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姓高歷史故事

姓高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04:36:09

『壹』 中國歷史上姓高的知名人物

高俅。
高俅 (?—1126)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 (即徽宗)。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在任時宋軍政廢馳。靖康初病死。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高州市城區),為馮盎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武則天聖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已,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庭政變,殺韋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助玄宗又發動一次宮廷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珙、安思順等也因巴結力士才能官居將相高位。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而縊殺之。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代宗即位,力士遇郝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貳』 歷史上姓高的名人

古代高姓歷史名人
1、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2、高長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戰,常常大敗敵軍。武義高強的將領,是北齊大將,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是中國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長恭、楊華)之一。
3、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今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
《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6高攀龍:曾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為東林黨首領之一。
7、高
武:在我國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針灸之術即他所傳。
8、高則誠:著名戲曲家,所著《琵琶記》,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9、高
鶚:清朝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以續《紅樓夢》後40迴流世界傳名。
10、高
翔: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

『叄』 古今中外姓高的歷史名人都有誰

歷史名人


高柴: 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洋: 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適: 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瓊: 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興: 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啟: 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武: 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炙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翔: 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鶚: 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漸離: 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仙芝: 唐代高麗族人,精於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 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 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 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 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書。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 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 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攀龍: 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
高一功: 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農民軍將領,隨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 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 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堂隆: 高堂氏,高姓分支,學業修明,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魯高堂生後也。志在匡君,因變陳戒,發於懇誠,忠矣哉!魏國名臣,貢獻甚多。
高順: 東漢末年,呂布靡下驍勇戰將,勞苦奮命,忠心耿耿,亦有見識,徐州之戰擊退夏侯惇等,徐州陷,為操俘,就戮。
高覽:曾經和張郃並為袁紹麾下大將,後和張郃一並歸順曹操,高覽武藝高強被譽為「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之一。
高長恭: 北齊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驍勇善戰,戰功甚多,門客很多,為北齊支柱。後功高威盛,遭皇帝猜忌賜毒而死,亡後北齊亡。
高劍父: 廣東省番禺人,嶺南畫派的創立者,早年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過黃花崗起義。

當代名人

高秀敏: 影視明星
高鳳蓮: 女子柔道運動員。
高敏: 跳水運動員。
高圓圓:影視明星

『肆』 歷史上姓高的名人有哪些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內易水送行,他擊築,荊容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鶚:清朝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以續《紅樓夢》後40迴流世界傳名。

翔: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
高攀龍:曾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為東林黨首領之一。

武:在我國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針灸之術即他所傳。
高則誠:著名戲曲家,所著《琵琶記》,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克恭:元朝畫家。善畫山水、墨竹,有非凡技藝,《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伍』 歷史上姓高的名人有哪些

1、高適(706年-765年2月17日),字達夫,滄州渤海人(今河北景縣)。唐朝邊塞詩人,詩詞語言質朴,風格雄渾,與岑參並稱「高岑」。

高適出生窮困,甚至曾經以乞討為生。天寶八年,得到封丘縣尉的官職。後來到西塞。高適一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描寫了西塞的生活:戰場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當地百姓少婦的情懷。《燕歌行》是高適的著名詩作。

天寶十二載,節度判官田丘推薦高適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亂後任左拾遺轉監察御史。永王李璘起兵,肅宗以高適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廣德元年,任淮南節度使,代崔光遠為西川節度使。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乙卯(765年2月17日),去世,追贈禮部尚書。

2、高懷德 (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後唐中軍都指揮使高思繼之孫,後周天平節度使、齊王高行周之子 ,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北宋開國功臣。

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宋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謚號「武穆」。

3、高俅(?—1126年),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

他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功底,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對中國皇帝宋徽宗百般討好,迎合徽宗好名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軍,在軍隊訓練上玩了不少花架子。

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高俅死。太學博士李若水上書說:「高俅因受寵信而登據顯赫之位,敗壞國家軍政,導致金人長驅直入,其罪應當與童貫相等。他已經未受懲處而死,但還應當追奪其官秩,向天下昭示受到朝廷唾棄,而禮部尚且因循慣例,欲加以繁文縟節之禮,豈能平息公論。」兩日後,高俅被追奪官秩。

4、高鶚(1758年—約1815年),字雲士,號秋甫,別號蘭墅、行一、紅樓外史。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遼寧鐵嶺人,自署鐵嶺高鶚、奉天高鶚,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鶚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舉,乾隆六十年(1795年)進士及第,歷官內閣中書、漢軍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等職。有《月小山房遺稿》《硯香詞·簏存草》等作品傳世。

5、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號東軒,奉天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賢皇貴妃之父 ,著名水利專家。

高家原為漢族,為內務府包衣。其女受寵冊為乾隆嬪妃後,抬入滿洲鑲黃旗,賜滿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歷任內務府主事、蘇州織造、廣東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寧織造、江南河道總督,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

『陸』 姓高的偉人有哪些

高夷族
最早的高姓據說出自高夷族,起始於黃帝時代。《呂氏春秋·勿躬篇》:「高元作室」。相傳高元為黃帝發明了房屋,可說是將人類史帶出穴居的重要貢獻者
歷史名人
高元,發明房屋的始祖
高傒,公子高之孫,協助齊桓公即位
高柴,傒公八世孫,居於衛,孔子72弟子之一
高照容,北魏孝文帝的貴人
高英,北魏宣武帝皇後
高歡,北魏、東魏權臣,追尊為北齊高祖神武帝
高適,唐朝的詩人
高士廉,唐朝受封申國公
高朱蒙,高句麗的開國君主
高仙芝,唐朝高句麗族的名將
高俅,宋徽宗的寵臣
高懷德,宋朝名臣
高應松,宋朝忠臣,不肯草降表與蒙哥,絕食而卒
高拱,明朝 明穆宗時首輔
高第,明朝兵部尚書,經略遼東
高鶚,清代文學家-紅樓夢後40回作者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士奇, 杭州餘姚人,清朝作家,中國歷史學

[編輯] 現代名人
高志航,抗日英雄
高玉樹,曾任中華民國台北市市長、交通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
高希鈞
高志超,澳門聞名旅遊家兼食家,人稱膠超。
高永文,香港著名醫學界人物。
高芳婷,香港無線新聞附屬新聞台主播。
高行健,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
高清願,統一企業董事長
高皓正,香港藝人
高士其,科學家

『柒』 姓高的歷史人物都有哪些有名的

1,高漸離,春秋戰國人,與荊軻一起刺殺秦王;
2,高長恭,即蘭陵王;
3,高俅,宋代大奸臣;
4,高適,唐代詩人;
5,北齊王氏都姓高。

『捌』 歷史上姓高的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長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戰,常常大敗敵軍。武義高強的將領,是北齊大將,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是中國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長恭、楊華)之一。
高 熲: 今河北景縣人,隋朝第一謀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通典》對他評說:「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焉。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
高季興:字貽孫,中國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創建者.
高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瓊: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 興: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灸之術在中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鶚: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拱: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閣、參機務,隆慶元年(1567)辭官。三年再起,以內閣大學士掌吏部,五年任首輔。六年六月去職。高拱是明中葉有才乾的政治家之一。
高仙芝:唐代高麗族人,精於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書。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攀龍: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隨李自成。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斗魁: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友璣:字肅政,號南屏道人,溫州市樂清北白象鎮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在進入中央當部長級京官前,高友璣歷任過許多地方長官。任大同巡撫時,不畏強梁,彈劾囂張行凶的皇親國戚。
高其佩(1672-1734):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指畫創始人,官至刑部侍郎,與高鶚為同宗本家,高氏父子都是清代名臣。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靜樂縣靜游鎮峰嶺底村(今屬婁煩縣)人。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1896年生於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1924年7月到廣州,任孫中山秘書,翌年隨孫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當時的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產黨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高君宇不僅是黨的創始人,同時還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高魯:(1877-1947),字曙青,號叔欽,福建長樂縣人。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
高旭:(1877-1925)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人。早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創辦《覺民》雜志。他把詩歌作為鼓吹革命、喚起民眾的武器,稱其詩為「覺世書」有《天梅遺集》。
高劍父:(1879~1951)字劍父,以字行,廣東番禺人。現代著名畫家,嶺南畫派領袖。與胞弟高奇峰,陳樹人合稱「二高一陳」,被稱「嶺南畫派」。
高二適:(1903-1977),江蘇東台人。原名錫璜,後易為二適,字適父,號舒鳧、瘖庵、麻鐵道人、高亭主人等。現代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
高崗:(1905-1954),男,陝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碩卿。貧苦農民家庭出身。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因同饒漱石進行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受到揭發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殺身亡。
高士其:(1905-1988) 福建閩侯(今福州)人。科學家、科普作家。1925年留學美國,先後入威斯康辛及芝加哥大學,攻讀化學和細菌學,1928年在芝大細菌實驗室作研究時,不幸受病毒感染,致使終身殘疾。
高尚蔭:(1909-1989)著名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建成:軍人,1998年長江爆發特大洪水,奮不顧身抗洪搶險而犧牲,被授予「抗洪英雄」稱號。
高景德:陝西佳縣人。著名電機工程學家
高鴻業先生,江蘇徐州人,1921年出生,無黨派人士,中國經濟學界傑出教育家,西方經濟學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經濟學家,資深翻譯家,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榮譽教授。
高為炳:中科院院士、著名自動控制專家,河南衛輝人。
高行健:原四川大學教授,著名文學家、劇作家,後移居法國,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高錕:光導纖維通訊理論奠基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光纖理論,用發絲細的玻璃管捉住光速,從而推進了人類的科學進程,被譽為「世界光纖之父」,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其少年時代在中南新村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高文來:安全生產工作者。

『玖』 高姓的來歷以及高姓的歷史名人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彌
高元是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呂氏春秋·勿躬》篇說:「高元作室。」高元是遠古時期人,是現在所知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高」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元發明屋子。高元第一個讓人類走出穴居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他的貢獻已不僅僅是「發明家」一詞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後,西周時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彌。他們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衛士。穆王去鄭圃打獵,沼澤蘆葦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奮勇把老虎擒了回來。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個牢籠囚虎,放在東虢地方飼養,於是「東虢」就有了「虎牢」名稱。虎牢後來改稱成皋,戰國時屬韓國。公元前249年秦伐韓,韓獻成皋給秦。秦在此設關,名「虎牢關」。關在大山上,北臨黃河,懸崖絕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劉邦、項羽在此鏖戰兩年半。這個地方現屬河南省滎陽汜水鎮。
高渠彌是春秋初鄭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為卿,但主管國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對。庄公力排眾議,任高渠彌為卿。庄公逝世,太子繼位,就是鄭昭公。高渠彌擔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獵時殺了昭公,另立國君。第二年,高渠彌陪新國君到衛國去見齊侯。齊侯和新國君有舊仇,就借機殺了他,高渠彌也一同殞命。
高奔戎、高渠彌得「高」為氏的緣由,與高元一樣,都已無可稽考。但可以推斷的是,他們的子孫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眾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龐雜的高氏主源高後裔,是後世多源合流而成的龐大高姓群體的主源。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孫。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子高的孫子,開始以「高」為氏,稱高。公子高是姜姓後代,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陝西省扶風縣一帶),所以取「姜」字為姓。炎帝有個後裔叫伯夷,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呂國,子孫就以呂為氏。呂氏有個後裔叫呂尚,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謀,但機遇不佳,到70歲時,還只能天天在渭河邊釣魚為生。有一天周文王來渭河邊打獵。出獵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辭說:「今天出獵有大收獲。不是龍,不是螭(古代傳說中無角龍),不是虎,不是羆(一種野獸,現代稱為棕熊,也叫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幫你成就霸業的輔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邊碰到了呂尚,交談之後,文王大喜,對呂尚說:「我祖父太公早有預言,將有聖人來幫我們周族振興,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現在是我們太公盼望的聖人。」於是命眾人尊稱呂尚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師禮奉之。在呂尚的幫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擴大,文王死後,呂尚又幫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呂尚封在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建立齊國。呂尚被後人尊稱為齊太公。齊太公第六代孫子是齊文公。齊文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個孫子叫。按當時的宗法制度,諸侯家族只包括近親三代,即諸侯、公子(諸侯之子)、公孫(諸侯之孫)。公孫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須另外立氏。當時的制度,公孫之子立氏可采多種辦法,其中一種是用祖公之名為氏。 是公子高之孫,於是以公子高之名為氏,稱「高 」。後世龐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誕生。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也為高氏,也為山東高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賜姓,少數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復姓為漢族單姓。這一時期,鮮卑族的是婁(樓)氏改姓高氏。據《魏書》所載,鮮卑族中有樓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是為河北高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北齊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親被姑婿高氏收養,因從其姓,叫高幹,是北魏時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從跟隨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齊時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殺死後,北齊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遠承襲了陽夏王的爵位,高子遠的後代就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後被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550年(天保元年)賜他姓高。此外,元文遙在北齊時也先後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統二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朝鮮半島封建國家高麗有羽真氏後改高氏的,高句麗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 (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高句麗國。高氏在高句麗國的統治維持了600多年的時間。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從國內城遷到平壤。由於高句麗的國王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麗國的存在期間,高氏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遷到了中國內地。如高雲,其祖父高和是高句麗之支庶,自雲高陽氏之苗裔,所以以高為氏。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麗人,五世祖高宗歸附北魏,被拜為第一領民酋長。高琳因戰功顯赫,他的一個兒子被別封為許昌縣公。高琳的後代就在山東巨野和河南許昌一帶發展起來。唐朝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在他父親舍雞時在唐朝任軍職,他也隨父親到安西,後成為唐朝的著名軍事將領。其後代也就定居於北京市密雲縣一帶。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東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閱讀全文

與姓高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