都督。1916年病逝於日本。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集》。
陳天華
(1875-1905)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新化人。字星台,號思黃。早年留日。1904年與黃興等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同年在日本參加反日斗爭,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有《陳天華集》行世。
楊毓麟
(1872-1910)
反清蹈海烈士。湖南長沙人。字篤生,號敘壬,易名守仁。早年留日。回國參與自立軍起義。後參與創立湖南編譯社。1903年參與創立華興會。後在英留學。廣州起義失敗,投大西洋以身殉國
宋教仁
(1882-1913)
辛亥革命元勛。湖南桃源人。字逐初,號漁父。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8月同盟會改為國民黨,任代理理事長,1913年被刺於上海。等等等等 舉不勝舉啊
⑻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都有誰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林則徐,關天培,魏源,曾國藩,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林鳳祥,李開芳,賴漢英,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曾國荃,慈禧,左宗棠,曾紀澤,李鴻章,丁汝昌,鄧世昌,愛新覺羅·奕(xīn),崇厚,張之洞,馮子材,劉永福,鄭觀應,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愛新覺羅·奕劻(慶親王),鐵良,姚瑩,徐繼畲(yú),沈葆楨,徐壽,鄺(kuàng)榮光,華蘅芳,劉銘傳,左寶貴,葉志超,林永生,聶士成,徐驤,王德標,龔振麟,李善蘭,王韜,陳寶箴,張維屏,李寶嘉,吳沃堯,曾樸,林紓,任伯年,吳昌碩,高劍父,嚴復,容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梁信芳,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詹天佑,趙三多,張德成,曹福田,章炳麟,鄒容,陳天華,黃飛鴻,霍元甲,薩鎮冰,辜鴻銘,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張謇,宋嘉樹,陳其美,唐國安,張勛,廖仲愷,宋教仁,溥儀,蔣介石,汪精衛,宋慶齡,宋美齡,陳獨秀,李大釗,夏明翰,徐錫麟,秋瑾,焦達峰,譚延闓,伍廷芳,陸征祥,楊度,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蔡鍔,唐繼堯,徐世昌,曹錕,趙炳均,段芝貴,徐樹錚,曹汝林,章宗祥,陸宗輿,張作霖,黎元洪,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孫殿英,陳炯明,唐紹儀,陸榮廷,李烈鈞,馮如,劉靜庵,劉道一,顧維鈞,王國維,魯迅,齊白石, 徐悲鴻,傅斯年,瞿秋白,楊昌濟,毛澤東,賀子珍,楊開慧,何叔衡,李達,張聞天,張國濤,王明,方誌敏,王稼祥,張學良,郭松齡,陳果夫,陳立夫,宋子文,宋靄齡,宋美齡,孔祥熙,孫科,侯德榜,童第周,周恩來,朱德,夏斗寅,許克祥,朱培德,張太雷,湯薌茗,楊靖宇,趙尚志,傅作義,盛世才,劉湘,楊森, 葉挺,劉峙,馬佔山,俞明震,易順鼎,佟麟閣,趙登禹,李家鈺,郭沫若,聞一多,陶行知,李公朴,郁達夫,徐志摩,黃節,陳去病,夏敬觀,高旭,馬君武,蘇曼殊,柳亞子,梁思成,林徽因,老舍,周作人,陳寅恪,李濟琛,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錢玄同,林彪,彭德懷,陳毅,曹禺,杜月笙,韓復榘,陳佈雷,顧祝同,胡宗南,陳誠,王家烈,龍雲,湯恩伯,張靈甫,黃維,黃百韜,何應欽,張自忠,孫立人,孫連仲,馬步芳,鄭洞國,左權,賀龍,彭雪楓,張大千,吉鴻昌,衛立煌,馬本齋,薛岳,何健,王耀武,戴笠,毛人鳳,楊杏佛,項英,聶耳,王若飛,沈鈞儒,朱自清,章伯鈞,陳建功,華羅庚,李四光,竺可楨,吳有訊,茅以升,茅盾,田漢,冼星海,黃炎培,徐特立,戴望舒,趙九章,顧頡剛,林語堂,熊十力,張愛玲,張恨水,彭雪楓,陳昌浩,段德昌,李天佑,陳明仁,杜聿明,廖耀湘,馮友蘭,冰心,鄒韜奮, 傅雷,梅蘭芳,許光達,吳宓,孫伏園,沈雁冰,成仿吾,陳源,夏堅白,蕭紅
⑼ 姓黃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黃姓歷史名人】
黃 歇:戰國時楚之貴族,曾為楚相,因有功,被封為春申君,為戰國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黃 霸:西漢淮陽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歷任刺史、御史和丞相,與龔遂同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稱為「龔黃」。
黃 忠:南陽(今屬河南省)人,三國蜀名將,官至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黃 蓋:三國時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為孫氏宿將,成名於赤壁之戰,官至偏將軍。
黃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沈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880年)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
黃 筌:五代後蜀成都(今屬四川省)人,精於禽鳥、人物、山水、墨竹等繪畫,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花鳥畫兩大主要派別。
黃 興:湖南長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是著名領導人之一。
黃庭堅: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與蘇軾並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屬江蘇省)人,工書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於山水畫,為「元四家」之一。著有《寫山水訣》。
黃道婆: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學習並傳播了紡織等技術,推動了當時棉紡織業的繁榮與發展。
黃宗羲:浙江省餘姚人,明清之際傑出思想家、史學家,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黃遵憲:廣東省嘉應(今梅縣)人。清末詩人,其創作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著有《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