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有完整一點的荊柯與高漸離的故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人們送別的是荊柯。送荊柯的行列中,有高漸離。高漸離是荊柯的朋友,為荊柯送行的時候,高漸離擊築,荊柯合著節拍唱著易水寒之歌。
荊柯到燕國後就同高漸離熟識了,還有一個以屠狗為業的人。三人都好飲酒,天天在燕市上飲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時候,高漸離擊築,荊柯唱,時而大笑,時而大哭,旁若無人。
能如此而為者不是奇人就是庸人。
荊柯就是荊柯,當然不是庸人。
荊柯在游歷各國時就結交了不少豪傑,他到燕國後,認識了田光。田光感覺荊柯不是庸人。
太子丹密謀刺秦的時候,他找到了田光。田光舉薦了荊柯。
田光去請荊柯前,太子丹說:「國家大事,請勿外泄。」田光請了荊柯後便自殺明志。
亞里士多德說:給我一個支點,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
荊柯說:給我燕國的地圖和樊於期的人頭,我可以刺秦。
荊柯向逃到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索要他的項上人頭。樊手起刀下,人頭落地。
荊柯又向太子丹索取了燕國的地圖。
荊柯佩上了趙國徐夫人的匕首,那是天下最鋒利的匕首。匕首上淬毒,用活人實驗,見血封喉。
送別荊柯的場面絕對宏大,絕對算得上是大手筆。一些燕國的名士們一襲白衣,怒發沖冠,悲愴著,高歌著。
秦王當時最想看到的就是燕國的地圖與樊的人頭。
圖窮匕見是一出驚險劇,更是一出悲劇。悲的是荊柯的劍術太過低微。他扯住了秦王的袖子,卻沒有擊中秦王。他追著秦王繞著大殿上的柱子跑,別人都驚惶失措了並沒有人來救駕。但荊柯仍然沒有擊中秦王,連個血痕也沒有劃出。反而被秦王醒悟後抽出劍來把他刺傷。看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滑稽戲。
荊柯自然是死了,如此自不量力之人若再不以死來成全自己的名氣,那可是更要失策了。更何況他也沒有機會活了。他的一生,本來不是刺客,卻做了刺客,最後卻做不好刺客,這就是英雄。
荊柯刺秦的時候,秦王還沒有統一天下。而高漸離刺秦的時候,秦王已統一天下。
與荊柯有關系的人大多都跑了。高漸離沒有。
高漸離獨身入宮,以一技之長搏得秦王同意他可以在宮內擊築。秦王喜歡聽高漸離擊築。高漸離擊築的水平很高,聲音很好聽,他的身份應該是一個音樂家。
秦王知道高漸離是荊柯的同黨,秦王薰瞎了高漸離的雙眼。秦王並沒有殺他。
高漸離沒有去想他若刺秦成功,天下會不會大亂,自己會不會成為千古罪人。他的築中灌了鉛,很重,一天,他憑耳聆聽,感覺到秦王的位置,用盡力氣,把築擲向秦王。但沒有成功。
高漸離沒有任何要求,只是以一已之力,憑了自己手中最為便捷的工具去刺秦。
老謀子的<英雄>中,無名最後被秦王的大義所感,不願天下再亂,最後是恍然大悟了。悟透了生與死,悟透了應該與不應該。而高漸離或許本未去悟。高漸離不是英雄,是一個普通的凡人。
荊柯刺秦的前提有太子丹的請,有田光、樊於期的死,有燕國的地圖,有徐夫人的匕首,有實驗者的血與生命,有名士們的送別,有千古絕唱易水寒之歌,整個過程十分昂貴了。他的英雄面孔上滿是別人的血。而高漸離什麼都沒有。只有一搏。
任何事件或事物過於昂貴了,那麼結果是什麼真的不重要。
㈡ 歷史上真的有高漸離嗎 高漸離擊築的故事
高漸離,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高里村)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是古代回的一種擊弦答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系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㈢ 高漸離和荊軻的故事,究竟歷史上有沒有雪女
假的
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入秦之時,他和荊軻斗酒 ,在易水之賓為他擊築送行。荊軻死了之後,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縣一個富人的家裡當幫佣。
有一次 ,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時有客人擊築助興。高漸離聽到築樂,勾起了無線心思,高漸離像其他的僕人評論演奏者技藝的長短 。此時後來被他的主人聽到之後,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漸離技驚四座 ,不多久,遠近的人都知道宋子縣有這麼一位音樂大師,消息傳到了秦始皇那裡 ,於是秦始皇傳他進宮表演。高漸離依然答應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於是讓人弄瞎他的雙眼,從此放心讓他擊築。
高漸離的築,是樂器,也是武器。高漸離在築的中空灌鉛,使築既是樂器又成為武器。在秦王聽擊築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而以身殉。
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國諸侯了。
《易水歌》,歌詞只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以上是《史記》的記載,其餘傳說比較多,但應以正史為憑。又,高漸離擅長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築這種樂器已經失傳,究竟《易水歌》是什麼曲調,已經難以考證了。
㈣ 高漸離的簡介及平生事跡
高漸離,戰國末期音樂家。燕(今河北省定興縣高里村)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是古版代的一種擊弦樂器權,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刺秦王失敗被殺後,毀容進入秦宮伺機行刺秦王被殺。
其主要事跡有二,一是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二是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了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㈤ 把荊軻刺秦王和高漸離刺秦王的故事連接一起,把前因後果都講一遍
《荊軻刺秦王》出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內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於末日,但他們還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扎,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
㈥ 求荊軻和高漸離的故事
根據《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荊軻是在燕國遇到高漸離的,荊軻喜歡喝酒,喝醉了以後,高漸離擊築,荊軻就和著拍子起舞;後來,荊軻由田光引薦給燕太子丹,並為其所賞識。隨著秦王相繼滅掉韓、趙、魏等國,燕太子丹害怕秦國最終也會滅掉燕國,於是鋌而走險,讓荊軻刺殺秦王;在送別的那天,高漸離擊築,荊軻高歌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但最終這次刺殺行動失敗了,荊軻也身死異國;燕國在此後五年亦滅於秦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通緝太子丹及荊軻的門客,好友,高漸離隱姓埋名,在宋子家當傭人,一日,高漸離聽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擊築,張口就說:「那築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說:「那個傭人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漸離到堂前擊築,滿座賓客都說他擊得好,賞給他酒喝。高漸離覺得長久地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沒有盡頭,便退下堂來,把自己的築和衣裳從行裝匣子里拿出來,改裝整容來到堂前,滿座賓客大吃一驚,離開座位用平等的禮節對待他,尊其為上賓。請他擊築唱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被感動得流著淚而離去的。時間長了,高漸離的名聲越來越大,傳到了秦始皇那裡,秦始皇召見他入宮,有人認出他是高漸離,但秦始皇惜他有才,並沒有殺他,而是熏瞎他的眼睛,讓他為自己擊築,漸漸地高漸離更加接近秦始皇。他於是把鉛放進築中,再進宮擊築靠近時,以築擊秦始皇,沒有擊中。於是秦始皇就殺了高漸離。終身不敢再接近從前東方六國的人了。
附上《史記.刺客列傳》相關部分原文,以備參考:
1、荊軻初識高漸離:「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曰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2、易水悲歌:「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十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嗔目,發盡L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4、高漸離隱姓埋名而終不得:「其明年,秦並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傍惶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擊築,一坐稱善,賜酒。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
3、高漸離築擊秦始皇:「秦皇帝惜其善擊築,重赦之,乃嚯其目。使擊築,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朴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如果對相關歷史感興趣,建議你最好親自讀一下《史記.刺客列傳》裡面除了荊軻以外,還有曹沫、專諸、豫讓、聶政的故事,寫的很精彩。
參考資料:《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漢)司馬遷著,中華書局2014年版。
㈦ 在真實的歷史上,高漸離真的是個武林高手嗎
歷史上的高漸離是個精通音律而又多情的人,高漸離擅長擊築,並不是一個武林高手。雖然動漫《秦時明月》里高漸離和雪女的感情感動了很多人,但是動漫畢竟是經過改編的故事,離歷史上真實的高漸離相差甚遠。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講高漸離這個人。
第三個方面,秦始皇、櫟陽公主等人都是高漸離的粉絲。秦始皇雖然知道高漸離和荊軻交好,但是因為欣賞高漸離的音律才能,還是請他寫《秦頌》,櫟陽公主也因此傾心於高漸離。
綜合以上所說的幾個方面,高漸離並不是一個武林高手,而是一個精通音律的藝術家,特別擅長擊築。就算不是武林高手,高漸離能讓秦始皇成為他的粉絲,也是非常厲害的了。以上就是我對此事的看法,個人見解,望採納。
㈧ 揭秘中國歷史的真實的高漸離是什麼樣的
高漸離是戰國末期燕國人,在擊築方面有很高的天賦。和荊軻是很好的朋友,在西漢劉向所編定的《戰國策》中可以從中得知高漸離的故事。
荊軻前去刺殺秦王之時,高漸離在易水河畔為友人擊築送行。高漸離的擊築聲悲涼慷慨,聽者都留下了熱淚,荊軻附和高漸離的擊築聲,吟唱出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因刺殺秦始皇失敗,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派遣秦軍消滅了燕國,殺害了太子丹,秦王為了斬草除根,在全國通緝抓捕太子丹和荊軻的同黨。高漸離擔心自己身份暴露,便更名改姓在宋子城一個酒館里當酒保。
一次,高漸離聽到前堂有人在擊築,想到自己很久沒有擊築了,便想一飽耳福。高漸離聽後,指出了擊築人的不足,有人聽到高漸離的話後,便告訴了酒家主人。主人聽後,把高漸離叫到了前堂,想要羞辱高漸離。高漸離擊築一曲,聲音婉轉動聽,贏得了客人的陣陣喝彩,主人也驚詫不已。隨後,高漸離一直在酒家表演,前來聽曲的人絡繹不絕。高漸離的名聲大噪,連秦始皇都知道高漸離擅長擊築一事。秦始皇派人接高漸離入宮為自己演奏一曲,有人認出了高漸離,說他是太子丹的同黨。秦始皇不忍心殺掉高漸離,便讓人把高漸離的眼睛弄瞎,繼續讓高漸離留在他身邊擊築。慢慢地,高漸離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對他減少了戒備。高漸離認為刺殺秦始皇的時機到了,他在築中裝入了鉛,等他接近秦始皇時,就將築投向秦始皇。一天,秦始皇召見高漸離為他擊築,高漸離根據聲音辨別出秦始皇所在的方向,他將築奮力投降秦始皇,但是沒有擊中秦王。秦始皇驚魂未定,隨即派人殺害了高漸離。
高漸離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琴師,有著絕色俊美的容顏和高雅清冷的氣質。高漸離在燕國是一名頗有名氣的琴師,曾在妃雪閣、酒家等一些地方彈琴,頗受燕國人士的喜愛。在妃雪閣彈琴時,對趙國的舞姬雪女心生愛意,為了不給雪女造成困擾,高漸離一直克制自己對雪女的愛慕之情。當時,雁春君早已鍾情於雪女,他是燕國的權貴人士,想要得到雪女簡直易如反掌。雁春君一直想要霸佔雪女,遭到了雪女的反抗,雪女被逼迫無路之時高漸離出現了。為了救雪女於危難之中,他以燕太子丹的名義制止住了雁春君,因此遭到了雁春君的憎恨。
雪女擔心高漸離會受到雁春君的報復,便勸說高漸離離開燕國。高漸離擔心雪女受欺負,堅定留在雪女身邊保護她。為了保護高漸離的安危,讓他安心離開,雪女拒絕了高漸離的愛意。高漸離落寞的離開,在路上被雁春君的手下打暈,雁春君想要處死高漸離,以此來報復他。高漸離僅憑一人之力殺出刑場,身負重傷,而此時雪女殺掉了雁春君。倆人重新見面後,明白了彼此的心意,雪女和高漸離受到燕國士兵的追殺一路逃到了懸崖處。雪女被高漸離的真心感動,決定跟隨高漸離,倆人無路可退,決定相擁跳崖。後來,高漸離和雪女被燕太子丹救起,並且倆人共同加入墨家。
高漸離身為秦國的俘虜,他的頭上被秦王烙上「囚」字,得知高漸離在聲樂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秦始皇下令讓高漸離為自己譜寫一曲「秦頌」。高漸離誓死不從,以絕食和秦王抗爭。櫟陽公主得知高漸離這一行為後,便入宮請求秦始皇讓她說服高漸離創作《秦頌》。櫟陽公主對音律十分喜愛,她將高漸離帶入櫟陽宮,用她的真誠打動了高漸離。高漸離答應作曲,在高漸離彈曲之時,櫟陽公主隔著簾子唱歌。高漸離被櫟陽公主的歌喉所打動,心裡漸生愛慕之情。
一次,櫟陽公主出了簾子,高漸離被櫟陽公主的美貌所震撼,倆人情動之時便行了周公之禮。之後,櫟陽公主下肢癱瘓病痊癒了,居然能正常行走。高漸離為櫟陽公主作了一首《陽春》曲,在櫟陽宮中非常恩愛快樂的生活。過了不久,秦始皇知道了高漸離和櫟陽的事情,非常生氣。櫟陽本來已經和王翦的兒子王賁有了婚約,秦始皇下令熏瞎了高漸離的雙眼。在櫟陽公主新婚當晚,櫟陽公主回憶起和高漸離快樂的日子,心中十分悲傷,轉身投向渭河身亡。高漸離知道後,一心求死,在他作完《秦頌》之後,將灌滿鉛的築投向秦王,秦始皇大怒將高漸離一劍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